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马》经典观后感有感

《寻马》经典观后感有感

《寻马》是一部由Stefan Pavlović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荷兰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法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马》观后感(一):Looking for Horses

ddd

第一成功是拍摄对象,第二是关系和自我审视。

----

战争,独活,语言流利,毁坏船“混不下去”崩溃(谜底);记得片中情节,声音感动(水,),拍片看水,“知道结巴吗” 结巴:诗句:节奏,爆破;图像 多种语言-透过友谊重新审视自己/考虑结巴-主题,3年。偶遇=信任,几乎直接开机=找马拍马,2年(半)找马 边境,岛,雨夜

《寻马》观后感(二):有悲伤也有温暖的故事

镜头好晃,坐在前排实在太难受了,有的时候不得不闭上眼睛靠听的,未经过处理的快艇雷达声音让人不适。

影片内容还是不错的,那个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故事的确能让人有所启发。他的故事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他是一个因为战争失去听力,而且无法走出战争阴影的人,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怪人,他无法适应战争后的正常人生活,因为总是不自觉的精神紧张,而且战争结束之后不久,他的手会突然在他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自觉的颤抖,在他右眼被锂电池炸伤之后,周围的人更加无法容忍他,最后他就躲到了这个孤岛上,独自生活了16年。

无论多恶劣的天气,他都出海捕鱼,岸边的人都劝说他离开,但是他从来不理会。周围的人无法理解他,但是他觉得这样的孤岛生活才能使他的内心趋于平静。他痛恨战争,他觉得他的青春奉献给了战争,然后就一蹶不振。他后悔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结婚,因为结婚了,他的生活就会完全改变。

寻马应该是在表达导演对自己外婆的思念之情吧,因为那个老人能说和外婆一样的语言,住的地方相近,导演用他不灵光的语言和独居老人交流着,他想学会当地的语言,这样子他有一天就可以和外婆交流了,一直到外婆去世,他好像还没有掌握它。小时候外婆带他去喂马的记忆一直让他印象深刻。记忆里他的外婆带他去喂马的时候,会迁就他走路,按照他的节奏,口袋里装着红萝卜、核桃,就算去世时,导演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放到外婆口袋里的时候,还发现了4颗核桃,他拿走了2个,剩下2个给外婆一起带走。他和外婆是多么温暖的故事。

导演的旁白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有口吃,他说他不知道他的语言什么时候才会落地,一直哽咽在喉咙里。这个形容真的很形象。

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

一个讲话结巴,一个听力有问题。

他问老人,知不知道他讲话结巴,老人一口否认说他说得很好,他对老人一开始也很好奇,到相处之后发现老人并不怪,只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太重了,让他精神衰弱,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惜一辈子都不可能了。

我只觉得这部纪录片好坏掺半,一开场的平静湖面,还有电闪雷鸣和一轮圆月当空的时候确实让我舒服,但是中间走路的那些晃荡镜头真的太难受了

《寻马》观后感(三):纪录片,就是真诚的表达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我的母语。”

很舒服,很自然。在看片的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放松精神,放下思考。思考是语言符号的运用,而这部纪录片主要是非语言符号的呈现。可以看出,导演是不假思索的。没有策划,没有剧本,《寻马》是偶然,却又是自然的。

在映后交流会中,我问导演是如何做到将“口吃”真诚地通过视觉表达出来的,导演大概是说,这些影像内容对片中的老汉的表达。导演说,由于口吃,很多东西他没办法说出来。他说,那些口吃的内容原本是想以一种连续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当他进入电影的状态时,他原本已经克服口吃的英语又变得了口吃了起来。他真诚地用影像记录了自己的口吃。他希望通过影片向老汉真诚地呈现出自己。这太妙了。这是一种“acting unacting”或者“unacting acting”的状态。假如没有口吃,这部片就只是一部无聊的民族志。如果只是把口吃竭力地表现出来,这部片会变成机械的说教。影像画面、视听节奏,把导演的口吃配合得非常自然而真诚。我特别喜欢闪电和月亮这两个镜头,非常有趣。我也特别喜欢影片的声音,感觉特别地亲切自然。

《寻马》流过了许多元素。反战,杀人就像喝啤酒一样;社恐,无法融入文明的社会;以及上述口吃,等等。可贵的是,导演没有在这些地方“纠结”或者说教,而是很自然、真实而简练地用影像记录了下来,就像流过的湖水一样。没有刻意的镜头设计,但所有的镜头语言都相当凝练。导演打开了我们的精神领域,让我们自由地去感受。映后,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创造文明是为了沟通交流,可是文明却阻塞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反而离开了文明之后,人际之间可以真正地在灵魂上去交流。这种交流,甚至对语言符号的要求都不高。“你一点都不口吃。”是的,当一切交流是自然而然的时候,当人际交往进入精神领域,一切都是自由的。呈现在荧幕中的,是两个自由的灵魂。

《寻马》寻到了什么?是内心平静吗?是一种避世的态度吗?都有,但都不是。无论是寻马也好,还是寻牛也好,艺术所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由而真诚的表达。

PS.《寻马》有一定的自我民族志的价值,甚至有一定的质化研究的价值,想做社会学研究的值得去看一看这部片。但请注意,是自我民族志,不是一般的民族志。你的确可以在七天内通过民族志的方法获取导演花了两年多所了解的老汉,但是通过自我民族志了解自己、老汉以及自己与老汉的关系,这是具有传播学上的意义的,是没那么容易的。而且,这是一部纪录片,不是一个质化研究论文。电影是电影,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研究。在影像上,《寻马》非常优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