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字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8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从安娜的角度来说:她经历了爱情里的所有东西,最后也成功的复仇,让伏伦斯基抱恨终身!

虽然安娜卡列尼娜在卡列宁和伏伦斯基两个人之间爱恨纠缠,丈夫,情人,儿子,爱恨情仇样样俱全,但是这仍然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爱情,虽然它的结局凄凉,但是当爱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是吗?所以也许从安娜的内心来讲:她这一生是值得的!

小说中涉及到了19世纪俄国上层贵族的爱情史诗,当然了小说从各个角度去阐明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用小说的方式去试图改变一些东西,从后来者的角度来说,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俄国社会的改革!

爱情小说总是悲剧贯穿始终,那些圆满的爱情让人羡慕却不是人人可得的!像小说开篇写到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安娜卡列尼娜》

上中学第一次读《安娜 卡列尼娜》时间原因没读完,当时没读过什么书,啥也不懂,连自己买的是删减版的都不知道,真坑。直到今天大学都毕业三年了才看完,陆陆续续还会把自己这么多年没看完的名著补完。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内心五味杂陈,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写了两对情侣: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列文和吉娣。第一对是注定无法获得幸福的,卡列宁无数次纠结要不要原谅妻子,要不要离婚;安娜卡列尼娜无数次后悔自己的出轨,然而却一步步沉沦自己的爱情幻想中;伏伦斯基无数次后悔眼前的局面却又不得不一遍遍给自己心理暗示要走下去。他们三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脱离眼前的困境,却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安娜卧轨的结局,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她一生的追求就是极致的爱情,哪怕要燃烧自己的生命,可惜卡列宁和伏伦斯基都不够爱她,他俩都向她证明了人生不只有爱情,所以安娜同谁在一起都不会幸福,因为现实生活中还真的不只有爱情。列文和吉娣正好相反,我感觉他俩不论和谁在一起都会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幸福,两个人是青梅竹马,有爱情的基础,同时也会向生活妥协,尤其是列文他结婚前后变化超级大,结婚前他毫无疑问是个理想主义者,婚后他会为了家人妥协,改变自己的想法,认为家人是自己生存的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人生怎么可能只有爱情呢?

作品主要讨论了2对夫妻的出轨,结果截然不同。陶丽丈夫出轨,她选择了原谅,因为她还爱他,并且离不开他。安娜出轨,丈夫也选择原谅,但是安娜不接受,她是靠爱情活的。对于这种人一定要找个自己爱的,要不然在婚姻中一旦遇见真爱,就一定会出轨。

另外通过列文,讨论了另外一种夫妻相互体谅的美好,当然中间也有嫉妒和责备,但最多的是体谅和支持。还有对于人生意义,死亡的探讨。

重点说说安娜。生活中怎么可能只有爱情呢?而安娜又是一个依靠爱情而活的女人。

那个年代的贵族女性是幸福,也是不幸的。幸福的是,他们可以不工作,天天social,和朋友唠嗑,聊八卦;不幸的是,他们每天只能做这些,不能有事业的追求。

托翁对于人物心理的拿捏真是传神,女人确实会自己在家胡思乱想,最后把自己给绕进去了,所以没事多出去走走,哪怕一个人。

最后安娜可能得了抑郁,她无法自救,也得不到周围人的解救。其实当她刚卧轨的瞬间,她清醒了,但是来不及了。是不是部分自杀的人在临死前都会怀疑自己的决定呢?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四):出轨文学?

第一次拜读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的巨著,期待值是比较高的,整部作品看下来内心起伏却并没有太大,提前剧透知道了安娜的结局,一直在文中寻找安娜选择她最终结局原因的蛛丝马迹,归类了种种总还是觉得那是一时的冲动魔障令人惋惜。

书中是双线展开,一条安娜,一条列文,文中列文的篇幅还是比较多的,列文感觉是个中规中矩不太懂变通又有点固执的人,但对家庭很负责任,也能看出托尔斯泰的家庭观念。据说列文是托尔斯泰在本作品中的投影,是他的精神外化,书中通过列文也探讨了哲学问题,最终的章节列文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真爱吗?感觉并不是,安娜可以为了他抛弃一切而他作为一个自私自我的人来说是做不到像安娜那样的。面对有些婚姻的柴米油盐争吵不断,卡列宁的理智一板一眼也许算是好的丈夫人选了,哪有一天到晚的浪漫激情,情绪稳定的另一半也很重要啊,感觉卡列宁还挺靠谱的。

接近结尾,以为会有很多高潮部分,但想错了,一个人的消失并没有给周围的人带来太大的影响,没有过多的言语和篇幅去描述没有安娜的日子,就像一片枯叶的掉落无声无息。

所以女性还是多珍爱自己吧~爱自己,是终身的浪漫~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五):伟大的作品既给人情感冲击又引人去深入思考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安娜和伏伦斯基与卡列宁的情感线,列文的成长线,没有绝对的主角,每一个人物的生活都映照着他自己、其他主角以及当时俄国的真实生活图景,真可以说见微知著。 安娜最可爱之处在于她的诚实她的真,为了爱情甘愿抛下所有忍受一切,所以在发现,她并没有得到“爱情”的时候,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她根本过不下去。伏伦斯基的爱轻浮而虚荣,而卡列宁的爱蒙昧又自私,大家都好可怜。 托尔斯泰应该是把列文当作了自己的口,不断的思考,社会治理,农业效率,农民和地主或者贵族的关系,生存和死亡的意义,上帝,善。针对他哥哥临死时列文的表现,能看出一味沉迷思考沉迷逻辑文字游戏而不敢去面对真实是多么的让人生厌,而最后列文的自白是让人感动的:我仿佛已经知道了生命的意义,但我还在现实生活中。我即使明白,要爱人,要行善,但我还是无法避免那些琐碎那些争吵那些心头想要和人争论的冲动。不过,我的内心就像有了原点,波动之后,我依然拥有永久的安宁。 btw,超级喜欢描写列文农场生活的段落,我好像能闻到麦子被成捆割下后散发的清香,那种铺天盖地的金黄色感染了我,人们汗津津的面庞和粗粝的手掌,还有朴实的喜悦,都栩栩如生地在我脑海里现出画面~ 还有吉娣在疗养院当护工那一段,把一个一开始只懂得追求面子上光鲜娇小姐,在被戳破了泡泡后转变成了,能够去拥抱华小姐虔诚坚定的美丽的心,那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这整个过程,真像剥洋葱的心,又辛辣又脆弱,回味过来,又能品出人性里的一丝美好的甜。吉娣这个人物骤然丰满了! 很庆幸是长大了才读这本书,小时候估计只能注意到情节。结合看过的经济学哲学著作,才探到这部作品的伟大一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