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聪明生活经济学》影评摘抄

《聪明生活经济学》影评摘抄

《聪明生活经济学》是一部由斯蒂芬妮·索克蒂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聪明生活经济学》影评(一):《聪明生活经济学》的一丢丢小笔记

节流:少花钱是最快最简单的途径,但是能够节约的部分是有限的。

开源:收入是没有上限的,想要赚更多的钱,就必须独立出来。

投资:股票

花钱:在花钱之前,先问自己四个问题(多关注Need和Love)

存钱:将收入进行五等分

《聪明生活经济学》影评(二):开源节流

纪录片《聪明理财经济学》,4p,1个多小时,4个案例,涉及到财务自由、理财、控制消费等,本质还是开源节流,但是因为有了比较合适的方式和目标,所以有了一定成效,算是理财启蒙~

开源方面:

1、找到自己有优势的地方,实现价值转换,通过不断增值、更快更规模化实现收益增加。(《小狗钱钱》也表达了类似想法)

2、投资理财,定投,长期持有,这也是被动收入的开始。(用钱生钱,本金很重要,但对于0存款一族,先积累起步资金到一定数额,比如1w。)

节流方面:

1、按“需要、爱、喜欢、想要”划分四个消费象限,专注“需要和爱”,不被“喜欢和想要”操控。这个划分蛮有意思,诗和远方必须有,活下去必须有,其他就当做小小的调剂,控制起来(在每一笔消费之前问下自己它是必需的吗?我的使用频率是多少?),为了远方努力。

2、存钱,当被动收入能覆盖掉日常生活开支,就能实现提前退休,简化来说FIRE金额=年生活开支×25

《聪明生活经济学》影评(三):怎样花钱买到幸福

--- 本来只是想发条广播的。看到大家的评论,感觉其实还有不少能说的,扒拉扒拉都能写个小作文了。 好的,我们继续哈。

奈飞的这部纪录片《Get Smart with Money》,其实就是个小白级别的理财教育片,尤其针对对量入为出完全没概念的美国人。里面的道理非常浅显,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关于金钱的一些基本问题: 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花钱?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1. 我们应该怎么花钱才能买到幸福?

众所周知,美国人花钱起来完全没个概念,省钱更是一个对于他们来说需要学习的知识。于是,里面的理财专家针对喜欢乱花钱,欠下高额的信用债务的剁手党妹子,提出了小白省钱策略:

把想买的东西都用4种标签来衡量“need it” "love it" "like it" "want it" . 然后不买“like it”和 “want it” 的东西。只买“”need it“ 和“love it”的东西。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我感觉其实还是很有智慧的。里面包含了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金钱的角度。

“need it” 和 “love it” 就是我们需要赚钱的根本目的:

1. 保障我们的基本日常所需 --- “need it”

2. 让我们过上自己心目中美好的生活 --- “love it”

而在消费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身陷各种“种草” “推荐” “买它” “必吃” “打卡”。。。 的消费陷阱中。自以为开心的买买买的大部分东西, 买了之后仔细想想,其实都只能归类到 “like it ” 和 “want it ” 中。 而这种对金钱的使用,最后都会导致我们离心目中真正向往的美好生活 “love it” 越来越远。。。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片中理财专家引导人们理解“love it”的消费时,说的是: 就假设,你现在和奥普拉一样有钱。不用为生计担心。你最想去做什么/要什么? 而这时,大家的选择往往是偏体验型的: 比如和家人一起度假 --- 所以把钱花在度过美好时光上,似乎最能让人开心。

这个答案当然因人而异,比如我对“love it” 一类的消费是:消费后的幸福感,不会在买了这个东西之后而下降。事后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幸福一类消费。所以,虽然我非必要类消费中90%的钱都花在吃上,完全可以省下很多钱的一个项目。但是我觉得我关于吃的消费,完全可以归入“love it”的范畴,吃了一顿好吃的之后,我就有满满幸福感和对饭馆的感恩心。 一整天,或是之后一旦想起来这顿饭,都会心情很好!让我觉得每一分钱花的都很值。

在我发了以上这段广播之后,还有有朋友问,那么“like it”,和 “want it”呢?

那我只能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like it” 类消费,最典型的应该是快时尚消费。比如,你在逛淘宝的时候,看到一条你喜欢风格的美美的小裙子,款式正流行,价格本身已经不贵,何况还在打折 --- 你就愉快的剁手了。

总之就是,可有可无,买了没买生活质量都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是“好可爱呀!我喜欢的!”, 再加上能负担的价格,或者即时促销。你就买了。 某书某音上种草的网红类消费,大多是这种。

对于女生来说,大部分的零用钱其实都花在了这类消费上。 比如记录片中欠下几万美金信用卡债务的女生,并不是挥霍无度的高消费,她反而是把大把的钱都花在了TARGET(塔吉特百货)里 --- Target里的商品就是时髦有趣特别可爱又价格低廉,女生逛起来就容易买买买不停。

“want it” 呢?用一本书的书名就可以完美说明了 ----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人们经常会把“want it” 和 “need it” 混淆, 因为“want it” 的情感非常强烈,以至于你觉得我必须拥有这个东西。而事实上,“want it” 是离“need it”最远的一种消费。你觉得你“需要”名牌包,需要大钻戒,需要新款手机,需要学区房。。。 其实都是“want it” 而已。

“like it” 和“ want it” 消费带来的是“快感”, 而不是“快乐”。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 幸福能花钱买到吗?我觉得可以。 只要记住,我们赚钱是为了过上我们内心里真正觉得美好的生活。把生活必须以外的钱花在“love it” 上,那么花钱就能切实的提高幸福感。

2. 钱能买到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纪录片中请来了当年火爆全网,30岁就成功退休的程序员Peter Adeney,来指导大家怎么能实现FIRE(财务自由,早早退休). 这位FIRE达人给出的FIRE 公式很简单:计算你每年的花销,然后用这个数值乘以25,那么得到的金额放进投资理财中,就是你需要实现FIRE number了。 比如你一年的花销是100000, 那么如果你有250万在理财账户里的话,你原则上就可以FIRE了。

这里咱们先不讨论他这个公式的成立与否,就姑且按他说的做 --- 看到这个公式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会想:好呀,那我就趁年轻,多拼几年,甚至多干几份工,早日赚到自己的FIRE NUMBER ,就可以财务自由了。

但是,Peter给到的关键却不是多赚钱,而是降低自己的消费--- 在这个FIRE 公式里,其实只要降低你的每月花销,那么乘以 25之后的FIRE number就不那么难达到了。 比如你一年的花销不是10万,而是20000 ,那么你只需要50万就能退休了。

Peter在片中说到,大家总是容易被钱能买到的各种商品而迷惑吸引,但是却忽略了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其实是自由。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坚信自由的可贵。那么就不那么容易掉入消费陷阱中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纳瓦尔宝典》里,硅谷投资大佬纳瓦尔提到自己对金钱的态度时,也说,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自由。

但他同时又提了一个问题:是钱越多,买到的自由就越多吗?

并不是,在他的富人朋友圈中,他见过太多赚了很多钱却越来越不自由的人。因为人的消费也会随着收入而增加。想要更大的别墅,出入都要头等舱。。。 纳瓦尔喜欢钱,但是当赚来更多的钱反而让他变的不自由的时候,他就会很不舒服 --- 因为他深知,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不是其他,而是自由。 于是他建议年轻人,当很快赚到一笔钱的时候,不要急着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反而是让自己仍然保留之前的消费习惯,这样才能体会到钱带来的自由。

这和Peter说的FIRE 原则异曲同工。

以上就是我看完这个纪录片的观后感,也打算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起来看看。尽量把钱花在能让自己度过美好时光,真正愉悦的地方;不因为同侪压力,阶级认同而背上过重的消费负担。知易行难,和大家共勉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