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是一本由(美)梅格·杰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精选点评:

●复原力 重启人生

●里面的故事有些震撼,看的人既难过又感动,人的韧性成谜。

●20200112 HK // 成功在于能认识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洞察力 // super-normal. // you are lucky because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yourself // adversity and suffering caused self defence mechanisms and self healing.

●那些曾经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人,却也有很大的能力成为超正常人类。

●20200105 樊登读书 尽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许你邂逅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生命之战,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很多人其实都是如此。 20200330 樊登读书 想起自己童年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super normal, 尽量善待自己和自己邂逅的人,有可能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生命之战,我们现在知道了很多人都是如此。

●最好的报复就是不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最好的解药:爱与时间

●外版书的通病了,逻辑性不强,明明自己提出一个观点,最近写着写着就不是在证实这个观点了,而且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学家,整本书缺乏系统性。但好在这个话题很好,里面一些观点也很新颖,文笔算不错的,故事性比较强。

●{樊登读书}也可以看成是一本励志类的书。通过很多小案例,来讲述每一个可能遭受过童年逆境的人,成年后都可能成为某领域的超人。值得听。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读后感(一):最后一章

改变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不幸,要在内心始终保持斗志,内心强大,才会越来越好。找个人倾诉你的不快乐吧,你会发现你的故事越说越短。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照顾,成年以后也要好好的照顾自己,每晚睡8小时,吃好,喝好,锻炼好,好好休息和工作。多阅读,听播客,骑行,针织,跑步,大自然等等从精神上远离痛苦,包括身体上也可以的。多感恩,重视现在。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读后感(二):评《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Reading Notes of 《Supernormal - The Untold Story of Adversity and Resilience》

阅读笔记之《我们都曾受过伤,确有了更好的人生》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再读一遍的好书。

从读书的方法来看,一本好书,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叫概览,第二遍的时候开始拆解书的框架,细细消化书的内容,也就是书越读越厚,第三遍的时候,吸收总结,也就是要把书读薄。在第三遍的时候,最好能和别人一起分享,讨论这本书,那么对于自己重整书的内容,进行输出,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简单来说,读一本书,先是输入,然后消化,最后输出。好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读书,从来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与作者的对话,我们留下过的思考的痕迹,这些思考,才真正的能改造我们的大脑。阅读,是对大脑的一种改造。

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少数人有条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大多数人即便长大成人,依然将自己童年遭受的黑暗当做秘不可宣的隐私,不能与人言说,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只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而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这本书里,我们把这些人称之为“supernormal-超级常者”。这本书的作者是梅格杰伊博士。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例故事,剖析了这些超级常人是如何应对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的。战胜创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那些超级常人一路走来也是充满了各种艰辛,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这本书将会给那些曾经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认同。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读后感(三):如何从童年逆境中走出来?本书告诉你答案

作者,梅格·杰伊。临床心理学家,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临床心理学和性别研究博士。她的作品曾经发表和出现在《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今日心理学》,以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BBC、TED上。 目前,她的书已经被翻译成超过12种语言。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能够从童年逆境当中走出来,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而他们将这些童年的黑暗面隐藏,只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但是,不少“超级正常人”顽强走出阴影,步入正常生活轨迹,甚至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功和成就。童年创伤并不容易应对,但是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

01儿童面临的童年逆境

前面我们说了,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经历过童年创伤。也就是说,能够在童年正常生活、没有任何伤害的人只有差不多25%。早期的逆境往往不是一次性事件,其影响不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立即消失。当然,童年逆境也会激发孩子的一些能力。

1、复原力

如果你能找到这些逆境的来源,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找到自我应对的方法,并且能够成为一个超级正常人。这种能力叫复原力,就是人体内有复原力,我们虽然经受过这样的打击和挫折,但我们依然可以走出我们的起点故事。

2、起点故事

我们的人生中,是有起点故事的。每个复原力强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起点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从出生那一刻开始计算的。相反,就像超人被送离他的家园氪星,或者彼得·帕克被蜘蛛咬后变成了蜘蛛侠一样,总有一个事件或一种情形让孩子走上了绝望和勇敢的道路。用儿科医生和心理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话说:“一件事情发生后,它改变了孩子的整个生活。”

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有很多闪光灯记忆,什么叫闪灯光记忆呢?就是对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你升职的那一刻,或者跟女朋友过生日的那一天等等。但是对一个人影响至深的,还是最早的起点故事。也就是给你带来伤害的故事,这是造成我们童年逆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孩子们对这些东西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为什么?杏仁核掌管我们恐惧,但你知道杏仁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当杏仁核越强的时候,布罗卡氏区域就越不活跃。什么是布罗卡氏区域?就是掌管我们语言的地方,也就是说当你的杏仁核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会开始紧张,害怕,自我保护系统就会做出反应,要么打,要么逃。在这一刻,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关闭,所以会出现述情障碍症。

卡尔·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它就可能是你的命运。所以这就是我们对于童年逆境的一些反应,我们可能说不出来,我们没法描述,但是它给你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02儿童如何抵御伤害

前面说了,在童年我们面临的伤害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没法描述。很多人的童年逆境甚至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比如,有的母亲,刚生完孩子就不会再管他,这时候孩子就已经开始了童年逆境。那种被抛弃的感觉,没有人拥抱的感觉,他在后期会造成特别多复杂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在这方面都做过很多长期跟踪性的研究。那么一个超级的正常人是怎样应对这件事情的呢?书中有很多案例,但是由于篇幅问题,我们来看其中三个案例。

1、战斗

愤怒能够让人产生存在感,让人认清现实和存在的状况并且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于是保罗开始练习跑步,把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强壮,他越跑越快。他去学习巴西柔术,所以他可以很容易的制服同龄人,但是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他每天穿着蜘蛛侠的衣服,并且穿好几件衣服,他出门穿三四件体恤,他说紧绷感会给他带来安全感。他觉得自己就像蜘蛛侠一样,他喜欢穿这种超级英雄的这种衣服去上学,每次放学如果有人挑衅他,他就用巴西柔术把对方制服,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欺负她。

之后由于他养成了这样的锻炼的习惯,养成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他大学毕业就到了美国的海军当军官,他一到这个军队里边就如鱼得水,因为他太善于在军队里边生存了,又能克服困难,又喜欢关怀别人,所以他很快就成为一个超级正常的人。

那这个过程当中的原理是什么?这个过程叫钢化效应。这个钢化效应是什么呢?虽然无情的过大的压力对我们没有好处,但是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学习应对压力很像锻炼。正如保罗所说的:“通过努力练习我们变得更强壮,变得更有能力。”这就是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迈克尔.路特所称的钢化效应。

2、逃避现实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叫皮亚杰,皮亚杰和玛拉一样,他的妈妈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皮亚杰从小就学会了如何与妈妈相处,又与她保持距离。他让自己沉浸在有序的科学世界中,从而去应对母亲那种无序的、不可预知的情绪。当妈妈开始发病的时候,皮亚杰就会沉浸在科学里面,用读书来得到安慰。

当然过度运用这种方法也会带来妄想症,假如外在的压力太大,大到孩子自己没法克服,那很有可能会带来妄想症。

3、培养警觉

那么这个逆境带来的改变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用负面的方法去处理,到最后我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不会与人沟通的人或者变成一个虐待别人的人。而杰西所用的方法是她慢慢地学会越来越警惕,她比其他人更善于察言观色。她姐姐今天进门那一刻,她就知道要不要打架,所以她姐姐只要一回家她就能够判断是开门出去还是赶紧锁门,发展到这种程度已经成了一种非常强的职业能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她们请了普通学校的孩子和孤儿院的孩子一起来做图片填充。发现童年遭受过重大逆境的孩子,拼拼图比正常孩子快很多。为什么这些人受过虐待,拼拼图会厉害呢?因为他们更善于观察,他们从小到大看别人脸色,他只要看到一点点问题,他知道出问题。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开始靠观察她的姐姐而活,她每天都得观察她的姐姐,她甚至说我可以成为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是谁的偶像呢?斯坦·李。斯坦·李就是蜘蛛侠的创作者,漫威的老板。

书中说:成功来自于哪里?心理学家维克多·格泽尔和他的妻子米尔德丽德对数百位名人进行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成功往往不来自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而是来自能够认识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杰西的杏仁核不仅帮助她注意到危险,也帮助她注意到机会。因为她敏感,她后来成为了一位商业顾问,进了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做咨询。因为她能够很早的洞察客户的需求,客户做什么她都知道,她极其敏感,这种能力是训练出来。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内容,我们只是聊了其中的三个故事。根据这三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即使是那些“超级常人”一路走来也是充满了各种艰辛,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成为自由的人。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读后感(四):别把锅甩给原生家庭了,成年人得对自己的缺陷人生负责

2008年,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在我们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小组的诞生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父母皆祸害小组引起了激烈争议,同时也将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推向了高潮。2016年,电视剧《欢乐颂》热播,再到今年的《都挺好》,每一次都能掀起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

这些年,原生家庭从一个心理学上的专业词汇变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大众词汇。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尝试着从原生家庭寻找性格的起点,但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的人生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因为儿时的创伤。”

“我现在这样xxx,都是因为原生家庭xxxxx……”

然而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吗?当遇到糟糕的原生家庭,我们该如何走出过去的创伤呢?

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的《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中,也许你能给你新的启发。

01

完美的家庭并不存在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中,成员们把代际间的伤害分为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等。

除此之外,影响更深刻的原生家庭创伤还包括父母离异、血亲去世、血亲猥亵或犯罪、家庭成员患有精神疾病等等。

20世纪中叶,有心理学家提出,正常的成长发生在一种普通的、可预期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食物、足够的关爱、足够的和平、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监护、足够的约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认为的这种普通的、可预期的环境既不普通,也不可预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0年的一份报告估计,约有25%的成年人在儿童期遭受过言语虐待,15%遭受过身体虐待,10%遭受过性虐待,大约30%的人目睹了父母离婚,30%的人生活在滥用毒品或酒精的家庭环境中,5%的人在父母入狱的环境中长大。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所谓“足够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多见,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家长是完美的。

但事实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平安健康地长大了,甚至许多在极端的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依然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1955年,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和露丝.史密斯发起了一场研究计划,研究的主题是早期逆境对人生毁灭性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698名婴儿,这些婴儿大多来自极端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部分家庭还面临着家庭成员酗酒和患有精神疾病等问题。

698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10岁时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18岁时,部分孩子开始出现犯罪行为或精神疾病。

但这其中仍旧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即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高风险因素,但最终却成为了有能力、有爱心的成年人,他们找到了比父辈更好的工作,并组建了温馨的再生家庭。

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有些意外,并促使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把目光对准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复原力”研究计划。

02

停止向外归因,对缺陷人生负责

复原力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得比预期要好,在遭遇许多不利因素时,这些人总能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拥有复原力,能够从原生家庭创伤中复原?

在《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中,梅格.杰伊给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分享秘密”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上,那些在不幸环境中长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同,但内心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人们在遭遇某个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觉得自己的问题与众不同,但太多人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孤独。

这就是在许多心理治疗中会有治疗小组的原因,团体能够让每个成员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的。 有研究表明,在经历了早期逆境后,依然能在成年后感觉良好的最有力因素之一就是能够主动把秘密分享给别人。

许多人把创伤深埋于心,任负面情绪发酵,担心遭受偏见,但就像《本质》杂志创始人爱德华.刘易斯所说:“正常人能够根据我们最好的经历,而不是最糟糕的经历来定义我们。”

再比如“从受害者变成英雄”

书中有一个例子,戴维的父亲早逝,母亲患有抑郁症,在他的童年回忆中,母亲很少微笑,沉默寡言,容易发怒,他常常看到母亲在哭泣。

戴维在家庭中扮演着“英雄”的角色,为了让妈妈开心,他经常在家里讲笑话,在学校努力取得好成绩,他很注重照顾母亲的感受,时不时称赞母亲的厨艺。因为儿时的经历,戴维长大后还成了一名帮助他人的社会工作者。

有研究证实,当有压力时,为别人做善事可以降低一个人的心率与血压,积极照顾生病的亲友可以给自己带来更积极的感受,并降低自己的死亡风险。

其实戴维不是个例,在许多问题家庭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扮演“家庭英雄”角色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同时也在英雄的角色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第三,是重启

如果说,童年创伤的本质是“过去总是存在”,即昨天发生的事情永远侵入今天的思想,那么将过去与现在分离,就是一种治愈创伤的有力措施。

书中的安东,父亲因偷盗入狱,囚犯儿子的标签让他在生活的城市备受歧视,安东一直也觉得自己就像个囚犯。后来,安东从美国的东南部搬到了西北部,在那里,没有人认识他,他如释重负,开始了新的生活。

重启能给人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尽管这样的重启有点像逃避,但有时候,逃避虽可耻却有用。

比起物理空间的重启,更有效的是心理的重启。

我们在从未成年人变为成年人,从学生变为工作者,从子女成为伴侣与父母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第二次机会”,让你远离过去的创伤。比如我们会遇到善意的同事,积极向上的朋友,倾心相待的伴侣等等。

在《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第二次机会”是他的师傅,他在苏明玉的生活中扮演了父亲的角色,给予了她认可与关怀,帮助她成为女强人,完成了经济独立,远离原生家庭的控制。

改变的措施很多,但一切的前提是“愿意改变”。

许多经历创伤的人一味沉溺于过去的伤痛,将所有原因归结于原生家庭,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很糟、我很惨,我无法改变。

然而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是有自我意识的成年人,要打破轮回,就必须停止向外归因,对自己的缺陷人生负起责任。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03

重要的是拥有多少爱,不是没有多少爱

1938年,哈佛大学的医生兼研究员阿伦.博克开始了对幸福感的研究,这是历史上针对幸福感开展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研究项目。

他们跟随研究对象从青年到老年,最终发现,影响一个人生活是否美满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爱。

我的朋友小洁8岁丧父,当母亲告诉她:“你以后再也没有爸爸时”,她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她给自己贴了一个受害者的标签,暗示自己不被爱,不配拥有爱,认为自己没有父爱,同样也握不住友情与爱情。

在人际交往中,她始终对人保持警惕,将他人拒于心门之外。从小学到大学,她几乎没有一个真心朋友。

但在大学毕业时,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进入了现在这家公司,遇到了一群如家人一般关爱她的同事,帮助她走出自卑封闭的怪圈。

小洁曾经埋怨过父亲,恨他这么早离开人世,抛下他们母女不管。但现在的她感恩父亲,感谢他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了自己足够的爱。

因为父亲的去世,小洁深感健康的重要性,她现在的工作是一名健康管理师,帮助别人拥有健康与幸福。

她说:“曾经我是一个缺乏爱,只知道索取爱的人,而现在,我学会去付出爱,去温暖别人,给别人力量。”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还发现,到了后半生,很少会有老人跟他们谈论童年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童年生活的质量对其人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就像老话所说,三十岁前看家庭,三十岁后看自己。

人生很长,像小洁一样,我们的生命中,会出现许多积极的人或事,而积极事物产生的影响要比消极事物产生的影响更大。 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哪些爱,而不是没有哪些爱。

小洁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慢慢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她说,只要有爱的力量,改变只是时间的问题。

现在,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与伤痛依然会时不时爬上小洁的心头,给她带来困扰,但她现在已经足够强大,懂得用理性去克服。

人很难完全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可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带着缺陷与不完美前进,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搏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