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孔子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孔子的世界》是一本由武斌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2-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的世界》读后感(一):世界的孔子

《孔子的世界》是一本介绍性质的孔子大全,或者说全球范围内的孔子简要综述。 第一编介绍中国古代的孔子,简述先秦、两汉、唐宋的孔子、儒学史以及儒学传统思想内核。最后还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这部分比较基础。 第二编介绍孔子与古代世界,简述孔子在朝鲜、日本、越南以及欧洲的影响与接受。这部分对我来说我还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日本与欧洲,帮我补充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四书五经在十六、十七世纪就逐渐被翻译为拉丁文,让我明白了一些孔子在日本明治维新和欧洲启蒙运动中的意义。 第三编介绍孔子与现代世界,综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外人士对孔子的再思考。有十九世纪的几位传教士,有辜鸿铭、林语堂和新儒家,有赫尔德、雅思贝尔斯、韦伯和汤因比,然后是思考东亚现代化与儒家伦理,以及儒家的现代活力与价值。 应该说,《孔子的世界》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博通古今的人很难写好这样一本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书,其中详略的安排也非常需要费心思。 在一番儒学史梳理之后,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把握集中在第五章《儒学传统与理想人格》,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仁的学说,他把仁看作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p71)“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君子之风,是圣人气象。”作者认为圣人是最高理想的层次,君子是现实的属于典范的层次。而关于“仁”的论述在第一章第三节“仁爱之心”,先列举了胡适、张岱年的解释,然后说“仁者,人也”和“爱人”,认为仁是“人的最高美德的概括”(p10)我认为,大体方向是可以的,但是对仁的分析有些随意,比如模糊地说“孔子的弟子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仁就是要爱人。”这里的弟子是其实是很明确的,是樊迟。 我再次提出这点,是因为在《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却得到了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不只是作者如此,我的印象中很多人都喜欢把孔子对樊迟的回答“爱人”作为对仁的一个普遍性回答。——把对某个弟子的回答当作对仁的普遍性回答合适吗?“爱人”适合作为所有人的仁吗?我觉得是还需要思考的。很多人都认为“仁”是孔子的核心,但是究竟什么是“仁”,众说纷纭。 可能这个问题太难说清楚了,所以也完全可以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作者面向的可能是初学者,作者关注的可能只是孔子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以及对现代世界的价值这样的大问题,无意于小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没有什么义理上的新见,只是整合了很多中文资料,呈现全球视野中的孔子,或者说世界的孔子,以探讨作者关心的大问题。作者是一个像张载一样心怀天下的大儒,而不像清代那些执着于说文解字的小儒。 总之,全书没有故弄玄虚或者掉书袋之处,朴实无华,非常好读,适合高中以上缺乏国学基础但是对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孔子的世界》读后感(二):“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曾说:孔子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对古代文明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了一个文明传统,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时代。现在,中国又面临一个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在历史上虽然只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但明中叶后尊崇他为“至圣先师”,可以说是不无道理的。

孔子渴求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不朽”的境界,提倡学以致用,由此开创了儒学的经世传统,儒学成为古代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

朝日越三国都曾长期沿用汉字、汉文。公元三至五世纪时,儒学传到东亚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指导方针以及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规定了这些国家的思想内涵及发展进程。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被派往中国传教。他为了在我国顺利地完成任务,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中国汉语,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知识,还将孔子儒家经典思想活学活用地应用到传教活动和著述中。他是西方较早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西方学者,还是将其较为详细地传播至欧洲的引路人。

利玛窦将儒家学说看作是一种宗教。他认为儒学是一种主张理性的学说,在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自利玛窦伊始,入华耶稣传教士都把刻苦研习儒家思想文化作为重要任务,热心于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和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18世纪之后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莱布尼茨等,都曾认真地研读过相关孔子儒家思想经典著作的译本,对其称赞不已。勒瓦耶甚至将孔子和苏格拉底进行了比较,开启了东西方哲学的对话,儒家思想也因此成为世界哲学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环节。

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到孔子时基本完成了从神到人的转变。他推崇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准则,认为其可以对欧洲各民族起到典范的作用。“我们发现了中华民族,它使我们觉醒了”。

伏尔泰推崇和宣扬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扎根于现实,以此针砭时弊,力求为当时法国社会改良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

狄德罗和歌德等人对儒家思想与伦理学说亦持积极赞赏的态度,歌德尤其推崇儒家所提倡的孝道。

爱默生敬重孔孟儒家思想,称赞孔子为道德师表。梭罗更是直接在《瓦尔登湖》里援引孟子原话以讲述现代性给人所造成的精神困扰……

《论语 ·子罕》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儒家人文思想,儒学具有普世价值的作用,例如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克己复礼”的礼治政治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天命观哲理和温良恭俭让的吕德观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精神的核心文化主题与内容,成为世界历史文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类普遍和超越空间的划时代意义。

《孔子的世界》读后感(三):从古今中外孔子思想的探索中,审视孔子思想魅力,延续孔子思想内涵

孔子和儒家文化在我们中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至圣先师”和传统“经典”就是它们最好的注脚。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孔子和他的儒学是否还有着更多的思考意义呢?崇尚儒学的东亚地区,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让世界对于这一地区的思想传统和儒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孔子和他的儒家文化成为世界中代表东方的典型传统,和西方的哲学体系有着更直观的比较和参考,也让他的作用逐渐被重新提起和认识。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华文化交流史研究者。他的这本书《孔子的世界》,就是致力于孔子的思想及其演化的历程,从孔子的诞生到他的思想走遍全世界的过程进行了梳理,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是怎样一步一步的从春秋时一个小国的教书匠成为引领世界思想潮流伟人的过程。 所以在这本书中也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三个部分。

我们首先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诞生以及它对于中国思想的影响。孔子和他的儒学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延续的产物。孔子的思想是结合上古先贤尧舜以及周公的集大成者,而他的思想更是延续两千五百多年,成为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时代核心力量。所以这样一种力量必然有着其自然哲学的基础,而是后续的儒家文化更是经历董仲舒、宋明理学等等一系列的发展,成为后期又爱又恨的思想根基。

在现代时期,新文化思想曾经把矛头直指孔子和儒家文化,认为这是几百年来中国落后的根源,并提倡引入西方文化体系,这让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可是就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儒家文化都有着兼容并蓄的能力一样,任何走入中国的思想体系都必然经过一个不断的被本土化和融合的过程,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儒家文化就是有着这样的传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依然有意义。

那么儒家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呢?东亚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区。朝鲜、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受到了它的影响,甚至现在也依然延续着这种儒家文化的思想氛围,对这样一个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而对于走入中国的外国学者也一样,他们也会感受的儒家文化的魅力,并把它翻译传达到自己的国家。利玛窦作为走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他对于儒家文化向西方的推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让很多的西方哲学家成为孔子崇拜者,并开启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对于儒家文化的崇拜,对于中国的向往,引领着西方不断改革的步伐。

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多的孔子学院,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孔子思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西方的哲学体系之外开拓出了另外的一种广阔的视野。儒家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价值,也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而崇尚自身修养,讲究仁义的儒家思想,有着西方哲学体系中无法替代的内核,必然在未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想真正的了解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想延续儒家文化中优秀的基因,那就走进这一本《孔子的世界》,从古今中外对于孔子思想的延续中,审视孔子思想的魅力,延续孔子思想的内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