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民发呆的澳洲》读后感锦集

《全民发呆的澳洲》是一本由[美]比尔·布莱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民发呆的澳洲》读后感(一):不能去旅游,那就读游记吧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翻开这本书之前对游记是没有什么期待的,但是读着发现作者的“惯于讥评漫议的苍老的毒舌深得我心。更神奇的是,明明是从头笑到尾,却一翻开这本书就想睡觉。于是,这本好笑的书就承包了我三个月的午睡催眠工作。

好容易读完了,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忍不住写着写着又睡着了。

好吧,还是对未来有点期待吧,想去看看墨尔本的世界上最妖怪的右转弯,想去看看不折不扣的内陆,那个让男人勇敢,让绵羊害怕的地方,想把行李箱塞进育儿袋,紧紧抓住两只耳朵,然后,骑着袋鼠蹦进城……

《全民发呆的澳洲》读后感(二):《全民发呆的澳洲》:澳大利亚不止有袋鼠

“我前几天去了澳大利亚……”

“哦?真的吗?在路上真的能看到袋鼠?”

似乎每一个去过澳大利亚的人都会被问到有没有见到袋鼠?这也是澳大利亚被许多人戏称为袋鼠国的原因。

类型写作没有固定的范式,而游记写作更是如此。监管已经有形形色色的关于澳大利亚的游记存在,但比尔·布莱森关于澳洲的描写依旧可以在此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现代的旅行者来说,风景与美食往往是出现在游记中频率最高的描写,每一个地域不同的风景、人文带来的不同体验是吸引旅行者们前往的原因,非常态的生活与吃食亦让人心驰神往。

然而旅行者们在享受异国他乡生活的同时往往不想废心去钻研这里的过去,往往会错过颇多精彩的故事。

比尔·布莱森从踏足澳大利亚大陆那一瞬间开始的描写就足以让你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他没有单一地描写某一处风景、某一种美食而是将澳大利亚看做一个庞大的整体,从过去的历史,由远及近,就像他慢慢靠近澳洲中心的旅程那样,代入感十足。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是如何来到的?这里过去是怎样一片无人区?现代的澳洲人生活是怎样的?他的文字有着如同纪录片一般的镜头感,带领读者去探索澳大利亚每一处不为人知的有趣日常。

比尔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既有开朗风趣的美式调侃,又有一针见血的英式嘲讽,为这场旅行带来了双重的“味蕾冲击”。

他天生的幽默感好像就是为写作而生的,尤其当到达澳大利亚这个充满乐天派的国度,这一点便更是被无限放大。

鳄鱼、夺命水母、剧毒蜘蛛,那些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生物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好像如猫狗一般普通,可能是生物多样性达到了极高程度的原因,澳大利亚人与益虫与害虫相处地都十分融洽。而这些生物好像也遵循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法则,很少主动袭击人类。

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洲,还几乎是一个半球。世界赋予澳大利亚的多重意义那里的人好像并不在乎,他们对于一切事情的乐观好像让人觉得在那里真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生活在几乎可以称为半个地球的地方的。

m/,C�'7�

《全民发呆的澳洲》读后感(三):笑游澳洲

在网络搜索栏输入“比尔·布莱森”的名字,会发现后面跟着一长串书名,除了《万物简史》《人体简史》等科普读物,还有《布莱森英语简史》《母语》这类语言学作品,以及《全民疯狂的欧洲》《全民自黑的英国》《全民蠢萌的美国》等游记。没读过比尔的读者,看到这样一张又跨界又跨国的作品履历,定会认为他是一位兴趣广泛、精力过人的作家,所以才会如此高产。事实上,不仅如此,比尔老先生,还以幽默著称,堪称行走的“笑料播种机”,所过之处皆欢乐。读他的书要当心,层出不穷的笑点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更让人上头。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受媒体约稿邀请,比尔·布莱森第五次来到澳大利亚。飞机还没落地,他那密集输出幽默的体质就“发作”了。从澳大利亚总理蹈海失踪到澳大利亚在纽约新闻中出现的次数介于冰激凌和香蕉之间,从奥姆真理教在澳的土地上悄悄实施核爆炸到活化石巨响蚁近乎无厘头地被发现以及再也没被发现,他挨个调侃了个遍。

澳大利亚,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好像保留着地球最后的矜持。广袤、古老而独特。所有未公诸于世的、未被开发的、未为人所知的生物、地域、事,都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然而,拥有这种遗世而独立气质的澳大利亚,在自带搞笑滤镜的比尔眼中,似乎接通了某个奇特的电门,噼噼啪啪地放出欢乐不羁的光芒来。于是,就有了这本《全民发呆的澳洲》。

他写在曼利附近的海滩,下水之前要先就可能出现的鲨鱼、离岸流进行心理建设,而后又与“小蓝”(一种有毒水母)差点亲密接触。这段海滩之旅,比尔引入了很多有关澳大利亚海洋危险性的历史素材,明明很惊险,却又充盈着一种喜剧氛围。

他写在卡通巴小镇两次遇见的老夫妇,一个严厉一个温和。三人对话中的反差“笑”果,似乎能冲淡浓郁大雾的阴郁,而被描写者好笑而不自知的样子,其可爱度可以和考拉媲美。

他写站在乌鲁鲁岩石面前,面对这座壮观的山石,他产生了“无法清楚表达”的感受,但仍不忘记用星际飞船着陆点来幽上一默。

不同于一般的游记读物,在介绍诸如历史背景、地域面积等信息时,照搬素材容易显得乏味。而比尔,显然掌握了消解掉素材外壳、提取其有趣基因的能力。当然,这和作者本人一以贯之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有关。毕竟,游记不缺少幽默,而是缺少发现幽默的眼睛。

关于澳洲,作者并没有打算用“呆萌”标签涵盖所有特点。别忘记比尔此行的目的是悉尼奥运会,附录中他写的关于奥运会的系列报道让人看到澳大利亚人的另一面。他写培训巴士司机的短片是如何地好,清洁工放出1000瓦的笑容,亲身体验办好通过机场的一切手续仅需38分钟,还有澳洲友人能说上四小时的有关交通顺畅的话题……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不仅让异国游客比尔感动,也能让异国的读者对澳大利亚肃然起敬。当然,在比尔看来,有些记者写的明显失实的报道既坏又蠢,他毫不吝惜笔墨地写了一篇“美国作家不靠谱”,充满正义感地引用某记者写的“今天早上我发现睡衣里有一只袋鼠”等段落,也会在某记者说悉尼的食物很糟糕之后送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有些鸟偏偏找不到林子”的毒舌评语。在评价澳大利亚这件事上,比尔先生既像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又像一个爱记仇、耿耿于怀的孩童。果然,当你爱上一个地方,你怎么能容许别人说那里不好。

《全民发呆的澳洲》读后感(四):和比尔·布莱森一起开启神秘岛屿的探险之旅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旅游文学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高踞畅销书排行榜的前茅。他的作品总能以独到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也总是能用既有英式睿智幽默的嘲讽,又有美式搞笑幽默的调侃的语言来描述他所到过的每一个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生活情趣、社会动态或是历史发展。 这本《全民发呆的澳洲——其实是一本全面的澳大利亚文化观察笔记》亦是如此。尽管这本书里讲述的游历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末,和现在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距离,但书中的内容也依旧能让我们对澳大利亚这块遥远的大陆上的自然人文都有更深刻的了解;尽管当时因为出版社催书稿催得紧,许多有趣的素材都被割舍掉了,但书中的内容也还是充满乐趣,让我们能够在字里行间品味到布莱森的英式嘲讽和美式调侃的叙述风格,看到澳洲大陆上发生的各种奇闻轶事,感受到如同在树上发呆的考拉一样的乐天派澳洲人生活中的幸福快乐与满足。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六大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有着空阔辽远的大陆,它是一座肇始于监狱的国家,它有世界上最毒的十大蛇类,以及很多看起来柔弱却有着世界上最强毒性的生物,还有很多来自远古世纪古老的,澳大利亚这个国家里还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让我们震惊的奇闻轶事,但外界给予它的关注却少之又少,甚至在1997年的时候,它就只比香蕉重要一点点,都不足以和冰淇淋相提并论。而布莱森的旅行就将带我们去深入地了解这块孤独飘零在南半球六千万年的古老又神秘的大陆。

布莱森的旅行是从内陆辽阔的土地开始的。内陆地区炎热干燥、空旷辽阔、贫瘠荒凉。仅仅四十个人就组成了库克这个甚至都称不上小镇的地方;白崖直到1993年才通上电,当地人甚至还跟布莱森炫耀他那可以接收到3个频道的电视机;火车就一直在无边无际的大陆上笔直向前,几乎不会遇到任何意外。澳大利亚的辽阔荒凉正是在于从某地到某地之间的一千里距离都是无人区,在于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被这辽阔荒凉一点一点吞噬。

在彻底被内陆的辽阔与贫瘠吞噬掉之前,布莱森带着我们开始了在东南部最繁华最文明的城市之旅。北起布里斯班,西南至阿德莱德这片只占澳大利亚陆地面积不到5%,却承载了80%的人口和几乎所有重要城市的形似回力镖的海岸是布莱森旅途中最有意思的一段,也是布莱森花了最多笔墨和篇幅来分享的一段旅程。从悉尼到墨尔本,再到堪培拉,阿德莱德……布莱森踏足了澳大利亚东南部每一个重要城市,他带着我们去了解与这个地方被发现被殖民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也会带我们看自然风光,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穿插着给我们讲他所知道的奇闻轶事,让我们了解奇特风俗背后的深厚渊源。

离开东南部的繁华热闹,就开始了在西北部的澳大利亚岛屿的边缘之旅。远离繁华热闹的东南部城市,西北部的边缘地区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比如有至少一千五百类鱼,四百种珊瑚,四千个品种的软体动物的海上热带雨林——大堡礁;也有逃脱了气候和环境变化导致的生态变化,保留下了许多古老原始植物的的戴恩树;还有罕见的处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鸭嘴兽……澳洲大陆中最奇特的生物大概都能在西部边缘地区遇上。

布莱森就这样用他幽默风趣的叙述中带领我们探索了澳大利亚这座神秘的岛屿,我们总能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生活中的快乐与满足,以及乐观的心态,也能充分体会到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的魅力。放下书之后,你也许会同布莱森一样,爱上这做有趣好玩的岛屿。如果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会把台风翻译成“畏来风”,不把“针鼹”翻译成“食蚁猬”,再把一些长长的句子都理顺一些,那这个书读起来就会更有乐趣了。

《全民发呆的澳洲》读后感(五):《全民发呆的澳洲》——看完第一章就不敢去澳洲了

如果不是太想引人瞩目,个人建议你千万不要在咖啡馆等人群中阅读《全民发呆的澳洲》,否则你捧着一本书独自傻乐的景象定会招来许多质疑你精神正常指数的目光。

在比尔.布莱森笔下,澳大利亚拥有全世界最毒的蛇,最致命的蜘蛛,最诡异的箱型水母。连海边偶然拾得的鸡心螺,里面也可能藏着某种小东西,有足够的能量成为你的绝命毒师。如果你有幸逃过了一劫,还有鲨鱼和鳄鱼,热死人的内陆沙漠以及会让人莫名失踪的海滩离岸流。如果这些还不够,那么,还有随时会爆发的森林大火,绵延数月。总之,身在澳大利亚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人们会对活着本身充满感激。

正如布莱森在墨尔本的朋友豪所言,“当知道一切都可能消失在一缕烟里,你绝对会感激这一切。”

比尔.布莱森是当今英语世界非常多产又“最能逗乐”的作家之一。作为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他的文章兼具美国式“搞笑幽默”与英式“睿智幽默”。《泰晤士报》评价布莱森是“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

写这本书是因为《星期天伦顿邮报》计划做一期澳大利亚特刊,于是布莱森“拿着别人的钱”开始了这趟愉快的澳洲之旅。他和邮报派来的英国青年摄影师乘坐世界第二长铁路——印度-太平洋铁路,从悉尼前往珀斯,感受了澳大利亚广袤,炙热而荒芜的内陆。之后他又先后两次独自驾车从悉尼到阿德莱德,再到墨尔本,经历了聚集着澳大利亚85%人口的文明地区。最后一趟从大堡礁到大西北的达尔文,期间穿越了西部的沙漠。

布莱森的行程计划通常只有一个大致框架。每到一个落脚点,他酷爱的事情便是坐在某个小酒馆,拿着一份当地的报纸或与澳大利亚有关的政治历史读物,喝着冰凉的啤酒或咖啡,即兴规划着接下来的行程。他对阅读当地的报纸和八卦有种浓厚的兴趣,“发现一个国家的纷纷扰扰和自己毫无干系,这是多大的惬意啊。”

布莱森对澳大利亚总体是喜欢和推崇的。除了开篇所提的“惊吓”,这里更是处处充满惊喜:一大片藏着古老生命形式的海滩;科学家翻山越岭半个世纪,只为寻找一群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年之久的巨响蚁;荒漠大得足以让极端宗教分子偷偷摸摸的排放了第一颗非政府性质的原子弹,四年后才被发现;而这里的生物,仿佛都误读了进化指南,“它们中最有特点的那种生物,不漫步不奔跑,却像落下的皮球一样蹦蹦跳跳的掠过大地”。

一路上闯进他视野的人有层叠岩偶遇的“灰发游牧者”(提前退休开着房车四处溜达的人),有火车上邂逅的认为原住民“每个人都该被绞死”的退休教师,还有因为“很难放弃这些日落”而决定定居在一个只有80常住人口的小镇的汽车旅店老板。他对这些偶遇的人保持着适度的好奇和观察,却不试图因为要获得某种故事性而跨越某种距离。

作者基于自己的行程适度而有趣的穿插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政治事件。从欧洲探险家17世纪随机而不知名的探访,到1770年詹姆斯.库克船长偶然而伟大的发现之旅,再到1787年大不列颠政府决定将他们的囚犯流放至这个当时被随意的称为新威尔士的地方…从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爱恨纠葛,到可耻的“白澳政策”,再到开放平等包容自信的现代国家…

布莱恩在其表面的插科打诨和幽默搞笑中处处流露出一种公平正义和人文情怀。除了对原住民的关注,在谈及1861年羔羊洲淘金热中那场白人对中国人的打砸抢掠事件时,他言辞中也包含着某种隐忍和节制的正义。他甚至因此而将曼宁.克拉克标注为他最不喜欢的历史作家,原因是曼宁记载了此次事件中1名欧洲矿工被杀,却没有记录中国人的死伤以及他们的去处。

对澳大利亚人喜欢不紧不慢的板球,布莱森深感诧异。“到了比赛结束的时候,秋天已经蹑手蹑脚的来了,你从图书馆借的书也全部过期了。那就是板球了。”他印象中的澳大利亚人应该是更热衷于在海滩上或者任何一个地方卷起袖子展示肌肉,而非打着运动的幌子,穿着一身洁白的运动服慢吞吞的在球场上喝着英式早茶。

因为书籍出版的时间是2000年,受《悉尼晨报》的邀请,布莱森再度“花别人的钱”去悉尼观看奥运会,作业是一篇观后感。这篇观后感后来也发表在《泰晤士报》和《多伦多环球邮报》。作为全书的附录,阅读这一部分也是一段极其愉快的里程。布莱森那颗善于讥评谩议的心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舒展,不过讥评的不是澳大利亚,而是借悉尼的周到筹备吐槽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各种疏忽。

相比起澳大利亚人的小心谨慎以及事前“自寻烦恼”,“碰到像奥运会这样的大事,美国的做法是:自认为不会出任何问题,一出乱子就傻眼,然后马上一口赖掉。就这样,美国人民愣是把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闹剧倍出——变成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一次伟大的胜利以及所有后续奥运会的榜样。”而对于美国记者有失公允的报道,他的反击更是绝不口软:这些美国记者认为澳大利亚的“咖啡太浓”,“三明治太薄”,美国人的确少见多怪,“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有些鸟偏偏找不着林子”。

总之全书幽默风趣又简单朴素,虽然穿插了许多历史和政治事件片段,但读起来轻松愉悦。不过也不乏一些小缺点,有些描述有点事无巨细,啰里啰嗦。比如对火车车厢设施的细节描述,我觉得他大可以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同时,可能是因为澳大利亚的旷野过于广袤,而独驾又穷极无聊,作者不惜重墨的描述了自驾途中收听的一场板球直播比赛。而翻译水平也是差强人意,句子结尾部分非要像小学作文那样用 “哦”“啊”“呀”“啦”“哟”来抒发感情。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话痨的碎碎念也让布莱森显得真实可爱。同时,或许这也是喜欢独自上路的人,在自由与孤独之间的一种平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