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单行道》读后感锦集

《单行道》读后感锦集

《单行道》是一本由[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行道》读后感(一):钞票

钞票……它脏不可耐,因此充满了禁忌的色彩,在它成为静物的时刻。它躺在书桌上,开始解脱一般等价物的角色,在注视中,开始如同方块字般不可定义,开始和价值越来越分离、背离、远离,蜷曲、侧卧,经历了多少波折,才造就了它如今的面目:色素层层叠叠,色斑东突西进,满目混浊,鼻梁扭斜,嘴唇干裂,脸颊粗糙而不善表达日常的微笑。在它饱含价值的时候,也是在它饱受羞辱、任由一双双汗手抓住它的腰部,掩埋它的头颈的时候,它被固定住了,被粒子化了,在人来车往之间,在不夜城的灯照漩涡之中,它飞散,扬弃,组合,传播——而如今,它具有一种素描的质感,坍塌在一幅画的表面,仿佛内在的压力终于累积到不可承受的底部,终于超脱了欲望最小刻度的视力,以至于所有能被固定的物质都开始发生波动,喧哗的声音识相地离去,远去,逝去,在冗长的街道上,孤零零的路灯之光拉长了这半夜无价的空虚之冷,无家可归的货币,在这个偶然暴露出上个世纪的脸面的景象中,突然被铺天盖地的数字谋逆,面色铁青,充满无知的人特有的深思的神色,隐居在新一代中年人尘埃渐染的钱包之中。

22.8.22

《单行道》读后感(二):【摘抄】

1.文学要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在行动和写作的轮番交替下方可实现...(这种反应迅捷的语言)...

2.那些被誊抄的文章指挥的就是缮写它的人的灵魂,而纯粹的阅读者则永远都看不到它内部不一样的风景,他不会发现,作为一条公路的文章是如何透过重重稠密的原始森林,开辟出一片全新景象的。

3.一条教义这样讲:感受并不巢居在脑子里;我们对一扇窗、一朵云和一棵树的体验不是在大脑里,而是在我们看到它们的地方萌生。倘若此言不虚,那我们也是在向爱人投去的那一抹视线中才陶然忘我的。

4.创作一篇好的散文要登上三级台阶:一级是音乐的台阶,作品被铺出曲调;一级是建筑的台阶,作品被建构起来;最后是纺织的台阶,作品被编制而成。

5.(爱读书的孩子)当他站起来,那些读过的文字就像雪花,一层一层地落满了他的全身。

6.只有当一个人被施以绞刑时,他才会那样清醒地意识到,到底什么是绳索,什么是木头。

7.在一段爱情里,大多数人找寻的是永恒的故乡,只有极少数人才追求永恒的远行。

《单行道》读后感(三):《单行道——无产阶级的洞见》

2022年已读61 本雅明不愧是无产阶级者,所描述的1920年代,又与今天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的资本主义,指望资本主义善发慈心,仍然是痴心妄想的一件事。本雅明的洞见仍然适用于今天。谁又不想打碎这黑暗的世界呢?谁又不对这黑暗的世界持之鄙视呢?这本书短小精悍,短小的篇幅涵盖着整个宇宙。只有耐心阅读,才能一窥其中奥秘。 “人既要克服恶心感,又要精心地培植起恶心感。人无法否认自己与一切造物之间的动物性亲缘关系。对于它们的呼唤,人用恶心作为回应:人必须使自己成为动物的主人。”

“谈话的自由正在消失。如果说过去人们在交谈时,关心对方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么在今天,对对方鞋子和雨伞价格的关心已经取代了对他本人的关切。生活状况和金钱的话题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每一场闲聊中。事实上,人们之间的谈话既不关乎个人的疾苦(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伸手相帮),也无关于对整体形势的考察。人们就好像被关在了剧院里,不管愿不愿意,都只能跟着舞台上的剧情走;不管愿不愿意,不断思考和谈论的对象都只能是那正在上演的剧目。” “毫无疑问,在衡量财富的尺度和衡量生命的尺度之间,我想说的是,在金钱与时间之间,存在一种隐秘的关联。一个人的一生越是被微不足道的东西填满,他的每个当下就越是支离破碎、变幻不定又毫不相干。而在这方面做得更优秀的人,他生命中的一个宏伟阶段就能够标识出他的全部存在。”

《单行道》读后感(四):EINBAHNSTRASSE

渗入整书的Spuk-Allegorie(寄喻)和单子式连接。

特意把附录中第二篇中的两句摘抄了下来:

“本雅明的哲学让每一个意图都死于“真理之死”,真理分解为一个个停滞的“理念”和它们的庭院——“图像”。”

“不是意图死于真理,而是碎片死于真理并且为现实所用。”

对,但不全对。按评语代入就会扼杀掉某些感受,但不能否认确实是个好总结。

读本书的大致观感就像把本体的某部分血肉抽空,再或猛烈地钉入森森白骨,或若有似无地用发丝轻刺,仍是自体移植、自体所用,所以绝不排异。

而本体是什么呢?世界的一切表象与本质吧,说得再宽泛些就是真理了。

有几句话确实译的拗口,我甚至画了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最终发现大概率是翻译的问题?

如果用相近的词语替换会易懂许多,但我现在对德语知之甚少,哪怕找来原文恐怕也并无大用。

但大概懒得再找来其他译本看了,以后看有无缘分重读其他译本吧。

书中写到:对真理兀然一击,才能让它如奥斯曼宫廷里一跃而起的可爱姬妾,抓起一件恰好落到手里的绸缎披在身上,优雅地以获胜者的姿态娇俏妩媚地一闪而过。

多妙!

我觉得einbahnstrasse也不一定要有目的地,如猫般顽皮地轻触,又引诱似地转过身;

略带狂乱的肆意跳跃于一个不平行、无秩序的时光长廊,既不囿于时间,又可任意穿梭,那滋味也蛮好的。

这本书算正中靶心了吧。

《单行道》读后感(五):赛博梵高在后天

多年前还没有疫情的时候,夏天读《并非衰落的百年》,作者提到的一个名为“审美心理空间”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艺术品只有在审美心理空间里被观照时、其所连接的意义和美才能完全而如实地被展现。因为它连接的不只有纯粹的物质性和感觉,还有其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系统。而后者却在时代与文化的断层中被降解了,变成了学术系统中批评家所谓的“空谈笔墨”。

在创造时,主体是主动的,他将自己生命脉络的搏动注入到他的作品中。然而在时间的流逝里,作品只能保留其物质性的同一,它已在无可避免的凝视中坍缩成为无力的客体。在空洞的目光里,作品那些看似无意义而破碎的疤痕和褶皱是那么刺眼,但你有怎么能断定那不是那群人所共有的绮梦呢?它的形状完满统一,抵不住意义的碑文漫漶流泻。

这种意义的遗弃着实令人惋惜,在变革不断的前两个世纪里出现的八破画似乎就是对这种征兆的一种凭吊。不追求任何感觉性的吸引力,手捧灰烬、拼凑零落的记忆与历史,主动让那些意义在方寸的画框里凝缩,成为自己用双手就能抱住的大小。

然而你要在这种怀旧里享受这文火慢炖的蛆肉汤吗?消费者和批评家门把艺术品等同于物嗤笑着它们的古旧顽冥、史家们在怀旧的迷醉里逐渐沉默、当代的创作者则保守地为自己筑起封闭的高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既让自我的根须深入那地底,又能张扬地于阳光里铺展枝叶?

前些天和朋友讨论AI绘画,他的同学做了一项加密图像以防止AI学习的技术,简称赛博水印。我了解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鄙夷地不屑一顾。

我认为赛博水印乃至反抗这一浪潮的努力不会被推广。创作者说到底都要附庸于资本结构提供的工作才能立足,而AI创作可以为资本结构的运作提供崭新的原料和力量。这项技术如果不走进入法律结构里,很难在未来推广。而AI创作在未来带来的效率提升产生的效应完全可以重新决定产业结构,而这正是传统创作者他们一直所浸淫却又浑然不知的基石。在这种结构下,传统创作者想要通过法律为自己建立避障,感觉简直就像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飞上太空一样。这就是创作者被挤占的困境。虽然最近英伟达提到了一些关于创作者权益保护的措施,但感觉那是一种带有哄骗性质的政治正确、是杀死传统创作者的渐热温水。 其实AI也不怎么屑于学习当代创作者,人类几千年的图像资料就够得AI学了。虽然互联网时代图像信息井喷,但创作的质量实际上并不会比几年前的创作高到哪里去。现在害怕自己被AI抄袭的小创作者就像是被堂吉诃德附身的癔病患者,不断给自己虚构“被复制的困境”,至少这样比直面他们的创作方法即将消散的现实更舒适。他们的矛盾之处在于,指责AI创造是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但顺着这个逻辑,却不承认自身早已是被资本主义异化了的结果。说到底,他们除了无助一无所有。 虽然传统创作者会面临困境,但创作却不会面临困境。现在有一种新型的把人因学和AI结合起来的职业,在语言模型方面,有公司在招聘这样一类人——就是要求他们探索能从ChatGPT这类模型获得特定需求的问询模式;而在图像模型方面,也有招聘岗位要求做关于特定绘画风格所需要的参数的研究。我觉得这些工作的出现和摄影术发明后的印象派的出现的历史结构是一样的。

说到十九世纪西方传统绘画和摄影术、新兴非写实主义的绘画关系,其实已经可以把它们在过去历史中的关系一一映射到当下AI创作的场景下了。西方传统绘画对应于由传统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的创作;摄影术对应于AI创作,都是划时代的图像生产方式、摄影师则对应于前面提到的调参师;而等到AI创作得到更集成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API后,创作者可以以这些API为自我创作的最基础单位进行新模式的 compose,作为新兴非写实主义绘画的对应。创作者找不到工作不代表创作会被异化。因为艺术不会被毁灭、它本身就应该是与劫后余生这一词相等通的。 现在高喊着AI创作异化创作者的人和以往嘲笑梵高的人也是一样的,他们已被既有的结构地位所困住和蒙蔽,所以看不到、也不愿看到或承认AI创作是有创造性的。正如在今天没有什么人会去读图书馆文献库里破碎而发黄的,十九世纪法国某篇报纸艺文版面某个学院画家对印象派唾沫横飞的檄文,以后也没人会引用现在看起来像是英雄一般的赛博水印论文。

保守者的归宿是变成博物馆里静止的陶罐和千篇一律的伤感诗,能够理解当代这喷薄雄厚的语言的人会成为赛博时代的梵高,就像他被一些人认为会危害整个宇宙的精神世界,却在这种诘难下为后世的所有心灵带来狂舞的星云与太阳一般。我觉得自己在未来说不定会遇到这种人。如果真能遇上的话,我将帮着一起把过去和过去融合起来,参与这一富有完整性的历史逗号的书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