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干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干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干法》是一本由稻盛和夫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9.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法》读后感(一):干法

稻盛和夫用自己亲身经历写下《干法》一书,读完后很有共鸣,如果你是一个理工科出生的工作者或者参与过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对于这本书的主体方法思想理解就颇为感同身受,只是我们没有稻盛先生那么执着的遵循和追求,坚持用心工作,相信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的时间和形式不一定如你所愿,但是也是一种回报的体现,读了之后感觉人豁然了,热爱每一份工作,珍惜每一份工作,不抱怨,要真实的努力工作,所有的困难都是我们进步强大道路上的一块基石。

《干法》读后感(二):读后感

读这本书深深被稻盛和夫的纯粹所打动,他的所说所作所为简直给我当头棒喝。

我先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稻盛和夫告诉我们:

首先要有一种强烈的想法,你可以认为是个人物质的追求。

然后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一丝不苟的工作,追求完美,从不认输与妥协,从不给自己理由。

最后当你不断取得成功,你就要修改你的思维,让你的目标变得高尚。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他人和社会燃烧自己的价值。

我震撼于稻盛和夫诉说“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一种纯粹且被人遗忘的力量。没有什么花里胡哨,就是单纯的一丝不苟,就是要有把事情做到完美的霸气。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可以成功。

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改变我:

* 不要抱怨、不要有“能用就行”的态度,要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追求极致,刨根问底。

* 对工作严肃起来。写代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对每一行代码充满自信,绝不要有侥幸心理。

* 面对庞杂的知识,抓住重点,一点一点啃下来,不管多么枯燥,一定不要焦躁与焦虑,一定要坚持不懈。

《干法》读后感(三):打游戏与上班

很久之前,大概零六零七年的样子,沉浸搜狐的一款网络游戏“刀剑 online”,那是自己玩过的第一款网游,很是喜欢,不论是帮会、团战还是日常任务,没日没夜的挂机升级。那个游戏有个转生的概念,大概是到了满级就可以转生从一级开始,而且转生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虽然要从头再开始,但每次的起点也截然不同,很有趣。

然后在零九一零年开始玩“魔兽世界”,也是网游,地图更大、任务更多、帮会俱乐部也更丰富……那时候,会为了拿些头衔勋章,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半天。游戏玩到后来,主账号满级了,就会在孵化小号,或是为了些免费的稀有装备,去不停的重复做一些任务。

总之,都是玩游戏,都不会觉得辛苦,哪怕是没有什么物质的激励,都是很开心的熬夜。

其实,上班也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自己是不是喜欢。

当喜欢自己的所做的事情,不管是为了成就、价值,还是为了小朋友的成长,就会去努力,就会忘记一天天的各种PK厮杀。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那份微薄的薪水,或是为了某个头衔,事情就不一样了。比如月薪是可以拆分到时薪的,看着那寥寥的数字,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当。至于头衔或是某个人的青睐,则更可以忘却,毕竟那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了。

当然,与稻盛不同,一段路走着走着就得跳了,回头看看,自己跳了差不多三次,前两次每次都十年的光景。——这很像游戏中的转生,即便是从零开始,但零和零又大不相同,很有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更是自己的喜欢的,

就是上班就是学习,区别在于,上学的时候要交学费,而上班却有人付工资,——又能拿到钱又能长本事,还有不错的环境和好玩的人一起,不就更开心了么?

《干法》读后感(四):对抗“躺平”,工作是“万病良药”

最近网络热议“躺平”一词,反应当代年轻人,无论做什么内心都毫无波澜,失去斗志,消极工作。

当你疲惫不堪,压力重重时,是不是也曾想“躺平”,用这样的方式对现实做出一种无奈的抗争?

然而,工作是“万病良药”,这句出自稻盛和夫的著作《干法》。稻盛和夫是日本一位传奇人物,他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78岁高龄时仅仅用了1年时间将日航从破产重组的边缘,起死回生挽救过来,还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最高的利润。

稻盛先生70多年的工作经验汇聚《干法》这本书,它不仅是讲述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劳动观”“工作观”的解读。

看完这本书后,你将不药而愈,你会知道在这一生中,只有自己不能放弃对自己的人生应付的责任,这才是生活中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干法

7.1

稻盛和夫 / 2019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干法》读后感(五):大道至简

《活法》《心》《干法》连着看的第三本(看下来觉得,三本书重合度太高,随意选一本即可,个人觉得可以选最后一本)。

稻盛和夫这本书中阐述的,主要是工作的意义(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能磨炼心志、促进成长),并指出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工作是一种需要”这观点,让我想起马克思……)。

大约是当前日本的时代背景,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到,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并且还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的责任,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目标和意义的正确认识。他认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虽然这个“最”有待商榷,不过大体上我认同他)。人生的目的放在何处,人生观就会随之改变。

针对目前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的现状,稻盛和夫也给出了解法:“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可以的话,“迷恋”工作。道理也很简单,“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辛苦也无怨言,也能忍受”“而只要忍受艰苦、不懈努力,任何事情就都能成功”“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

如前所说,稻盛和夫很在意“宇宙的意志”,即事物运行的真实规律。在工作领域,他认为,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想”,在此基础上则要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而所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说“到这种程度就行了”,而是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努力。

至于衡量工作产出的标准,他指出,不是“最佳”,而是“完美”,最佳是与他人相比,而完美,则是契合自己头脑中反复思考、模拟演练而“看见完成时的状态”的那个结果。要做到完美,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无论何时何事,“错了改改就行”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

而关于工作中的创新,他认为,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有这种想法的人,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每天哪怕很少一点,也都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功夫(他还提到了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哈,大约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了)。“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是他认为的向新课题发起挑战的最好方法。

以上。

阅读日期:20220829-0902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