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痴》读后感锦集

《白痴》读后感锦集

《白痴》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60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20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白痴

公爵和罗果仁在我看来都是世界的破坏者,都具有毁灭秩序的能力,公爵代表至善的耶稣,那罗果仁就代表至恶的撒旦。耶稣与中众人(形形色色的人)交谈,而撒旦(罗果仁)却时隐时现无处不在。公爵和罗果仁之间便是世俗人,有深沉的爱且不敢去爱的人,有敢于去爱却利用爱情的人,有彻底沦为世俗的人,有被各种思想思潮所裹挟的人,有在至善与至恶之间左右徘徊的人,小说中的角色性格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缩影,有爱的光明之地,也有恶的阴暗之域,有理想,有欲望,有无私,有自私,都活在自己偏执思想的天性所搭建的幻象中,我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痴。

《白痴》读后感(二):白痴先生求你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黑塞最后的书评给这本书拔了一个更加形而上的高度。但我还是觉得,这真是一个糟心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的心理描写一如既往的优秀,但这本书前半段的阅读体验是——情节拖沓,总是拖沓在非常细枝末节的琐事上面。即使我已经习惯陀的文风,学会在一堆废话里找重点,但这本书经常是看了一堆的废话,却发现这一堆真的只有废话。去查了《罪与罚》1866年出版,《白痴》1868年出版,陀翁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79年是开始写的。《白痴》虽然夹在中间,但比不上早它两年的《罪与罚》。 我个人怀疑我不喜欢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耐心。公爵和阿格拉娅公园见面后说他想睡一下的时候,科利亚,列别捷夫和他说话我看的窝火,阿格拉娅别扭的性子我看的烦躁。最让我耳目清明的是加尼亚揭穿“私生子”真相和叶夫根尼与公爵最后对话的那两段,我更喜欢这样有逻辑的对话。 圣父和叛逆傲娇大小姐的爱情告吹我一开始觉得可惜,盼着大小姐低下高贵的头颅,或者圣父放弃助人情结。但看到公爵真白痴了,大小姐的结局不太好我竟然心里十分畅快,拜拜就拜拜吧。这一对是丽萨和阿辽沙的超低配版。罗果仁和娜斯塔霞虽然笔墨不多,但和米钦卡与格鲁申卡只是有一个be了的差别。

《白痴》读后感(三):梅什金公爵

这又是一部让我沉浸又迷迷茫茫的作品。不得不说,后一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被梅什金公爵气死,也被他搞得糊里糊涂。

确实,这源于我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公爵的选择与行为。我纠结气愤公爵为什么在阿格拉娅与娜斯塔霞的那场会面中,没有追阿格拉娅而去。而是,选择拯救那张让他痛苦的脸。毕竟,我认为公爵在阿格拉娅处可以获得属于他的温暖与幸福。也许,我所不认可的,恰好是公爵所被颂赞的。

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阿格拉娅对公爵意味着什么?不能忍受的娜斯塔霞的脸代表什么?在对外反抗对内无法摆脱,备受世人指点、不被接受的娜斯塔霞为什么让公爵痛苦与不能容忍?

读完我大概模模糊糊的理解了一些,或许不够准确。对于公爵而言,也许阿格拉娅是个人的幸福、利益?而娜斯塔霞是一种广博的怜悯与对世人的大爱?也许公爵对娜斯塔霞的情感就如同他在瑞士对待被诱拐抛弃又受到村民们排挤的玛丽,是同情是怜悯是拯救。

他爱所有人,尤爱深陷泥潭的人,他的爱太博大。单从爱情的角度上狭隘的说,我不希望自己爱上公爵这样的人。另外,我不认同公爵那软弱的善良。

《白痴》读后感(四):耶稣,公爵

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公爵爱阿格拉娅,也爱纳斯塔霞,这并不矛盾。或许在他(白痴)看来也不是问题,但如果真要抉择,一个也不!只根据现实情况而定。他是极度纯洁的人,回想开头,在叶潘钦将军家,为夫人及三女讲在瑞士农村用爱(其实并不爱,或许只是奉行真理)唤醒那个遭唾弃的女孩的意识,使她在村中重获爱的故事。或许他对二人的爱并不是男女情爱,对阿格拉娅更像是兄妹之爱,称阿格拉娅是太阳,向暖,在她身边有依恋感;对纳斯塔霞更多是怜爱,她受尽了苦难,他不愿她再遭磨难。或许公爵就是唯真理行动,心中有大爱,他希望在他所见范围,他可以使人们少受磨难,比如伊波利特。这也许就是附录中黑塞提到:公爵被比作耶稣的最简单浅显的原因。 阿格拉娅所赞赏的“贫穷的骑士”,像是天真烂漫的贵族女孩对另一半的幻想,书中提到《堂吉诃德》,但幻想并不是吉诃德,是打破母亲与家庭封锁的浪漫。或许吉诃德与公爵有相似处,他们都超然于现实,像个白痴,在人前“浑噩”。伊波利特是某种意义上的犬儒,那篇《解释》,更像宣誓,他报有的“最后信念”,即是不受死的“侮辱”,因为“自杀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痨病宣判我死期,是自我流放,自定死期。生不由我,但我可自行赴死。他认为:给他看美的东西,只会让他这个将死之人更痛苦,不忍于,但死是必定的结局,又何必受人恩惠,受美所扰。 人的情感是极度复杂的,但陀氏却把着情感的脉搏写作,准确地写入人性的幽暗。纳斯塔霞丧失了爱的能力,疲于跳脱在各种人之间,她不会爱任何人,一旦意识到爱,本能性地逃离,是她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但逃离也折磨着爱的彼此。罗果仁对她的爱与恨缠绕到顶点,杀害是终极的答案。陀氏是虔诚的基督徒,在苦难的俄罗斯大地,信仰上帝是获救的唯一方法。 书中很多形象,在陀氏其他书中也有极为相似的人物刻画。比如醉酒的,思维混乱,无羞耻的父亲伊伏尔金,纯真的孩童科利亚,薇拉。因为有经历,陀氏对癫痫,临刑前犯人的心理的描写细微又极富画面感。癫痫发作的前一刻,像博尔赫斯所写的“阿莱夫”一般,对世界,真理有超脱的洞察,那一刻,他的确能看见“美”。

《白痴》读后感(五):白痴

读陀的顺序,《白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白痴》

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无法忘怀阿廖沙这个角色,他身上有一种绝对,那种绝对是抽离生活之上的观看,那这种诚实在他进入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据说陀想由《卡拉马佐夫》为开篇写下一部鸿篇巨制,但可惜未能实现,所以对于阿廖沙这个角色一种期待,也是因为他代表的是人身上很至善的那个极端,他生命中的绝对真相(宗教)会在他进入具体生活之后怀疑吗?有着这样的疑惑后开始去看白痴

白痴的公爵和卡拉马佐夫里的阿廖沙是很有相似性的,相似的天真,相似的诚实,相似的爱人方式,但不一样的是阿廖沙的人物还是因为命运中的确信而有的纯真,他的身上还是有着人道的两面性。至少他的哥哥伊凡曾经让他动摇过那么一丝,(那是《卡拉马佐夫》宗教大法官那一章)白痴是突然掉入这么个“社会”的成年孩子,不懂那些概念后的逻辑和秩序,所以他时常被其他人看待成大孩子,他好奇的看这个社会,这种好奇是一双纯真之眼看见那架横在人与生活的“荒谬”的桥梁,但他同时也不否定某些世俗规则,这个版本黑塞在最后有一个书评用无意识来解释公爵的特性,文章最后“一个人”这个名词概念在公爵身上逐渐没有了肉身,他对“爱”的理解没有“爱情”,没有一种确认他者唯一性的感性冲动,他爱人,那种方式更像一个精神体对于另一个精神体的包容。全书最感动我的是陀不断的用临死这个状态讲述时间,这种“临死”状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确认死亡的时间终结点,他的讲述来自他切身的经历,那种临死状态下对时间感的描述让我重新去思考了一些概念“幸福”“永恒”“自由”.....这些我觉得是我读到的最宝贵的启示(很多自己的想法不赘述,需要时间发酵一下这些思考)

最后留下黑塞文章最后一段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