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精选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精选

《昨日我是月亮》是一本由努尔·乌纳哈 著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一):寻光者的归处

本书的英文名《yesterday I was the moon》,因为名字和卡朋特乐队经典歌曲的歌名略有相似的缘故,阅读这本诗集的时候一直循环他们的《yesterday once more》。虽然诗集和歌曲的主题几乎没有关系,但营造出的氛围却同样是舒缓悠然的,诗人只在极少的几篇中描写自己的愤怒情绪。

这些诗篇都与诗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有着极大关系,她作为一名女性在宗教信仰当中所被强制要求披戴的头巾,它响亮地向外界尖叫出诗人的出身,她像她的着装一样,被宗教束缚着禁锢着,无法脱身。此外还有她对于女性这一单纯身份属性的观察和思考,那些历史上没有留下声音的女人们,那些在男人的缺席下教导出善良而坚强的孩子们的女人们,她们却往往被男人们所轻视。诗人在本书中大声地为女性们呼喊:

“你的名字听上去/像俗世之外/极骇人、美丽的/某种存在”

此外,本书中频繁出现诸如“倒塌”、“破碎”等破坏性词语,无论诗人描写的对象是艺术还是自我,家庭还是故土,这些词都充斥其中。

在我们欣赏者的眼中艺术都是高雅的,可是诗人告诉我们艺术是从创作者经历的过往中诞生的,艺术背后的故事也许是仇恨和哭泣,也许是忧伤和悲剧,它们由艺术家雕琢创作,呈现出风暴后凝固的美丽:

“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不总是始于/美好”

诗人在有关家庭的诗篇中总有一种寻觅不得的彷徨,我们不难猜出她对于家庭归属感的渴望,以及造成她这种希冀的原因,那就是幼年家庭的不幸。她描绘了不美满的家庭成员之间引发战争的画面:

“那里的居民/要么砌自己的城堡/要么做自己的废墟”

这样家人之间还要划分势力范围,并各自为政互相对峙的童年一定会给年幼的孩子留下极大的关于家庭的缺憾,以至于诗人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思考寻找着真正的家。城市中的空无的房子不是家,没有“你”在的房子不是家,家承载着回忆、过去和温暖。如果没有,那便不是:

“当你离开/城市就变成另一个地理定位”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消极的感情影响着诗人的方方面面,她对故土的思念,家庭的渴望,宗教对于女性的束缚,社会对于身份的歧视,她在这一切的不公平与不完满当中,获得对生活的勇气,也渐渐已经懂得如何与之共处,并从中“开出花”, 同时她也没有放弃对于爱的追求,并且是坚定的热烈的爱:

“致想要与我/坠入爱河的那人……如果你没有载雷雨来/那么干脆不要来”

翻开诗集的第一页,这位充满灵气的女诗人写道:“昨日——我是月亮/今天——只是月食”。心情一下子就因这句小诗灰暗下来,昨日有光,今天却是漫长黑暗的开始。阅读中也常常被诗人的情绪感染,可是当她经历过痛苦并选择接纳自己,这种勇气也通过简单的诗句传达给我,理由可能是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但也可能仅仅因为是她的名字就是“光”:

“我就是我该寻找的光。”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二):我在建一座房子,也在建我自己

文|继芳翎馨

拿到《昨日我是月亮》这本书,我更愿意称之为“绘本诗集”,插画中的文字简短,却很有力量,让我每每读起来,总有一种很想知道他还想要表达什么,还想要继续说什么的冲动。

作者努尔·乌纳哈,巴基斯坦的一个1997年的小姑娘,当我看到她的年纪的时候,也觉得比较震撼,“yesterday I was the moon”,她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为什么会想到“昨日我是月亮,今天我是月食”这样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会对95后有很强的敬意,因为世界在变化着,他们感知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共情和敏感力也远超我们所想,于是,就诞生了很多我们可能不是那么理解,但看过却也会佩服的文字。

01我在建一座房子,在建我自己

“我在建一座房子, 它的地板由力量铺成,它的墙壁由雄心砌就,它的屋顶是宽恕的杰作; 我在建,我自己。”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感受到的是作者由内心迸发的磅礴力量。 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地按照自己想要的去构建自己的世界,那世界也讲变得更加的有趣,也将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了。

生命有时候需要自己给予自己创造、重塑的力量,让自己不断地去琢磨该如何闪耀、如何燃烧,如何与生命同在。

02学会输,然后去赢

自小我们就听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输了后重新站起来。

当我们被打得破碎、稀烂,我们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也将拥有全新的力量,去创造、去重塑自我,以巨大的勇气、宽恕的力量、充沛的精力和无尽的善意,真正热烈地活着。

就像书中说的: “你在等一个奇迹发生,为了改变一切。 但这世界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大方,而且对于那些等候奇迹的人,总是没有奇迹。 然而,它的确朝愿意向前迈步并敢于直视人生的人伸出了一只手,赋予他们应得的那份。”

我们不知道自己能用什么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但是经历了某一次失误、失败,我们终究也会成长,越挫越勇。

03当女人变成天空

很多人都在说,女权不好,可因为没有平权,所以诞生了女权,全世界都如此。

男人希望女人萎缩,变成一幅画,装进精美的相框上,挂在墙上。 可是,女人已经知道了该如何从男人抵押的梦中建立家庭。

“我们和天空一样辽阔,而他们的脚看上去比实际还要小。”

当女人变成了天空,当我们那么辽阔时,我们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家庭中的那一点点成就,而是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了美好,为了肉体与精神。

于是,我更佩服这个小姑娘了,她得观察这个世界多么的细致入微才能看到这世界的男女不平等,又是怎样的一个敏感共情才能讲出这样的得体的道理。

为她点赞,为每一个努力地成为更好自己的女性点赞!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三):昨日我是月亮

期待一本书出版的感觉太好了,虽然没有参与,但又像参与了。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时,我就想过,昨日,我是月亮,那今日,我是什么?书里告诉了我,今日,只是月食。

我喜欢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不知道英文原版是否有标题,这本译本有些有标题,但是和别的书不一样,这本书的标题不是在最醒眼的开头,而是在后面。这给我的阅读增加了很多的乐趣,我试着读完后去猜标题,目前只猜对了一个,就是旗帜。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一直认为诗不一定要有标题。无名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想象才不会被局限。诗歌的理解无所谓对错,重点是感觉。

这本诗集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惊喜。曾经有过的感受,曾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终于被这些诗歌言传出来了。

在这本诗集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无尽的善意和巨大的勇气。仿佛也看到和听到了作者多次提过的家乡和乡音。更看到了一个女性在用她的力量和个性呐喊着。努尔的诗让人们知道她是一个有力量感的女性。读她的诗,你也会更有力量。

努尔在诗集里写了家乡很多次。离开家乡后,她每天走在两座桥上,父母也变成了两部长途电话。家乡从此成了远方。

摘抄了其中很喜欢的几首。

学会输

然后

它将教你如何

去赢

火的愤怒

锻造金属

作家的忧伤

创造诗

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不总是始于

美好

我的梦想如今像矛

我不得不将它们倒握在手中

握得太紧,我会流血

太松,它们会掉落

有时我的话语

变成一推碎玻璃

它们不会出来

除非带着疼痛,滴着血

我忘了如何言说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四):昨日我是月亮

期待一本书出版的感觉太好了,虽然没有参与,但又像参与了。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时,我就想过,昨日,我是月亮,那今日,我是什么?书里告诉了我,今日,只是月食。

我喜欢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不知道英文原版是否有标题,这本译本有些有标题,但是和别的书不一样,这本书的标题不是在最醒眼的开头,而是在后面。这给我的阅读增加了很多的乐趣,我试着读完后去猜标题,目前只猜对了一个,就是旗帜。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一直认为诗不一定要有标题。无名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想象才不会被局限。诗歌的理解无所谓对错,重点是感觉。

这本诗集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惊喜。曾经有过的感受,曾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终于被这些诗歌言传出来了。

在这本诗集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无尽的善意和巨大的勇气。仿佛也看到和听到了作者多次提过的家乡和乡音。更看到了一个女性在用她的力量和个性呐喊着。努尔的诗让人们知道她是一个有力量感的女性。读她的诗,你也会更有力量。

努尔在诗集里写了家乡很多次。离开家乡后,她每天走在两座桥上,父母也变成了两部长途电话。家乡从此成了远方。

摘抄了其中很喜欢的几首。

学会输

然后

它将教你如何

去赢

火的愤怒

锻造金属

作家的忧伤

创造诗

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不总是始于

美好

我的梦想如今像矛

我不得不将它们倒握在手中

握得太紧,我会流血

太松,它们会掉落

有时我的话语

变成一推碎玻璃

它们不会出来

除非带着疼痛,滴着血

我忘了如何言说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五):不为我而写,却像是我写的

Yesterday I was the Moon, 看到这句标题,我立刻感觉到某种魔力。月亮、昨日、我、过去式、哀叹的声调,像一句咒语,开启的不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个怅望孤月的灵魂。

我喜欢逛书店时,不看作者的背景,也不理任何推荐,而是直接翻开一本诗集,倾听文字的声音,能够击中心灵的,我认为便值得信任。这本诗集与我就是这样遇见的。

2019年六月,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诚品书店,这本薄薄的诗集夹在众多诗集中间。因为这句标题,我把它抽了出来,翻开,内封页画着一串月亮的盈缺。接着读到第一首诗:

“昨日——我是月亮

今天——只是月食

某样东西在我身体里旅行,有时朝着

黑暗

有时朝着

光明”

某样东西,它也在我身体里,诗人替我说了出来,并让我瞥见了它。诗是什么?诗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我又一次体验到读诗的狂喜:世界上某个角落的某个人,你们说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但那个人的灵魂却那么像你,甚至比你更懂你,那些诗仿佛为你而写,甚至就像你自己写的。

站在书架前,我读完了这本诗集。是我偏爱的声音:省思,带着痛感,暮年的声音。一首首短诗,浓缩了生活的很多消息,令我直觉诗人应当是个历经沧桑的长者。另外,书中有大量创意速写画,很有现代都市艺术气息,这又使我想象诗人应该生活在纽约或巴黎这样的地方。

再看作者“Noor Unnahar”,原来来自巴基斯坦。在我的想象中,那里的女人都戴着头巾,没有念过多少书,过着传统赋予她们的人生,然而这个叫Noor的女孩,不仅用英语写诗,还会画这么创意的画。

更为惊讶的是,出版这本诗集时,她还不到二十五岁。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向来坚信的一个理念,即所有严肃的写作都来自暮年,“暮年”是指对生命的觉悟程度,与生理年龄无关。

不管怎样,我感兴趣的还是诗和画。

在书店转了一圈,又回到诗集,将书捧在手里,买还是不买?记得定价是二十几美元,有点舍不得,又不忍弃,于是用手机逐页拍了下来。回家后,逐页抄在本子上,插图也摹了下来。

过了两个月,还是很喜欢,遂动翻译之念。再去香港,还是在那家书店,把诗集买了。仍然手抄,抄一首,译一首。译完后再读,半年后再读,初心不减,才算有了底气,看看能否出版。

经朋友介绍,我将译稿发给乐府出版的总编辑涂涂。他很快读完了译稿,并决定做这本书,对诗文和作者的才华,我们所见略同。出版的过程比较漫长,但值得等待,反正诗歌不会过时,或迟或早又有什么关系,遇见就好。

原诗的英文并不难,和所有的诗歌翻译一样,难点不在于传达文意,在于如何传达句式和语感,最重要的是原诗的声音,声音比意义更接近诗歌的原生状态。能否在汉语中为每一首诗找到对应的声音,或者找到另一种属于汉语的声音,这是翻译中最费心力的地方。当然,作为译者,词汇的选择难免带有个人的偏好和风格,毕竟翻译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诗歌是翻译中丢失的部分。对此,我完全认可。说法者,无法可说,是谓说法。翻译也是如此,我们最终读到的诗,是超越语言的那部分,用心去感受,它并没有丢失。

不管是不是我写的,不论是不是我译的,只要读到好诗,就等于是我写的是我译的,于我都是很幸福的事。

沐浴着金秋的阳光,我在想:昨日我是月亮,今天我不再是月食,而是太阳。正如诗中所说,“我就是我寻找的光”。

三书

2021年9月18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