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摘抄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摘抄

《众神的晚霞》是一本由[日] 渡边淳一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一):读后感

或许对于渡边淳一了解还不够多,对于他的文字总是猝不及防。每个作者笔下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于是这一本写医院众生相的小说,对于渡边淳一这个医学出生的作家来说不足为奇。

主人公医生表面冷漠,其实内心细腻,但是善良用错了地方或许就会殃及自己。我实在找不出同情诚治的理由,虽然他可能拥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说辞,但重要吗?就像那句话,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不想给低贱者太多辩论的空间。

生活有时候需要一些力度和魄力,赶走阴霾。

小说足够压抑,渡边淳一深度解剖人性的真实,不足以于外人道,黑暗的自己都无法面对,但这就是人性,或者是兽性的一面。

最后,珍惜生活,珍惜这普通平凡健康的勤劳生活。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二):该怎么死去

对于无法治愈的病人,故事的主角—一名外科医生,是如何想的呢?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之中,在让病人早早离世已解除苦痛和让患者尽量多存活一天的矛盾之中纠结。主人公职业上的思考和私生活上的一段婚外恋交错在一起,这一点内心的思考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很深刻,而书中病患的故事更让我有如身临其境,不甚唏嘘。 病房中的患者,仿若眼前一般,阅读中常有内心发毛的感觉,想象一下场景都觉得颇是瘆人:行将就木之人的脸色,皮肤干枯之感,凸起的青筋,发出的喘息。 活的好好的时候,我们总不会想到死亡,看着书中这些每天面对死亡的人,看着医生对他们的治疗,看着他们的痛苦,看着活着的亲人的辛劳和希望患者死去的心理,心有戚戚! 昨天开始看这本书,书看的时候也是巧,今天去看望L的姥姥,亲身面对了同样的情景,老人癌症晚期保守治疗,躺在家里临时用凳子支起来的一张床上,比两年前看到的模样衰老了很多。房顶上订了两根钉子,中间拉了一根红绳,营养液挂在绳上,老人靠鼻饲进食(一如书中的千代!),瘦得小腿只有一把粗。也许是因为导管在喉间产生的异物感,老人时不时咳嗽,发出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悠长尖利的吁声。老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不理解为什么一直嗓子哑无法好利索,想到老人的病情只能是一天天恶化,嗓子眼觉得堵得慌,凄凉。

我们所有人,活到一定年龄,总会得这样那样的绝症把我们拖入棺木,希望我的那一天到来之时,命运可以仁慈一些,让我安详平静,毫无痛苦的离去。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三):人能做的就只有守着命活下去

村中医生看似超脱世俗的生死观,实质还是个人的一种狭隘的偏执。他的性格是逃避“麻烦”,不管是与军医的聊天,还是与女友的相处,以及雪夜放诚治出走,皆是如此,更不用提隐瞒千代真正的死因。他对牟田明朗,茂井千代、阪田夫人身处的境地有怜悯,但他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死亡。 村中繁夫认为应当帮助那些病人解脱,理由是病人的亲属如此盼望,病人也能从中解脱。阪田先生的“请求”,茂井诚治的“谋杀”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 村中的“女友”桐子,善良富有同情心。村中对她没有隐瞒,她也起到了促使村中修正自己早已变形的生死观的作用。第八章中,她直接点明了村中隐瞒诚治谋杀的真正原因,还指出他怯懦的根源,就是多年前牟田明朗那台手术,这直接促成了村中找寻答案的旅程,牟田志津子最后的回答,无形中让整本书有了一个极具分量的总结。 [ “那个时候,您有没有产生过盼望明朗死去的想法呢?”志津子立刻止住脚步,讶异地抬头看我,回了句“没有”。又走了两三步后,她开口说:“说实话,当时确实有那么想过,但那只是活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生病也好,残疾也好,该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再怎么想东想西也改变不了什么,那是从一开始就定好的命。人能做的就只有守着命活下去。”她说完了,又笑着告诉我:“我这个人好像总是有办法好好活下去。” ] 诚治和女儿富子的乱伦,还引出了村中和福利工作人员的一番关于福利政策的讨论,不得不承认,诚治现实处境的复杂无可辩驳,村中并不是为诚治的行为辩解,而是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并且试图为自己的治疗方式找一个精神理念式的依据。这种依据建立的异常稳固,但最终崩塌于牟田家之行。牟田志津子的神情,牟田明朗的生存状态让他清楚的明白,“活”才自己一直追求的“死”。他之前的“死”,或多或少是对旁人“揣测”的一种纵容,亦或是一种“错误”的放任。 渡边淳一的不伦之恋,在这部作品中虽有涉及,但并不显得突兀,或太过惹眼。村中和桐子的关系,更好的塑造了人物,其中的心理描写让思想观念的交锋有了更多充实感。 环境描写也很亮眼,T城的雪景与晚霞描绘之细腻,令人折服。特别是第八章中牟田家之行,对牟田明朗所处小屋阳光的描绘,和最后乘公交离开时回顾牟田志津子背影的场面,温情和哲理交织其中,隽永深刻。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四):简评

先说结论:不推荐。本书人物的行事三观均有较大问题,总之就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引起一部分人不适。 进入正题,小说以主人公村中繁夫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因故辞去东京医院的工作,只身来到偏僻的北国小城担任外科医生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叙事平淡如水,苍凉寂寥,一如主人公村中,在身边的朋友、同事、患者甚至他自己眼里,是一个冷漠寡情,缺乏同理心之人。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可以逐渐发现,他并不是无法与人共情,恰恰相反,他总是能敏锐地察觉患者和家属的心境所求,每每结束一场手术,他会深深地反思,自己尽心尽力地救治,是否真的为患者一家带来了救赎和解脱。无垠的自责中,他选择用外表的冷漠,逃避或轻减内心的无力与罪恶感。来到小城后的三个故事,逐渐解开了村中的心结。 一、当义务与责任成为了生者的负担和折磨,活着,又同行尸走肉有何分别? 千代因罹患脑血栓而失去生活自主能力,形同植物人,已届两年,平日衣食起居皆由其丈夫诚治陪护。当同僚们都在同情于千代的不幸遭遇,对诚治陪护中的敷衍粗暴多有微词时,村中却很能理解诚治的心情与想法,两年来日复一日逼仄封闭的环境,单调重复的生活,一眼望尽的未来让诚治心如死水,却为了救济金与医疗补贴而无奈地坚持着。因此,对于诚治时不时的“潜逃”溜号行为,村中常抱以放任、理解的态度,只作例行公事的劝勉。在他看来,这个男人已然承受了太多,若再苛责,未免过于无情并残忍。故事的结尾,诚治不堪再忍受,亲手终结了千代的生命,而村中却选择了隐瞒真相,在众人的非议声中毅然写下了患者系气道堵塞窒息而亡的死因鉴定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村中在心中如是为自己辩解,但我却感受到了他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深的愧疚,身为医者,他既无力将千代医治好,还这个因病而破碎的家庭以圆满,也无法排遣诚治的痛苦与绝望,医者不能治人心,可堪称职乎?或许,他把导致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归结于自己作为医生的无能,所以选择扛下了一切,来消除自己的罪恶感。 二、如果死亡与分别已成命中注定,无望的痛苦挣扎也许只是徒劳。 坂田夫人,子宫癌晚期,癌细胞已向全身扩散。此时一切的治疗手段皆已无谓,村中所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减轻她的痛苦而已,但是普通的止痛剂已经无法对坂田夫人起效,而大剂量的麻药则会为她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带来更大负担,使用下去,或许在癌症蔓延全身之前,坂田夫人便会死于心力衰竭。究竟是保守治疗,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还是继续用药,让坂田夫人在平静安宁中加速死亡……村中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纠结,直到那一日,坂田先生一番言辞恳切的请求,终于使他下定了决心,两个男人在无声的对视中达成了一致:对坂田夫人实施事实上的“安乐死”。这一次,村中再次选择一个人承受众人的非议,没有道出用药背后的真相。他始终还是在自责,如果早点自作决定,或许坂田先生便不必忍受眼睁睁看着发妻濒死而无能为力,最终亲口请求提前结束她生命的悲境。 三、我们都无权左右另一个人的生死,因为他的生命,终归属于他自己。你既无必要,亦无能力替他决定将来的人生。 这个故事,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或许也是村中选择封闭内心,冷漠待人的原因之一。五年前,在明朗的母亲志津子的再三请求下,村中为这个饱受脆骨症折磨而四肢畸形的三岁孩子做了矫正手术。手术的风险很大,而且即使侥幸成功,对明朗将来的发育成长也收效甚微,这一场手术也许只是徒劳。过程中,明朗几度垂危,只消村中一个小小的“疏忽”,便可结束这个孩子,乃至背后整个家庭的痛苦……这个念头只在村中心中停留了几秒,便被他抛却脑后。手术成功了,村中从此再也没见过明朗母子,但每年元旦,却能收到志津子寄来,明朗亲笔写下的贺年卡,无论他几次易居,都如期而至。村中把这看作志津子对他的怨恨,怨他当初为何不带走明朗的生命,让明朗继续在痛苦中苟延残喘。每每见信,都更加深了他的自责。直到经历了千代和坂田夫人的死亡后,他决定亲自拜访志津子一家,以解心中疑虑。而明朗的境况,推翻了他之前的一切设想,明朗的病情一如既往,甚至有所恶化,志津子业已放弃幻想,不再四处求医,但他们的生活平静祥和,虽然明朗无法过上正常孩子一般的生活,却在志津子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生活着。没有想象中的怨天尤人、责备求全,仅余岁月静好、平淡无华。当村中迈出明朗家门,望着天边寂静的落日时,我想他或许终于释怀了。 人之生死,俱是众神的晚霞,而我们只能接受它,承认它,没有人可以代行上天的旨意。这么说或许有点宿命论的意味,但是我们每个人,多少总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与平庸,有的时候,活好自己的人生,就已然不易。面对他人的选择,只消接受,尊重,无愧于心,就够了吧。

《众神的晚霞》读后感(五):医生不是“神”,而是晚霞

小说的故事脉络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失意医生村中繁夫在偏远小镇的医院照顾病人的故事。吸引我的是这个故事中,透过医生、患者、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医院经营者等不同群体,表达出来的对医疗及人的“生与死”的看法。不同的群体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产生了很多思想的碰撞。

这本小说所涉及的关于“生与死”的话题是很多小说中很少涉及的,尤其是关于“死”的话题,大部分的小说是讨论如何“生”,而非如何“死“。

渡边淳一是弃医从文,因此有过医院工作的经历。所以从他作为医生的角度,写出来的关于“生和死”的小说,可以得到很多不一样的更加深刻的思考。

小说在“生死”这个大话题下,通过主人公村中与代表不同群体的人对话,探讨了医疗及生命方面相关的一些主题。

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民营医院的首要目标是盈利,相比公立医院则更接近一家企业,所以会产生以营利为目的的不必要的治疗措施。公立医院因为省去了不必要的治疗,所以效率当然会更高。但是对公众而言,公立医院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的不足,所以各有利弊,要看患者自己权衡。两者的存在,各有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不同的患者群体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书中关于安乐死的讨论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认为这本书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对于那些活得痛苦却又无法死去的人,是否有必要执行安乐死?而医生因为最适合做这件事是否就应该作为安乐死的执行者?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及旁观群体对于这方面的想法与感受是很不一样的,甚至是很矛盾的。

对于患者本人来说,需要执行安乐死的通常是病得非常严重的,现代医疗技术无法攻克突破的一些领域。作者在书中举了两个病患的例子。

一个是患者茂井千代,一名状态近乎植物人的脑血栓患者,已卧病在床两年。从她对于环境及他人的反应来看,基本上无法判断她是否还存在意识,更不用说向她确认“生的意志”或“死的意愿”。

另一名患者阪田夫人,是子宫癌晚期患者。被病痛折磨时会控诉自己的痛苦,还会高喊着让人杀了自己,但这些并不是患者在一切场合下的真实想法。一旦疼痛有所减轻,阪田夫人就会幻想未来的生活。她对于“死的决绝”与对于“生的向往”都是真实的,只是不同的生理状态导致的不同想法。

村中的想法是“病人自己是不是真的希望,这个问题很难确认。人的想法总会不断地起伏、动摇,通过病人临近死亡的精神状态来看来断定他们真正的想法,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唯有死亡是无法回头的,所以只有在任何时候都抱着死亡的念头,才能确认患者是真的渴望死亡的解脱。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乐死的前提条件,即确认患者的死亡意愿都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

患者家属主要描绘了茂井千代的丈夫茂井诚治和阪田先生。茂井诚治对待妻子千代的态度很粗鲁,陪护期间还常常离开医院,甚至不愿意服侍妻子进食,导致千代身体越来越虚弱。

阪田先生算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但是面对妻子的痛苦,希望医生采取主动治疗的方式让妻子轻松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减轻痛苦的方式也会导致妻子生命的缩减。即便医生一再强调风险,阪田先生依旧坚持减轻痛楚。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已经是一种类似于安乐死的做法了。

这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丈夫,都在心里默默期盼着自己的妻子早日死去。或许这样的想法摊开来说很残忍,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待在病人身边,往往会比病人更加辛苦。

村中的恋人桐子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一个与医生和患者都没有瓜葛的普通旁观者群体。

在她的眼里,“活着”的意义是要高于一切的。她无法代入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自然也无法体会她们的痛苦与纠结。

所以普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是十分理想主义的。然而普通人是一个绝对的“大多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掌握了社会的舆论与情绪。

最后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医生在其中扮演的其实是一个被忽略的少数群体。固然,医生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对患者状态的诊断还是最终的执行过程。但是没有人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情感是被忽略的。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医生是被当作治疗仪器一样的存在,而不是被当作“人”来对待。整个社会需要的是医生作为专业群体所给予的专业能力,但是他们忽略了医生作为普通人的感受。

村中对同事说“即便不被问罪,我也没有办法轻易地杀死一个活生生的人。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人的感受。一个人明明还可以活,却要人为地将她杀死,这会给医生的心灵带来沉重的负担。仅仅因为医生杀人简单,就把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医生一个人身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如此一来,往往就只有医生会背负刽子手的角色。普通人不想做的事情,医生同样也不想做。”这段话警醒了我:医生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拥有普通人的感受与感情;其次,才是作为职业身份的医生而存在。

关于安乐死这件事,作者在对话中给出了答案:“和安乐死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单凭自己的想象去讨论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杀人这件事,作者给出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视角。通常,常识告诉我们生命是很脆弱的,一场意外或疾病可能就会让人失去生命。许许多多的社会负面新闻也告诉我们生命的脆弱。但是村中却认为杀人者需要付出十分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件事情。

村中是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因为知道人体生理机能的强大,所以反而清楚地了解到要做成这样一件违反天理的事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所有人的身体都是为了活着、得救而精密地打造出来的。想要违背这一规律,让人走向死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茂井诚治为了照顾患病的妻子,在陪护期间可以不用工作,并且领取一定的保障金。但是最后因为诚治与女儿发生了乱伦关系不得不让诚治终止陪护资格。

这看似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作者通过这么一个极端的事件,探讨了另一个话题:福利机构是否应当保证人的性欲,以及福利制度是否会导致废人。

这个事件发生的逻辑是诚治长期陪护在妻子身边,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年男子,正常的性欲得不到发泄。而且因为没有工作,领取的保障金也只够最低生活保障,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去嫖娼。于是他只能把这无处发泄的性欲转到女儿身上,最终导致女儿怀孕。

日本的《生活保障法》规定“全体国民都享有健康的、维持最低文化限度的生活的权利。”以村中的理解,“人类基本的本能包括了食欲和性欲。保障了食欲,却对性欲放任不管,这难道不是有失公允吗?”

另一个问题是由此引申出来的“福利制度究竟会不会导致废人?”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项制度都会有利弊。制定制度的目标不是保障所有人,而是保障大部分人。所以尽管福利制度会导致废人,但那只是小部分。制度还是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往往是作为弱者一方,因此也更受到社会公众的偏袒,一般人很少会站在医生的角度去考虑医生的感受。大部分的人都不曾注意到医生也是人,也会拥有人的基本感情,医生不是机器。

所以村中在居民的误解中渐渐怀疑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这个职责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死亡是比活着更好的选择那么医生充当的就是刽子手的角色,对于病人的死亡,医生的努力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是否一切努力终将毫无意义。

村中在自己曾经治疗过的一名孩子身上认清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意义。一名患有脆骨病的孩子,身体严重畸变,生活无法自理,治疗也起不了多少作用。但是他却在母亲的陪伴下坚强地活了下来,而母亲也在陪伴他的过程中获得了生活的力量,越活越明媚。

村中在来这里之前一直背负着作为医生的道德负担,但是通过这对母子,村中发现医生并不是生命的主宰者,“我救了他这样的说法就是一种僭越,是命运让明朗活到了现在,并且还要让他继续活下去。”医生不是“神”,而是晚霞。村中见证、接受了这一切,在内心放下了作为医生对于生命的执着,以及由此而来的罪恶感和无力感。原谅了自己作为刽子手的时刻及无能为力的时刻。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生与死,然而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看到了医生这个群体的社会角色与个体角色的矛盾点。医生作为个体角色所具有的感受与情绪,是我从来没有去设想过的。我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医生这个群体。

也许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村中表达了 很多不符合道德观念的想法。但是抛开道德观念,仅仅是以医生的身份,来客观冷静地描述这些问题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无论这样的观念能否获得读者的认同,作者至少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作者在故事的最后还是认可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意义的,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作为医生自己和普通人都不该把“生与死”的责任都强加到医生身上,医生不是神。

往期读书小结:

3月读书小结

4月读书小结

往期读后感:

《不伦与南美》

《莫失莫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