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巨兽经典读后感有感

巨兽经典读后感有感

《巨兽》是一本由[美]乔舒亚·B.弗里曼(Joshua B. Freema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兽》读后感(一):翻译的语文功底差点意思

题材真的不错,但翻译的语文功底确实有待提高,逻辑表述的有点乱,更像是翻译成中文后的拼凑。也就是说,翻译的好的话,看起来会很快、很顺,但这本书翻译的看的很不顺……………………………………………………………………………………………………………………………………………………………………….字数要求

《巨兽》读后感(二):真的怀疑中国章节是由其他人写的

连许志友的诗都能引用,这水平真的是一个美国人能做到的吗?而且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我也不太懂,至少中国章节的描述竟然全程没翻车,这知识水平也太恐怖了吧。我看过很多顶级学者写的书,在提及中国的章节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犯错,但是作者连中国工业化历史都如数家珍,还能熟稔地引用中国当代的社会新闻,这实在不像个单纯旅行学者的水平啊。文末提到他受到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帮助,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中国学者告诉他的啊?

《巨兽》读后感(三):《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信息量很大

《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信息量很大,有我感兴趣的工业史、现代化史,可惜翻译不够好。

最感兴趣的几章包括美国洛厄尔工厂(女工 工厂城市与社会进步)、福特生产系统、苏联的第一个5年计划(斯大林拖拉机厂的建设、苏联建筑与工程纪录片、工厂人员的夜校学习)、现代工业建筑之父设计师卡恩(他与福特工厂 苏联工厂),胭脂河工厂,底特律美术馆与里维拉,波兰的诺瓦胡塔(以后的自驾计划都要安排上)。

第一家开工的英国德比丝绸厂是1721年,其实距今也不过300年,但那些标志性的工厂已经极大地改变、丰富了世界,它们其实关乎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也关乎人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进步。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类的本能,与哪种意识形态无关。

福特、洛厄尔的社会实验、苏联的社会主义公寓实验都很有意思。

葛兰西,资 社的趋同性,也让我感兴趣。

《巨兽》读后感(四):制造业和制造文化发展历程

本书有点像《铁道之旅》,从制造业的基石载体——工厂(尤其是大型工厂)入手,不仅讲述工厂形成的过程,更注重讲述工厂存在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譬如农田和农民是农耕社会的基础,工厂和工人建造出了工业社会和近代世界。工厂的出现固然有技术的因素,但是工厂存在和蔓延之后,它就成为一种社会景观和社会文化。

本书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最早的大型工厂的出现,作为英国手工纺织业的升级版,纺织厂成为新鲜事物,让英国获得工业制品顶端的地位,但同时,英国早期纺织厂的恶劣环境饱受诟病,其对手工业者的冲击也造成“卢德运动”的对抗。

第二章通过对比美国早期纺织厂,可以发现新大陆和旧大陆的截然不同,与英国曼切斯特纺织厂相对的是美国的洛厄尔工厂,在环境、文化氛围上截然不同,虽然表面原因是从业者的不同,深层次根源在于新大陆人少地多,发展天赋较好。然而随着制造业发展,美国田园牧鹅式的洛厄尔工厂也难以为继,走向衰败。从前两章纺织工厂的对比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初期大家都选择轻工业作为资本积累的第一步,轻工业的投资回报是很可观的。

第三章则将视线转向重工业领域钢铁工厂,作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代表,钢铁工业以其协同性、重劳力成为工业社会和工人阶级基础(纺织厂工人用小孩女人足矣)。书中直接说明,不同于纺织厂一人可以负责一条线,钢铁厂则需要一个小组。与纺织工厂不同的是,钢铁厂都需要蒸汽动力,而且对技术进步提升依赖很大。

《巨兽》读后感(五):工厂的未来是什么

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充满了琐碎的陌生历史,研究的性质太浓,事实上这本书每章后面都给出了详细的文献列表,让人感觉有些枯燥。但是随着沿着时间慢慢展开,空间从英国切换到美国,苏联,中国和越南,一部有趣的工厂历史变得清晰完整。

这本书并没有简单的罗列历史,也有作者对社会进程,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观点,看到最后甚至感到此书充满文艺气息。

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提升,巨型工厂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看起来工厂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停滞,从第一个隆贝工厂到现在,福特主义和泰罗主义变成工厂的灵魂之后一直没有根本变化。福特的《我的工作和生活》曾经出版后在德国销售二十万册,德国由此受益一直持续到今天。什么时候工厂的灵魂可以从福特和泰罗的基因上发生突变脱胎换骨?那会是什么?什么时候?谁会受益?那个时候社会和文化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大胆的设想一个方向是工厂会加剧社会的分层,就像《美丽新世界》中的阿尔法,贝塔等级的人一样,他们出生之后就会在新型的工厂按照新泰罗主义工作,我还不知道新泰罗主义是什么。

另外一个是能源技术的突破会彻底改变工厂的属性,人类在掌握了新的能源技术之后能源将使用不尽。巨型工厂使用的人力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无人,也可以开在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荒漠。依靠机器人修建无人工厂。想象下克拉克在《遥远的地球之歌》中描述的太空播种船在到达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之后要全部由机器人把一代人培育起来的情形,在太空或者月球火星上完全依赖机器人修建工厂也是殖民太空的需要,那个时候巨型工厂的衡量标准将不再是工人的数量,或许是能量的消耗。《银河帝国》中有专门的星球生产食物满足银河的需要,说不定有一天这也会变成现实。或许首先是外太空的采矿和钢铁工厂,这会是过去美国的巨型钢铁工厂的外太空版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