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摘抄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摘抄

《人类灭绝之后》是一本由[英] 杜格尔·狄克逊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一):《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非官方续集:老鼠接手后世界

这个书我大概从没有再版的时候就关注了,但是一直一直都没有机会看。今天终于看到了,真的是老怀安慰,老泪纵横。 图画都很精美,想象力也很丰富。只不过能够感觉到作者的一些知识是比较老的,有很多东西都是想当然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种幻想图集你不想当然你还怎么样呢?所以我不觉得想当然是这本书的缺点。 能够感觉到作者非常强烈地期待兔子和老鼠在人类消失之后登上历史的舞台,哈哈哈,不过确实也很合理,毕竟就像《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面说的,整个地球就是为老鼠设计的,老鼠才是地球的主人。 现在的老鼠其实和65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的祖先从个人的想法来说非常接近。但是其实我有一个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就是我觉得作者过多地期待了演化过程中的方向性,或者叫不平衡性。虽然从地质历史看来,演化确实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方向,但是在任何时候,其实那个动物或者植物都是相当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的,或是在当时情况下,所有的竞争选手中间的相对优解。作者在涉及一些演化中间环节的时候,其实他有牺牲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就是说我感觉他对于这个结果的状态是有一个预设的。但是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动态的演进的平衡。但是这其实牵扯到了演化生物学相当复杂的逻辑内核,其实我也不是很懂,我只是有这么一个模糊的感性的印象辣,不一定是对的。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二):2023年第013本,人类灭绝之后

#阅读打卡#《人类灭绝之后》杜格尔·狄克逊 计划阅读150min ,实际阅读116min,完成率100%

摘录:

进化的速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的变化速度,而不是动物自身的某种特质。有证据表明,进化常常是突然跳跃式地发生的,新物种形成得非常迅速,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

感悟:

在读完这本书前两章时,觉得它是一本好书,然后第三章在44-45页那副人类消失之后的世界地图,让我大为光火!这本书的硬壳封面和封底,是和全书嵌入在一起的,无法脱下来,已经让我觉得很不方便了。整本书是16开本的,却无法完全平摊下来,油面的纸张还反光,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很难受了。结果这两页的地图,有一部分夹在中缝里完全看不到,我就忍不了了:编辑也太不用心了吧?和刚刚读完的《海错图笔记》一对比,这差距也太大了。

接着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出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出现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类灭绝之后,生物们进化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可是,如同这本书前两章对地球的历史和当下介绍的内容一样,作者直接给出了结论,完全没有展示其思维过程。前两章我还勉强可以理解一下作者,毕竟有一些知识是公认的(况且有些也不是公认的,书中一些结论很奇怪也很突兀,和书友讨论时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可是明明是根据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特化性、趋同进化以及辐射进化等理论推导而出的未来动物,怎么就没有理论和规则的支持呢?而且作者貌似很喜欢鼠类,许多动物都是有一部分鼠类的特性。老鼠,是我最讨厌、觉得最恶心的动物。

要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受益的地方,就是让我回顾了一下地球的历史,捡起了一点高中的生物知识,展开了对地球起源、恐龙时代的兴趣。作者在第一章提出了一个说法:“没有灭绝,就没有新的生态位空白,大自然就没法从旧的动植物谱系中进化出新的物种来填补空白”。那么,人类对当下世界中的那些生物,是不是就没有了保护的必要呢?由于人类的存在而灭绝,也是一种灭绝啊?例如熊猫灭绝了,是否会有新形态的这种动物来补位?那还是很难说的。我觉得保护还是必要的,都灭绝了,人也不会存在。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三):概览人类灭绝5000万年之后的动物模样

“生物具有无限的可变性,而且当身处不稳定的环境中时,自身有变化的倾向。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新物种会形成得更为迅速。进化非常有效率,生态位总会被新的物种占据,绝不会空闲很长时间。”

读完英国科普作家杜格尔·狄克逊所写的这本图文科普书,概览人类灭绝5000万年之后的动物模样,一扫对地球毁灭后的悲观主义,重燃末世重生的幻想激情!

书里的大部分科普知识之前已在相关纪录片和书籍里看过,但是图片倒是初次所见!

阅读时,有一种“嗷嗷嗷、哇哇哇”的瞳孔地震之感,太有意思了!

实在折服于作者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脑洞实在是清奇呐~

猎鼠让我好像看到了长着老鼠模样的鬣狗在围攻长着兔子模样的豚鹿,小心脏有点被惊吓到(つ﹏⊂)

鼠类因顽强的适应能力得以在人类灭绝之后存活,依靠杂食本性和进化优势,逐渐地替代衰落的食肉目,成为卓越的捕食者。

轻松倒挂在树上休养生息的树鹅,老是让我这个吃货想到锅炉上吊挂着的香喷喷烤鹅,也是没谁了,哇咔咔`(*∩_∩*)′

不过,最震撼我心灵的当属沙鲨这个奇特物种了:“身体呈粉红色,遍布褶皱,几乎全身无毛。”

似乎有点像沙虫与海蚯蚓异形化后的结合体,长着腊肠似的身体,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沙中(。◕ˇ∀ˇ◕)

与切尔诺贝利相关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在人类活动退出的地方,自然环境具有神奇的自我复原能力。

因而作者认为,人类灭绝数千年之后,热带森林带才有可能恢复其应有的模样。

一想到人类灭绝之后,还有可能出现这么多在快速繁衍进化的异形物种,突然觉得复活这颗蓝色星球还是有希望的!

当万物灭绝后,单细胞生命又会开始进行生生不息地自我复制,填充任何空白的生态位,开始新一次的进化轮回!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四):永不停歇的进化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After Man: A Zoology of the Future)表面猎奇,实则是以更为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介绍动物进化的原则、机制和可能性。如作者所言,进化不仅仅是过去几十亿年来地球生命的历史,而且也将是地球生命未来仍将继续遵守的基本规律。进化的机制、原则和它的本质——扩充生命的可能性,应对种种难以预料的环境剧变——允许我们推想人类消失后5000万年的未来世界。

作者偏爱那些能够适应“人造世界”的动物,尤其是啮齿目的鼠、兔等。他们在人类乡村和城市中的生活可谓如鱼得水,并且时常跟随着人类的脚步扩散到原本无法抵达的地方。如果只考虑生物种群和个体数量,那么啮齿目动物正是目前最成功的哺乳动物。

当然,人类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赛道,即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否遵循生物进化的原则与规律?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命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凭借文化适应获得了远远超出他们生物进化限度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常见到展望地球生命进化之未来的作品:要么要求作者设想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的过于复杂的结合(毕竟单是推测人类的发展就已经够难了),要么就是一个人类消失的世界。

人类灭绝是一个在诸民族间反复出现的母题,也许根植于古人类史上那些人口锐减的危机时刻,也可能融合了更为古老时代的生存恐惧。不过,恐龙王国的毁灭为哺乳动物腾出了空间,焉知人类的毁灭不会催生出更为智慧、复杂的生命。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从今天往后数5000万年,搞不好那些聪明的后继者已经走进星空,开始眺望凤凰座超星系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倒显得太过保守了些。

总之,本书主要分两个部分,既可以当作进化论基本知识读本,也可以纯粹用于猎奇。第一部分是对当代进化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进化的微观基础和宏观规律,并按照时间顺序快速回顾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史。第二部分则充分考虑了5000万年的地壳运动,推测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特色动物(并配精美假想图)。以我的审美来看,大部分假想动物都很丑,这可能和它们的毛皮色调、体态姿势有关,其中一部分还算有特色。

《人类灭绝之后》读后感(五):未来的动物世界

想必很多人都看一些关于世界末日的科幻片,或者在将眠未眠、神游太虚之时,会想到地球毁灭和人类灭绝的场景,尽管科幻电影基本上呈现出来的都是一副废土景观,但真实情形或许未必是这番面貌。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基于生态学和进化理论,给出了另一种答案,这个答案可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人类即使灭绝了,也不代表其他物种的消亡。该书作者杜格尔·狄克逊是著名科学作家,其研究领域为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对化石、恐龙和进化领域很感兴趣,著有多部关于地球科学和生命进化的书籍。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环境破坏严重……虽然很多人对科技改变未来抱持乐观态度,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人类灭绝并非只是杞人忧天或一种不着调的理论假设,而是一种切实的威胁。毕竟,由于工业污染、植被减少、环境恶化等,很多动物已经灭绝了,人类也未必就是那个“天选之人”。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人类灭亡之后,进化本身会出来收拾残局,修复人类留下的疮痍。而所用的修复材料,就是那些即使有人类存在也依然活得很好的动物,或者说,正因为有人类存在才活得很好的动物,进而进化出一个全新的动物体系。作者正是借助这个未来世界的动物体系阐述了一些关于进化和生态的基本原理。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十一章,前两章介绍了进化和生命的历史,第三章至第十章则详细介绍了从热带到寒带、从雨林到苔原的动物进化的可能形态,虽然其中很多动物的样貌更近似于科幻片中出现的画面,但这既是基于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推理,也发挥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本书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让人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领略未来的动物世界。此外,这本书可和后浪的另一本《消失动物图鉴: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形成完美互文,一为未来,一为过去;一为进化,一为消失,两者可搭配阅读。

当然,最好的结局还是人类不要灭绝,那就需要我们对大自然好一点,对地球好一点,要有清醒的意识去爱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其实,这也是爱护我们人类自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