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吃的爱读后感精选

吃吃的爱读后感精选

《吃吃的爱》是一本由神奈川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吃的爱》精选点评:

●从食物的角度讲文学、名人和历史,挺别致。看完这本书,越发想去读一读日本史。

●日本美食旅游参考书

●将日本名人和日本美食联系起来,在这个秋日随便翻一篇读起来,颇有趣味。

●为什么爱

●一部充满趣味又具有温度感的日本文化小史

●谁能想到看一本关于吃的书,能帮我理清日本历史呢。 源义经(身中数箭不倒的弁庆是其家臣)-源赖朝(源义经的哥哥)-织田信长-武田信玄(风林火山,在甲斐称王)-丰臣秀吉(信长的继承人)-德川家康。 好多人物在看柯南的时候都看过,看完这本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防忘记,是以为记。

●随便看看的类型,卖掉了

●美食无国界,更无关身份地位。再牛逼的人物回归生活也不外乎柴米油盐酱醋茶~话说随书送的卡片真是美啊美~

●美食与文化 名著与古人 我太爱了 神奈川真棒 4.5

●一本图文并茂的美食之旅,历史文化与美食的完美结合,很喜欢!唯独就是日本的吃食……嗯,就太一般了。

《吃吃的爱》读后感(一):为什么爱

书名中的爱是喜爱的意思吧。把历史名人和美食结合,附上店铺推介,就成了有滋有味的历史。有点意思。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学术功底。越是细微处越显出水平。不知为何现在读书总觉得配图才好。比如历史人物的图片,美食的图片,店铺的图片等。假如想做一档节目,历史名人和美食,这本书是现成的角本。

《吃吃的爱》读后感(二):源氏物语与椿饼

《源氏物语》的《若菜》上卷有个意味深长的情节:三月某日,光源氏在豪宅六条院举办“蹴鞠会”。庭院植着樱树,花瓣飘落如雪,公卿们在树下玩得不亦乐乎。名叫柏木的青年公卿悄悄走到一边,有意无意打量正对庭院的房间。正巧一只唐猫从房里窜出,门帘卷了起来,柏木瞥见了房中的女三宫。女三宫是朱雀帝的爱女,择婿时柏木曾是候选人之一,可惜被光源氏拔了头筹。柏木自叹无缘,不曾想在此处又见芳容。蹴鞠会结束,光源氏备了吃食招待,除了佐酒的干鱼,还有蜜柑、梨子和椿饼。公卿们边谈边吃,只有柏木看着满地落樱发呆,椿饼吃在嘴里木木的,一颗心早系在了女三宫身上。椿饼是历史悠久的吃食。在1400多年前的飞鸟时代,遣唐使从唐带回8种唐果子和14种果饼,椿饼就是其中之一。《源氏物语》写了公卿吃椿饼的场景,未细说椿饼是什么模样。成书于14世纪的《源氏物语》注解书《河海抄》明确写到,椿饼是高级公卿的专享甜食,糯米粉制,甘葛调味,因用椿叶装饰,所以得了椿饼的名字。“椿”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植物,与中国的山茶花同科。日本四季分明,冬来草木尽凋,姹紫嫣红的庭园也萧瑟起来,只有椿叶油绿肥阔,充满勃勃生机。平安时代的厨师选出形状漂亮的椿叶,洗净晾干备用。再选糯米磨粉蒸熟,混上甘葛煎出的汁,细心握出一个个椭圆团子。完全冷却后,厨师取两枚椿叶,一枚做底,一枚做盖,将团子轻轻夹在中间。所有团子装扮完毕,再整齐排列在浅碟中,油绿叶片配雪白团子,洁净又别致。《源氏物语》中的椿饼就是这样制成的,吃在嘴里有淡淡甜味,还有些糯米清香,只算朴素吃食。可在1000年前,吃甜食是再奢侈不过的享受。当时砂糖全靠进口,数量稀少,仅供药用;野生蜂蜜不多,而且采集不易。做椿饼只能用甘葛,它是最重要的甜味料,若没有它,想来也没有椿饼了。甘葛是长在深山的藤科植物,攀附在松柏等高树上,到了秋天叶子变红,就到了收获的时候。人们用刀子割下藤蔓,用力挤压一端,另一端会冒出粘稠的汁液。将汁液收起来熬煮,水分受热挥发,锅底留下淡金色浆汁,那就是平安时代的甜味料,又名“甘葛煎”。甘葛煎比砂糖易得些,但也是公卿专享的上等品。如今砂糖早不是贵重物,没人再劳神费力用甘葛煎汁了。2011年奈良女子大学的学生专门做了复原实验,按古籍还原古人提取甘葛煎的全过程。他们去山里砍了甘葛,依样画葫芦煮出浆汁。尝一尝甜味清淡,还有些植物香气,用仪器一测发现糖度75,已胜过一般蜂蜜的甜度。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若菜》上卷是《源氏物语》十分重要的章节,柏木阴差阳错与女三宫重逢,爱火熊熊燃烧,但她已为人妻,丈夫又是位高权重的光源氏。公卿们喜笑颜开吃椿饼,只有柏木满心忐忑,不敢看女三宫的房间,以免被人瞧出端倪。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此处紫式部也埋了伏笔:光源氏用梨子和椿饼等款待客人,椿叶四季常绿,表示情意长久;梨子发音为“なし”,与“无”、“没有”同音。梨子与椿饼的搭配预示了情意再持久也是徒劳,柏木的爱终以悲剧收场——光源氏发现恋情,柏木忧惧中病亡,女三宫出家。贵族家的金尊玉贵的男女们,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烦恼。

《吃吃的爱》读后感(三):现代日式拉面是广东人发明的吗?

这本《吃吃的爱》可以作为旅行美食指南,让我们也能体验当年日本名人尝过的滋味

最近逛书店,发现很多人喜欢在美食类书籍前流连。也许是广州迟来的秋天让人胃口大开,也许是现代人更懂得生活的乐趣,也有可能是因为,广州本来就是一个盛产“吃货”的城市,“食在广州”并非浪得虚名。就像我身边的“吃货”朋友,有的专门研究肠粉,知道正宗的窝篮肠粉去哪吃,布拉肠哪家最好;有的吃遍城中小龙虾馆,每家的特色都能一一列举;还有的专攻奶茶,知道怎么搭配出来最好喝,糖要多少,冰要多少,是加珍珠还是布丁,每家奶茶店有什么隐藏菜单……总之,生活中因为有这些朋友而增添了许多乐趣。

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做《吃吃的爱》,看完后觉得作者神奈川对日本美食和日本名人太有研究了!他细数了日本历史人物和美食之间的故事,比如紫式部与椿饼的渊源、松尾芭蕉与山药麦饭的趣事、夏目漱石对羊羹的痴迷……作者神奈川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考据日本美食的变迁与历史人物典故,从平安时代一直写到明治时代,时间跨越千年。更有意思的是,在每一篇文章后,作者还附上老店的地址,告诉读者哪里能吃到最正宗的、文中提到的美食,所以这本《吃吃的爱》也可以作为旅行美食指南,让我们也能体验当年日本名人尝过的滋味。

书中有一章讲的是德川光圀(guó)与日式拉面的故事。德川光圀是江户时代水户藩的第二代藩主、德川家康的孙子、著名学者。但他小时候不受亲爹待见,是个斗鸡走马的不良少年。18岁时因为读了《史记》后对汉学产生极大兴趣,幡然悔悟,做藩主后专心理政。他重视儒学,邀请明朝遗臣朱舜水讲学,设立史局编撰《大日本史》,奠定了水户学的基础。

话说这位德川光圀也是个美食家,虽然日本人以米饭为主食,但德川光圀热爱面食,于是他的老师朱舜水就教他许多中华菜品,还特地讲了讲中华面:古中国有藕粉加小麦粉和面,借以增加面条韧性的做法。煮面的汤也大有讲究,不管是鸡汤肉汤,至少不能是白水面。德川光圀很感兴趣,细细记下做法,甚至还亲手制作。

据记载,元禄 10 年(1697 年)6 月 16 日,德川光圀亲手和面煮面,招待最亲近的家臣。面是藕粉和小麦粉制成,汤是火腿熬出的高汤,火腿专门从长崎采购。吃面时配“中华五辛”,也就是韭菜、藠头、葱、大蒜和生姜。光圀说此面为“药膳”,加五辛可发散五脏中的淤气,可能也是朱舜水的教导。不知家臣们对这新鲜吃食喜不喜欢,反正德川光圀十分满意,给它取了个“后乐乌冬”的名字。“后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别看德川光圀少年浪荡,改邪归正后成了道学家,给面取名的格局也大大不同了。

早在 300 多年前,明朝遗臣朱舜水将中华面传入日本,就这么一路到了 20 世纪,各种拉面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清爽的酱油拉面尤其广泛欢迎,也是现代日式拉面的原型。

说起这酱油拉面,其实和广东人有渊源。明治四十三年(1910 年),日本第一家拉面专卖店在东京浅草开业,店名“来々轩”。来々轩酱油拉面人气很高,店主尾崎贯一是日本人,厨师却是从横滨中华街招聘来的广东人。原来明治初期,不少原居长崎的广东人搬到横滨居住,横滨是繁忙港口,外国人频繁进出,广东人制作面条出售,时人称“南京荞麦面”。所以,若细说源头,现代日式拉面竟是广东人的发明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