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偵探冰室》读后感100字

《偵探冰室》读后感100字

《偵探冰室》是一本由陳浩基 / 譚劍 / 文善 / 黑貓C / 望日 / 冒業著作,星夜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18,页数:2019-7-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偵探冰室》精选点评:

●书中短篇的质量大概都是三四星的水准,所以本书整体给三星半。我想这本书对香港作家来说,他们可能希望这是香港推理本土化的开始,但从我这个读者的角度来说,从这则短篇合集中大概只能看到香港本土推理的湮没——也许香港推理小说无法在本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具体的感受稍后会写一篇长评。

●总体来说阅读体验还可以,打麻将那篇术语太多完全没看明白…基本上都涉及了当前香港重要的社会议题,言论相对自由环境下的香港推理未来有理由让人期待。社会派作品不谈政治是不可能不谈的…但是,谈政治也要也要遵守基本法吧,部分段落不符合一国两制减一星(笑)

●本土的推理读起来真的很有代入感,每一篇都蛮精彩的,特别是《二楼书店》读到后面竟然有些背脊发凉,真的喜欢陈浩基的文字了。

●除了陈浩基的都是什么玩意

●站队学

●读完之后,联想到其中两篇作者对这边的反应,颇觉哑然。这本书其实没什么,几个短篇都颇有诚意,只要不去强求推理层面的诡计,反正在当下读这本的大家也不是为了看诡计去的吧,实名反对两篇长评。这本书的唯一问题就是被现实背景与序言给绑架了。《重庆大厦的非洲雄狮》最无诚意,推理小说生生写成了冒险小说,一些用词要强行说是可以扣帽子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制度上的优越感。《李氏立场》两篇,一篇凑数,一篇很认真地探讨了港人对大陆的想象与误解。《二楼书店》反讽,结尾的真相仿佛象征着港人之复杂都来源于历史。作为发起者的望日的《豪宅》则是常见的反权威而已。余下两篇最好,黑猫C那篇《太阳黑子少男少女》和香港结合得不紧密,太轻了。社会派不要诡计也没关系吧,否则清张早得切腹了。

●七篇小說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但總體閱讀體驗還是很不錯的。故事背景有香港的重慶大廈、二樓書店、會展中心、港鐵站,對熟悉香港的讀者來說,讀來很有親切感。個人比較喜歡譚劍那個故事的開頭,太陽黑子那個故事的結尾,以及來自地下和二樓書店的某些段落~

●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本书。不能说的部分不止序言。望日这位仁兄真的很会“搞事情”,包括他囊括前面所有人的梗写出的自己那一篇。就核心解谜来说都不惊艳,陈浩基那篇也一样。有一些谜面不错,可能因为都偏社会派所以全是香港从宏观到微观的枝枝蔓蔓。推理版本的《十年》吗?有一些,也不全是。总之不知道该推荐还是不该,大家随缘吧。

●早上醒来无事,随手翻开这本。两个小时读完了,抛开那些“政治”的部分,这本读起来还是挺轻松的。七个故事没有特别惊艳的,个人最喜欢黑猫C的《太阳黑子少男少女》,因为比较有爱。回过头来再来说说“政治”,这本有问题的不仅仅是序,望日的就不说了,陈浩基、谭剑、文善其实都有涉及一些。但是给我的感觉有点刻意了,为了黑尔黑就没意思了。作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很正常,但是这么刻意就没必要了。

●各种夹杂私货的书,除了《来自地下》,其他故事实在不行。不推荐。

《偵探冰室》读后感(一):一些感想

看一篇写一篇吧,免得以后忘了。

其实早就留意到这本书,后来的某作者改写序言更是让这本书成为在某些圈子内的话题,也就此与内地书市绝缘,于是只能找当地的朋友代买。下面分篇谈谈感受。

序言就不多说了,我支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一要诚实坦荡,敢作敢当,二不要搞道德绑架,不要为难别人。现在版本的序言已经和书的内容没有太多关系了,算了,看正文吧。

1《重庆大厦的非洲雄狮》,1星。讲一个东非国家反抗**的黑人逃亡到了重庆大厦里,统治者派人来追杀他,堵住了各个出口。主角负责想办法把他从大厦里救出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挺有意思的,饶有兴致往下看。后来发现写的怎么这么乱,人物来历没有头绪,叙述视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后来看了看简介,是长篇小说的其中一章。这是写不出稿子拿来凑数了吧。算了吧看诡计吧。然而诡计更是坑爹。前面交代的条件1是每个出口都有杀手盯着,2是不能出动警察。结果作者的破局之术就是1假装醉酒引来警察让杀手不敢轻举妄动,2让杀手以为要护送的黑人装扮成了白人吸引火力,实际上黑人装扮成了另一个黑人从别的出口跑掉。WTF!说好的不出动警察呢?说好的每个出口都有杀手看着呢?这情节安排为了表现主角智商高还是侮辱黑人dz?全篇看下来,诡计水平不如给小孩看的一分钟破案,作者的写作水平也不敢恭维。而且书里还莫名其妙的夹了个一带一路的私货,为了黑而黑。啥也不说了,祝长篇大卖。

《偵探冰室》读后感(二):香港推理小说,不应如此

因为陈浩基,香港作为一片未知的推理土地,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曾是出现过金庸和倪匡的地方,那么新一代的香港作家,在推理侦探的领域,会藏着哪些宝藏呢?

很遗憾,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没有。这本书从策划到写作,显然就没准备离开本岛,所以能看出里面的情绪和主题,都是真实香港年轻人的想法,这可以看作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样本。那在这个观察样本中,看到的香港是一个被物质异化,又看不到希望的城市。人们多关心的事物,仅仅只剩下了生存。

而从这本书一开始对于大陆的不客气和偏见,显然香港的年轻人,把最终造成这个城市问题的原因都归咎于统一和大陆。当然,在今天的中国,存在着无数的问题,但如果解决问题的原因简单归结于是某些人或者某个团队造成的,这样的阴谋论实在太过于蹩脚,但这确实是现在香港年轻人的普遍看法。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不信任和对立,已经是事实了,甚至即使已经有香港作家开始进行反思,但这样的声音也太过于微弱。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由于香港和大陆的隔绝,阻隔了交流,也让这种彼此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稀缺,造就了香港更大的问题。

如果抛开了这样的背景,单单从书中的推理诡计来说,香港作家们的成绩也是不合格的。错综复杂的重庆大厦,最终的故事就像王晶的烂片,基于香港港铁的时间表本格故事,最终以一个莫名其妙的结尾收场。特别是陈浩基,这位呈现了对大时代和社会深刻洞见的作家,在这本书中的故事也是漏洞百出,令人失望。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是完美的,而作家的情绪如果和普通人一样只停留在抱怨的情绪,那即使再高明的讽刺也不过是格局不够的体现。即使不说托尔斯泰和陀翁的沙俄,即使只在推理小说的范畴。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所呈现的日本社会问题也不是如此的肤浅。甚至大陆的紫金陈,所看到的问题深度也足足超过香港这几位作家很多。

当然,批评是廉价的,这样的对立和肤浅的认识背后,一定是有其存在的原因,在这本书之后,同系列的图书又出了两本,也说明对于香港人来说,这样的方式他们是受欢迎的。作为一个80后,曾经见证过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也曾经为香港的繁华和物质丰富所折服。这个香港,是出现过金庸,倪匡和黄霑的香港,这里虽然一直都是一个属于商人和市民的都市,但也是出现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和《沧海一声笑》的香港。为什么今天的香港变成这样,真的太让人唏嘘了。而如果当香港的文学最终只沦为在岛内自娱自乐的玩意,或许香港,同样会没有明天。

《偵探冰室》读后感(三):【非泄】《侦探冰室》与2019年的香港推理

首先,其实是写了一篇泄底长评,除了最后两篇懒得写外,其他五篇(包括每篇中提到了哪些可能是敏感点的内容)对应谜面谜底伪解答什么的都列进去了。

保命不发豆瓣,给个链接传送门。查看文章的密码是两个大写英文字母。(猜不到也别公开问吧,够明显的)

虽然题目起得好像很严重,但这里只是随便扯两句,不会涉及严重的内容。而且会【非常特别很】个人主观感受,不建议看下去。对书本身感兴趣的可以买本自己看,不想买也可以去看泄底或者早点叉掉这个页面。

在这之前对于港澳台推理作家我也分不清谁是哪里的,也就一个陈浩基写了《13·67》让人记住了他是香港的。其余的参与作家中也就黑猫C的作品之前看过。本来以为是品质保证之选集,不过感觉自己被打脸。

先是谭剑,把一本新长篇的开头(还未出版)放在这本开头,丝毫不能让人感觉到诚意。我就挺反感这种说法,哪怕你之后出版长篇的时候再说个“因为这次短篇很受欢迎所以决定续写”也比这样来得舒服。

质量也,不是说低,你收在这个集子里,你侦探呢,你推理呢,来玩呢。

文善和望日也像来玩的。文善你还交了两篇稿,真有点故意拉低平均水平了。望日本来就是组织着玩的。算了……诶。你开心就好,有钱人真会玩系列。最后篇余味挺差的,特别刻意,写作风格不讨喜。

陈浩基,期待越大失望越大,以为自己买了根老冰棍结果一口下去,嗬,是粗长版芥末百奇棒。你们想象香港推理的明天的时候没有带上大陆,写的时候倒是总有大陆身影又刻意不去缓和大陆读者口味,这样的香港推理的明天究竟是玩哪样啊。想要放弃大陆市场迎合其他市场也可以直说呀。

在后记谭还说希望出外国版权和电影版权,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如你们几个自己凑合着拍一下吧。

我也没觉得把推理场景设置在香港本土 就是香港本土推理,那种风味特色是需要开拓探索的,这集子倒是有点反例了。

剩下两位还算正常,而且单就写作上很认真,推理上很诚挚。甚至于冒业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之作,值得一看。长评里欧阳写挺好,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也没更多话说了。黑猫C我觉得比起之前看到他写的那篇要有进步,也有特色,不泄不多说。

香港还有别的本土推理作家吗,这集子确实有些失望了啊。

《偵探冰室》读后感(四):错失的重点

对身为大陆的读者而言,要读这本书还真不算容易。幸好我有位深圳的朋友,周末(7月21日)正好有时间去香港书展,才替我买到了这本书。按照通常的流程,去香港书展买书本来按部就班就能搞定,但很不凑巧的是,那一天香港发生了一些事情,还好我朋友那天买了书就回深圳,才没有碰上危险。而在香港书展上,这本书因为自身宣传定位的关系,也成为书展上某些人发泄政治观点的一个出口。这一系列的事情叠加在一起,让这本书能够被大陆读者阅读到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对这本书感到好奇,最大的原因是想看看这几则短篇是会如何演绎香港推理小说的本土化。前面陈浩基的《13·67》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本书的短篇作者名单他也位列其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所以在我朋友把书寄到我这边之后,我便很快在一周内阅读完毕——但是有些失望,如果这本书就能代表香港推理作家的最高水平,还不如说他们交稿太仓促,都没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后者更能让人接受一些。作者之一文善也在facebook上说:“我宁愿看到的是说我写得不好,诡计是如何的烂……”

既然这样,那就一篇一篇来说,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谭剑的《重庆大厦的非洲雄狮》。作为推理小说,这个短篇的主要诡计是在众人环视下安全将一个人护送出重庆大厦,诡计本身很简单,使用了一个红鲱鱼,然后靠着对重庆大厦的描写和外来族裔在香港的生活状态,凑齐了短篇的长度。而这,就是我不喜欢这则短篇的原因,将这则短篇作为开头,个人感觉也不太合适——尽管这可能是谭剑正在创作的长篇的第一章。这个短篇只有一次容易让读者猜到的逆转,很难让推理读者满意;而短篇中对“何为香港人”的讨论,估计也很难让大陆读者满意。

文善的《李氏力场之麻雀移动事件》的诡计比谭剑的那篇还简单,讲的是麻将牌在打牌过程中突然移动的日常之谜。说实话这个日常之谜……挺无聊的,而且这一次连红鲱鱼都没有了,所以这个短篇篇幅最短,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凑数才塞进来的。

陈浩基的《二楼书店》本来我非常期待,但是阅读完之后发现诡计也是老梗。当然,相对来说陈浩基本身的水准底子还在,所以这个短篇还是能有足够的纵深吸引读者读下去。当然书中最大的红鲱鱼来自于大陆,这个红鲱鱼充满了对大陆的种种臆想,在大陆读者眼里看来真的非常尴尬。不知道陈浩基是不是想不出足够好的诡计了,才需要用老梗+臆想大陆的方式来完成这则短篇。如果把对大陆的臆想减少一些,把功夫多下在推理诡计本身上,也许这则短篇能够更好。

黑猫C的《太阳黑子少年少女》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短篇,因为这则短篇才是踏踏实实地在写推理。网络游戏群第一次线下聚会选在漫展,在漫展上发生了模型被盗的事情。虽然也是日常之谜的解答思路,但是作者确实在推理本身上下了不少功夫,让这则短篇的可读性超强。个人认为本篇当属全书最佳。

冒业的《来自地下》是罕见的诡计时刻表推理,这则短篇的可读性也非常强,并且将香港地铁本身的规则漏洞和凶杀案结合起来,几乎整个短篇都在进行逻辑推演,让人有大快朵颐之感。此外,这则短篇还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意义,就中国本身的交通状况来说,要想像日本一样写时刻表诡计,基本不太可能。但是,各大城市的地铁运营时间相对固定,随着地铁网络的逐渐成形,地铁的时刻表诡计也可以成为本土推理小说的新方向,《来自地下》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也许后面大陆这边也可以结合高铁和地铁这种时间相对固定的交通工具,来开展时刻表诡计的创作。

这一次文善有两个短篇,第二个短篇名为《李氏力场之欠交功课事件》。仍然是日常之谜的套路,诡计本身仍然很简单,当中书中也添加了不少对大陆的臆想,虽然短篇采用误会生成——不恰当臆想——误会解除的方式,但是对于臆想的部分,我只能作者的脑洞真的是大陆作者还大,相似的题材其实建议看看紫金陈的《长夜难明》,那本书无疑写得更好。

最后是望日的《豪宅》。这则不算长的短篇本来有着不错的诡计和逆转,问题是画蛇添足,实际上对于已经在所有线索用完的故事,完全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非要在最后关头再黑大陆一把。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的重点错失了,明明是想写本土的推理小说,却没在诡计上多下功夫,小说的重点反而放在了政治影射上,用这样的情绪来写小说,小说本身自然会产生很多不协调的感觉。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作家本来想写的就是社会派推理小说,诡计本身并不能成为衡量作品本身的标准。话这么说是没错,问题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的诡计是为了主旨服务的,而这本小说里面的不少短篇,有关政治影射的部分和诡计本身的关系真不大,更不用说作者在短篇中刻意添油加醋的部分。作为大陆读者,看到这些段落其实只会觉得尴尬,如果要举一个政治影射和推理小说结合地比较好的例子,那我觉得应该是思婷。

如果说这本书想向大家展示香港本土推理小说的风采,那个人觉得很遗憾这本书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让人觉得香港和大陆更加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毕竟七个短篇中至少有四个短篇都提到了大陆。你看命题作文是要写本土化,结果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描写大陆的影响力,因为这就是香港面临的现实。真正体现香港本土化的作品,比如《13·67》,里面有多少段落提到了大陆呢?几乎没有。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并不是香港作家不想写香港推理的本土化,而是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在朝着大陆城市趋同,而大陆城市呢,又因为科技发展的因素在朝着全球城市趋同,所以作家只是在如实反映现状而已。虽然从推理小说本身来说几个短篇都是三四星的水准,而诡计之外的部分很多又很尴尬,但这本书仍然有自己的价值,哪怕它成不了香港本土推理小说的开端,可能也很难成功,但这本书也是一段历史。看清楚历史进程的人必定有很多,想逆转历史的人恐怕也不少,但真正敢于去做的人说实话远远不够。毕竟本书第204页,书中的人物也说得很清楚了:“不可能吧。香港人哪有这个胆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