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面有朋友》经典观后感集

《有面有朋友》经典观后感集

《有面有朋友》是一部由罗帝 / 七木 / 张英杰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面有朋友》观后感(一):小小面馆,最需要传承

许多年以前我曾去过一次日本京都,那里给我的印象是——小小的地方遍地的米其林。这些米其林餐厅大多是有百年历史的,其中一家寿司店掌台的小伙子已经是八代目了。好像在那里,每家餐厅最看重的就是传承。

看过第一集后,让我有同样感觉得是,我们中国的面馆对于传承也越来越重视了。250年的松鹤面馆,卤鸭面流传至今,这不仅是一碗美味的面,更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片尾处,镇南锅盖面馆的老板娘已经在面锅前坚守了30多年,如今他的儿子接过了这家店,带着老主顾一起,将这手制面手艺传了下去。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吧?

《有面有朋友》观后感(二):去面馆不仅仅是为了嗦面,更是为了品面中的那股人情味儿。

作为一个北方人,吃面这件事大多是在家里完成。小时候爸妈炸好了酱,浇一勺在过水的手擀面上,拌上豆芽、白菜丝、萝卜丝,每家有每家的味道。吃的久了,一碗炸酱面就成了家的味道。

现在离开父母自己居住,想家了就自己做一碗炸酱面。第一集中的食客们真的让我也有了这种感觉,食客们在一家面馆吃个几十年,不仅是对这家面馆的认同,更是因为这碗面里有了一股让自己“安心”的感觉。

许多年后,每当我回家的时候,爸妈还是会用一碗炸酱面为我接风,这种对”面”的认同感,又有多少人会懂呢?

《有面有朋友》观后感(三):美食最可爱的样子,便是“接地气”

在许多美食纪录片中,“米其林3星”、“分子料理”、“南北大菜”、“极品食材”往往能够成为吸引观众目光的关键词。但作为一名“老饕”,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的,恰是一碗平平无奇的面。

面条作为中国传统美食,拥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现如今,光人们耳熟能详的“面”就有上百种。《有面有朋友》第一集“江苏篇”中,节目组走访了江苏的几家老面馆,分门别类的介绍了5种江苏面食。第二集到了陕西,更是将碳水化合物大省的面食文化详尽讲出,岐山臊子面、裤带面、棍棍面、炉齿面各有特色,让人看的口水横流。

然而片子所表达的东西,并不只有“面好吃”。让人垂涎的各类面食背后还有由地域因素所产生的饮食文化差异。比如江苏人喜“鲜”,奥灶面、羊肉面讲究汤鲜肉鲜;陕西人爱“酸辣咸”,油泼辣子和农家醋是面的最佳伴侣。

这些有趣的地域文化,往往隐藏在最“接地气”的美食当中,这也是“面”有趣的地方。

《有面有朋友》观后感(四):美食是一把通往地域的钥匙

肠胃是一道门,美食就是一把钥匙,打开肠胃即可到达这个肠胃最熟悉的地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但是用心去拍一部好片子的剧组却少之又少。《有面有朋友》却让我看到了诚意,不仅呈现出了美食,更呈现出了美食背后最让人感动的真情。这群被美食“捆绑”起来的朋友,因美食结缘,从陌生人到谁也离不开谁,其中的距离只差一碗面。

回忆里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肠胃最习惯的味道,之所以觉得珍贵,其实更多的是珍惜这个味道背后的那些故事。感谢《有面有朋友》,看完以后让我忍不住回忆起很多小时候陪伴我长大的胡同美食,虽然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但是那些美食为我创造的美好童年回忆是我一生的财富。

《有面有朋友》观后感(五):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关中人的待客之道

《有面有朋友》是一部强调人文情怀和地域文化的美食纪录片,继第一集深挖江苏面食背后的地域文化后,第二集加重了“朋友”二字的分量。

在这一集开头,宝乐的朋友要来家中作客,点名要吃面。朋友开玩笑说:“只要宝乐邀请,再忙他都要来,为的不是他的人,是他的面!”当然,朋友虽然只是开玩笑,但这一碗面,确实成为了维系朋友的一条纽带。

以小见大,宝乐并不是“以面待客”的特例,整个关中平原上,到处都有靠“面条”待客的传统。

在岐山人的一生中,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绕不开一碗“岐山臊子面”。各种隆重场合里,主家一句“来来来~快进来吃面~”是最能温暖宾客的一句话。

从第二集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从样式、味道、还是意义上,面条离开了江苏来到了陕西,又有了另外一幅样貌,这便是不同地域对“面条”施加的不同魔法。在强调“朋友”的同时,我们依然可以透过面条看到更多文化层面的东西,这才是美食纪录片“不流于形式”的一种体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