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飞刀读后感1000字

飞刀读后感1000字

《飞刀》是一本由刘三叔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刀》读后感(一):飞刀|小城文化的缩影

什么是飞刀手术?这是外科医生的一个暗话,大医院的医生在休息时去小医院主刀的行为。小说《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就讲述了一位北漂医生刘铮亮面对高昂的房价,铤而走险默默地做飞刀手术。

生命里所有馈赠早已暗地里标好了价格。刘铮亮和老同学合伙做飞刀的行为还是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代价。一场危险系数很高的脑部手术,一笔5万元不菲的红包,这一次手术后病人意外死亡,家属医闹断送了刘铮亮在协和医院的大好前程,小说的故事恰恰是从这里开始展开的。

刘铮亮被迫辞职回家,被安排进当地小医院的急诊科,在这里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诊治了不少烧钱难治的病,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作者通过刘铮亮的视角,反映了抚城这座东北小城,在经历时代红利,国企下岗潮的席卷后,普通东北人的生活悲喜剧。

(一)用少钱看好病

回到抚城的刘铮亮,感受到了和大城市不一样的工作氛围。他在协和的导师是业界大拿,对于任何违背医生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零容忍,但是在小地方的医院,院长的处事风格则是抓大放小,有损病人利益的红线不能碰,其他一切都好商量,给了刘铮亮极大的工作自由度。

在急诊接触到的大部分病人中,刘铮亮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重病没钱治。被汽车撞飞的小姑娘,父母救女心切,却拿不出大笔的资金,十里八项跑断腿两千两千的凑。国企下岗女领导,一个两万的小手术,只能拿出一千元,其他的钱还得攒着给不成事的儿子用。

这些病例让刘铮亮为难了,医者仁心,他还是坚持了用少钱看好病的初衷,和急诊医生一起想办法,从救治方案上下足了功夫,大医院要进icu,十万费用止不住的情况在他这里仅仅花费不到两万,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佩服。

(二)最好的方子是亲情

在急诊,即使有像刘铮亮这样留学归来的大夫,最好的方子依然是亲情。很多人讳疾忌医,担心被“坑钱”,身体难受生生扛到不能才到急诊,很多人甚至干脆放弃治疗,消极应对。医者难医心,刘铮亮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也束手无策,深谙人世的老院长、头脑灵活的老同学陈向南发挥作用的时刻就到了。

他们轮番上场,找准病人内心的敏感点,借力打力,用亲情化解了心结,给诊治带来了顺畅。降低了医闹,增进了医患间的信任,小小的医院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三)每个人都难脱时代影响

小说中穿插着抚城的文化历史,这是一座很少有三代以上人扎根这里的城市。大部分人是响应时代号召,炼钢炼铁来到这里,又不幸地遭遇了国企下岗潮,心理受到了打击,身体上的病痛也有着时代的烙印。

没有到过抚城的人,会从人物对话中感受到东北人的质朴土嗨,爽朗有干劲。失手杀人的艾三,劳改教育后无处可去,做起了殡葬生意。国企下岗没有收入的单身妈妈,搞起了四川麻辣拌。生活开了个沉重的玩笑,但是如果你有不服输的干劲,依然能在夹缝中活出个人样。

《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讲述的是小医院急诊科的故事,也讲述的是上一代抚城人的故事,文字活泼欢快,削弱了医疗话题的沉重,增加了医患间的温情,读了感慨颇多,人这一辈,最后的终点都是四四方方的小盒,那些看似沉重的生活打击,都会在你咬牙坚持后给你一份丰厚的回馈。

《飞刀》读后感(二):《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最难的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前路茫茫

飞刀 什么是飞刀? 你是不是会想起小李飞刀? NO,飞刀是医学界的暗语,即大医院的医生,到小医院临时做手术,赚些外块。 那么你是不是会想,即然是做飞刀的医生,一定是在大医院啊,又怎么会在小城当医生呢? 带着这些疑问,梓桐带大家去书中一看究竟。 关注gzh梓桐读书,分享更多好书。 这本书,邮到的当天,我就迫不急待的看完了,19万字的书籍,大概三百多页,看起来即不像大部头那样让人忘而却步,又不像小短文让人看得意犹未尽,虽然看起来轻松幽默,但看完后却不知不觉让人泪湿衣襟…… 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看人生哲理、在诙谐幽默中诉说生死大事,平淡中自显深情、市井中浮现大义。 书中医患纠纷、医保改革、前沿医学、新冠疫情等热点背景蕴含其中,以医生视角带你解读医保政策、探密医学技术、体会人生百态,即体现社会现象,又饱含美好追求。 是当前一部难得的社会小说,很值得一读。 01 人物篇 看书籍的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名医生,我们先来说说书中的医生群体。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主人公刘铮亮:顶级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因囊中羞涩到小城飞刀手术,虽手术成功,却因患者术后感染去世而被家属医闹,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到小城医院的急诊科继续医生生涯,从而见识到了人间百态,在一幕幕的生死离别中,完成从内心迷茫的国内顶尖医院前途光明的年轻医生到体会底层艰辛、在不可能中不断寻求次优解的良心医生的内心转变。既然在医院中,除了主人公当然还会有很多医生、护士的描写穿插其中,这其中即有刘铮亮北京医院的科室主任国内知名专家,又有面临内忧外患小城院长,还有面临大手术时胆怯和畏缩的小城医生,从内心的思想刻画到外在的现实表现,描写生动而不刻意,在不着痕迹间,让你仿佛走入了主人公的视野,了解了医生视角中的疾病和患者。而使整个故事的骨架更丰满的,则是形形色色的患者及家属,有父亲术后感染去世到处医闹的“孝子贤孙”;有囊中羞涩,却在女儿车祸后一直声称“不差钱”让医生放心治疗的张德旭;有粉笔骂尽各级领导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老段;有家暴被打伤颅骨的传销受害者崔佳;有默默忍受病危丈夫折磨的妻子苏静……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喜、或悲、或感人泪下、或扼腕叹息,让人看过之后,仿佛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凝聚成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世间百态图。而穿插在整个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如经历复杂的丧葬业经营者艾三、拿得起放得下丝毫不拖泥带水的艾三女儿艾辰、从下岗女工做到连锁店大老板的田姨、一心就想弄出点响动的同学同事加好友陈阿南……更是让人看到了东北小城人们的仗义、直爽和坚韧。 02 哲理篇 整本书看似话家常、说见闻,却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让人体会到,平凡小人物品味出的人间哲理,更值得人们思考。比如同是下岗工人,发明麻辣拌的田姨和发明烤鸡架的下岗工人的对比。书中写道:“当年烤鸡架的今天还在烤鸡架,当年拌麻辣拌的今天当上大老板了。道路决定命运。”比如医生不想给患者说数据的真正原因。书中这样写道:“给你爹治病要花大几十万,成功概率只有百分之十,这是一道数学题,又是一道哲学题,还是一道社会学题,更是一道伦理题。这道题太难了,大部分人都不会做。”在描写因刘铮亮被迫辞职而与之分手的女友时。一句“认识的时候客客气气,分手的时候相敬如宾,大家都是小城市里考出来的体面人,再不高兴,也要活给自己看。”说出了北漂一族的迷茫,连恋爱都是理智而疏离的。在见过虽然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龙院长后,书中写道:“唱高调容易,随波逐流也容易,在两者之间找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临界点,当一个俗人,但不是老好人,最难”。当然,书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起到书中去寻找哦! 03 医术篇 作为一篇描写医生的小说,医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不看作者介绍,只翻阅本书的情况下,你会觉得,能将医学术语、医疗过程、医生在判断病情时的思路、手术的难点、病症治疗的最佳方案与次优解,写的如此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写作者一定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看过作者刘三叔的介绍——医生经济人、编剧,而对于“医生经济人”这个职业梓桐一无所知,查找百度,是这样介绍的:医生经纪人服务对象是从事医疗行业的医生,今后将承担医生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和指导实施,医生选择专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医生在医疗机构的发展定位,医疗业务的发展方向,科研项目的设计,医生工作技巧的培训,外出进修的安排,晋升职称的准备,医疗纠纷的防范培训、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及推广等等。我想,即然能为医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指导,那么一定是有医学背景知识的,对国内医疗界的现状和前景应该比较熟悉的。或者正是因为作者兼顾医生经济人和编剧两个职业,才能够将普通人讲不明白的医学术语用我们能够听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小说中脑动脉瘤、脑疝、肺栓塞、脑穿刺、心肌酶……等医学术语频出,但术语的介绍却通俗易懂,让人没有晦涩难懂之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即是一本社会小说又是一本难得的医学普及书籍。而对于梓桐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难的不是怎么治病,而是查找病因,就像书中所说:“这就跟侦探破案一样,最难的就是找出谁是凶手,人找到了,抓犯罪分子都是用枪和手铐,派出所的警察和特警队的警察抓人都用差不多的装备。”从在北京时的迷茫到奔赴抗疫战场的坚定,医学博士刘铮亮用他曲折的从医经历,向人们诠释了下面这句话——“人啊,怎么看出生命力?就是一闷棍接着一闷棍,打得你哭爹喊娘,可是缓过来还得往前走。再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前路茫茫。”你也曾迷茫过吗?你也不知道为什么生命过得没有劲头吗?那么你一定要来读一下这本书——《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

《飞刀》读后感(三):致敬良医的一部东北文学

2020年,一档纪录片节目刷爆各大社交媒体,《人间世》这部医院纪实纪录片是在几家医院真实拍摄,医院小小的一间诊室就是一个人世间。 每天这里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冷或暖的故事,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真的是以性命相托。然而医生不是神,生命的脆弱和镜头下医生的无能为力,让我们泪目。活着,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这是记录片中最让人心疼的小胖,他得的病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叫:恶性骨肿瘤,这种病多发生在孩子身上,虽然只有百万分之三的发病率,但是一旦确诊这种病,将会面临削骨割肉这样难以想象的痛苦,然而最后小胖还是离开了。

还有这位尘肺病人,与小胖相比起来他是幸运的,等到了肺源,老父亲为筹备手术费用借遍了全村所有人家,终于手术成功了,虽然后面还有漫长的抗排异治疗,但是手术后,看到儿子一顿饭可以吃一只猪脚,这位老父亲激动得几乎哭出来。

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便感动了无数网友。片子里最真实的医院场景,最真实的医患关系,把人们面对疾病时的态度最真实的记录了下来。可能是中国的传统意识,让我们对一些伤痛的事情总是不自觉的回避,所以我们国内聚焦医院、医生和病人这个群体优秀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一直很少。但最近有一部医学小说走进了我的视野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是最触动我的:“世间事,最重莫过于生死,其他都是皮外伤”生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人的坚强和脆弱,有时候都超乎了自己的想象。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泪流满面,但很多时刻,咬着牙,也走了很长的路。这本书的书名是《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飞刀”这个词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在医学界,飞刀手术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我们国家是一个医疗资源很不均衡的国家,优秀的医生基本上都在一线城市,小地方如果要看大病,就只能去大城市。有的小地方有设施条件有了,可是人才不够,医生经验不够。所以请大医院的专家到下面做手术就成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最好方法,征求患者及家属的同意请专家过来手术并给予专家一定的费用,这就是医疗行业中所说的“飞刀手术”。这样既给了患者保障,同时也让小医院的医护人员有了学习的机会。很多地方医院都有这样的需要,然而飞刀在现行的行业规范中却是不允许的。

这本书的主人公刘铮亮就是因为私自接了一台飞刀手术而丢掉了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的工作,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东北小城医院的急诊室工作的故事。在那个生活节奏缓慢的地方,刘铮亮从一开始的颓废不振,到慢慢走进每个病人的生活,用自己在大城市累积的经验和能力,挽回一个个病人的生命,解决掉急诊室中一个个棘手的问题。作者偶尔用着带有大碴子味的东北方言,刻画出一个个鲜活、个性的小人物,例如:植物人孩子的爸爸、不签字的女儿、办白事的二流子......每个人都曾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有的时候东北人似乎骨子里就透着幽默,明明很悲剧了,但有些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却还不忘带着调侃和乐观。就像写在书封上的这句话“人啊,怎么看出生命力?就是一闷棍接着一闷棍,打得你哭爹喊娘,可是缓过来还得往前走。再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前路茫茫?”。

书中有十多个真实病例改编故事,作者对于医学用语和病患描述以及手术等描写都很专业,可见作者深厚的医学知识素养。书中不乏对东北小城没落的描写,但是在这样背景下,却是一群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人。每一个人物在作者笔下显示出“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的奇妙味道。可以说,《飞刀》里的东北,不是《你好,李焕英》里的东北,也不是《乡村爱情》里的东北,那是一个更世俗也更可爱的东北。

《飞刀》读后感(四):又见《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一部小说,看尽人间百态,世事无常

原本以为是小李飞刀?

或者是飞刀作者。

结果是医生飞刀。

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问度娘,很多都在问:“医生飞刀靠谱吗?”

医生说:“不能拿职业生涯当儿戏。”

孝子贤孙说:“不能拿生病开玩笑。”

飞刀这是一个噱头。

这是一本抚城的人文小说

抚城是个练胆的地方,从唐太宗李世民,到瓦岗寨的徐茂公,再到明朝兵部侍郎熊廷弼。说完中国说国外,一个叫山口文雄的日本人,还有张学友歌词中的李香兰,一首《夜来香》回味无穷,再到本文的主人公,一个北京协和医院的神经内科博士刘铮亮。

为了能在北京郊区买个二居室,在抚城飞刀,却遇到医闹,丢了饭碗,回到抚城七医院做急诊科医生。

学医,进医院就是博士起步,到医院后还是小伙计,工资不高,想找点儿门路,飞刀、回扣、红包,一环套一环,毁了医院的根基。

人说:道路决定命运,但道路千万条,有一条却不能走,违背了就山水再难相逢。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公平,有病可以看,排队拿到号,就可以见到最好的医生,这个道理你懂吗?

以前看完小说就忘,但王主任的话却时刻萦绕在心头,这个道理很多人却不懂。

这个隐喻,打击面不可谓不大。

与女友分手,却见女友异常的淡定,主动买单,好像她只是想找个人结婚,至于这个人怎么样她确实不在乎。

男主想要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像撒泼打滚,蛮不讲理的老娘们坐在地上,骂你个三天三夜,嚷着闹着要你赔偿青春损失费,却像狗皮膏药一样撕不下来。

这才带劲,才够味,这才是灵与肉的交融。你以为交过了就是爱情升华了,就是水乳交融了,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什么问题出现的时候,都拆不开打不散。

是的,回味自己的爱情,虽然平淡,但是就像苍耳粘在衣服上,怎么拔也拔不开,原来这就是多数人渴望的爱情。

小城镇的急症科,不是那么忙,但出车祸的小姑娘,吃坏肚子的心脏病患者,被饺子噎住的人,被家暴的女人,这些都栩栩如生的活在小说构建的世界里面。

面对一张张的缴费单子,你是治还是不治,你有钱治吗?是砸锅卖铁,还是任他就这样慢慢地死去。

要是死不去呢?ICU动辄1万1天,激素几千上万,一场手术10几20万,这些仿佛好像都离我们太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容颜的老去,好像这些又跟我们息息相关了。

看着身边一个个的人进了医院,去向另一个地方。

我们好像都不再淡定。

医生是我们躲不开的人,医院必将有一天会去。

疾病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但我们也可以在小说构造的世界中看看人间百态。

小说,并不是心猿意马的产物

也许有人会说,小说都是闲暇打发时间的东西,写小说的人都是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但事实上,并不是。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内容取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的隐喻,表达都揭露了社会的现象,或让人了解一个地方,比如抚顺;或是教你认识一个行业,比如医生,比如飞刀;或是学会恋爱,激情澎湃的恋爱;或者了解人生,知道生老病死。

而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要去了解历史,了解人文,了解医学,了解二人转,了解丧葬一条龙,了解人间百态,去发现,去表达,去陈述,去变成浅显易懂的文字,让我们能轻松的GET到作者表达的意思。

这无疑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三叔却做到了。

又见《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一部小说,看尽人间百态,世事无常,却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再看一次,再看一次。

《飞刀》读后感(五):人生需要“次优解”

刘三叔,本名刘强,常年活跃于某乎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位独立编剧、作家、“诗人”(他自己这么说),曾策划了一系列畅销书的他,最近出了一本自己创作的书——《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

《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

这次刘三叔的故事关注到了“飞刀”及引发的一系列与生活最真实的悲喜剧。由于接触的极少,医生的“飞刀”行为是我第一次知道,而且因为阅读这本书,我还专门去百度了一下“飞刀”。医生利用周末或者自己的休息时间,飞往外地,或者驾车行驶数小时到其他城市或者县城做手术,这就是所谓的“飞刀”。中国医生的“飞刀”在全世界是有名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常是大医院的医生到小医院,大城市的医生到小城市,知名医院的医生到普通医院,利用周末或者休息时间飞往外地做手术,并收取劳务费的行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医生没有报备就到异地“干私活”,可以认为是非法行医,被停职有理有据。

不久前,某地一医院的一起手术引发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从一线大城市天坛医院来到该医院对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支架植入手术的医生,在收取患者家属准备的1万元现金时,被家属录像并举报。涉事医生和该医院帮忙收钱转交的医生均被停职。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这1万元是医患双方协商好的付给从外院约请的专家的劳务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飞刀”费。此事将“飞刀医生”再次推至舆论台前。

手术场景

在许多人看来,求医于“飞刀”的行为,有些“农夫与蛇”的意味。大概因为“飞刀”本身就是个你情我愿的——患者通过付出金钱,在本地就能聘请名医,获得相对满意的服务;而医生利用工作之余,以自己的专业技术换取更多收入。“飞刀”的存在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是因为当前医疗资源匮乏的一种表现,也是当前患不信医,图求所谓“名”“老”“专家”的现实。这是一种自发性的资源平衡手段,因此“飞刀”在医疗界已然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当然我看一些资料显示,不是谁都能“飞”,小大夫或者毫无知名度的老大夫是不会的,能“飞刀”的多多少少会是有一些知名度或者手艺还不赖的外科医生。

关注刘三叔的某乎,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飞刀》这本书创作、出版等不少前前后后的事,他曾坦然说特别想写写小说,可是觉得什么都是矫揉,什么都是造作,可能这场关于“飞刀”的故事就是他在这样的纠结下所创作出的内容。

在《飞刀:我在小城当医生》中,他写的是他家乡辽宁省一个小镇抚城的故事,开篇之初从李世民、徐茂公、熊延弼、山口文雄,这几个因抚城而终于能有了联系在一起的人,引出了主人公刘铮亮。他性格和我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医生还蛮像的,单调、乏味、刻板、不社交、职业病。刘铮亮对于自己的故乡和所有曾离开过她的人一样,有爱、有恨。他是一名响当当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生,是一名我们上文说到的“飞刀”医生,他和家乡的老同学陈阿南分工明确,用熟悉的套路赚着收入可观的外快,在文中刘三叔也介绍了有点“凤凰男”刘铮亮选择“飞刀”的原因,买房结婚。

书中原本平静的故事情节叙述,却让陈阿南的一句:“老刘,出事了”所打破,一场看刘三叔描述确实难度很大的脑动脉瘤手术,因为患者的自身基础病导致问题“爆发”,这里刘三叔将多年书籍策划中的经验展现的最为有力,叙事的节奏突然加快,文章内容专业性也加强,能给读者极强的代入感,似乎我就是医院的一名无名的小护士,亲眼看到了手术的现场和问题爆发的整个过程。这年头的医患关系,可想而知患者家属会做什么,刘三叔描写的多精彩、多详细、多真实,请到书中详细阅读和体会。为此刘铮亮因做“飞刀”手术出了问题,被劝辞职、女友分手,原本的一切被打破。爷爷几经劝说,最后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东北小城。作为一个出过事故的医生,刘铮亮还好被七院院长,本着珍惜人才的原则安排到了急诊科。

急诊

回归小城,没有了北京的高速度,在这个生活节奏缓慢、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又暗流涌动的小城,他遇到的病人不再是一线大城市“不惜一切代价”的权贵,在走向没落的东北,更多的是希望三千块钱买条命的贫穷家庭。一幕幕普通东北人的生活悲喜剧,通过一次次忧乐交加的医疗诊断展现。起初格格不入的刘铮亮逐渐融入其中,他用学到的医学能力,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小地方反而践行了“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的为医誓言和行医初衷,也传递了人生需要“次优解”的生活哲学。

如今的医院,每天上演着人生百态,是真正的最真实的“人间世”,有人情冷暖、有命比钱薄、有……在医院里,人性得到了最大的展示。不同的人在面对疾病,他们的反应也不一样。可能生与死就在那一纸病历上。可能一个正常人进去就变得不正常了。医院里的人间世,生老病死都是寻常。刘三叔的故事中不仅仅是故事,更洞悉的人间。书中的内容,也有助于让读到这本书的人,对当前医患关系重新思考。

小镇青年

在互联网各类平台他自己的天地里,曾经怼了不少,评了不少,他认为作者们内心深处有着知识分子的骄傲和认真,但是现实世界的残酷让书籍作者必须学会如何与普通读者相处。在《飞刀》中他从“出版策划”转型到“书籍作者”,刘三叔曾在某乎上说,出版策划要做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把我脑袋里的知识放到你脑袋里,把你兜里的钱放到我兜里”。如今到了自己的书上,能洞悉出他将之前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书里。

故事最后,刘铮亮白衣为甲,逆行武汉“雷神山”医院,看来刘三叔关于刘铮亮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刘三叔的故事是主人公从低谷再到巅峰的爽文,有情节上的跌宕及东北大地豪爽人民人与人之间的爆笑经历,更有专业的“医术”,真不知道隔行如隔山,刘三叔是怎么把书里的内容写的像一个医生写的一样专业,小镇走出的的高才青年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会是更高的选择,这也引发了思考。更多详细的精彩内容,还需要你到书中读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