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请教机长》读后感精选

《请教机长》读后感精选

《请教机长》是一本由[美] 帕特里克·史密斯 / Patrick Smith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请教机长》读后感(一):请教机长:关于航空旅行你应该知道的事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民航相关的科普书,但是看下来实用性并不是很强,专业术语过多,而且涉及的都是飞行的东西。作为一本航空旅行的科普书,我觉得大众可能更关心于“我怎么能买到便宜的机票”,“航班发生航变以后要怎么办”,“联程中转航班怎么样不出航站就可以中转”等等问题。可能作者作为一名飞行员,看待的角度都是以飞行员的角度来说的,再加上国内与国际的一些客规存在差异化,就导致了一些条款规定并不适用于我国政策,包括一些安检的规定也会比国际上严格一些。但是书中有些科普我觉得也是必要的,比如说装载平衡:以前跟朋友科普过,为什么飞机会要求按照座位来乘坐,在飞机起飞前是有配载的同事来核算整个航班的载重,旅客的座位布局、行李货物放在前货舱还是后货舱等等,要保证飞机载重平衡,不存在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等情况的发生。还有个最重要的科普是关于航班延误的信息,以前在客运一线直面旅客的时候总会觉得一些奇葩旅客过于难缠。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航路天气导致航班延误,只会在机场叫嚣:天气这么好,为什么别人的飞机起飞了我们的飞机就不飞,对各种问题进行挑剔等等;这本书就能很好的知道,在空中领域要保障每一个航班的安全靠的是航司、机场、空管的共同努力。

《请教机长》读后感(二):为什么飞机上的座椅这么不舒服?为什么芦荟胶不能过安检?

坐了许多次飞机,每每对一些事有疑惑,比如为什么飞机上的座位不能设计得更舒服一点,为什么飞机上的窗户这么小视野这么窄,为什么过安检这么麻烦且连水也不能携带? 又觉得都是些不值得追根刨底的小事,只是放在心底,直到下次坐飞机这些问题又冒出来,像含羞草,不碰的时候没事,碰到了才有反应。只是这疑惑太小,不足以让我动手指问度娘,也不足以去请教老师,如果身旁有一位刚好知道答案的朋友,倒不会吝啬开口去问,仅此而已。 《请教机长》的作者帕特里克.史密斯有多年的飞行经验,20岁之前由家里出资接受飞行培训,24岁成为一家小型航空公司的副机长,但直到40岁才被聘为国际大航空公司机长,终于驾驶上梦寐以求的波音747飞机。 大型的民航公司对于机长的要求很高,80%机长来自于部队飞行员,是经过严格飞行训练,至少有一千小时飞行时长,具备高超飞行技术和高度自控力的成熟飞行员,民间飞行员鲜能成为航空公司的机长,因为各方面的素质很难与部队飞行员相比。 《请教机长》出自于帕特里克在博客中开辟的“请教机长”专栏,专门解答乘客在飞行途中的疑问,大受欢迎,美国《时代》杂志将帕特里克评为“最佳博主”,《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J.杜伯纳也曾说“希望能把帕特里克折起来放入行李箱中,因为他似乎知晓所有关于飞行的值得一探究竟的事。” 外出旅行时,经常能看见一些把弯弯便利枕头卡在脖子上的漂亮女孩,拖着行李箱在候机厅来来往往,样子很奇怪,完全没有顾及个人形象,就因为接下来这些枕头能让她们的旅途稍感舒适。 大部分人对飞机上座位的舒适度不满,却从未有人控诉,坐飞机不像别的交通工具使用得那么频繁,所以干脆自己想办法缓解航程中的不适,便利枕就是对飞机座椅无声抗议催生出来的产品,并有蓬勃发展趋势。 事实上,全世界客航飞机上经济舱的布局自1960年来就没有变过,所有航空公司绞尽脑汁想的是尽量多摆几张椅子、多坐几位乘客,从没人想要撤销几张椅子增加宽距,使乘客能舒适地坐着,况且除了拥挤,座椅也并不是按照想让人坐得舒服的目标去设计。 有乘客问为什么飞机上的椅子不能设计得舒服一点?按帕特里克的说法,他也很纳闷飞机的座位究竟是什么“怪胎”设计的 ,座椅形状不符合人体工学,受压点的设计大错特错,乘客双腿没有支撑,手臂没地方摆放,腰部没地方可靠,扶手的形状也极不舒服,帕特里克对椅子的描述,完全符合本人亲身体验。 我最痛苦的一次经历,是从马来西亚飞柬埔寨,从找到座位坐下起就感觉不舒服,身体像是被挤在座椅上,手和脚在有限的范围不能舒展,腰背被座椅顶得笔直,头颈没有个好位置摆放,我尝试摆出许多种姿势想让自己稍微舒服一些,但不管何种姿势都不舒服,4小时的航程我就在飞机上跟各种姿势做斗争,饱受磨难。在这个以服务为竞争优势的时代,如此虐待“乘客上帝”而完全不用担心破产的,恐怕就只有航空业了。 但是,航空公司又绝没有忽视有钱的“上帝”,他们不断地升级豪华舱,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航空的豪华舱不仅配有鸡尾酒吧、空中美容、还有迷你套房供贵宾小睡,土耳其航空跨洋航班甚至还配备主厨为客人服务。航空公司把经济舱座椅的空间缩小,是为了建设更加宽敞舒适的豪华舱,去服务富豪的“上帝”。难怪有人说,如果经济舱舒服,那还要豪华舱干什么? 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早已面市多年,而航空公司既不能把座椅之间增加宽广,何不去购买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替换现在的老款椅子呢?看来只能怀抱期待,等航空公司某天能善待不是富豪的上帝了。 飞机上最恼人的规定是必须关闭电子设备,手提电脑、IPAD和手机到底对飞机有什么影响?没有手机,也无书可看的情况下,飞行过程中就处于无事可干,呆呆发愣状态。事实上,飞机上的电子设备都经过特殊设计,能够杜绝干扰,也没有任何实际案例证实手机会对航程造成不良影响。 追其根源,倒是曾有两架飞机失事把手机干扰列为其失事诸多原因中之一,一架2000年在瑞士坠毁的瑞士客机;一架2003年在新西兰坠毁的约旦航空飞机,手机干扰不能回溯查证,所以是不是因为手机干扰造成飞机失事并不能被证实。但航空公司依然为了这低概率不惜絮絮叨叨要求乘客关闭电子设备。 还有花样百出、越来越繁杂的安检,乘客也怀着极大的耐心和疑问配合,X光探测传送带检查行李,金属探测器探测身体,被要求脱鞋、解皮带的也大有人在,有时候看到只穿着袜子蹦跳着走过安检通道的人,我会忍不住发笑。 从柬埔寨回国,X光检测出我行李箱中有一大合芦荟胶,安检员勒令拿出来然后扔进垃圾桶,女儿心疼不已,想不明白不是液体的凝胶怎么也成了违禁品。关键从国内带芦荟胶去柬埔寨时安检没事,为什么回国就不行呢?恐怕航空公司员工也没搞明白违禁品标准是什么。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和其他所有国家的安保规格已经提高到了苛刻的水平,机场安检更是重中之重,不过飞机限制乘客携带液体和凝胶,是因为2006年伦敦某帮派想用液体炸药炸飞机的阴谋败露之后,航空公司又新添的一道禁令。为了杜绝所有安全隐患的可能性,航空公司小心翼翼,不惜代价。 坐在飞机上看蓝天本应是惬意的一件事,但除了靠窗把脸紧贴冰凉玻璃才能欣赏到高空白云外,其他座位的角度基本甭想看风景。 飞机上的窗户特别小且圆,不适合观风景。这是技术问题,机舱窗户必须小且圆,它承担了分散舱内压力的责任,窗户的尺寸和形状能减少因空气动力和温度变化造成的机身弯曲变形,且尽管视野最差,窗户也不得不安装在机身最平坦的位置。 帕特里克机长飞遍世界,他介绍说泰国的宏伟的素万那普机场,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像一个闪烁迷离的巨大航空站;新加坡的樟宜机场,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机场,配备了电影院、游泳池、蝴蝶园;但是韩国的仁川机场最令他赞叹,建筑肃穆平和,海关和安检有如春风般流畅,机场文化中心和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他甚至发出呼吁,为什么不能让每一座机场都像韩国的仁川机场呢? 《请教机长》回答了乘客提出的三百个问题,读完之后,能满足你对飞机的任何好奇心,解答你在航程中的任何疑问,帕特里克机长对飞行的任何细小问题也解释得足够详细,至少我就很满足于这本书中的知识。

《请教机长》读后感(三):一本书搞定娃的那些“为什么”--《请教机长》书评

娃到了四岁,天天拉着我问一堆问题,比如: “汽车为什么睡在路边?”“树叶为什么黄了?”“那只蜜蜂为什么在地上爬,不在天上飞?” ······

这些问题里,有的我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很快接上,有的问题还真的从来没考虑过,不禁让我手足无措。 有的朋友建议我用百度来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培养查询资料的习惯。 我听完之后,只能暗自苦笑:百度里内容浩瀚无边,虽然最终能找到答案,但是这些内容本身就需要家长二次转化,这就会错过了第一时间和娃沟通的机会了;而且让娃去查资料吧,毕竟娃现在才四岁,连字都不识几个,虽然作为探索的习惯熏陶是可以,但是家长总是用这一招,难免有点惰政了。 于是我想尽办法,能现场回答的就现场回答,不能现场回答的,尽量带她实地感受,让她自己去摸索。 比如娃有一段时间对汽车感兴趣,于是我每天出门尽量叫不同的网约车,让她在车里自己体会。

后来她对这种小车兴趣减弱了,我带着她又把公交车和地铁都撸了一遍:把娃带到车上,顺势引导两句,保证她的安全,基本就能解决她对车子的一堆好奇心了。每次看到她乖乖坐在车上好奇的东张西望,心中都暗自窃喜。 可惜好景不长,这种状态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我记得那时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空气中飘满了秋天的味道,一道飞机划过的尾线晒在透彻的蓝天里,那么的显眼。 娃问我:“爸爸,飞机为什么会飞呢?” 这话让我瞬间五雷轰顶。 首先,虽然我是半个理科生,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飞机飞行的原理······· 其次,网约车随叫随到,这飞机,我总不能也叫一个吧。 满脑黑线的我只能心怀愧疚的快速的糊弄了几句混过去。 但是追根究底决不放弃是我的良好品质,于是我找遍了资源,最终发现一本书非常适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来自于后浪在2019年11月出版的新书《请教机长》。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于美国的帕特里克·史密斯,他本身就是一位飞过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老飞行员了,同时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也因为空中旅行系列博客,曾经被《时代》杂志评为“25位最佳博主”之一。可以说,要想了解飞机的事儿,看他的书是最佳的选择了。 拿到书后我简单翻了一下,这本书的正文总共分为了七章,里面包含了关于飞机的各种问题。比如第一章讲了关于飞机飞行的原理、各种飞行术语,第二章讲述了飞行旅途中有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第三章讲了起飞降落等环节的有趣故事,第四章讲述了空中人生的怪事们,第五章讲述了飞行员为代表的群体在空中的日常工作生活,第六章讲述了和飞机相关的一堆灾难,而第七章讲述了被媒体妖魔化的航空公司的真实状态。 正所谓带着问题阅读是最佳的阅读方式,解决娃对飞机的认知问题,正是我看这本书的动力。所以我对这本书里面第一章、第六章非常的感兴趣。 这是因为,第一章讲述了飞机的各种飞行原理,里面包含了很多专业名词,我觉得娃在这个年龄段正需要输入不同的词汇,而且娃每次听到专业名词总是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估计她是没听懂,但是觉得高大上而懵圈了)。

第六章的是和安全有关的内容,这是我自己所好奇的,而且给娃做好安全的普及,也是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翻开了第一章。原来这本书主要是用问答的形式来展开的。比如第一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巨大的飞机是如何在空中飞行的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书实在是太适合我这种啥都不懂的菜鸟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娃最感兴趣的,这里手动给作者点个赞。 原来飞机能够飞起来,主要是因为伯努利原理,这个原理说的是“流体被迫流经狭窄的通道或弯曲的表面时,流速会增加,压力会降低。因此飞机在飞行的时候,流体就是空气,机翼上带有弧度,而机翼的下表面是平滑的,所以机翼上方的空气经过的速度较快,而机翼上方会形成低压区,机翼下方形成高压区,这会产生向上的升力,于是飞机飞起来了。”

看着一大段似乎很长,好在作者很贴心的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在汽车上的时候,把手臂伸出窗外,与车身垂直,然后稍微把手臂往上弯曲一点,这就形成了类似飞机机翼的状态,如果车子速度足够快,手臂就会如同机翼一样获得上升气流而飞起来。 这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问题,而且下次坐车的时候还可以带娃触类旁通一下,至于伯努利原理这个词也很好记:不努力原理。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里,是用机场安保案例来作为开场的,这估计也是因为911对美国人带来了深痛的记忆吧。 不过这对于娃来说,这段内容暂时还用不上。我继续往后翻,没想到这章都是关于飞机安全性的历史故事,这些内容对于娃来说,讨论起来还是有点早了,于是我暂时放弃了这一章,将目光投入了第二章。 果然第二章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飞机被鸟撞上有多危险?冰雪会对飞机造成多大的伤害? 可以说这一章里都是娃有可能提到和可以让我引导的话题了,而且有的内容颠覆了我的过往认知。

比如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因为被鸟儿撞到,结果整架飞机坠毁,但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其实大部分飞机被鸟撞上,只是飞机表面有点轻微的凸陷罢了,并不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除非是鸟儿撞到了引擎,导致动力受损,这种极端情况虽然的确存在过,但是发生极端事件的概率非常的低。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暗自窃喜:只需要学到一点点皮毛就可以应对娃的一堆问题了,再适当的买点飞机玩具,到时候娃还不崇拜死我。 如果你家娃也对飞机感兴趣,不妨先看看这本书吧。

《请教机长》读后感(四):把飞行真相装进你的行李箱,成为勇往直前的你的旅行佳伴

现在的人们坐飞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却很少能够走进操作室,尤其是飞机的操作室。最近有个女网红,她不但进了飞机的操作室,更是在飞机飞行的过程中进入的,这位网红还拍了一张照片炫耀,照片迅速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一个飞机的驾驶舱,承载的是所有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随便就能进去,简直是当大家的生命是儿戏。飞机的驾驶舱内,有密密麻麻几百个按钮,无关人等,是不能进入驾驶舱的,这是一条铁的纪律。

所有的舱门的安保功能,都是为了杜绝从外部暴力破坏舱门的风险,这样即便是飞行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也可以保证机长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安全驾驶飞机。因为机长操控的不只是一架飞机,他驾驶的是飞机上数百名乘客的安全和他们的家庭。在这样严苛的规则下,桂林机长却依然能做出把朋友随意带入驾驶舱之举,简直是没有职业道德和缺乏责任感。

11月4日,桂林航空公司对这起事件做出回应:当事机长终身禁飞,其他涉事机组成员无限期停飞并进一步接受调查。

搭乘飞机已普及寻常百姓家,但回顾灾难事件发生时我们所置身的舆论环境,专业术语、沉默的企业、别有用心的媒体,都使航空业看似扑朔迷离,阴谋论盛行。乘坐飞机时,选择哪里的座位更为安全?全世界范围内,在哪里搭乘飞机尤其危险?如果机舱内突然降压,乘客可以如何应对?与空中交通管理相关的系统性延误到底有无解决之法?飞机被闪电击中的频率有多高?遭到小鸟撞击的概率有多大?萨利机长英雄事迹的背后,有多少是机长们的常规操作?你认为自己了解的飞行事实,有多少是错的呢?

作为经验丰富的机长,《请教机长》的作者,解开了人们普遍好奇的关于航空旅行的各种秘密,并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和真实经历:你所不满的问题,哪些是航空公司应当改进的,哪些又是乘客不得不理解和接受的;何以判断飞行是否遭遇危险;航空公司运行有哪些“潜规则”;不同航空公司的服务品质和舒适度如何……从计划一次旅行,到结束航程走出航站楼,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

2018年川航事件的惊心动魄现在还能历历在目,面临极寒环境的机长刘传健,创造了人体极限的神话,将全机乘客平安送回地面。事后大家才知道,刘传健的衣服因为狂风被撕成碎片,高空的低压和低温把他的胳膊冻得失去知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刘传健没出一丝差错的完成了迫降任务。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敬畏每一个乘客的生命。

现代航空发展迅速,而绝大部分的事故,都是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的,总结下来,无非就是:没有按照标准程序做。什么是标准,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程序?它是用血与泪换来的,它是不需要解释,不能够被打破,它的背后都指向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

安全,永远是航空事业最大的效益,任何人都应该对安全保持最大的敬畏!

二、我们要多掌握些飞行中的安全常识。

许多人对飞机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其实,飞机仍是目前为止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美国探索节目曾发表过一组数据,每个人遇到空难的概率约是一百二十万分之一,如果你不幸的成为了其中之一,仍有95.7%的机会幸存。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飞机遭遇意外事故,95%的人能脱险。该委员会代理主席罗森克说:“外界有个认识误区,认为空难的生还率很低,那是不正确的,其实概率很高。”

虽然飞机的安全系数要高过汽车等交通工具,但了解一些乘机的安全常识非常有必要。危急时刻,不说一定能救命,但至少能让你多一线机会!

飞机机型应该选择至少30个座位以上的飞机。专家指出,飞机机体越大,受到国际安全检测标准也越多、越严,而在发生空难意外时,大型飞机上乘客的生存几率也相对较小飞机来得高。如果可以,尽量选择后排靠中间的座位,那里是最安全的。起飞与降落是飞机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潜在空难多发时刻,一定要系好安全带。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前在飞机广播中会有重点的提醒:“收起小桌板”可以避免在发生意外导致紧急制动时,桌板撞伤旅客。同时也能保证在发生紧急着陆撤离时,旅客不被桌板堵住逃生的出路;“调直座椅靠背”可以确保座位不会挡住后排旅客的逃生出路,也能让旅客本人不至于处在过于放松的状态,以免紧急情况时减缓反应速度;“打开遮光板”能让乘客观察到窗外有什么异常,以便及时通知乘务员。发生紧急迫降后,乘客若没能及时离机,有利于救援人员通过窗口观察,及时对乘客进行救助。

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

飞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出行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但作为乘坐飞机的普通人,从我们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起,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必须要相信机长,相信乘务人员,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自己。

“今天骂你,不代表我,代表我的家人,因为将来他们很有可能坐你开的飞机,我不想因为那个飞行员是你而担心”。这是《中国机长》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成为一名机长的过程是漫长的。250小时的飞行学院训练、2700小时的副驾驶员训练是前提。获得飞行执照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了机长。获得执照后仅仅是实战的开始——成为副驾驶,从副驾驶到机长的身份转换还得完成2700个小时经历时间(在驾驶位上飞行),才有资格申请机长。这一过程一般至少需要五六年才能实现。也有些人可能因为技术或理念上的问题一辈子也无法完成从副驾驶到机长的跨越。成为机长不是一劳永逸,他们每年都必须进行两次复训,每次飞三场模拟机,一场模拟机为四小时,每次复训最后一场进行考试。考试失败者,会遭到禁飞,进行加长训练直至考试通过。

执飞当天,飞行员要早早收拾好自己的行囊,按规定时间到公司参加准备会,并获得一份具法律效力的任务书。任务书上面写明:机长是谁、副驾驶是谁、乘务长和乘务员分别是谁等。机组人员按正常程序通过安检后,会有“签派”的工作人员递上来一份放行单,这份放行单上有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飞机的油量。

到了飞机上,机组人员分工准备检查,并根据飞行计划在计算机里输入航路、核对航路信息、进离港程序、高空风、温度等各个系统状态。同时还要收听天气情况,制定离场使用跑道和离场方式。还有人下飞机检查飞机外部状况是否适航。

电影《中国机长》里说:“从飞行员和乘务人员,每一个人都经过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障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当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机长不仅仅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要对全飞机的所有人负责,他们的生命在这一刻全部由你掌控,所以这一行业,无论多小心多谨慎都毫不过分。

《请教机长》是一本成就非凡、航空旅行者必备的书籍,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就让它成为勇往直前的你不可错过的旅行佳伴。

《请教机长》读后感(五):《请教机长》:连飞行员都害怕的航空紧急状况,乘客怎么办?

最近上映的影片《中国机长》中,面对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险情,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正确应对,保证机上全体乘客的生命安全,感人场面圈粉无数。尤其振奋人心的是,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成功处置特情的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正是影片中英雄的原型。

看过《中国机长》,就不得不提另一部取材自真实事件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

刚起飞一分钟就遭到大雁撞击、两台发动机同时失灵、地面塔台发出指示命令又难以执行,面对一系列紧急情况,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客机紧急降落在哈德逊河上,机上155名人员全部生还。“哈德逊河奇迹”也因此得名。

事发后,萨利机长成为纽约市民乃至全美国民众心中“英雄”的化身,无数人感佩他钢铁般的意志、超人般的飞行技巧,以及拯救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奇迹”。然而,事实并没有这样浪漫。

帕特里克·史密斯作为一名真正的美国机长,他告诉大家,萨利机长值得尊敬,却不必崇拜。

权威性何在?史密斯机长足迹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他把极其丰富的飞行经验全部写进《请教机长》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亲身经历和行业内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解答了人们关于航空旅行的种种迷惑和好奇。

这本书之所以精彩,更在于作者没有呆板地叙述飞行员术语,而是结合真实经验、通过清晰幽默的笔触揭开高空飞行的神秘面纱。史密斯机长关于空中旅行的专栏文章常常发表在《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上,他也被《时代》杂志评为“25位最佳博主”之一。

伴随史密斯机长的讲述,我们可以更近距离观看萨利机长的真实故事:

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但起飞一分钟左右,飞机遭遇加拿大黑雁撞击,两台发动机都失灵了。机长沙林博格(Chesley Sullenberger III,简称Sully)向机场塔台报告事件情况,要求立即折返机场。在得到机场方面同意折返的指示后,萨利机长发现飞机不能掉头。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到泰特伯勒机场。于是决定避开纽约市区人烟稠密地带,冒险在曼哈顿哈德逊河冰冷的河水中降落。这是综合各大媒体报导,当日“哈德逊河奇迹”的始末。

在作者看来,飞机保持完整、机上所有人生还确实值得庆祝;而且,在疏散乘客时,萨利机长还两度检查机舱,确保没有乘客被困才最后一人离开机舱,职业操守令人尊敬。但是机上乘客并非依靠“英雄”之举或“奇迹”才得以生还。

在哈德逊河迫降的意外中,萨利机长面对突发事件保持了一贯的专业性操作。但根据作者的意见,水上滑行迫降并非极其困难,如何在水上降落在业内已经变成常识,飞行员受训时甚至不用模拟机练习这种情况。

同时,副机长和机组另外两名飞行员都在事故中挺身而出,空服员的工作同样值得肯定。但他们所做的,是训练内容,同样情境下其他飞行员都会同样操作。此外,还有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大家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事件中的每个人,都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才成就了“哈德逊河奇迹”。

正如“中国机长”的原型,四川航空机长刘传健所说,英雄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工作的人都是英雄。

另外,当时哈德逊河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被合理地解释,并非“奇迹”。事发时正是白天,天气也颇为晴朗,飞机降落中不会受到能见度的困扰;同时,飞机的左面正好是12英里长、贯穿纽约市的河流,水流平稳,可以充当跑道;纽约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哈德逊河处在救生艇队游泳可以到达的范围内,降落后可以及时得到救援。

这确实需要运气。如果飞机在城市上空另外的地点被大雁撞到;或者相撞时高度不够,造成滑行距离不足无法到达哈德逊河;再或者当时的天气状况很差,结果恐怕会是一场灾难。

其实,在事后媒体的采访中,萨利机长也提到了以上论点,表现出适度的谦逊,同时特别强调了副机长的功劳。但民众却把这当成一种行事低调的性格魅力,副机长也没有得到应得的表彰。

这里所说“没那么了不起”并非质疑机长的专业和操守。实际上,每一个搭乘飞机的旅客,所享受的安全性其实都相当高。

相比关注水上迫降这种形式和结果,很多本质上更严重的问题才是紧急状况发生的症结所在。比如起火、比如多引擎失效、以及其他灾难性故障。书中还提到了两个紧急情况下成功降落、机上全体人员毫发未伤的真实案例:

2004年4月,维查机长率领机组成员驾驶联合航空854班机,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迈阿密。凌晨3点钟,当他们飞行到安第斯山脉上空时,飞机完全断电,包括所有通讯和导航设备在内的驾驶舱仪器全部或者濒临关机。机组成员在一片黑暗中,在四面环山的哥伦比亚波哥大成功紧急降落。

美鹰航空的两名机长面临相同的困境。两人驾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制造的区域飞机,从缅因州班戈起飞。不久,系统就出现了意外故障,导致飞机方向舵彻底偏向,无法复原。当时天气状况越来越差,能见度降低至1英里。这架37人座飞机飞向跑道入口时,机长必须把方向盘打到底,并维持不动,让副翼保持完全偏移,避免飞机偏航撞进树林。

我们看不懂飞行领域的术语,只能凭借媒体的报导来评判事件的严重性。山地、树林可不如迫降在水面上听起来高难度。现实是,安第斯山脉周遭的山峰使得附近机场的起降模式特别复杂,作业量密集。当然,受过专业训练的飞行员能够胜任在当地机场降落,只不过更具挑战。但在能见度很差的情况下紧急迫降,机长们才是真正的随机应变、即兴发挥。

我们之所以没有听过这些故事,仅仅因为它们并没有登上报纸头条。然而,机组所面临的难题同样不可想象。这或许是因为,航空公司并非真正的信息提供者,而记者和电视台又喜欢以简化却轰动的方式报道信息。相比在纽约这个世界媒体大城中伴随一片水花降落的萨利机长,另外两位拯救者的故事冲击力着实有限。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除了在电影和故事中感受惊心动魄的情节外,自己乘坐飞机可千万别遇到危险才好。针对大众的焦虑,史密斯机长提到了自己最害怕的4种状况。

第一,飞机被鸟撞究竟有多危险?

实际上,飞行过程中鸟撞上飞机很常见,对于飞机的损伤微乎其微。史密斯机长曾经亲身经历过几次这种意外,最糟糕的情况也只不过是飞机表面轻微凹陷或者弯曲而已。可以说,飞机身上各部位都能够承受鸟的冲击。

那为什么还会发生哈德逊河迫降呢?因为鸟撞到了引擎。飞机上的现代涡轮引擎虽然很耐用,但当“异物”高速撞到旋转扇叶上,有可能弄弯或者撞裂扇叶,造成动力损失。这时,越重的鸟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那在引擎前面加个保护屏是不是管用呢?真要装保护屏,不但要够大,还要极端坚固。否则一旦保护屏被撞碎,引擎里除了鸟,还多了一堆金属碎片。真的坚不可摧,又会挡住部分空气流入。这样看来,加保护屏的设计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电影体味一下就好,搭飞机时不必过分担心。毕竟,鸟一次撞坏好几个引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锂电池起火。

从90年代开始,超过70起锂电池起火事故被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记录在案。

客舱内的火苗可以立即扑灭,行李舱或者货舱内的大火根本看不见。2006年费城UPS公司DC-8客机几近致死的起火事件和2010年迪拜附近UPS公司747客机致命坠机事件,都是由货舱中的大型锂电池引起。

而且,有测试结果显示,锂电池引起的火灾,用商用客机货舱中的卤代烷灭火器,根本没办法扑灭。

因此,相比担心飞机撞上鸟,乘客们还是听从航空公司的要求,随身和托运行李中不带散装锂电池最稳妥。

第三,“跑道入侵”和重大机械故障。

“跑道入侵”事件,是指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未经空中交管许可而误入或穿过跑道,产生相撞的风险。这个问题,更多是因为美国一些建设年代较久的机场容量太小。不过,运行有风险并不代表旧机场不安全,机组人员对此可能要面临更多挑战。同时,联邦航空管理局正在实施一系列新计划、不断投入新设备来减少失误的发生。

“重大机械故障”,其实是相当概括的说法,包括方向舵、升降舵、副翼在内的控制设备失效,反转装置自行运作,以及其他妨碍飞行的糟糕情况。术语听不懂?那就对了,这都不是咱能操心的事儿。对于飞行员来说,这些实际发生过一两次的情况均属罕见。

史密斯机长提出这4种情况并不是为了吓唬大家乘飞机有多危险。就出行方式而言,关于“飞机比汽车更安全”的论点早就经过科学验证。实际上,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不会用安全性作为营销的工具。这样做本身就破坏了搭乘飞机很安全这个假定,无异于自杀行为。

如果非要问哪家航空公司最安全、哪种机型最可靠?这段话直击要点:

基本上,每一家正式成立的航空公司、每一架经过认证的商用客机,从各种有参考价值的角度来看,都是安全无虞的。

对乘客来说,票价、航班时间,和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才是真正应该费心关注的。

《请教机长》这本书从专业角度教大家看清了飞行中的种种危险信号,真正搭乘飞机时,大家不必过分为安全焦虑,还是要听从空服人员的指挥。再引“中国机长”刘传建的一句话,飞行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在飞行员平时的训练中,也有相关的培训和相关的程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