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八宝辣酱读后感锦集

八宝辣酱读后感锦集

《八宝辣酱》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宝辣酱》读后感(一):读《八宝辣酱》

每每提到汪曾祺先生,就避不开论及他在吃与谈吃上的造诣。开始我也一以贯之地以为《八宝辣酱》这一以食为名的小集中,装载的仍是“高邮鸭蛋”等,但并非如此,每一页、每一行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说到写生活,无非就是写人,其基底又要落到衣食住行上来。汪老写食已然无出其右,但他笔底的人却并非各个饕鬄,这一本书中写了他由西南联大到后来当老师周边人的二三事,一直到十年期间戏团及文艺界的兴衰更替。 汪老写起人物又白又深,寥寥几笔,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人便活生生地立在眼前,好像我走进另一段生活,好像他所叙述的生活与如今别无二致。甚至你能从文中找到,噢,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某某。 他每一篇文章都不长,很适合闲暇的时候腾出空来就看上一篇,只要开了篇一筷子下去,滋味就像鸭蛋黄里的油一样冒出来。他从不会教你超凡脱俗,他会教你找寻到寻常生活里的事,无论好事、坏事,有趣、无趣。 读《八宝辣酱》,就像早上一碗清粥上的一筷头咸菜腌出来的酱,寻常生活却有百味。

《八宝辣酱》读后感(二):活成日子

【2023阅读26: 《八宝辣酱》-汪曾祺】

整个九月,没有写读书笔记,也没有弄视频分享,感觉自由时间不少,却又是满满当当,心绪难以安宁。其实书还是在读的,否则面目将愈发可憎。总有些作品是给你温暖的,比如这本《八宝辣酱》,汪老爷子历经动荡,心有所寄,从不让人失望。

八宝辣酱是沪上的一道家常菜,配料切丁,和酱同炒,再有“盖帽子”,才算上了档次。说是辣酱,其实偏甜,五味杂陈,总还是有点甜了吧唧的盼头。就如同这本书里的多个人物和故事,老旧作派的有板有眼,乡里乡亲的人情世故,动荡年代的无所适从,还有丢不掉的常见的恶,离不了的总有的善良。

汪老爷子是经常的“人间送小温”,可在这本集子里,有寒凉,有荆棘,有抨击,却一贯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在眼前,寥寥几笔就让人爱上,忘不掉。白马陈小手,八千岁,戴车匠,云致秋……无不是生活气十足又别具一格。

篇篇独立,又彼此相连,这冷暖起伏,就和日子一样。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时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着像一条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来了,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八宝辣酱》读后感(三):八宝辣酱,天凉好个秋

在三联书店翻书时随手拿起了这本,很多年没读汪老的书了,文字的流畅自然还是记忆中的那独一份儿。回来仔细一读,其中有些篇是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没在以前读的选集里看到过。当然,也很大可能性是本人阅读量有限的问题。

好像有那么一段时间,汪老的文字被贴上了“岁月静好”的标签,人们佩服他能用轻松戏谑的口吻,讲那些苦楚艰难的日子。其实真的能轻松吗?一个经历了物质上的极度匮乏,精神上的极度压抑的人,不可能不带出一点点的辛辣与苦涩。

汪老写人活灵活现,那些善、恶、美、丑、怪、特立独行等等,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猜测或许他绘画、编戏,这些功底与经历,也都对其文字有所影响。这本集子的前半部分读起来尚且心态轻松,后半部分则多少有点压抑,觉得那个年代实在是“群魔乱舞”,但真正的往昔只能更加离奇荒诞,令人不愿直视,比如关于老舍先生那篇,文字再克制,也看得人掩卷泪流。

如果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谈“吃”的书,那就些微有所偏离了。“八宝辣酱”,多少有点儿“天凉好个秋”的感觉,汪老倒没有“欲说还休”,往事不会为岁月所冲淡,只是与声泪俱下的控诉相比,他以更从容冷静的口吻去还原那些人和事,当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戏便是这样罢,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威风,好不凄惶,好不热闹。台下的人,看戏叫好,自己其实,也在戏中。

以及,后记也很可一看。

《八宝辣酱》读后感(四):一碗八宝辣酱,一段人间往事

中国人吃酱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食不厌精”这个概念最早是孔夫子提出来的。他还说: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这句各位耳熟能详。其实后头还有一句:不得其酱不食。可见得酱在中国人餐桌上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在上海本帮菜中,有一种家喻户晓的酱,那就是八宝辣酱,上海滩的传统老饭店,如老城隍庙绿波廊、福州路老正兴、南京西路梅龙镇、浙江中路王宝和酒家等,菜单上都会有一道八宝辣酱。

在上海人的家庭餐桌上,八宝辣酱秉持着丰俭随意的原则,荤素可以乱入。你手边有一段莲藕,一块牛肉,一支素肠,甚至于胡萝卜、土豆,只要切成丁,油锅里面炒一炒,放点酱,调出你喜欢的味道就行。

而在“文坛老饕”汪曾祺先生的食谱里,也有一道能窥世事的“八宝辣酱”。

汪老谈美食之功夫,天下人都知道,汪老笔下的美食,正如他笔下的小品画,清澈有趣,有人烟气却不沾俗气。但汪老有一篇此前从未发表过的短篇小说,题目便是《八宝辣酱》,讲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段故事,读来颇有回味。

汪曾祺先生的中短篇小说,名篇颇多,曲高韵雅,别有格调,其散文化的小说创作,温文尔雅,情趣盎然;他的艺术修养极为全面深厚,既传统又现代,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具名士气质的文人。

他笔下所写的,都是关于人间草木、四方食事、天涯游子、故人往事,可以说是字如其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一碗煮到刚刚好的白粥,小火慢炖,大味至淡。正如汪老本人所说的那样: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时值汪曾祺老先生的诞辰,汪曾祺纪念馆的编辑老师从汪老的全部小说创作中,甄选出28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结集成册,便有了《八宝辣酱》这本书。

在这部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集子里,故乡高邮、西南联大、农科所、京剧院,是经常出现的四大背景。汪老始终心怀悲悯与敬意,将温润仁爱、自然通脱的人性优美的光辉,暖暖地弥散于小说中。

这个时代,如果多几个像汪曾祺的老头,想必也不会如此无趣!

《八宝辣酱》读后感(五):八宝辣酱——读汪曾祺的《八宝辣酱》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散文是在八年级 ——《端午的鸭蛋》。从此,一个自小不喜欢吃咸鸭蛋且没吃过高邮咸鸭蛋的人将高邮咸鸭蛋的滋味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不得不说,汪曾祺写吃食有滋有味,有故事有味道有风俗人情。娓娓道来,让人读完满足感油然而生。那么,汪曾祺笔下的《八宝辣酱》又是个什么滋味呢?

《八宝辣酱》实则是选取汪曾祺写过的一篇小说的名字。讲的是“”时剧团里的一些人和事,带些荒诞色彩。这套书总共六本,《八宝辣酱》是其中的一本。(其余的几本分别是书信集汪曾祺家书》;散文集《在西南联大》《吃食和文学》《故人往事》;小说集《岁寒三友》) 汪曾祺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 有时汪老也会亲自下厨,去菜市场买菜招待自己的朋友,对于从国外回来的老友,他会做几道他们家乡的菜,让他们吃的赞不绝口,其实只是勾起了他们的思乡情。

汪老笔下的美食很接地气,比如最常见的早餐油条: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统捅捅,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转盘。此菜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生动十里人。——汪曾祺《四方美食》 再比如汪老的家乡高邮最有名的咸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更多的美食诸如米线、肘子、鸡蛋饼、狮子头、东坡肉等等,甚至还有馒头。汪老笔下的美食远远不止这些,他就像游历大半中国的老友,凭借一支笔杆子,跟你说我曾经吃过什么美食,把人馋的直流口水。若是翻开他的书细数的话,那真是几天几夜都吃不完的。 再说此书《八宝辣酱》,里面包含了28篇汪曾祺生前未公开发表脍炙人口的作品集成册。说是八宝辣酱,实则在本书的最后才有一小段写八宝辣酱的文字,其他的都是短篇小说,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有精通妇科的陈小手,有精明能干的卖米商人八千岁、有人称礼俗大全的吕虎臣……,人生百味,各有其态,也许,这本《八宝辣酱》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