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教堂》读后感精选

《大教堂》读后感精选

《大教堂》是一本由[美]大卫·麦考利著作,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教堂》读后感(一):9本书带你“重建”建筑史

什么是建筑史?

建筑史协会会标

始创于英国、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建筑史协会认为:建筑史是人类建造世界的历史。

不过,建筑史并非只着眼于建筑,它还关注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不只是传统建筑,还有桥梁、排污系统、发电厂、制造厂。而且,相比于建筑物本身,建筑史更关注它们的建设过程。

建筑史协会网站配图

这样看,似乎介绍建筑史的书=一本砖头书,又厚又沉又复杂。不然怎么把和旧时建筑物有关的所有信息表达清楚呢?

这种厚厚的专业书就像横亘在我们和建筑史之间的一堵高墙,把我们对建筑史的好奇与热情隔绝在外,只能望“建筑史”兴叹。

不过,美国插画家大卫·麦考利绘制了一套建筑绘本,打破了我们和建筑史之间的这堵墙。

这些建筑绘本把复杂的建筑过程如实地、精细地、传神地通过文字和绘画表现了出来。这些绘本就像一个个通往古老世界的“虫洞”,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建筑物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过程。

大卫·麦考利

获奖无数的大卫·麦考利

大卫·麦考利是美国著名的插画作家。

他曾经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奖、凯迪克童书大奖、波士顿全球号角图书大奖等多个奖项。

麦考利出生在英国,在英国度过了童年时光后,11岁时跟随家人移民至美国。

他毕业于建筑学校并取得了建筑学士学位,但这段求学时光却让他发现自己并非喜欢建筑师的全部工作,只对其中的一些部分感兴趣。

所以在毕业后,他在学校任职,并还在一个设计公司兼职。这样的选择让他兼顾了兴趣与工作,能只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类工作。

他也是在这段时间绘制了他的第一本书——《大教堂-教堂的建造故事》,并一举成名。

《大教堂-教堂的建造故事》

《大教堂》是1973年纽约时报最畅销的十本插画类图书之一,也是被提名为美国的儿童读书委员会选出的优秀儿童图书。

此外这本书还荣获了:

1974年美国凯迪克奖之荣誉奖;

1975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之非虚构类大奖;

此后,麦考利绘制出了更多的建筑类绘本。

大卫·麦考利建筑类绘本,我国引进时把《清真寺》换成了《建筑巨无霸》

包括:

城市:罗马是怎么建成的

City: A Story of Rom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rdcover – 1974

金字塔

Pyramid Hardcover – September 10, 1975

地下世界

Underground Paperback – 1976

城堡

Castle Hardcover – September 28, 1977

拆除摩天楼大楼

Unbuilding Hardcover – September 8, 1980

工厂

Mill Hardcover – September 26, 1983

Ship Hardcover – October 25, 1993

清真寺

Mosque - 2003

不过这一系列的建筑绘本引进我国时,《清真寺》被替换为《建筑巨无霸》。这套书引进时被称为:《大卫·麦考利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

多姿多彩的建筑史

大卫·麦考利的这套建筑绘本绘制了了从古至今的多种建筑形式,诸如教堂、城市、金字塔、城堡、工厂、摩天大楼等。

为了如实再现这些建筑的原始风貌,麦考利不仅用手绘图忠实绘制了建筑细节,还以一种“重构”历史的方式讲解了这些建筑物的建造过程。

所谓“重构”历史是指:麦考利绘制的人物、地点是虚构的,但这些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现状、建筑物的设计细节、过程、用途等都是忠于历史的。

《金字塔》、《城市》、《城堡》、《船》都是用这种方式,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在这套书中,比较奇特的一本是《拆除摩天大楼》。

这本书讲述了修建美国帝国大厦又拆除它的全过程。这一情节虚实结合。

《拆除摩天大楼》符合史实的是帝国大厦是一座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的当时世界上的最高建筑。

但是拆除帝国大厦却是虚构的情节。因为帝国大厦并没有像书中说的那样被拆除了,而是依然伫立在纽约街头。

不过,这些虚虚实实的组合或许就是大卫·麦考利绘本的有趣之处。不急的话,等我过几天一一道来。

备注:部分资料编译自国外网站

大卫·麦考利照片来源: https://www.sevendaysvt.com/vermont/in-the-studio-with-david-macaulay/Content?oid=2441198

《大教堂》读后感(二):让孩子像玩玩具一样驰骋在建筑空间

文/沙老师

有没有想过,我们在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一样东西是——建筑。

每天,每时每刻,我们的生活模式似乎就是从一座建筑,走进另一座建筑,再离开这座建筑,来到下一座建筑……孩子从刚刚懂事起,首先是认识了自己的家,或自己的房间,属于自己的小角落,再就是自家窗外的某一座楼房,某一间商店,商店旁边的某一家饭店,或者幼儿园、超市、公园、游乐场……有没有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用积木搭高楼,积木一层一层地往上摞,一直摞到这座颤颤巍巍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然后在笑声中再搭,再摞;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孩子指着自己画出的一个方块儿告诉你:这是我的房子,里面住着宝宝和爸爸妈妈……

人们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而有趣,而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对建筑太习以为常,以至于忘记了对它们的关注或探索,对大多数建筑的来龙去脉、具体构造、历史沿革,甚至人文内涵知之甚少。而面对孩子最初的那份对建筑的好奇与兴趣,我们大多只能从建筑的一般功能(干什么用)、外观审美(好不好看)、历史背景(什么年代),给出泛泛而肤浅的解答。这如何能够满足孩子们那颗渴求的、求知的心呢?

其实,早在40多年前,就有一位童书界的创作巨匠——大卫·麦考利为我们破解了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诸多建筑奥秘——凭手中似有神助的画笔。

他以建筑设计师的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审视着各种各样的建筑,并极尽精致之能事,用无数的线条使这些历史奇迹的建造过程跃然纸上;

他还以孩子般的纯真和超越常规的想象,让建筑来说话,让建筑诉说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系列正是一套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孩子认识建筑,读懂建筑的经典读物,它以独一无二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带领孩子像玩玩具一样驰骋在建筑空间。

被赞誉为“注定要用来激励未来一代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大卫·麦考利的建筑题材图书在国外影响了一代代的孩子们。

Nancy:

国外小读者Nancy

大卫.麦考利

1946年生于英国,11岁时移居美国,毕业于著名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并在罗马、赫库兰尼姆古城以及庞贝古城进行过调查和学习,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童书创作大师。

他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际大奖,包括:凯迪克奖、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美国建筑师协会特别奖、华盛顿知识类儿童读物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以及荷兰银铅笔奖等,他本人也曾两度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提名。

自从大卫·麦考利在1973年出版了《大教堂》(1974年获得了凯迪克奖银奖)一书后,立志成为建筑师的孩子们就有了实现梦想的指引。之后几年间,麦考利又陆续出版了描绘罗马建城的《城市》,揭秘古埃及的《金字塔》,重现了欧洲中世纪修造的《城堡》(也获得了凯迪克奖银奖)。从此以后,他最为有名的作品,就要数这些讲述建筑与工程故事的儿童图画书了。

集教育家、作家、建筑设计师和插画家为一身的大卫·麦考利,以实地调查的影像和笔记为基础,完全依仗他手中的画笔,为我们打开了从金字塔、大教堂、城堡到摩天大楼等古今多座建筑的建造奥秘,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建筑和创造的灵感来源。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磨,大卫·麦考利的建筑主题作品中文版终于由耕林童书馆汇集成为“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与国内的大小读者们见面了。该系列体量宏大,内容浩瀚,几乎凝聚了大卫·麦考利一生的创作心血,堪称打开建筑奥秘、揭示建筑之美的阅读宝库。

知识严谨,画面精美,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创作风格,是这套丛书令人惊艳和震撼之处。对于少儿读物来讲,这套手绘建筑科普系列书显得相当大气、奢华——几乎每幅插图都近乎设计师的图纸,准确而精细,还原了打造一座建筑所要采取的全部步骤。

不仅如此,大卫·麦考利还把建筑上升到艺术审美高度,许多插图视觉效果令人称奇,美不胜收。

同时,书中特有的童心童趣,也使得原本生硬、专业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时不时穿插的幽默因素,更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套给孩子的暖暖的建筑大书。

麦考利的作品被称为

他像孩子一样肆意伸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着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地下世界》以虫虫的视角展现了城市地下的各种隧道、工程构造。《拆除摩天大楼》虚构了沙特石油巨子想要买下纽约帝国大厦的故事,画出了拆开这幢摩天楼把它运回中东的每一个步骤。《船》一书中,他更借助了博大精深的学识展开了无边想象:船打捞的过程,建造的过程,第一次出海的悲惨遭遇,每个角度的描述都引人入胜。在麦考利的画笔下,每一座建筑似乎都有了生命,像我们讲述着有笑有泪、有花有果的故事……

麦考利本人在建筑、文学、美术领域的造诣令人肃然起敬,而面对人类的历史奇迹,他对事物的研究领域和深度已经远超上述范畴。

《城市》一书,中古罗马建筑的再现证明了他卓越的考古学功底;

《建筑巨无霸》则是唯一非虚构题材,全书囊括了古今堪称人类奇迹的建筑里的“大块头”,麦考利像孩子搭积木一般,把我们带回到设计的基本过程中,从所有的结构开始——从满足结构的需要,到设计和创造,直到最终建筑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大卫·麦考利调动着读者的思维,教读者学会欣赏每一座建筑的构造,破解它们的神秘之处。同时学会思考每天看到和使用建筑结构,不管是一座桥梁、隧道,还是摩天大楼……

有评论说,

在每一本书中,大卫·麦考利都专注于规划设计问题和最终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他画笔下的建筑远比真实生活里的来得更活泼,借助演示的力量,直击我们的教育弊端:提醒我们,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着去理解系统,运用方法,明白事物的前后因果关系。可以说,这套读物正是对逻辑能力的一次极好的提升机会。

那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麦考利的建筑空间呢?

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值得细看。

这些插图就是最生动直观的教材,把建筑所蕴含的人类智慧,把建筑工程原理和建筑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通过欣赏这些插图,启发孩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让孩子学会像大卫·麦考利那样去观察和思考。同时,每一幅细致入微的插图,都在告诉孩子,什么是认真,什么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启发孩子像大卫·麦考利那样去对待学习和研究,做好每一件事情。

而对于绘画有兴趣的孩子,这套书更是最好的兴趣入门材料,告诉他们,只有把扎实的绘画技巧和强大的想象力结合到一起,才能画出真正的佳作。

由于建筑题材的专业性,书中的文字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些难度。我们建议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插图,慢慢进行讲解和阅读,即使一时无法理解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套书

大卫·麦考利的作品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远超200万册,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作为“画得比世界上任何一位钢笔墨水插画家都好”的作家、建筑设计师和插画家,这套“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值得我们珍藏,让它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孩子长大。

《大教堂》读后感(三):拒绝极简风潮,繁复主义才是小孩子的最爱

从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整理畅销书“断舍离”,到如今大火的日剧《我的房间空无一物》,收纳热潮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的房间空无一物》剧照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必要的人生哲学。选择越多,越要学会做减法,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平衡的人生。

然而,有娃的家庭,字典里是装不下“极简主义”四个字的。

焦虑是必须焦虑的。在经过漫长而黑暗的无效对抗之后,我突然在某一天彻底觉醒了。

——小孩子从来就是拒绝简化的,明明繁复主义才是他们的最爱啊。

这个念头,是在给肉卷读保罗·科奇的绘本时萌发出来的。

《温妮女巫》插图

第一次给肉卷读《温妮女巫》时,翻开里面插画的那一刻,我便被其中的繁复细节深深震撼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插画家如此不嫌麻烦,愿意在儿童绘本中倾注如此多的心血。

且不说角色的创作和与文字的契合度,单是满页绵密的线条和琳琅的零碎小物,都能提供给读者一种被爱紧紧包裹的幸福感。

那一刻我才深深体会到,与极简一样,繁复也是一种美。

所以后来看到《迷宫大侦探皮埃尔》的游戏书时,我才会如此兴奋地向大家吐血推荐。

迷宫大侦探皮埃尔

8.6

[日]丸山千寻 神垣博文 IC4DESIGN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迷宫大侦探皮埃尔》设计团队的广告作品,保持了一如既往的繁复风

如果你和我一样,以为这样的神作已经抵达了插画家的极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英国著名插画家大卫·麦考利(David Macaulay),恐怕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你。

提起大卫‧麦考利,家有男宝的麻麻们一定不会陌生。他创作的DK科普绘本《机械运转的秘密》和《万物运转的秘密》,在国内绝对已经跻身家庭必备科普读物前三名了。

最近刚引进的系列作品《人体运转的秘密》,更是一上市就获得好评无数。

人体运转的秘密

评价人数不足

:[美]大卫·麦考利 [美]理查德·沃克 / 2018 / 现代教育出版社

如此投入于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大卫·麦考利被很多人认为是理科出身。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毕业于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的建筑学专业。

更鲜为人知的是,毕业后在学校任职的他,在1973年跨界发表的处女作绘本《大教堂:为谁而建》(Cathedral),次年就一举荣获了“凯迪克”银奖。

近50年前的手绘作品,即使放在高科技手段云集的今天,仍旧让人叹为观止。抛开内容不提,光是图面的复杂性和精细度,就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作为一部以建筑为主题的钢笔画绘本,《大教堂:为谁而建》讲述的正是一座教堂的建造史。

在工业尚不发达的中世纪,如何“平地起高楼”地修建一座巨型建筑,仔细想想,似乎还真的是存在于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一个难题。

故事的背景起源于13世纪的法国,屈垂克斯城居民长期过着风调雨顺、经济繁荣的生活。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待,并祈求主的持续眷顾,人民决定重新建造一座法国最豪华、最美丽的大教堂。

除了自己的老本行建筑,大卫·麦考利对人物神态的拿捏也十分到位

对于孩子来说,盖房子就像搭积木,只要心中设计好了图纸,用自己的“上帝之手”去实现就行了。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建筑”二字却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复杂许多。

比如,如何看懂图纸,就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问。

大教堂的平面图

大教堂墙壁的立面图

然而,这才仅仅是开始。要想顺利啃下大卫的书,恐怕还要提前把书后面的术语表搞搞清楚。

大卫·麦考利的书,怎么看怎么觉得像课本

虽然大卫·麦考利选择了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的形式来呈现其所想表达的内容,我们却没办法将他的作品简单地定义为童书。

因为无论是图画的细致程度还是语言的专业性,都远远超出了儿童甚至是大人的理解范围。

对于这样的绘本,一些父母难免会望而却步,觉得即便是作为亲子阅读材料,也过于艰深了。

——毫不隐瞒地说,我就是这样的家长之一。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大卫作品的喜爱,或者说是热爱。就像之前介绍过的约翰·范登的《不可不知的人体》,这种看着让人“头疼”的作品,总会让你不由得升腾出一股对于专业的敬畏之心。

不可不知的人体

评价人数不足

[英]约翰·范登/著 [英]蒂姆·哈钦森/绘 / 2018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尊重,自然也就愿意放下成见与懒惰,追寻作者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任何一位作者都不会亏待你。在大卫·麦考利的书中,早已为你准备好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恢弘世界。

从采石现场到基坑深挖,从墙体砌筑到拱顶安装……一切过程之细节在细密的线条中渐次展开。

更奇妙的是,为了更细致地呈现建筑的全貌,大卫·麦考利在书中提供了多种令人震撼的视角。读者可以化身为一只翱翔的飞鸟,或低飞,或俯瞰,沉浸在作者营造的360°全息手绘影像中。

这样的奢侈不止体现在视觉空间上,同样存在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要知道,追溯到遥远的施工现场,能看到教堂剪彩的那一刻,可不是每名建筑工人都能拥有的运气。

从1252年决定修建新教堂,到1338年仲夏正式完工,修建这座堪称奇迹的大教堂,整整耗费了86年。

在这近一个世纪当中,第一任设计师威廉因年迈力衰退休,第二任设计师罗伯特因从脚手架上坠落而身亡,直到第三任设计师艾蒂安接手,才顺利撑到了教堂剪彩。

而另一条时间线中,屈垂克斯城的主教去世、教士团花光了建造教堂的所有经费,都让工程遭遇接二连三的停工。

最滑稽的是,为了筹措资金,教士团脑洞大开,想出了展览圣徒遗骸的办法。光是举办展览,就足足花了五年时间。

五年,将近2000天,对于一座教堂的建立可谓九牛一毛,但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

所以,国内在引进大卫·麦考利的建筑绘本时,特别将这一套书命名为《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书中描绘的不仅是气势磅礴的建筑奇迹,更蕴含着一段段活色生香的历史。

《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全套9册,耕林童书馆出品

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底,从宗教到工业,从古罗马到古埃及……大卫把历史和关于历史的一切,都编织到笔下绵密的黑白线条当中。

透过大卫的画笔,每个孩子都有了“一眼万年”的本领,能够窝在沙发里静观历史变迁。当你见识了时间堆积的力量和而后的稍纵即逝,面对眼前的是是非非,也就多了几分坦然与镇定。

所以,尽管大卫·麦考利的绘本中囊括了建筑、绘画、人文等多学科知识,但我更愿意将其划归到历史读物的范畴。

大卫作品中的大局观,甚至要比画面来得更有冲击力。

在他的另一本书《拆除摩天大楼》中,大卫·麦考利避开了“建造”的过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高达320米、102层的帝国大厦,是怎样在3年之间被一点点拆除的。

在《大教堂:为谁而建》中,尽管整个建造过程如实还原了中世纪的历史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但屈垂克斯城大教堂却并非是真实存在的。

而在7年后创作的《拆除摩天大楼》中,大卫·麦考利则大胆地以美国地标建筑帝国大厦为蓝本,为人们勾画了一次想象之旅。

所有的故事都起源于一位王子的任性,为了在阿拉伯沙漠上重建一座帝国大厦,阿里王子不惜花重金收买了所有相关方,着手动工拆除这个位于黄金地段的地标建筑。

和建造过程一样,拆除摩天大楼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阿里王子的一个念头,就让120名工人整整忙碌了三年。

然而,由于在暴风雨中损毁了雷达系统,运输建材的游轮在路途中不幸撞击了冰山,耗时三年拆除的建材全部沉入海底。

尽管这是一次无比重大的损失,但阿里王子的失望之情在度假之后便一扫而空。过去的终将过去,阿里王子要做的不是怀念,而是如何说服人们拆除克莱斯勒大厦——仅次于帝国大厦的另一座巨型建筑。

相比同系列其它作品,《拆除摩天大楼》故事性更强,更聚焦于当下,也更具有讽刺意味。

被一些人看重的东西,似乎对另一些人并没有那么重要。被时间眷顾的过往,也同样有可能被时间遗弃。

甚至那些声讨拆除行为的人们,在之后的日子里,也并没有注意到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的逐渐消失。

大卫·麦考利在《拆除摩天大楼》的扉页中写道:“致我们当中那些不知欣赏,直至事物消逝的人。”

这既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也是一个警示,它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多少次,当我们冷眼旁观、痴笑旁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面对另一个自己。

《大教堂》读后感(四):拒绝极简风潮,繁复主义才是小孩子的最爱

从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整理畅销书“断舍离”,到如今大火的日剧《我的房间空无一物》,收纳热潮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的房间空无一物》剧照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必要的人生哲学。选择越多,越要学会做减法,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平衡的人生。

然而,有娃的家庭,字典里是装不下“极简主义”四个字的。

焦虑是必须焦虑的。在经过漫长而黑暗的无效对抗之后,我突然在某一天彻底觉醒了。

——小孩子从来就是拒绝简化的,明明繁复主义才是他们的最爱啊。

这个念头,是在给肉卷读保罗·科奇的绘本时萌发出来的。

《温妮女巫》插图

第一次给肉卷读《温妮女巫》时,翻开里面插画的那一刻,我便被其中的繁复细节深深震撼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插画家如此不嫌麻烦,愿意在儿童绘本中倾注如此多的心血。

且不说角色的创作和与文字的契合度,单是满页绵密的线条和琳琅的零碎小物,都能提供给读者一种被爱紧紧包裹的幸福感。

那一刻我才深深体会到,与极简一样,繁复也是一种美。

所以后来看到《迷宫大侦探皮埃尔》的游戏书时,我才会如此兴奋地向大家吐血推荐。

迷宫大侦探皮埃尔

8.6

[日]丸山千寻 神垣博文 IC4DESIGN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迷宫大侦探皮埃尔》设计团队的广告作品,保持了一如既往的繁复风

如果你和我一样,以为这样的神作已经抵达了插画家的极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英国著名插画家大卫·麦考利(David Macaulay),恐怕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你。

提起大卫‧麦考利,家有男宝的麻麻们一定不会陌生。他创作的DK科普绘本《机械运转的秘密》和《万物运转的秘密》,在国内绝对已经跻身家庭必备科普读物前三名了。

最近刚引进的系列作品《人体运转的秘密》,更是一上市就获得好评无数。

人体运转的秘密

评价人数不足

:[美]大卫·麦考利 [美]理查德·沃克 / 2018 / 现代教育出版社

如此投入于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大卫·麦考利被很多人认为是理科出身。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毕业于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的建筑学专业。

更鲜为人知的是,毕业后在学校任职的他,在1973年跨界发表的处女作绘本《大教堂:为谁而建》(Cathedral),次年就一举荣获了“凯迪克”银奖。

近50年前的手绘作品,即使放在高科技手段云集的今天,仍旧让人叹为观止。抛开内容不提,光是图面的复杂性和精细度,就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作为一部以建筑为主题的钢笔画绘本,《大教堂:为谁而建》讲述的正是一座教堂的建造史。

在工业尚不发达的中世纪,如何“平地起高楼”地修建一座巨型建筑,仔细想想,似乎还真的是存在于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一个难题。

故事的背景起源于13世纪的法国,屈垂克斯城居民长期过着风调雨顺、经济繁荣的生活。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待,并祈求主的持续眷顾,人民决定重新建造一座法国最豪华、最美丽的大教堂。

除了自己的老本行建筑,大卫·麦考利对人物神态的拿捏也十分到位

对于孩子来说,盖房子就像搭积木,只要心中设计好了图纸,用自己的“上帝之手”去实现就行了。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建筑”二字却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复杂许多。

比如,如何看懂图纸,就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问。

大教堂的平面图

大教堂墙壁的立面图

然而,这才仅仅是开始。要想顺利啃下大卫的书,恐怕还要提前把书后面的术语表搞搞清楚。

大卫·麦考利的书,怎么看怎么觉得像课本

虽然大卫·麦考利选择了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的形式来呈现其所想表达的内容,我们却没办法将他的作品简单地定义为童书。

因为无论是图画的细致程度还是语言的专业性,都远远超出了儿童甚至是大人的理解范围。

对于这样的绘本,一些父母难免会望而却步,觉得即便是作为亲子阅读材料,也过于艰深了。

——毫不隐瞒地说,我就是这样的家长之一。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大卫作品的喜爱,或者说是热爱。就像之前介绍过的约翰·范登的《不可不知的人体》,这种看着让人“头疼”的作品,总会让你不由得升腾出一股对于专业的敬畏之心。

不可不知的人体

评价人数不足

[英]约翰·范登/著 [英]蒂姆·哈钦森/绘 / 2018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尊重,自然也就愿意放下成见与懒惰,追寻作者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任何一位作者都不会亏待你。在大卫·麦考利的书中,早已为你准备好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恢弘世界。

从采石现场到基坑深挖,从墙体砌筑到拱顶安装……一切过程之细节在细密的线条中渐次展开。

更奇妙的是,为了更细致地呈现建筑的全貌,大卫·麦考利在书中提供了多种令人震撼的视角。读者可以化身为一只翱翔的飞鸟,或低飞,或俯瞰,沉浸在作者营造的360°全息手绘影像中。

这样的奢侈不止体现在视觉空间上,同样存在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要知道,追溯到遥远的施工现场,能看到教堂剪彩的那一刻,可不是每名建筑工人都能拥有的运气。

从1252年决定修建新教堂,到1338年仲夏正式完工,修建这座堪称奇迹的大教堂,整整耗费了86年。

在这近一个世纪当中,第一任设计师威廉因年迈力衰退休,第二任设计师罗伯特因从脚手架上坠落而身亡,直到第三任设计师艾蒂安接手,才顺利撑到了教堂剪彩。

而另一条时间线中,屈垂克斯城的主教去世、教士团花光了建造教堂的所有经费,都让工程遭遇接二连三的停工。

最滑稽的是,为了筹措资金,教士团脑洞大开,想出了展览圣徒遗骸的办法。光是举办展览,就足足花了五年时间。

五年,将近2000天,对于一座教堂的建立可谓九牛一毛,但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

所以,国内在引进大卫·麦考利的建筑绘本时,特别将这一套书命名为《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书中描绘的不仅是气势磅礴的建筑奇迹,更蕴含着一段段活色生香的历史。

《画给孩子的历史奇迹》全套9册,耕林童书馆出品

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底,从宗教到工业,从古罗马到古埃及……大卫把历史和关于历史的一切,都编织到笔下绵密的黑白线条当中。

透过大卫的画笔,每个孩子都有了“一眼万年”的本领,能够窝在沙发里静观历史变迁。当你见识了时间堆积的力量和而后的稍纵即逝,面对眼前的是是非非,也就多了几分坦然与镇定。

所以,尽管大卫·麦考利的绘本中囊括了建筑、绘画、人文等多学科知识,但我更愿意将其划归到历史读物的范畴。

大卫作品中的大局观,甚至要比画面来得更有冲击力。

在他的另一本书《拆除摩天大楼》中,大卫·麦考利避开了“建造”的过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高达320米、102层的帝国大厦,是怎样在3年之间被一点点拆除的。

在《大教堂:为谁而建》中,尽管整个建造过程如实还原了中世纪的历史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但屈垂克斯城大教堂却并非是真实存在的。

而在7年后创作的《拆除摩天大楼》中,大卫·麦考利则大胆地以美国地标建筑帝国大厦为蓝本,为人们勾画了一次想象之旅。

所有的故事都起源于一位王子的任性,为了在阿拉伯沙漠上重建一座帝国大厦,阿里王子不惜花重金收买了所有相关方,着手动工拆除这个位于黄金地段的地标建筑。

和建造过程一样,拆除摩天大楼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阿里王子的一个念头,就让120名工人整整忙碌了三年。

然而,由于在暴风雨中损毁了雷达系统,运输建材的游轮在路途中不幸撞击了冰山,耗时三年拆除的建材全部沉入海底。

尽管这是一次无比重大的损失,但阿里王子的失望之情在度假之后便一扫而空。过去的终将过去,阿里王子要做的不是怀念,而是如何说服人们拆除克莱斯勒大厦——仅次于帝国大厦的另一座巨型建筑。

相比同系列其它作品,《拆除摩天大楼》故事性更强,更聚焦于当下,也更具有讽刺意味。

被一些人看重的东西,似乎对另一些人并没有那么重要。被时间眷顾的过往,也同样有可能被时间遗弃。

甚至那些声讨拆除行为的人们,在之后的日子里,也并没有注意到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的逐渐消失。

大卫·麦考利在《拆除摩天大楼》的扉页中写道:“致我们当中那些不知欣赏,直至事物消逝的人。”

这既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也是一个警示,它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多少次,当我们冷眼旁观、痴笑旁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面对另一个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