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八子》经典观后感集

《八子》经典观后感集

《八子》是一部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 / 邵兵 / 岳红主演的一部动作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子》观后感(一):哪哪都不占的主旋律

这排长当的战前动员都不会,要冲敌人阵地就一句话:全排都有了上啊!。。。我就纳闷了这比国民党还狠国民党好歹撒撒大洋激励士气,您这位排上就把战士网枪林弹雨里送啊,红军战士固然英勇伟大,但也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你再不济来一句: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跟我上啊! 跟我我上和给我上完全是两种阵营的用语,我红军指战员又不是军阀头子三句话不离大义好像多完成任务能换积分一样,一副皮切的眼神你倒是说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也行啊,就一句苍白的:全排都有了上啊!我只能说编剧太没人性了。。。

《八子》观后感(二):《八子》《八佰》《金刚川》让人们记住历史

今天刷了两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金刚川》和《八子》。原本以为这个片子能有高分,没想到却低得让人怀疑。那些说个人英雄主义的可以对比一下《血战钢锯岭》,看看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母亲生了八个儿子,然后送八个儿子上了战场。明明知道凶多吉少,明明知道妈心疼孩子,可是真正能够做到将自己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的女人,估计不多。看到满崽的母亲站在村前大树下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黑发等到白发却没有等到,心里太难受了。

满崽给大部队送信之前与哥哥大牛的离别让人泪目,谁都不知道满崽能否活着回来。一路的艰险让满崽险些送命,护送他的几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最终在炸敌人弹药库的时候回来了。

然而短暂的相聚意味着永久的离别。三排打得剩下不到十个人(如果我没有数错的话)。

紧张的剧情在炸桥时达到高潮。只有让人物面临艰难的选择时,剧情才牵动人心。大牛为了给满崽争取炸桥时间,或许是为了解除满崽的后顾之忧——他还在桥上,满崽不忍心炸桥,除非他已经过桥或者已经牺牲。或许两者皆有,大牛明白自己受伤无法再过桥了,最好的选择就是死,让满崽无后顾之忧。在桥上中弹后,他毅然地回头打敌人。

看到这我哭了。无论是大牛还是满崽,他们的选择都没有错。如果我是大牛,我也会要求满崽炸桥;同样,如果我是满崽,看到自己的哥哥还在桥上,我也不会炸桥。

看到这,真庆幸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生死抉择的时刻,一切只因有这些先烈用他们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这样静好的岁月。

《八子》观后感(三):漫天炮火中,生死兄弟情

“母送子上战场、儿以血肉铸山河。”观赏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八子》,满崽背起重伤的哥哥杨大牛拼命向前奔跑的这一幕场景久久让人不能忘怀,这正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10万赣南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个缩影,正是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和忠诚、奉献和牺牲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悲壮激烈的战争片,两个小时的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战火硝烟的场面,从林地作战到炸炮兵阵地、炸吊桥,环环相扣,无时无刻不让人视觉震撼、血脉喷张;这是一部真实厚重的情感片,至深的母子情、荡气回肠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每一个画面都真实厚重,每一个场景都煽人泪下。

电影《八子》很好地向观众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回顾党走过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的铮铮誓言。正是因为坚信信仰,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战士老赵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的前赴后继。

“有许多,牵挂的,这些年,被山水阻隔。”“小时候,做什么,回忆里,都是最好的。”“有一天,你老了,我为你,唱儿时的歌。”影片的结尾是白发苍苍翘首期盼八个儿子平安归来场景,没有台词,没有修饰,却是整部戏最让人泪目的一幕。一位普通的母亲一次次送自己的儿子奔赴战场,即便内心有多么的不舍,即便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但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送八个儿子去参加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母爱是伟大的,但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一位平凡母亲的无私而伟大的家国情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