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甜蜜的生活》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甜蜜的生活》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甜蜜的生活》是一部由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安妮塔·艾克伯格 / 阿努克·艾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的生活》精选点评:

●物质配给的高度组织和基础欲望的廉价消费,遮蔽了上流人士的前进眼界和价值理想,即使是寻觅形而上价值的两性心灵对话,也需要在身体诱惑的安全距离外才能进行,并轻易被另一具肉欲燃烧的胴体打断。曾经的纯真心灵在命运的沙滩上试图和你对话,但尘世的喧嚣最终让你放弃了这次沟通。【10】

●cynicism hedonism innocence intellectual pretence fashion despair struggl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Rome...past and future...where was Italy headed now? Christian Rome, Pagan Rome Caffe society of Post-War Italy...

●上流是无聊,下流是愚昧,知识分子是绝望,媒体则是群迷惘的疯狗。和《奇遇》同样属于牛逼,但在情感上我无法喜爱它们。

●是自己心情欠佳?还是最近耐心不够?亦或是脑子里一直都在想念某人?(加上本片观影过程时而匹配不上的字幕造成的不良观感?)无论是刚才的伯格曼,还是现在的费里尼,都没能让我拥有观赏电影时常拥有的享受。本以为在“马切罗”身上会找到同感的这部《甜蜜的生活》,却并未让我感到甜蜜。可惜,叹息。

●原来这就是传说的形散神聚,前半部我真是完全没看出头绪,直到后面才看出这种想表现的虚伪的繁华,奢靡欢乐的表象下是无尽的空虚和恐惧。。到是很喜欢安妮塔·艾克伯格的那一段,头顶小猫的样子其实很萌,加上不顾形象的舞蹈和经典的水池戏水,一种纯粹的天真,反正我信了

●相比于《卡比利亚之夜》,本片已能全然呈现巴赞所谓的“现象学写实主义”。不再束缚于戏剧性的情节,影片呈现出片段化的小母题结构,让人想起老塔的《卢布廖夫》。不同于老塔静谧而宏阔的影像营造,费里尼的镜头是世俗的、喧嚣的、个人趣味的隐喻,它直接而完整地讲述着自我的心象,所见即所得

●因为拉康同学在讨论班上指名道姓地提及 才硬着头皮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用学校慢得人心寒的网速磨完了这将近三小时的片长……在最后海滩的场景中,“寻欢作乐者们仅仅开始行走,他们几乎总是同样无形的,并且实际上像是在Uccello的树林中移动的雕像……”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叔跟刘德华叔一样,白生了一幅好皮囊,一辈子也无法深入人心。

●童年那个纯美的女孩向你招手,也许你也暗自懊悔没有在意擦肩而过;也许你想,现实中已经不需要她了 ps:奇装异服的先驱.我只爱那美丽的女孩

●弥漫的摄像机对被聚焦的世界产生一种慢性窥淫和侵蚀,男主不堪镜头骚扰(不堪虚伪生活腐蚀)而迈向崩溃,粉饰的门面一旦倾塌,废墟上的虚无便会冉冉升起;即使不带思考而观之,如此般的摄影调度也足够赏心悦目,从黑白影像中竟能感受到色彩的恣意流转;二度邂逅作为作家的马斯楚安尼,想变成他的睫毛。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一):狂欢中悲凉,迷失中异化

一场华丽的盛宴,内里包含着最质朴的真实。人物在物欲的丛林里迷失,被侵蚀成一个空洞的外壳,一个漂浮的所指。极致的视觉图式下是一群渴求爱却畏惧爱的幽灵,等待着救赎,结尾处睁着眼的死鱼正是其具象化的复刻,我们似乎在看,又似乎什么也看不到,存在本身就是虚无。曲终人散后,是游走的、无处安放的灵魂。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二):这个片名才真妙-露滴牡丹开

“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说“花蕊被轻轻地拆开了,露水滴在牡丹花上,它悄悄地开放了。源自于西厢记的“露滴牡丹开”。 过去有关性与情的经典小说《西厢记》,它所谓的“软玉温香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把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行为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而又富有诗意。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三):从这部电影开始,费里尼正式跳出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框架

从这部电影开始,费里尼正式跳出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框架,实现了记录方式从呈现现实到分析、解剖、探索现实,记录主体从集体控诉到个人呐喊的转变。

二战后,社会快速重建,高速发展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社会浮躁、虚荣、腐朽、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人们空虚、迷茫、焦虑、一边喧嚣一边孤独。

这些主题,从《浪荡儿》就开始探索了。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四):《日历电影》1月14日

你那么有钱,就算陨落了,也不会头部着地。

从一开始马切鲁就给出了结局,来自底层的记者。在那个战后的世界,一切都是自由的,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你想做的事。

和同行比起来他是优雅的,但更为堕落,见过上层的繁华,岂能平静离开?

甜蜜的生活可以指精神上的,也可以指物质享受上的。

最终马切鲁选择了后者。

鱼已经死了三天,可是眼睛还是睁着的。

片尾女孩在叫他离开,但他已不在明白那平凡的模样了。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五):主题散记

1.在上帝不再被人所真正相信后,一个具体的人(你模糊看到的有所耳闻的,但其实并不了解的偶像)被你用羡慕和想象构建出来,成为信仰。 2.人的那种虚无感,那种自认为不被他人所理解的心情,拒绝同时也是也不能进行的交流夜晚物欲横流的街道不过是一座愁城。 3.今天刚听到他人谈论尼采,才发现甜蜜的生活所要讲述的原来尼采早已经提到。还有发现很多电影对于一个问题往往是展现,而不是提出看法。而一些提出观点的电影,却又会陷入说教自以为是。

4.看的时候感觉很抽离,大概是因为我从来不是他们阶级的人,对他们的自怨自艾,道德底下,朝三暮四也实在有些不理解。在之后想想我现在所面对的空虚和他们难道不是一样的现代性的虚无吗?不过是我靠手机这种低级快乐去填塞而他们用本能的性去抵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