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锦集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锦集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是一本由[美]乔治·索尔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一):评《拉面》

一个美国人写的关于源自中国的拉面如何在日本扎根并传播的历史。 首先,介绍了拉面在日本的起源,拉面的起源有不同的版本,但是大部分的版本都是从中国传过来的,几个版本之间的差别在于传播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关于拉面的称谓,从充满歧视意味的“zhina面”,到“中华面”,再到比较中性的“拉面” 然后,介绍了拉面在日本的几次兴衰,从二战之前的流行,到二战之中的被管制,再到二战之后恢复流行。拉面,因为它热量高,又制作快速,而被广大劳动群众所喜爱。说起来,中国的拉面传播到日本,日本人因为拉面的便捷而喜欢上拉面,然后把拉面的便捷进一步发扬光大,发明了方便面,再把方便面传播回中国。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二):好玩好饿的全球史

食物是提醒人们直接受惠于国家经济成长的强力手段。这是一本读起来好玩又好饿的全球史著作,从一碗拉面看20世纪中日美国际关系史与日本社会饮食文化史,解构了投射在食物与饮食上的多重涵义,韩国、台湾亦有类似的状况。

本书讨论的面相十分丰富,史料扎实,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很高;同时语言简洁流畅,阅读体验极佳。从“南京面”、“支那面”到“清面”、“拉面”、“速食拉面”;从为商贸口岸重体力劳动者、学生和侨民供能到二战时期的短暂消失,又因美国粮食援助与遏制共产主义的意图而再兴;从摊贩经营到独立店铺再到速食出口广销海外;从彰显城市与郊区趋向均质化的食物选择与家庭分工的变化,再到成为定位年轻群体消费主义文化的象征元素;大众传媒刺激以拉面为代表的日本饮食文化发展出丰富的娱乐形态,拉面博物馆、电影、专著、歌曲、综艺节目的流行都帮促日本对外国家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日本主要利用异国内化、速食出口、区域差异评价这三种方式,将拉面整合进日本国家叙事的进程。做法源自中国、材料兴于美援的日式拉面演进成国民料理,与战后再造新日本的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亦是透视二十世纪东亚国际关系与经贸文化的有趣切点。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三):不如我们的面好吃

一本关于小日子国拉面的历史之书,是美丽国人写的,所以更多的是从消费,经济的角度去讲述拉面在日本的兴衰和流行。尽管旁征博引很多文章,但是分析的内容却还是欠缺的,好在作者的三观是好的,能正确看待历史和过去,这点值得夸赞。

拉面是19世纪80年代从广东一带,随着移民带到小日子国的。最早是在港口区域的中国厨师,烹煮供给国人及外国人。所以一开始叫“中华面”。很受小日子国的进城的乡下人口,工业劳动力群体欢迎,确是便宜又能补充体力的食物。

随着20世纪的经济萧条和侵略战争,食物短缺,中华面也一度销声匿迹。在小日子国败于二战后,美丽国为了控制和夺取该国经济,大量将小麦以食物救援的形式倾销,直接造成小日子国民的饮食结构改变--从米饭转成了面食和面包为主。美丽国大量的小麦和猪油流入了黑市,促使中华面以经济庇护的形态回归民众生活。

美丽国的恶心之处是,为了倾销产品,制定了多种策略,包括刺激市场需求而研究该饮食习惯,直接重塑了日本饮食模式。一边不断的为战败国提供紧急粮食救援来宣扬虚假的大度,一边是控制政府的文化入侵和策略投放,他们改变了消费者的味蕾,改变了思想形态,赚得盆满钵满。

拉面也成为了一个历史象征,一个民族地位的挫败标记。

到了现代,把拉面变成了国民料理,从能量补充到娱乐消费,各种宣传和产品铺天盖地,其讽刺意义也很强。一种低物质层面的食物,担起了抵抗西方饮食文化的作用。尽管他们也在推陈出新,从豚骨拉面,到海鲜拉面,从咸油腻,开始有辣,清淡的多方面发展,但始终沉淀少,却想成就麦当劳,最终会造成了饮食文化贫瘠。

还是,多来国内走走吧,我们的面食文化还是厉害的。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四):从一碗拉面看过往日本。

拉面作为日本的象征性食物,它的发展和日本的文化与政治密切相关。这是一本围绕着国民食物,述说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了解到拉面的引进,没落,高速发展又趋于平缓的阶段。也可以看到日本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思维方式的转变现象。

这本书的前三章作者介绍了拉面的历史。第一章是拉面的起源,拉面传入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移民在日本的发展把中国的面条带入日本,同时随着日本工业劳动者阶层的兴起,他们对于便宜又能吃饱的食物的需求逐渐反应到市场中。从而拉面开始在日本兴起。特别是一战结束和二战爆发之前,拉面是最普及的本土化中式料理,也是京都都市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常态。但是很快随着二战日本实行的基本粮食配给制度,拉面的贩卖被禁止。拉面开始转到黑市。

随着日本战败而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国内尤为严重。日本当局一边要解决粮食危机,一边也要开始战后工业重建。在美国占领的前几年中,拉面还是继续在黑市流动。随着美国小麦和猪油流入日本市场,缓解了日本稻米短缺的问题,也让拉面以经济庇护的形态回归民众。然而美国的此举在于防止日本民间的暴动,同时也是防止共产主义进入日本的重要措施。

在日本再次进入高速再工业化时期的时候,拉面成为了建筑工人和学生的主要午餐。同时速食拉面也在这个阶段登场,面食开始兴起,米食没落。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工人的数量增多从而消费群体的扩大。在日本早期的文化作品中,都开始出现了拉面的影子。作者同时提到了当时最出名的日清食品公司,到现在也是全世界闻名的企业。日清于1958年推出了速食拉面,从日清的运作模式,专利竞争和推广活动,也让速食业有了新的篇章。

拉面的转型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年轻人开始同时媒体相传成为了潮流商品的主力军。饮食文化就像一股潮流刮到了全世界,媒体开始制作与拉面鉴赏有关的内容。年轻人看到媒体上哪家好吃的拉面就赶潮流一般去试吃。同时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给餐饮业带来了一阵东风。各种以拉面而出名的小城市也频繁出现在美食节目或者杂志报刊中。日本此时是从制造业退场,到服务业进场的经济转型。

拉面在美国的发展则是在2000年,随着日本的流行文化(动画、电影)在美国流行,美国时髦青年特别是有亚裔背景的,带领了拉面在美国的风靡。但是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在随后的2000年后期,美国很快就被韩流文化入侵。

这是一本关于拉面历史的书,也是一本非常有智慧的书。从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食物,让我们看到日本普通百姓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读到了日本的历史,日本经济的转变,日本工业化阶级矛盾的发展,日本的第三产业的兴起。面向国际,我们也能看到各国利益各自为主而执行的政治策略和外交方案。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读后感(五):做法源自中国,材料来自美国,却是现代日本象征

.

小切口大历史的饮食文化史作品,近几年都挺吃香的,大约是“民以食为天”的效应吧,对于食物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我们天然有种亲近的了解意愿。

.

《拉面》也归入此类。这部作品的要点,还在于“拉面”这种食物本身的特征,也就是我的笔记标题的这句话。

.

日本的传统主食是寿司、荞麦面。拉面是外来食品,原来叫“中华面”,是在19世纪晚期由中国移/民带去的,起初就是街边摊,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市井行业。

.

拉面地位变迁的关键,伴随着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

当日本转变成为工业为主的国家之后,拉面以其方便、快速与营养丰富获得了工人阶/层的喜爱,到了“二战”之后,日美关系密切,日美贸易频繁,美国的小麦和面粉大量出口日本。

.

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拉面摊登堂入室成为日本餐饮业的宠儿。以“日清”为代表的企业,发掘了拉面的商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量产,饮食文化、历史叙事逐渐把拉面塑造为日本的食品象征之一。

.

大部分的拉面店都实施“暖帘分”制度,大致就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的帮带模式。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高度成长与随之的泡沫,引发了普遍性的焦虑,拉面又成为代表日本传统的手作精神、复古审美与小规模制作结合的“慢食”象征,蕴含着怀/旧情感的物件。

.

这个过程呈现了国家历史、族群记忆的塑造过程。

拉面在战后日本社会的流行与支配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关,是研究当代日本日常生活历史的一个样本。

可以作为观察现代日本社会各个层面变迁的重要标志:中日关系的复杂本质、日本对美国食品的依赖、营养科学的改变、从果腹到娱乐的观念转型,以及战后日本挣扎、成功与停滞的国家叙述等。

.

蕞后一句:“全体大众的集体意愿由文化上统一的劳动力所代表,蕞终将工业劳动者的特色饮食转变成为代表全国人/民的抽象概念。”高度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