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亲在世时》影评100字

《父亲在世时》影评100字

《父亲在世时》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 / 水户光子 / 佐野周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在世时》影评(一):超出预期

没妈的孩子,与父亲生活。 父亲原本是位教师,因为带队学生旅行,发生学生翻船而亡的悲剧,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职,辞职到小地方生活。 孩子很懂事,随父而安,学习、钓鱼,朴实真挚。 父亲为了支持孩子上学,最终还是去东京谋生。转眼间,孩子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子承父业也成为了教师。 父子关系和谐,没有冲突,让人羡慕。父子俩一起钓鱼的场景,一定是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小时候,父亲给儿子零花钱,长大后,儿子给父亲零花钱。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前后对照。 儿子的学生约他周末活动,儿子推辞并开心地说周末与父亲有约;父亲的学生约他周末聚会,父亲笑着说周末与儿子有约。看到这里,谁都会羡慕父子俩。 很多部作品都是父女关系,本片描述父子关系,与众不同。

《父亲在世时》影评(二):直把亲人当路人

小津导演果然是大师、能把人生间如此复杂的亲情浓缩在一部剧情并不复杂的父子情的电影之中,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曾经对片中的父亲是怨恨的——他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故意要远隔开亲生儿子、没有子女孑然一身的日子多么的自在。儿子的眼泪和哀求都不能打动他,被他用各种的大道理和假道义拒绝、反而让儿子觉得自己格局小。父亲在临终前说到,他的一生已经把分内的事情尽全力做了、因而没有遗憾。但是我认为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失了一段陪着儿子成长的经历,而且这也是对儿子最大的不公平。 从另外的角度看,所谓的父慈子孝阖家团圆的共住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的形态已经开始慢慢消亡了,这一点西方人可能做的更决绝、孩子成年后和父母就是路人,或者说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其实没有父权的思想压力,于是日本也是从战后开始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而小津导演把这种观念更加放大、扩展到整个家庭架构的层面,哪怕是亲人之间也是以相敬如宾的态度来相处,家庭成员只不过是刚好有缘聚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归根到底还是要各自离散各奔东西。与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刻过分感伤,那么索性一开始就不要走的太靠近。所以片中的儿子在片尾说,在父亲去世前一同生活的10天是最美好的回忆;讽刺一点的说,如果他们一直以来就生活在一起,我估计儿子不会有如此鲜明的对父亲的回忆。这么说来,片中的父亲也是营造人设的高手,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儿子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不完美的一面永远留在可以独处的时空里。这么看来也符合小津哲学的一个無字,因为别人看不到、看不透,展现出来的都是社交辞令和礼貌表情,大家会都比较好过一些。 从本片开始我就没有看过小津的电影中的丧礼前后有人哭泣了,死亡在小津的电影里都可以是一个愉快的话题,那么亲人之间的作戏也可以是一种入戏的愉悦了。

《父亲在世时》影评(三):FIFF30丨DAY2《父亲在世时》:父与子的影像变奏曲

第3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父亲在世时》,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平淡的对话中哭出来,然后戛然而止,是全片贯穿始终的沉稳力量。

术烨

#FIFF30主竞赛 [4/4] 聚焦于父子之情,像是无数个日常生活中的呢喃,自然又亲切。在东方父子的关系父慈子孝的传统下,父亲对儿子强势硬朗的爱中又流露着细水长流。而父与子也行成对照,①突然改变现状:父亲宣布突然离开则无可反驳,儿子提出相聚甚欢却被严厉拒绝;②给零用钱:父亲给幼子,儿子给慈父,这是父亲唯一一次向儿子“服软”。同学聚会和介绍婚姻又侧面反应了社会归训下的结婚、生子,父亲只考虑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始终没有走出“我要跟爸爸好好住在一起”的念想,如何能够脚踏实地地去爱另一个人。

Acchan

儿子简直性转版原节子。保守派的父系想象不仅构建出来自女儿的依赖,同样也有对儿子的情感依托,在小津的时间节点中,人被抹去个性的细节,只剩前后的蜕变,以早熟的生长取代日常的静摹,完成一种父性视角下的牺牲叙事。 父子总在牺牲,换取时间的推移,就像每次儿子一难过,大人就会说“别哭别难过”来扑灭情绪的释放,背后是东亚人直面情感的羸弱,便造就小津式时间流的内核,即没有当下解决和相拥什么,父亲这个角色总在生活的细流中朝向未来流转,活在期许里,并逐步迈向衰老和死亡,是一种真实,也浮现埋藏真实下的恐惧。 欧美人承认当下,释放激情,则时间被凝固造就永恒,而温和的小津则不,自我消亡在时间流动之中,没有永恒,取而代之一种充满怀的自然主义,未曾真切面对过当下,让生命进程和身份取代人格的呈现,那么必然是遗憾和伤感的

脏脏豆

生命在日常的流动里衰老和破碎…真悲伤啊。

子夜无人

笠智众万年不变的、僵尸化的和善与慈爱能始终作为小津电影里的“父亲代言人”,大概就像阳台上洒了无数个夜晚的月光,已经刻成挥之不去的沟壑。唯一变化来自于他在面对“女儿”的那些电影中释放出的更浓爹味,在面对“儿子”时居然沉静得当真像是“父爱如山”。整部电影里这个父亲的存在感乃至父子关系的连接一直被摆在一个很远的位置,但是最后仍然要致上最高敬意的盖棺题词,我想这说的不仅只是父与子。

像音片碎

漩涡之外

沉静内敛里娓娓道来的父子亲情。父亲言传身教,对儿子和学生在品行、操守、做人原则、人生方向和选择方面的影响,都留在后人的记忆里,深沉而恒长。共酌的欢愉、小聚的酣畅、分享成长的欣慰,与学生意外溺亡事件、分开的怅惘比起来,才更为珍贵啊。深入品尝悲,才更能理解生命的幸运。(钓鱼一段,水流融合了父子心意,高度一致的动作恰是声气相通的反应。)

阿斯巴-甜

这部比小津更富盛名的那几部更让我喜欢,或许是这种分离式的苦读经历让人共情

一颗大柠檬

[3]蛮狡猾的但是也符合那时审视男性角色的视角,父与子之间几乎所有的情绪都是内敛的,没有什么大开大合,并立飞钓,往来书信,对坐而谈,这就构成了他们的情感交流,所以父亲离世时,儿子那一瞬间情感的外放更会让人鼻酸。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父亲赴宴,席间问了几个问题,婚否,育否,问完了才发现只有自己跟座上的一位老师还是独身。打趣的说着这些学生还没有生养三个孩子的,座下又有个学生说自己已经有四个子女了。短短几分钟勾勒着数年的光景,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