绿林网

春雪读后感锦集

春雪读后感锦集

《春雪》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雪》读后感(一):聪子

对三岛而言,他真的懂的聪子的内心吗?或者说,聪子心里是怎么想的,重要吗?

她的存在,只是爱情的配角。

可她的内心也是有同松枝一样热烈的爱。

三岛懂得她吗?还是,只是用她做了清显唯美的衬托?可是,他真的懂她吗?

她的挣扎与炙热值得被描述吗?

女人,就不能有一次,摒弃善恶的评判与惩罚,只为爱我所爱?

三岛审判了聪子。

而我知道,聪子,其实可以再勇敢一点。

只是,她不在自己的笔下。

《春雪》读后感(二):喜欢漂亮文字和脾气好有耐心的人可以看,不然前半段很容易被男主气死。

说说我的感受吧,我看到了孩童一样的纯粹纠结的爱恋,青少年特有的纠结和浮于表面的,宛如玻璃般的自尊——用抵抗所有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 引用原文描述男主:“我一个人被撂了下来。爱欲的饥渴。命运的诅咒。永无止境的精神的彷徨。茫然的心灵的祈愿……渺小的自我陶醉。渺小的自我辩护。渺小的自我欺瞒……失去的时光和失去的对旧物的依恋,火焰般燃烧着全身。年华空掷,青春虚度,岁月有闲,人生无果,为之愤恨不已……独自一人的房间。独自一人的每个夜晚……远离世界和人间的绝望的隔绝。……呐喊。谁也听不到的呐喊。表面的繁华……空漠的高贵…… “……这就是我! 脆弱的虚无,虚假的优雅,献祭一样包容又炽热的,飞蛾扑火一样的爱情,以及偶尔出现的意象中对死的永恒的渴求,宛若翩翩蝴蝶,也朝生暮死。青年时期特有那种暴烈的,短暂的,停滞性的,青年多有的只念今朝。在我为清显的死亡和可悲叹息时,却也知道,这是层层铺垫下来,他命中注定的结局——对于这样一个少年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样夏然而止更好的了——由雪而始,由雪而终。 当然,比起他来,我更喜欢的还是聪子和本多,一个赤城的,绝对的优雅和纯粹,一个顿然而又敏锐。这三个主要的青年人物都无疑是赤城而纯粹,不同的优雅。与之相对的当然是腐朽的忠仆思想和父母辈的对于权势的渴求……(不过这里描写颇少,只能说结合青年的性格的大背景,让我知道如何的这些构成少年们)

《春雪》读后感(三):读后

犹记得第一次和本多坐船去往岛的对岸,红树林,瀑布,挂瀑布上无人问津的黑狗,与聪子见面时的青涩,躲闪,顽皮的较劲。青梅竹马,目成心许。春雪的那一个只允许黑白的上午,寒冷的我们,膝上盖着绒被,迟缓行驶雪白天地间的马车,脸庞点缀着世间唯一的艳色,第一次接吻,一辈子牵肠挂肚的火热的心跳。 泰国王子,远道而来,大王子心爱的姑娘送的戒指丢失了,姑娘的来信也停止了,他们异国他乡生活不遂人意,传来公主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本是求学,却体验了千般孤绝与哀痛。 池沼,经佣人与清显的帮助,与姑娘幽会,事情败露,被请出家门。他一直都卑微,俯身于清显,最后学会的自己的爱。 他们本来两情相悦,可因为误会,错过了。清显生气,因他的默许与放任。聪子已与皇室定亲,难更改。假装不在乎,其实追悔莫及。无数次偷偷约会,佣人帮助,私通偷情。却只是一次次缠绵的带着无比悔意的偷换,终于不是办法。不行的,该分开的,必定要分开了,聪子清楚得很。两家人联合娶妻的皇室合伙掩盖消息,悄悄去给聪子堕胎,不料她竟然在月修寺削发为尼了! 清显冒着春寒,一次次去请愿,求见上一面,三番五次,拒之门外。回东京后的两天,去世了二十岁。 我被这本书里的情感打动了,那是三岛由纪夫独有的细腻文笔营造的一种如玻璃般朦胧又闪亮且脆弱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清闲这个病娇的少爷,心思格外细腻敏感,情感丰富。而聪子就是雪一般美丽冷艳动人。 书中数量极多的景色描写与心理描写常常令我无法动情,因为我实在想不到这么多感受不到这么多层次的情感,心愿与想法,各种矛盾的情愫杂糅在五彩的树林之间,流通在穿过和室的风的语言里。 清显应该就是三岛自身的原型吧?多么谨慎又勇敢的人

《春雪》读后感(四):笔记

春雪

三岛由纪夫

8个笔记

◆ 五

>> ,

◆ 十六

>> 我也许生来只会流淌感情的鲜血,而绝不会流淌肉体的鲜血吧

◆ 二十一

>> 梦中,清显在想:因为自己深深陷入梦境之中,梦就溢出了现实的领域,四处泛滥

◆ 二十四

>> 孤独原是一种休息

◆ 三十一

>> 从这里望去所有云彩仿佛都有预感似的,一旦霞光来临,朵朵飞云都将被染成赤、橙、黄、绿等五彩的颜色。这些云朵在着色之前,因为紧张地等待,显得十分惨白

◆ 三十三

>> 海的夜,微风鼓荡

◆ 三十七

>> 一种骇人听闻的罪愆,要通过所犯的别的罪愆获得救赎,到头来两罪相抵,二者均不复存在。一种黑暗,掺和进另一种黑暗,就会招来艳丽的曙光,而且都在隐秘之中!

◆ 五十一

>> 愿望和绝望交相往来,梦幻和现实互为消长

《春雪》读后感(五):2022年了,我还在读春雪和听马勒

这遍读春雪时,思维竟发散到了马勒的音乐上。我很喜欢听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是因为觉得“写得确实挺好听挺精妙的”,并且承认其客观上的伟大。而马勒的音乐能做到直接牵动着我的情绪,让我回到十几岁小孩时的状态,感受着马勒创造出来的世界以及他放在里面万花筒一般的乐思。

我觉得春雪在各个方面让我联想到马勒的音乐。在马勒交响曲中一会是铜管掏心掏肺的呐喊,一会是故意失准的小提琴演奏通俗的酒馆音乐,一会是小号吹出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一会是双簧管美到令人窒息的田园牧歌,这都是因为马勒小时候住在一家小酒馆楼上,日日夜夜听着节日氛围的歌曲,窗外的大街上又总是有送葬的队伍。

三岛把晦涩的哲学社会学讨论大段大段安插在书中,就和他华丽至极的景物描写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如电影蒙太奇手法般,可以在拧巴的爱情故事中插入不同味道的法学与哲学讨论,可以把夜晚沙滩上四个少年的画面直接拉向宏观尺度的星空与宇宙,可以深刻地讨论佛教无常与因果,可以面不改色地讨论死亡如“和服不经意地滑落到地板上”。就像马勒在第三交响曲中电影感地“拉镜头”从花草到鸟兽到人到天使到爱,像第八交响曲中颇有佛教无常意味的“万事昙花一现,转眼皆成虚幻”,像第九交响曲毫无避讳地描写死亡,四个乐章代表四种告别方式。

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共称为《丰饶之海》,指月亮上一片暗色的区域。起初人们幻想月球表面有海洋,但后来发现只不过是直径达上千公里的荒芜地带。三岛不是沉浸于自己文笔中的作家,而是想通过建筑起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文字,来传达更加深刻的内核。如果只把三岛当成一个擅长写出华丽的比喻,崇尚“死亡美学”的作家来看,就太可惜了。

马勒说“交响曲就是要包含整个世界。”

我不知道三岛是否认同,但我确实在春雪里感受到了类似马勒那样万花筒般的创造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