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时间会冲散一切

再年轻一点儿,我可能会相信,时间会有这种痴情的女子,或者说痴情的男子。但对于过了那个年龄段的相对成熟的人来说,我觉得这存粹就是茨威格的意淫。女孩十八岁之前表现出来的的那种痴情,对爱情的卑微,小心翼翼,我还相信。但是后面的就感觉不大真实了,经过那么久时间的冲刷,再激烈的感情,也会变得平静,时间会冲散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欢喜。也许陌生女人在第二次见面之后,心里面会一直给r留一个位置,但绝不会有那种卑微的心态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人甚至都不会寄出这封信,或者说,这封信迟寄了十年。

人间自是有情痴,一刹那的迸发确实是令人赞叹的,不可思议的。但它决敌不过时间的冲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写得很细腻。喜欢这个故事,我也曾幻想过类似的情景,以一种卑微的语气,又不想对方有所负担,来展现一个人脑海中充满幻想的故事。所以我并不会觉得它荒诞。这个故事显然是浪漫的,光是每年的白玫瑰就足以表达。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当悖徳行为出现在书本上时,往往被赋予浪漫主义色彩,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被沦为谈资,此为有违伦常,势必遭受谴责。而情感越于理智之上时,一切不过过眼云烟,二十几年依旧怀念,如鲠在喉,便可说明这二十四小时即便昙花一现,也是人一生的重要组成。在我看来,与其证明是否有如此情感不如去理解。抛弃家庭,远走高飞,被认为是不负责任无可厚非,但全然不顾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多少人无法抵抗世俗又渴望自由,在挣扎煎熬中度过,当一切归于平静之时,留下惋惜与自我安慰。所以我欣赏那位夫人,敢于顺从本心,虽有草率,但离开草率便无情感,就算遗憾,也有怀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茨

火烧火燎的秘密,描写得好真实。作为小孩,对最信任的人的依赖,渴望她的信任和支持;作为女性,在不同的角色里纠缠挣扎。文学没有对错,但这个故事真实到让我感到有了对错。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描写很细腻,一次奋不顾身,一次外力冲撞来的失序,大胆顺从自己意志的人们。是我喜欢的文学,让人痛苦,也让人明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心脏因为他而跳动,她的世界因为与他有了链接才存在。但读到最后,我看不到所谓女性的依恋,男性的高高在上,甚至也不认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就像我喜欢的很多结尾一样,是悲剧,但不悲伤。与其说陌生女人选择了爱小说家,倒不如说陌生女人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她的纯洁、她的炽热、她的勇敢,都是我在少年时代才看到的东西,真的很难想象青年、所谓长大后还能有这样的赤诚,为着自己的喜欢坚定地做选择、从容地生活。很喜欢每年生日她都会派人为小说家送去一束白玫瑰的桥段,就像喜欢他们一夜旖旎过后小说家问她:“你要不要带走几朵白玫瑰?”这些记忆都很浪漫,可这份浪漫可以是她自己的事,是她自己选择的命运,与他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唯独我,不是。

一共用一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在看第一章,也就是来信部分时,一边读一边感叹茨威格实在是太会写了!!!!!!虽然我个人并不能理解这种近乎疯狂到病态的暗恋,女主甚至将生命的一切都看作因他而有意义。(ps:这本书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简直就是两个大情种啊)我觉得这本书最惊艳的地方就是茨威格对女主的心里与行为描写,写得太细腻了。她暗恋作家或许痴迷的不是得到他,而是欣赏和幻想他的过程。或许女主也不知道她喜欢的到底是这个人还是她幻想中的他。看完这篇我想到了余秀华的《唯独我,不是》“我怀疑我的爱,每一次都让人粉身碎骨。我怀疑我先天的缺陷:这摧毁的本性。无论如何,我依旧无法和他对称。我相信他和别人的都是爱情,唯独我,不是。”

余华在《文学或者音乐》中曾说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茨威格描写的是人群中的人,十分纯粹的描写了人生的境遇和不可知。”第三章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了一个妇人疯狂地追随一个赌徒的故事,看完我感觉这个女的实在是太恋爱脑了,太容易上头了(看完这篇感觉到:不要心疼男人,尤其是一个赌徒,会变得超级不幸)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遇到了一只飞鸟就觉得是她的全世界,未曾想飞鸟只是在此踱步,还会飞走,她却妄想跟着鸟去天涯海角。这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就我个人而言,理解别人要比审判别人更快乐”在现实中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观念,应该多理解别人,接受世界上有不同的想法,而不是着急抢去检察官的身份审判他人。

最后来一句题外话:看完之后白玫瑰属实是刻进dna里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起一股力量,站起身来。

很早之前在家里看到有这本书,可是一直对这种看起来就情情爱爱的书提不起兴趣,前两天无意间看到了《声临其境》中一位演员的演诵,泪流满面,翻箱倒柜找出来一口气读完。

有人说到了这个年纪再读这本书有点晚了,确实没错,随着年龄增长有了所谓的理性,有了别扭的敏感,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更是学会了权衡,这种自以为是的清醒其实是另一种可笑的自作聪明,换句话讲,再也没有办法绝对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爱是一个人的事,可是一个人的爱,爱上的究竟是那个人还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谁也说不清楚,明白也不愿意承认。青春期冲动又热血的感情是属于男孩子的,懵懂又傻气的暗恋才是每一个年少的姑娘成长过程中美好的经历,没错,美好的,回过头来看,不管是放弃的还是坚持的,无疾而终的还是修成正果的,都是美好的,那一瞬间的感情都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一个人。全篇的感情我都理解并且十分感动,可成年之后她所有的牺牲和奉献我都不敢苟同,我深知自己也不是聪明姑娘,可永远都记得,自己也是需要爱的。就像张爱玲遇见胡兰成,“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这花开了,没有他同样的爱,终究也是会枯萎的。

茨威格是一个纯粹的男人,却能够把少女心思写的如此彻底,把本来很极端的感情写得如此理所应当,哀而不怨,感觉他有无数细腻的触角探寻在女孩情感思维的每一个角落。相比之下更想看的是女性自己,如何描述这低到尘埃的感情。04年的电影,女孩比我想象的更活泼,男人没我想象的有魅力,或许这就是徐导的处理方法,让两个人距离更近,差别变小,让一切看起来更平等,电影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同样是老管家,一句“你好,小姐”,道尽了“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除了你”的悲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