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的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的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的手》是一本由[美] 托妮·约翰斯顿 /著 / [美] 艾米·琼·贝茨/绘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的手》读后感(一):孩子一生的轨迹都藏在了妈妈的手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拿到《妈妈的手》这本绘本的时候,脑中闪现的就是龙应台《目送》里的这段文字。

《妈妈的手》是美国知名童书作家的托妮·约翰斯顿写的著作,再加上艾米·琼·贝茨以墨绿淡绿与黄色相间为主色调的绘图,是一本让人看了即觉得温暖又带有丝丝感伤的故事。

作者主要通过“妈妈的手”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十月怀胎,抚摸着肚子和孩子交谈;出生后,从最初的不敢触碰,无数次用手去触孩子的鼻息,到搂着他睡觉,视若珍宝;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慢慢的孩子会走了,会跑了,会跳了,无数次的摔倒又站起来,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帮他洗手;陪他一起种向日葵、做面包、看星星、牵着手送他上学,孩子慢慢长大了,不再需要牵妈妈的手了,他有了更大的世界。即使这样,妈妈仍然在孩子看不见的世界里,为孩子从操劳,准备着孩子爱吃的食物。哪怕妈妈已经老到忘记全世界也没有忘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一生的轨迹都藏在了妈妈的手上了。

我爷爷曾说过一句话,话土理不糙。他说:“八十岁的老太太回娘家,也得拿点东西”。现在这话,不仅对于女儿而言了,而是对于全天下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吧。每个逢节回家的孩子,走的时候背包里、车厢里都会装满东西。其实这些东西里都藏着孩子不在家时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思念。我想他们在做某样食物的时候,想到的更多的事是这个孩子喜欢吃,那个是孩子的最爱,要多准备些呀,他们在外面哪里吃得到。

大概是因为自己也做了妈妈,一页页翻过,脑海中闪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也曾为她哼没有歌词的曲子,也曾牵着她的手教她学走路、陪她过马路。女儿的诸多事情闪现在脑海中。

最近女儿因为某些原因回了老家,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离开我这么久。从最初有些期待,毕竟三年没有过二人世界了,但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女儿离家的这十天来,我和她爸爸不说度日如年,但也觉得时光漫长,有种怎么过也过不完的感觉。只期待时光能快些,早些把女儿接回来。怎么说呢,没有了她的日子,整个世界都是寂静的。她就想阳光一样,有了她的世界才是晴朗的。

绘本的最后,远行的孩子又回到了曾经的家,像妈妈陪伴他那样陪伴着妈妈。我想作者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往往现实很残酷,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还是和父母分割两地,聚少离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可以的话,有时间的话,多陪伴一下父母,就像小时候他们陪伴我们那样陪伴他们,和他们聊聊天,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散散步,说说话。给他们多一点耐心,像他们待我们那般。

《妈妈的手》读后感(二):来自妈妈的真情告白:用一生来爱你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从来都不是一句假话,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妈妈所为孩子付出的一切,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很多,尤其是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孩子是妈妈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宝贝,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不,也许更早,从知道自己肚子里有了小生命就注定产生了和舍不下的联系,总是想把最好的给他,陪伴他健康长大。

爱是最深情的陪伴,提起亲子间的故事总是有说不完的话。美国童书作家托妮.约翰斯顿和插画家艾米.琼.贝茨联合打造的图画书——《妈妈的手》就以真挚而优美的文字、温暖而又细腻的插画描述了那些妈妈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动人回忆,阅读过后让人忍不住心生感动。

“一个孩子在冬天出生了,妈妈亲昵地叫他羊羊。”一句话开启了整个故事,也表达了妈妈对新生儿到来的期待。想必早在孩子出生之前,这位温柔的母亲就已经为他想好了这个亲切而又特别的名字,只等着这一刻的到来。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总是醒了又睡,睡了又醒,不过无论何时都会有妈妈的贴心守护。纵使哭闹,只要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就如同找到安全的避风港,连睡觉的脸庞都是面带笑意的。

慢慢地,孩子一点点长大了,他开始会站、会走、会用手触摸周围的世界。这一切都令他害怕、紧张、不安,可是因为有妈妈在,他可以克服所有负面情绪,变得越来越勇敢。

妈妈会牵着孩子,会在跌倒的时候扶他起来,会带他一起种植蔬菜,会和他一起做可爱的面包,会陪他一起看星星,会送他去上学,会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妈妈的手是无所不能的,是温暖的,是充满力量的,可以带给孩子无限爱的抚慰和前行的勇气。

可是,亲子关系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有一天,孩子会发现随着自己长大成人,妈妈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她的头发会变得花白,记忆会逐渐流失,身体会变得脆弱,但却总有一件事是始终放在心底的——那就是永远爱你!

时光飞逝,妈妈用深沉的爱养大了自己的孩子,而长大后的孩子呢?究竟又有多少时间是留给父母的呢?扪心自问,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当年华老去,陪伴也许是能给父母最好的报答,希望所有的成年的孩子们都能抽出时间多陪陪自己的父母,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

《妈妈的手》,用一个温暖而绵长的故事唤起读者心中的柔情,很适合亲子共读。或许,孩子在读过之后,不能完全明白故事的含义,但我相信他们会始终记得和父母一起读绘本的场景,成为彼此心目中最美的回忆,而这也就足够了。

《妈妈的手》读后感(三):了解自己的成长,感恩妈妈的付出

《妈妈的手》是一本儿童绘本,写作者是美国知名童书作家托妮·约翰斯顿,她创作过一百多部童书。绘画者是美国插画家艾米·琼·贝茨,她也创作过几十本童书绘本,三个孩子给了她很多灵感。

《妈妈的手》中文字并不多,但是温暖。绘画也非常逼真,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孩子,以及自己的小时候。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暖暖的,谁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呢?

羊羊出生了,妈妈握着他的手,给他唱无字的歌,陪他睡觉。那时候宝宝是妈妈的一切,疼爱着他,给他最贴心的呵护。羊羊慢慢长大,妈妈牵着他的手陪他走路。和他一起拍手,陪他玩。

羊羊怕黑,妈妈教他勇敢。每当他跌倒,妈妈都帮他洗手。

和妈妈一起劳动,种向日葵,采摘西红柿。他们还一起烤面包,享受劳动的成果。夏夜,羊羊和妈妈一起看星星看月亮,给星星起名字。

羊羊要上学了,妈妈跟他牵手去学校。他长大了,要离开妈妈去闯自己的新天地。

妈妈老了,儿子回来陪妈妈。望着夏夜的天空,他握着妈妈的手,给她唱无字的歌。

就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或者这并不是故事,这是妈妈和儿子的半生,也是我们的半生。有些路我们走的都一样,一模一样。所以,文字虽然质朴,却是暖暖地打动人心。就像打开一本尘封的日记,曾经的画面历历在目,那么亲切那么熟悉,让人回味。

我们也都是这样长大,在妈妈的呵护下,从伊伊呀呀到学会走路,到慢慢地独立,慢慢地去闯一番天地。还记得龙应台写过的那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终将会长大,会离去。妈妈的付出到最后就成了翘首企盼。孩子回来了,是感动,也是欣慰。

书中的插画都特别生动,充满温情。就算是再硬心肠的人,看了也会瞬间变得柔情似水。在宝宝小的时候,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嬉戏,宝宝嫩嫩的小脸蛋,好想去亲一亲呀。还有他胖胖的小手和小脚,好想摸一摸呀。如果时光能停留多好,宝宝那么可爱,妈妈那么年轻。

孩子的成长,就是妈妈把他一步步推出去,推向学校,推向社会,推到别的女人的怀里。到他上学了,可以自己过马路,不用依赖妈妈,我想妈妈欣慰的同时,也会有失落吧,那是她的第一次失去。以后,失去就成了一种常态,孩子在家里的痕迹越来越少,离妈妈越来越远。正如有人说,世上的愛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母愛是为了分离。

还好,儿子是感恩妈妈的付出的。妈妈老了寂寞了,回来陪妈妈看星星看月亮,陪她唱无字歌。还是陪伴,却换了角色。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流逝,却可以让爱长存。

《妈妈的手》这个绘本适合4-6岁的孩子。和孩子一起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成长,也懂得妈妈的付出。听妈妈的话,心怀感恩。

《妈妈的手》读后感(四):养育一个孩子有多辛苦?去看看妈妈的手吧!

最近,我家的小伙子开始上托班了。

工作日的早上八点左右,家里的猫把他从床上叫醒,吃了早饭换好衣服,他背着自己的小书包拿着水杯,我们手拉着手去托班。

托班离得不远,距家八百多米,需要过两个路口、三个红绿灯。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一路上,我都会紧紧拉着他的手腕。过马路的时候,会告诉他“红灯停,绿灯行”。现在,他已经记得很清楚了。

小男孩都是比较调皮的,有时他上蹿下跳不小心撞到头,就会委屈巴巴地跑到我跟前来,一手摸着被撞疼的地方,扁着嘴跟我说:“妈妈,撞头了。”这时,我就会拿手摸摸他被撞的地方,安抚着说“妈妈摸摸就不疼啦!”

作为一个颇有心机的老母亲,有时我也会在他面前扮一下柔弱。比如,假装磕到头或是撞到胳膊,然后喊着疼委屈地看着他。小小的孩童,也会煞有介事地来给我揉一揉吹一吹。那样贴心的模样真是让人感动。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真正的毫无保留。其实,父母对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今,“原生家庭”的概念被炒得火热,很多人都将自己如今生活的不如意归结到原生家庭上。

其实,当我们在责备原生家庭的时候,就是在责备我们的父母。然而,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难道我们忘了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照顾我们长大的吗?

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起小时候,不如和我一起来读一下这本《妈妈的手》吧。

《妈妈的手》是一本非常温馨的绘本,它以“妈妈的手”作为亲子关系的象征,从孩子的出生、成长到离开家独立生活,描绘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作者托妮·约翰斯顿是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知名童书作家,已经创作了超过一百多部童书。《妈妈的手》中,她以诗歌一般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妈妈的手所扮演的角色,配上插画家艾米·琼·贝茨所作的精美的水彩插画,轻易就能引起你的共鸣。

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对三岁以前的事没有记忆,我们并不知道在人生最初的那几年,父母究竟是如何照顾我们的。

如今,我也到了做父母的年纪,直到自己完整地经历了怀孕生育的过程,我才渐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所以,有人说,孩子给了我们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的手最紧张的就是她的肚子。遇到危险,她会下意识地先保护肚子里幼小的孩子;而当她心情愉悦的时候,也会温柔地抚摸肚子,让孩子感受到她的快乐。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是妈妈的手带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睡觉时,妈妈的手轻轻拍着我们,嘴里哼着摇篮曲;学走路时,是妈妈的手扶着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跌倒了受伤了,是妈妈的手轻抚我们的伤口,为我们洗去泥污;上学时,是妈妈的手拎着我们的书包,牵着我们走过车水马龙的街道……

是妈妈的手牵着我们走过童年和青少年,直到有一天,我们想要离开妈妈去远方。

这时,妈妈的手并没有紧紧抓着我们不放,她只是在送别我们时,温柔地朝我们挥挥手。

当我们不在妈妈身边时,妈妈在忙些什么?忙着种下我们喜欢吃的蔬菜水果,还是忙着收拾屋里屋外等着有一天我们回去探望她?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妈妈的手,一定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候。

后来,妈妈老了。她的头发逐渐花白,她的身体日渐佝偻,她的手也变得嶙峋粗糙起来。那一双操劳了一辈子的手,如今再也无法忙里忙外了。

这时,你会紧紧握住妈妈的手吗?

翻阅这本绘本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已经离开我很久了,然而我每一天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想她。

青春期时的我非常叛逆,有很长一段时间跟妈妈的关系都不好。直到有一天回家,看到她头上冒出的白发,才惊觉时光的无情。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才真正懂得了妈妈的不容易。只是,我再也没有机会跟她说一声“妈妈辛苦了”。

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世界,妈妈。

我会好好生活的,你放心吧。

《妈妈的手》读后感(五):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

图、文/文小妖

许是又当老师又当妈妈的缘故,在更多的时候,我对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上的关注更甚于成绩上的关注。因为,听过太多父母的抱怨:

“小时候明明那么可爱,听话,为什么现在都不跟我亲近?整天横眉冷对!”

“我走不进孩子的世界,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想些什么?”

“我们真的是恨铁不成钢,他要买什么都满足,可是为何在学习上就老跟我们作对,我们为他好,他却一点都不知道。”

……

然而,孩子在我面前的抱怨亦不少:

“哼,整天眼里只有钱钱钱,把我丢在各种培训班,自己忙着赚钱,我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感觉老师才是我爸妈。”

“他们(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我心里的苦和压力,从来只有我听他们说教的份儿,他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听听我的想法。”

“天天围着转,我都快呼吸不了了。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为什么他们(父母)那么喜欢在我的人生路上指手画脚,要按着他们的想法去做?”

……

每当听到这些抱怨的时候,我总是竭尽全力去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可收效甚微。

有一天,我翻开美国童书作家托妮·约翰斯顿和插画家艾米·琼·贝茨联手打造的绘本《妈妈的手》时,我对亲子关系的思考似乎又深入了一层。

这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最美好的礼物就是父母的陪伴。而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同阶段的样子和成长历程何尝不是最美好的礼物?只是,不少家庭都忽略了这份珍贵的存在。

绘本《妈妈的手》犹如一部动画版的纪录片,记录了妈妈与儿子之间的点点滴滴。作家用细腻的文字记录着母子之间的温馨,插画家则用温暖的笔触刻画出母子之间的爱意,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让绘本里溢满了爱,温暖人心。

绘本浓缩了一对母子的一生,是最真实的生命情景的展现,是每一个母亲与孩子都经历过的场景,共度过的时光。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尤其打动我的是每一页里出现的大手和小手的插画,每个动作都是母子之间爱的暗号。与女儿一起读这本绘本的时候,她会照着插图里小手做出动作,让我也做出相应的动作,当我们的手贴合在一起,或握在一起的时候,恍惚间,我又回到了怀孕时,一个身体里装着两颗心脏的时光,那是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

我和她就这样握着手,读完了这本绘本。合上最后一页,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好爱你呀!”“嗯,我也好爱你!”说完,我的眼眶湿了。其实,我心里很害怕,害怕有一天我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会变成上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的爱减少,却对彼此的埋怨不断增加。她不再愿意牵着我的手,而我看到她背离我的想法而心里产生怨念……

待她睡去,我又重新翻开绘本《妈妈的手》,心无杂念,沉浸在一页页的温馨里。

小男孩从出生到长大独立、离开,再到回到老去的妈妈身边陪伴的过程如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更像是一个轮回。

妈妈握着熟睡的小婴儿的手是爱的期许;

妈妈牵着小宝宝走路、爬上阴影里的楼梯的手是爱的陪伴;

妈妈帮着小男孩洗手、一起种下向日葵、做全麦面包的手是爱的教育;

小男孩学会写名字、过马路、不再牵妈妈的手、长大后与妈妈挥手再见的手是爱的独立;

最后,男孩回到老去的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是爱的反哺……

妈妈的手牵动着小男孩的一生,她用双手传递出对自己孩子的爱,从牵手到放手,让小男孩从依赖中一步步走向独立,走向自由。平凡的双手捧着这世上最伟大的爱!

许多时候,不少家长,对孩子不是管得太严,就是陪伴太少。管得太严,凡事都要自己经手一遍再让孩子去做,亦或是本该孩子做的事,家长都全权代理了,是以,让不少孩子本该得到独立锻炼的时机渐渐失去,导致他们成为没有主见,事事都要依赖父母或他人的人。还有家长完全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凡事都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因此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成为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对于陪伴孩子太少的父母,则会导致孩子出现更多的状况。比如性教育、校园霸凌、少年犯罪、心理畸形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段时间大热的电影《少年的你》不正是从陈念、小北、魏莱、罗婷和胡小蝶等几个少年的身上折射出不少这样的问题吗?值得所有人深思与反省。

松严适度,该陪伴的陪伴不能少,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如同绘本《妈妈的手》里的妈妈,把握好与孩子之间的度,才能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能与父母之间保持着一种健康、温馨的家庭关系。

前段时间,又有孩子跟我吐槽与妈妈的关系,孩子特别夸张地说,想躲得远远的,不与父母联系。其实,我知道孩子的妈妈是非常非常的爱她,只是没有把握好尺度,对孩子管得严格了些许。这一次我没有急着去做开导,而是拿出一个小本子,对孩子说,“把对妈妈的不满,埋怨都写上去,当然,我们公平一点,也要把妈妈的好写下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妈妈的眼睛和手,不要求写多少字,但要用真心,带着感情来写,一句话也行,随意。”

孩子狐疑地接过本子,我也带着几分顾虑递过本子……

几天后,接过孩子的本子,开始确实有应付之嫌:

“我妈又开始唠叨了,神烦,不就是没背英语单词嘛!”

“我妈买了我最爱吃的濑尿虾,噢耶!我吃嗨了!”

……

又几天后,孩子写下的文字多了起来:

“周末大扫除,我和我妈一起收拾不要的东西。我妈翻出了我婴儿时期的衣服和小鞋子,我看到我妈笑了,笑得特别甜,虽然眼角上堆起了几道皱纹,但我突然觉得我妈年轻了,而且还挺好看的。”

“我妈这个月的季度奖变成了我脚上的一双运动鞋,我看到我妈挺开心的,但我心里有点难过,她好像有很长时间没买衣服了。”

“文老师喊我注意观察我妈的手,我觉得手有什么好观察的,天天看不都是那样吗?今天,我看到学校里新来的心理辅导老师的手特别好看,光滑白皙。突然,我想起了我妈的手,曾经,她的手是不是也这样白皙光滑呢?应该是吧。我突然有点难过,想哭……”

我把孩子写下这些只言片语悄悄地拿给孩子的妈妈看,看着看着,孩子妈妈的眼眶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多一点点观察,多一点点换位思考,多一点点同理心,那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呢?

我相信,天下的妈妈爸爸大多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打造一个未来。只是,我更希望,每个妈妈和爸爸能抽出更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哪怕只是看一部电影,打一场篮球,逛一次公园,共读一本书……如果可以,再多牵一牵孩子的手。因为等你老了,他们会深刻地怀念这牵手的感觉,会再次主动牵起你的手重温过去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