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工厂日记读后感锦集

工厂日记读后感锦集

《工厂日记》是一本由[法]西蒙娜·薇依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厂日记》读后感(一):一些想到的

因为工作的原因,去过十几个工厂,有大一点的,机械化程度高的,也有小一点的,手工操作多的。还有的工厂一进去就闻到极其刺鼻的味道,我只能皱着眉头,戴上口罩,尽量憋住呼吸,加快步伐离开,一秒都不想多呆。我可以快点逃离,而工厂里的工人不可以。他们穿着工作服,在自己的位置上,闻着刺鼻的味道,接触这些有毒的橡胶,反复做着同样的动作,或许因为时间久了,他们的鼻子都分辨不出这难闻的异味。我有时会感到同情,但在这种心情涌上的时候,我立刻会感到羞耻,为同情羞耻,我有什么资格感到同情呢?我既不能做些什么改变他们的现状,也不能真正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事情,更重要的是当我同情他们时,我好像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可以想见,在九十年前,薇依在工厂的情况只会更加糟糕,她亲自体验工厂流水线的工作,用身体去实践,也在用身体去书写。仅凭这一点,她比绝大多知识分子都要好。当今社会,社畜很容易体会到一下班就瘫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做的心情。薇依在工厂中也是如此,繁重的,重复的体力劳动会挤压她的头脑,一天下来,很难再去思考。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信件,工厂的日记,以及对工人状况的看法和思考。其中,信件部分是大致对工作的感受以及对工厂资本家的建议,日记部分是如流水账一般缺乏趣味,而思考则充满了洞察力。在书的最后,薇依写到“所有的技术和经济问题都必须以设想最佳工作条件为出发点来制定。这样的设想是首要准则;整个社会必须首先以这样的方式构建,即工作不应拖累劳动者。仅仅想免除他们的痛苦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他们感到快乐。不是那些需要付费的快乐,而是不伤害贫穷者心灵的无偿的快乐。”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设想,快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没有打工人会因为工作而快乐。

《工厂日记》读后感(二):不要堕落在恶之中

“物如人,人如物,这就是恶之源”。

人们时常会在工作中感到不幸,对于书中所说,我自己的理解是出卖灵魂换取的生存的欲望,是一种无限的恶。或许需要时刻警惕,不要沦陷在一种“本就如此”的奴役陷阱,可问题是,即使你发现了这是邪恶的陷阱,但作为出卖劳动力的个体,本就身处这张无边的网中,又可以如何?不过,毕竟现在也是21世纪了,即便明知工人附属性的无奈,但可以的话,卖一些时间,莫要卖了自由。

我也时常会纳闷为什么工作中掌握这着比弱势下属更多权力的上司们,不去尝试——抑或不尝试更努力地——去对抗恶。文中倒也给出解释——“强迫一个人在危险和逃离之间做选择……这是在羞辱他”。或许,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每个附属于其中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劳动者,不论其时位阶,都是别无选择的受奴役者。

还有就是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同事,那些“即便受伤也还保持沉默,甚至微笑的人”。有一种错觉是,于事无补的同仇敌忾当然地比冷眼漠视的袖手旁观来得高尚。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两者本质上没差别,都是一种沉默,一种孤独的沉默。每个人都“太专注自己的忧虑和苦难了”,无暇顾及他人的不幸。但这本就无可厚非,就如上一段所说的。所以要特别珍惜和感恩那些真正伸出援手的情谊,因为这需要莫大的勇气。

就本书而言,第五章会比零碎,是作者日记和思考的碎片,余下章节是书信往来,有些内容重复率略高。最后一章带着很强的宗教神秘色彩,理解起来会费力一些。我觉得第二章给学生的那封信,尤其闪着作者思想之光(虽然我还没有看过她其他作品,等我后面看得更多了,也许会有不同评价?)

全书读起来很流畅,顺着薇依“温柔而富正义感”的心,哪怕某些地方稍显天真又固执。对比同期的薇依和波伏瓦,我算是明白为什么米沃什会说薇依是珍贵礼物而波伏瓦是母夜叉。

《工厂日记》读后感(三):赤裸的真理

通过工厂的劳动,西蒙娜·薇依发现,工作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

注意力是薇依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极为寻常,又极其深刻,与宗教神秘地联系在一起。

在手工业时代,劳动类似手艺创作,注意力是全神贯注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厂诞生,生产力与生产工具脱节。

注意力这个概念。打通了哲学理性、宗教神性与艺术感性的界限。

在薇依看来,人的灵魂与上帝接触的唯一方式便是专注,尤其是自发的专注。

专注是某种形式的祈祷,祈祷的概念由此超出了传统的宗教,引向一种神秘主义。

作为现代社会的发明,工厂劳动是罪恶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让人无法专注,导致灵魂无法与上帝接触。

薇依一直强调教育的原因也在于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专注的能力,而不是其他。

工作是一种罪恶,现代世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人类堕落不是因为欲望,而是无法专注。

薇依的思想在遥远的东方接收到了回声。我想,东方人更能理解薇依的神秘主义。

因为在东方,是感知的思想在主导,而不是逻辑的思想。

当薇依说:思想应当是空闲的,它等待着,什么也不寻找,但随时准备在自己赤裸的真理中接受将要进入之物。

我们想到的是,东方哲人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当东方哲人说要静观、入定、觉知……他们一定想达到与薇依相似的境界。

专注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冥想。冥想并非狭隘的让头脑的念头止息,冥想的本质是无差别的觉知。

任何情况下都能进入冥想,而不是一定要静坐;任何专注的行为,都属于冥想。

冥想是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是它能治愈现代人精神问题的原因。

当薇依说,专注让灵魂和上帝合一;东方哲人回应,进入冥想,立地成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