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情笔记》读后感100字

《爱情笔记》读后感100字

《爱情笔记》是一本由[英] 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笔记》读后感(一):不知道他是否经历过,但写的很透彻

他写小说的思路很有趣,让你很难分辨是作者自己的故事,还是一个真的故事,因为第一人称总是让人读起来有别样的感触。不过我还是偏向于认为至少所描述的感受是他所感受到的,无论是在书中、在其它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我真实不希望作者也切身的体会过这种感触。也不希望任何人真正的体会到这种感受,但是这就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爱情。

好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的思考,虽然你经历过,但是你过于痛苦或快乐,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作者可能没有完全的切身经历吧。或者有经历回想这个过程,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有益的,太有益的。让没精力过的有个初步的准备,让经历过的又拿着自己的病情对照了一下这个理论。

爱情,就是飞蛾扑火的故事。

是宿命?是本性?有些人追寻之、有些人恐惧之、有些人不敢奢望、有些人挥之不去。唯有一声叹息。

《爱情笔记》读后感(二):让爱只是爱

看到译后记才发现是一本小说,还以为是真实的记录。书中记录了感情的伊始、热烈再到分离、淡化。 “你为什么不爱我?”这个问题(尽管让人不愉快)就如“你为什么要爱我?”一样,不能被视为是问题。在这两种情形中,我们都会丧失对爱情的清醒(富有吸引力的)判断:即爱情是种馈赠, 而馈赠的因由不为我们所知,或不应为我们所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无须知道答案,因为我们不能遵奉它代表的真正含义行事,所以答案毫无意义。它不是具有因果性质的有效原因。它跟随在事实之后,是对隐秘的变化作出的辩解,是一个表面的“发生于后必是结果”式的分析。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让我们被迫一方面变得非常傲慢,另一方面又变得极度谦卑: 我凭什么被爱?谦卑的恋人问道。我什么也没有付出。我凭什么不被爱?被背叛的恋人抗议道,傲慢地声言拥有个并非他必须得到的馈赠。对于这两个问题,施舍爱的人只能回答:因为你就是你一个把恋爱者危险而又不可预测地摆弄于兴奋高昂和消沉失意之间的答案。 以上这段话是书中最打动我的话,我时常在求而不得的时候问“为什么我不配得到爱”,时常在爱来到的时候问“我凭什么被爱”,恰恰忘记这本来就不应该成为问题,对自我思索才应该是问题。而当它成为问题的时候,也就无形之中把爱捧到了一个神坛。是时候把爱请下神坛,让爱只是爱。

《爱情笔记》读后感(三):爱情需要经营,而我们都需要这种能力

读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叫“笔记”了。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故事情节很单薄,但人物心理刻画、恋爱哲学讲解很到位。很容易与作者同频,从作者的笔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人曾说,“恋爱是一门学问”。太多人不懂得尺度、进退、沟通导致“恋爱关系”经营不好。当然,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经营爱情,而是让你理性的认识2个人在“邂逅、交往、同居、分手、再下一段感情”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曲线,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性、理解恋爱,提高“爱情经营能力”。因此,我把这本书称为“恋爱哲学手册”。

不善于经营爱情的人适合看,分手或被分手的人更适合看看。

书中几个蛮喜欢的观点:

1、人们总是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去爱一个特定的人。(你喜欢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2、一旦开始寻找互相吸引的种种迹象,心上人的每句话、每个行动都会被视为饱含深意。(自己给自己加戏)

3、暗恋一个人很久,追到了又放弃。是因为无法得到回应的东西是一种倾慕,越得不到欲望越强。

《爱情笔记》读后感(四):男性+理性视角爱情哲思

多年以前经济观察报一群记者的多人博客《思维的乐趣》,有个专栏“苏丝黄的世界”,描写和思考两性关系,被称为“东方版本欲望都市”。但这两者都是女性视角,德波顿这一篇是难得的男性视角,小说的骨架串起他擅长的哲思。可能因为性别差异,男性的视角多少有点remote,哲思在relationship里也有点出戏。但德波顿细腻和精准的定义描述分析和归类都依然在线。

其实一个人对于爱情关系的思考很难客观,原因在《伤心咖啡馆之歌》里有最通透的表述和展露,因为爱情其实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人的感受迷恋臆想和执着,被爱的那个只是被所谓爱情具化的模型,可惜这个模型有自己的诉求,当他/她开始展露自己的需求,或回应或反抗或逃避或冷漠,就是要从那个模子里跳出来的时候,这段relationship就开始存在冲突走向毁损。德波顿也提到了这个观点,是你先想爱,爱的人才出现,你爱上他的完美,实际上寻找你自己不完美的替代品,当对方开始回应,你们同时兼具施爱者和被爱者的身份,简直时时被自己和对方的不完美折磨。这就是爱情的本质吧,它始于虚幻的情愫,却要被现实磨砺,大概终是悲剧。相比爱情,亲情友情的包容度高很多,因为在这种关系中你不期待自己和对方的完美,所以,relationship要演化成友情和亲情才能最终获得稳定的特质。悖论在于,爱情中最迷人的部分恰恰是对于那种虚幻完美的追逐,不妥协和不理性,失去了这些,爱情就索然无味了吧。德波顿对此也有幽默的反思,哈姆雷特,罗密欧,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他们是不是可以在心理辅导的帮助下走出迷雾避免悲剧?他其实有答案,世界上的人们有很多智慧,但那些,不是爱情!

《爱情笔记》读后感(五):无论你处在感情的哪个阶段,都可以看看这部小说

无论你是处在对着男女神抱有美好憧憬,日思夜想,辗转反侧的单身求爱期,还是处在坠入爱河、激情四射的热恋期,是热情褪去的平淡期,还是各奔东西、痛苦挣扎的失恋期,都可以看看阿兰·德波顿的这本《爱情笔记》。

书如其名,作者在书中以一个男性的视角,写了他与一个叫克洛艾的女孩相识、相知、相爱、分手到再相爱的过程。

情节简单吧?但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倒不是它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在其中的思辨过程。

每一个阶段,作者都能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写细写透。

所以,无论你处在哪个阶段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共鸣。

求爱期时,他写到——

热恋期时,他写到——

平淡期时,他写到——

失恋期时,他写到——

作者自始自终都从内省的角度来表达他的看法,让整个爱情故事中凝结了更为 有价值的爱情哲理。

看完后会有一种对爱情通透的感觉,甚至可能有一种不爱了的感觉。

但阿兰写这本书,也并不是要让大家恐爱的。

他写到——悲观主义缓和了无处不在的愁绪。

爱情缺乏理性,但这并不是反对爱情的理由。

其实我们看清一个人很容易,但于己无益。

没有那一份违背理性的冲动,很多爱情都将消散。

成熟的爱情需要两个人日夜相伴,知根知底,兴趣相投,可真实的爱情很少如此,大多都是在冲动中相爱,在理性回归后分手。

这本就是违背常理的事情。

可所谓成熟的爱情也并非就能让爱水到渠成。

互相了解的过程可能是一种吸引力,也可能会发生冲突。

这些道理作者在书中都有更为深刻的论断。

作者本身的逻辑就清晰而完备,难以概述,所以推荐大家去看看书,里面不仅有对爱情的思考,更有对人生的论断。

但恰恰因为作者逻辑紧密,反而让书阅读起来有些乏味,但只要你细细看下去,书中的每一句话,你都有想要划线标注的冲动。

但看透爱情和赢得爱情是两回事,真正的爱情还是需要各位下场实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