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报告》经典影评1000字

《报告》经典影评1000字

《报告》是一部由武凡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报告》影评(一):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报告》影评(二):我并不能认同它就是代表了独立音乐的变迁

一部480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中国独立音乐的变迁,涉及中国社会几代人的演变与冲突。

名头很唬人,内容却是导演拍摄livehouse巡演乐队的现场,然后一小片段的乐队采访。

所谓的独立音乐的变迁无非是一些幼儿园层面的问题,商业与独立。

我有幸看完了全片,期间只有小河、好妹妹和月亮让我印象深刻,导演将月亮的片段放了十几秒或许是想让观众思考商业与独立的这个问题吧。

我并不认同秋实骂吴维的镜头,我所认为的朋克也好独立也好,首先需要人去做,当然武汉没有SMZB可能也会成为今天所谓的摇滚重镇、朋克重镇,但关键问题是SMZB是第一个去做的,而且也做到了,如果假设没有他们我不知道武汉获得这个名头还需要多久。

说白了我看到的只是livehouse从业者主观的思想,以及乐队偏官方的说辞。秋实作为一个和乐队接触的工作人员,她会产生对乐队的不理解,老鲍作为部分妥协的人,想要在允许的条件下去开展整个演出。我甚至觉得本片对于秋实的刻画实在过多,反而老鲍是可以作为一些又想搞文化又不愿意去和强人对抗只能依托现有环境下妥协的代表。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而我见到的太多都是完全屈服于整个商业体系化下的。

不过我质疑的只是这部纪录片所打出的名头而已,导演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报告,他想报告什么?我不妨大胆的设想一下十年之后甚至二十年之后,这部纪录片会成为国内独立音乐的珍贵影像记录,但在这之前我并不能认同它就是代表了独立音乐的变迁。

《报告》影评(三):活得有质感只是胡说

是不是当我说《报告》这部纪录片:“一共八小时。”就劝退了很多人?

但是,不漫长,或者说,当我们随着武凡的镜头一路跟着那个谁、那个谁和那个谁谁谁走向当时他们的目的地,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时间可以导致错觉,是一种漫无目的缺又让你摆脱不掉的交错感。

我不确定,武凡自己是不是完整看过所有拍摄素材?又或者说,还有其他人有幸且坚持看完过素材带?因为我觉得素材带才是真正通向真实的隧道。

其实,我不太相信我们看到的所有镜头呈现了绝对的真实,每个人本身观察真实的能力是有限的,且还能将这份真实准确、清晰再传递给我们,太难太难了。

当我看到《报告》时,我脑海里一直在跟自己说:“这是纪录片,我心理圈地中的纪录片。”我的真实感受告诉我,片子在尽量趋向真实和反映真实;武凡展示的也不是乐队、歌手、艺考生的真实,而是他自己感受到的真实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片子里的武凡是“不在”的,而片子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武凡的在。他选择用时间填平他和被拍人间的沟壑,我甚至可以断定他是一个人拍摄的素材。

就像结尾的段落:

调色板、胡乱地刷洗、有节奏的音乐。

一切都像是刚刚好,我从未想过这样的画面,是漂亮的,是美的。

我们在通往真实的道路上会摔跤,会矫枉过正,追求过唯美,也不排斥宣泄愤怒,甚至痛哭打滚。

感谢武凡安利小河给我。

《报告》影评(四):报告导演,我看完了

看了一个小时感觉不太行,耐着性子耗费三天时间瞪着眼睛把剩下每一分钟都看完了

先说优点:首先涉及的独立音乐人很多,导演想做的应该是文献性质的拍摄记录,所以live访谈基本上都放进去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日后确实会凸显出来,某敏感词的段落现在就提前体现了…

缺点:首先是影片的介绍词吹的东西影片完全撑不起来,其实就是在某livehouse跟拍了一段时间组成的片子…

其次影片在中间穿插了很多美术生的彩色片段,其实跟整个东西是完全割离的,什么隐喻什么对照,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导演是不是之前也拍了美术艺考生的片子但是没剪出来或者怎么样?然后就用上了?

第三,说回主题,就是说它主题和实际上的东西并不对照,如果是整个独立音乐大系,那onway老板的东西就不该那么多(喝酒回家经济问题秋实与老板的关系等等)因为如果你也要涉及到livehouse的话,那也就不应该只有这一个livehouse的片段吧?如果只聚焦与这一个livehouse这半年的兴衰,那你就不该放那么长的现场片段…

第四,很多人在骂剪辑不行,我其实觉得直接电影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最后制作出来的东西真的是浪费了这么多素材,成了这样一个四不像。

第五,访谈应该是秋实问的,其实她的问题我不知道是问的这么浅显还是导演只挑了几个浅显的东西剪出来?

第六,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制作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诚实,我看完全片觉得,导演十分的鸡贼,他真的对独立音乐有了解或者热爱吗?我没有感受到,或许这个东西对于他而言也不过就是一个投机的拍摄项目罢了…

说句题外话,之前拍《城管》老师说这个东西没有表达,素材也不舍得剪,当时很不理解,觉得我拍的就是所谓的——状态!但是看完这个片子,我确实有一些另外的想法…

《报告》影评(五):无题

无邪、羞涩……所有描述年少的词汇,我都想套用在这里,如果你想从旁观察出什么,我觉得是徒劳。

是的,我说的是《报告》高考部分。

导演骨子里的理性和疏离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刻板的,彩色影像是有考量的,镜头、景别、人物关系;换到黑白影像就是无序的,连无人机的噪音都保留了,这个导演被自以为是的美学侵入骨髓,“无可救药”。

关于《报告》的两条线,一条是音乐线,一条是高考线。高考线无对话、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让我以为导演也掉入了俗套的反映年少生活的旋涡。还好,我没有看到人物明确的结局,这种不稳定和全片是保持一致的。固有的对话、影片结构让我不时陷入烦躁,音乐人们相似的表现和神情更加加深了这种烦躁。导演对高考线的把握控制让我相信他在坚守自己的底线。

没错,我觉得他预判了所有观影人的预判。

我个人觉得这部纪录片还是可以的,完全符合我的评判标准是:“是否需要借助旁白来推进前进”。

从“采访”的视角可以看出,主人公们是知道自己在被拍摄的,他们在做手头上该做的事,却又偶尔流露出怯场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又稍纵即逝。我觉得,是导演把蔓延开的情绪戛然而止了,剪片子我会一点,后期嘛。

我之所以说片子还可以,源于节奏感。两条线的交织,两种状态的互换,一种精神内核的展现,我理解的精神内核:都是跑场子。不接受反驳,不看请关闭,谢谢。

如果有影评写什么“硬币的两面”,片子的“音乐人”和“高考生”恰恰体现了的“艺术”和“生活”两面,那足以证明,这个人没看片子,至少没看完。

相信我,导演是偏执的,他是没有在片子里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似乎把解读影片的空间完全留给了我们,但其实,那是他的诡计,他是预设好的,他安排了一切。

用了各种指桑骂槐的办法来表达对某些音乐人的“不满”,批判了他们“既要当X子,又要立牌坊。”的心理。另外,作为观众,我非常鄙视导演,喜欢谁就给谁剪出更长段落的做法;当然,如果我来剪,我也会这样。

我始终认为,大多数记录片显得十分粗糙是刻意的,但《报告》的导演并没有这样,他注重了电影该有的一切,算是在粗糙和刻意之间找到了平衡。不过,我又讨厌他刻意表达艺术性,加入了太多顽固的主观意识,所以我不确定它该不该被评定为记录片?但它又没有一个镜头是设计的,没有一个场景是安排的。

当然这不重要,故事化的记录片杂糅艺术化也是个路子。

最后,我要篡改X度百科里的一段: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拍摄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

这段话出自达利的百科,查了一下,导演出生的时候,达利上天堂了。

真好,不然,达利该骂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