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读后感锦集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读后感锦集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是一本由C.S.路易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24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读后感(一):哪个孩子没有做过这些冒险的英雄梦呢?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不由的想起童年时郑渊洁所写的《309暗室》中的《金门》。同样都是在一座房子的衣橱里,几个孩子因为好奇而无意中发现了其中的奥妙玄机,从而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展开一系列的冒险故事。虽然是来自于东西方不同国度的俩个不同的童话故事,但是二者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老郑的笔下,孩子们永远是纯洁善良可爱的,而在《纳尼亚传奇》作者的笔下,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不会犯错,那般完全的纯净善良。

故事中的四个孩子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名字分别是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小妹妹露西最早发现了纳尼亚世界,在回来之后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姐姐,不过他们并没有相信在他们看来露西的这个荒诞的想法。老三埃德蒙是第二个进入纳尼亚世界的人,但是很不走运,在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邪恶的白女巫,被引诱着吃下了一大堆土耳其糖之后,埃德蒙彻底被白女巫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他经不起白女巫许下的种种诱惑,开始决定要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其中固然是白女巫的魔法糖起了一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埃德蒙自己一时的迷失。难道从小没有人告诉过你,不要吃陌生人给你的任何东西吗?可是这样这故事才显得更加符合人性一些,毕竟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抵挡的住的,更何况一个小孩子。

埃德蒙最终还是决定回到现实世界中,去骗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来到纳尼亚世界。他要将他们交给白女巫,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那些东西。不过好在最后这件事情并没有成功,埃德蒙吃尽了一番苦头之后,也在事实面前看清了白女巫的邪恶真面目。彼得和妹妹们与纳尼亚的居民们一起解救了埃德蒙,四兄妹之后又一起合力打败了白女巫,使纳尼亚世界从冰天雪地中被拯救出来,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而彼得他们四人也从此成为了纳尼亚的国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统治者这个奇妙的世界。更为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多年之后彼得他们居然又在无意间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在纳尼亚世界早已是成年人的他们又变回了出入纳尼亚时的孩童模样,时间仿佛根本没有流逝,一切都只是一场魔幻般的梦境。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或许会再一次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

在这个纳尼亚世界的故事中,它几乎可以满足一个孩子对于冒险的所有想象。神秘的暗室、奇异的世界,传说中的预言,英雄的战绩,以及最后战胜邪恶势力功成名就的称成为一方之主……童话的世界奇妙就奇妙在你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各种不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能够在童话中得到满足。又有哪个孩子没有做过这些冒险的英雄梦呢?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读后感(二):好孩子、坏孩子,泾渭分明吗

为了躲避战争威胁,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四兄妹来到乡下老教授家,住进了教授家里,却意外地通过教授家的衣橱进入了一个足以和《爱丽斯梦游仙境》相媲美的神奇世界纳尼亚。在纳民亚,四兄妹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一切,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坚强,收获了诚实守信。

在神奇世界纳尼亚,那里正被白女巫用邪恶魔法统治着,终年冰雪覆盖,却过不上圣诞节,无数生灵残忍地被变成了石像。而那里同样也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两个亚当之子和两个夏娃之女坐上了凯尔·帕拉维尔城堡四个王座,不仅白女巫的统治会结束,连她的生命都会消失殆尽。”那么,“两个亚当之子和两个夏娃之子”又会是谁呢?他们真的会是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四兄妹吗?!

传说或许仅仅只是传说,四个孩子来到纳尼亚最初也是误打误撞——甚至,由于白女巫的狡猾与邪恶,也由于其中一个孩子埃德蒙受到利诱误入歧途,他们在纳尼亚还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但有一个事实也非常急迫:再也不能任由白女巫为非作歹了,纳尼亚必须恢复为正常的纳尼亚!依靠狮王阿斯兰,在埃德蒙迷途知返、明白是非善恶之后,四兄妹能够完成拯救纳尼亚的重任吗?

英国著名的文学学者和批评家,也是广受好评的奇幻小说与儿童文学作家C.S.路易斯,在他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之《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为来到乡下躲避战争的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四兄妹开启了一个神奇世界和一段神奇经历。现实生活中的世界并不太平,神奇世界里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四兄妹光靠自己,当然无法完成拯救纳尼亚的重任,他们还需要找到帮手!幸而,他们并不孤单,在纳尼亚,反抗白女巫的号角已然吹响!

结果并不难想象,关键在于过程。四兄妹拯救纳尼亚的征途走得可并不是一帆风顺。白女巫用王位、物质诱惑了埃蒙德,却只能够得逞一时。当埃德蒙认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真正醒悟过来之后,四兄妹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应了那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中国古语,再加上狮王阿斯兰、巨人伦波布芬,以及更多的像羊怪图姆阿斯等等的共同努力和抗争,再猖狂的敌人也注定要遭受失败的命运,他们完全是昝由自取!

在《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的故事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埃德蒙。他一度迷失了做人的方向,被一时的利益蒙蔽了双眼。所以,四兄妹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团结拼搏、有战斗力的集体,就必须首先拯救埃德蒙,然后才能谈得上去拯救纳尼亚。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大多时候,哪一次成功,不是需要经过努力拼搏、忘我付出才能够达成的呢?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读后感(三):撒谎、背叛、从《纳尼亚传奇》看怎样培养一个好孩子

这是看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的时候想到的

《纳尼亚传奇》第一部《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有个受到白女巫诱惑的小男孩埃德蒙,他在与白女巫初次相见时,非常紧张,他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恶意。白女巫在决定利用他做诱饵时,拿出了他最爱吃的土耳其软糖。这个时候埃德蒙打消了之前的疑虑,和女巫亲近起来。他一开始还觉得嘴里塞满了食物讲话不礼貌,不一会就连这个想法也没有了,女巫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后来女巫让埃德蒙出卖哥哥姐姐和妹妹来交换土耳其软糖,他居然也欣然同意。

为什么孩子会犯下这么严重的道德错误呢?到底孩子们有没有道德观?目前心理学界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另一种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在生命早期的头五年,孩子是没有道德观的。他们并不热衷于遵守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前道德时期。

到了5-10岁,孩子们就进入了他律道德。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但是他们的规则意识建立在他人的监控之下,而且他们更在意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图。

比方说告诉两种行为让孩子判断哪一种更应该得到惩罚。其一是有个孩子不知道门后面堆着15个杯子而不小心推门把杯子都打破了。其二是有个孩子因为嘴馋偷吃果酱而伸手去够高处的果酱时,打破了一个杯子。处于他律阶段的孩子更倾向于惩罚无意中打破了15个杯子的孩子,而不是为了偷果酱打破一个杯子的孩子。

10岁至11岁时,大多数孩子会达到自律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道德会有他们自己的判断,他们会根据主观意图来判断是否道德,也认识到规则是可以变通的。比方说为了救人,可以伤害、欺骗坏人等等。

然而皮亚杰的理论还不够全面,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道德推理能力要更为复杂。于是出现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发现,儿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道德发展并不以年龄为界限而划分。但是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同样年龄的孩子,有可能道德水平发展程度不同,但每个人的发展轨迹是大致相同的。

科尔伯格把道德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两个阶段,共6个阶段。

这个时期规则对孩子来说都是外部施加的,并没有得到内化。这一水平上的道德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小孩倾向于认为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错的,而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不是错的。假如父母每次带小孩子出门都乱穿马路,罔顾红绿灯,如果这个孩子比较小,没接受过其他交通法规的教育,就会认为闯红灯是很正常的,没有问题。

第二个阶段则是天真的享乐主义。这一阶段孩子遵守规则主要是为了获取奖赏或满足个人需求。很明显《纳尼亚传奇》里的埃德蒙就处在这一阶段。当白女巫拿出土耳其软糖来诱惑他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兄弟姐妹。

另外家长会发现,孩子在某一年龄段,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事效果特别好。孩子会为了争取奖励而乖乖地完成父母的要求。这说明孩子正处于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

从前习俗道德到习俗道德,孩子由完全依赖外部施加,转变为为了赢得他人的支持及维护社会秩序而遵守道德规范。在这一阶段,孩子已经脱离了完全由奖惩驱使的范畴。父母会陡然发现奖励也好惩罚也罢,对孩子的行为约束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道德的第三阶段是“好孩子”倾向。孩子会倾向于做那些讨人喜欢,对他人有帮助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会主动揣测爸爸妈妈想要他怎么样,进而主动去做。一般来说,孩子要到10-13岁才能达到这一道德阶段。

道德的第四阶段是维持社会秩序。这一阶段的孩子会考虑社会普遍观点,也会服从法律法规。像前面的闯红灯的行为,即便父母仍会闯红灯,他也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而拒绝闯红灯。

后习俗道德也被称为有原则的道德,并不是包括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能达到后习俗道德。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道德水平,认识到道德的正确与法律规定并不总是一致的。

道德的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人们认为法律应当为促进人类幸福而服务,如果反之,法律损害到人类的权力和尊严,则这样的法律就是不公正的。比如经典的电影《我是药神》中徐峥的行为,就会被视为虽然违法,但却正确的。

道德的第六阶段是科尔伯格心目中的理想化道德阶段,即一个人良心为原则的道德,在这一阶段个体是判断是否道德的主体,这对于个体有极高的道德判断要求,因此是理想化的,没有人能始终处于这一水平。

抛开要求极高的后习俗道德阶段不谈,家长会发现要想孩子更加自律需要让孩子从前习俗道德进化到习俗道德阶段。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只在乎奖惩,那么他的行为很容易出现偏差。如果他只是因为惧怕惩罚而不做坏事,那么一旦他认为做坏事不会被抓到,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撒谎,因为撒谎能让他们逃避责罚。

还有一些故意搞破坏的孩子,他们倒不是不怕惩罚,而是他们知道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的惩罚他们。不能落实的惩罚等同于没有惩罚,当他们同时处于前习俗道德阶段时,他们自然会肆无忌惮地搞破坏啦!同理,被奖励所驱动的孩子会出现凡事都要奖励,没有奖励就不做的情况。

那么怎样让孩子尽快进入习俗道德水平呢?科尔伯格给出了答案。

当孩子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他自然就能分得清好坏了。这就是教育的魅力了。认知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孩子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举个例子,如果父母单纯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吃陌生人给的糖,不然就会挨揍,就会被坏人抓走等等。前习俗道德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出于惧怕而不敢吃,也可能因天真的享乐主义而忘记了之后的惩罚,只在乎眼前的好处。但是如果父母详细地给孩子解释,吃了陌生人给的食物,可能会被拐走,从此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会非常伤心。孩子就会把不吃陌生人的食物内化为主动接受的准则,或者为了让父母放心,而不就范。

科尔伯格提出的第二个提升道德水平的方法是尽可能地让孩子旁听或者参与父母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孩子的三观雏形始于父母的三观。为何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处事方法会有那么大的差异,这往往是因为各家父母对于事物观点的不同。

我认识三家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家,平时孩子们经常一起玩,他们对于孩子间如何相处有着不同的看法。男生皮皮的父母认为如果被人欺负就应该果断打回去。于是皮皮攻击性就比较强,小朋友稍微有点肢体接触,他就会打回去。女生桃子的妈妈则认为小孩子之间如果闹矛盾不要自己解决,要告诉老师。于是小桃子就很爱告状。另一个女孩笑笑的父母就经常鼓励孩子闹了矛盾主动想办法解决,所以三个孩子闹矛盾,笑笑通常是那个和事佬。

父母对道德问题的不同看法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对于社会事件发表正面的道德看法,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提升道德水平。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做的一系列实验。其大意是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名单,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是天才。结果期末果然这些孩子成绩比一般孩子高出许多。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

心理学家William Casey发现如果在游戏开始前给孩子贴上诚实的标签,孩子们在试验中的表现就会更倾向于诚实。所以父母期待孩子拥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就可以给孩子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比如希望孩子善良就可以给孩子贴上善良的标签。

如何正面管教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家Ross Parke 为了测试惩罚对管教孩子不良行为,帮助孩子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做了一个禁忌玩具实验。他在玩具中设定了一个很有吸引力,但一碰就会发出蜂鸣声的“禁忌玩具”,告诉孩子们不要玩,如果碰到就会受到惩罚。

Ross发现当训练者平时态度和蔼,当孩子触碰禁忌玩具时又表现得很严格,同时惩罚程度保持一致,惩罚时间及时的时候,对孩子们的管教最为有效。

也就是说我们提倡的温和而坚定得管教方式对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最好的管教方式。同时要注意在孩子犯错的当时就纠正孩子的行为。

总之,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虽然人性不一定本恶,但善一定是后天教育所致。要让孩子尽快进入习俗道德水平父母可以平时多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道德认知,在孩子面前多讨论道德问题,给孩子贴上正向的道德标签,再加上温和而坚定的管教方式,相信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会越来越少,很快成为一个温暖而善良的好孩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