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350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简评与简感

有一定的中外阅读积累之后再重读冯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惊叹于写于七十年前的书,就像写给当代人的一样,先生的思想风采,心神向往,笔触与风格很契合当代读者的胃口 (后一点或许有美国学者的少许参与,原著是英文版),也由衷的佩服那个时代学者学术的扎实与深厚。

重复经典当然新得会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两点:

地域、经济环境影响哲学的方法论。农耕社会的中国,人们直接与自然打交道,哲学概念来自连续审视的直觉,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哲学概念大多是不明确的,即便儒家有具体区分的概念,也是以相对的、人文主义的、过渡性往复形成哲学的内容,把直接认识的东西当作哲学思维的出发点。这就解释了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没得到发展的原因。认识论的产生是主体与客体有明确的界限,在连续审视中,这种界限没有明确区分,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哲学语言也就是提示性的了,不明晰,不是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当然也有一些用负方法的思辨阐述。所谓负方法就是说“不是什么”,而西方的逻辑分析是正方法,即“是什么”);海洋国家靠贸易繁荣,商人和抽象的数字打交道,然后和数字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希腊哲学家以假设的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发展了数学思维,认识论成为了问题,语言也很明晰。

虽思维方式不同,但西方哲学家思考过的问题,中国哲学家同样都思考过,无论是先秦时的百家争鸣、魏晋时名流们的思辨还是南宋时新儒学的儒释道的大融合,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刻与丰富毫不逊色,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现在不少西方人也在寻求东方哲学的指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二):中国哲学简史

书评: 看过书以后只觉得的这本书买的晚了,完全没有任何负面的感觉,很完美。内容质量相当高,入手这个绝对是幸运。 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中国的哲学变化,作者用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描述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描述的相当之清晰,对比各家学术中的主要部分相当的准确。从学术流派的起始到后面的演变过程,演变的时间,导致演变的主要因素,演变的主要代表人物作者都进行了相当清晰而简洁的描述。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绝对不会感受到来自任何的强烈的个人情感偏颇导致的文字描述。比起现在网上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内容,和一些其他出版物的内容来看,高级了不止一个层级。 对于哲学史来说,我觉得最怕的就是内容过于驳杂且释义不清以及过多的作者主观臆断,这会严重的影响读者对于相应哲学流派的理解和判断。(关于这一点,在阅读其他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深有体会)尤其是中国哲学,语言可以说是过于简洁,相当考验作者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稍有不慎就要和玄学的“神秘主义”挂钩。但是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误导。 对于哲学来说,这几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步入了一个深坑,原因在于我对于哲学的理解陷入了很深的迷茫即不知道学来做什么用,在不断的语言解释哲学对于生活上的意义之后,导致了一种严重的自我怀疑状态。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哲学的态度,这对目前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就像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一样。而在于不再想要描述任何哲学方面的这一点上,我之前的苦恼状态(不知是因为没有朋友可说,还是因为得不到共鸣的缘故不愿再说,我自己的判断是:语言始终是浅薄的,在形而下状态或是阶段是有用的,在形而上的阶段或状态中,语言显得格外的无用。)似乎也因为作者的话得到了缓解——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我觉得从这一本入门要好过其他。无论是从阅读消耗的时间上还是内容的质量上。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中国哲学简史

今年看的书大都是一些通识读本,读的时候获得知识的快感一度让我飘飘然。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算上五一假期前后看了一个多月,看的最多的时候是五四团生会参观宋庆龄故居那天,等活动开始前在附近图书馆坐了几个小时,那几个小时大概看了一半。剩下的都在通勤的路上痛哭折磨着。看到最后『译后记』人家写这是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删减版,于是了然。

在看之前我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是『中国的哲学其实就是儒释道的文化』,所以墨家、名家、阴阳家有单独的几章我非常惊讶,也是这份惊讶让我在地铁上看得头晕目眩的时候没有放弃。

书里有大量的原文引用,一开始看的时候还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底子还是能大概看懂。但是到了后来儒家不仅仅是孔子的那个儒家了,它演变了,孟子的理想主义,荀子的现实主义。我看着书里一通引用之后发表了对于前后对比的分析之后就开始被冯友兰先生拽着往前跑了。本就是无比精深的道理,我也不熟悉,只能努力勾画一下概括性结论希望下次看的时候知识能进一点到脑子里。

好在这也不是我第一次觉得哲学很烧脑,以前还看过西方视角的哲学读本《简明哲学导论》,这本用了好几个问题来引入哲学讨论,也是看着看着脑子就开始绕的书。哲学实在是个很需要熟练度的学科,它高度抽象,提出的概念都是生活里少于接触到的,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难以对看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甚至因为巨人的肩膀过于难以企及失去反思能力。到最后也只能勾画一些碎片的结论对我生活里的困苦聊以慰藉。

当然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如前文提到的,它非常系统地讲述了儒家、道家逐渐的演变,儒家不仅仅是孔孟,有董仲舒带来的变化,有宋明理学的发展。名家相似于西方的逻辑家但又不同,阴阳家对于世界的分析与看法,甚至到后来道教对于阴阳家、道家一些思想的继承。这些前人的思想逐渐发展演变,并在如今的生活里依然有迹可循。

#书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