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水浒白看读后感1000字

水浒白看读后感1000字

《水浒白看》是一本由王路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白看》读后感(一):细读文本,有所启发

1.武松和林冲对读,一个新的视角,两者相似的遭遇,因处事态度不同而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有了不同的结局。解读非常好。

2.对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潘巧云、潘金莲解读亦较新颖,对李鬼之妻的分析可谓悲悯。然二潘遭遇虽有因,非其不忠于家庭之借口。

3。总体上细读水浒,令人耳目一新,部分显得牵强。

《水浒白看》读后感(二):断网听雨伤旧事,开灯熬夜看闲书。”

“断网听雨伤旧事,开灯熬夜看闲书。” 这是昨天想发的诗,看书到深夜,忘了。找不到书看的朋友,我推荐王路的这一本。 王路老师是闲人,我们需要这样的闲人。这书比金圣叹有理,天大地大,理最大。有理有趣,尽矣。

昨天一口气看完武松之慧、林冲之愚,鲁智深之俗,潘金莲之失,武大郎之哀,吴用之死。有的句子,读来如遭电击。王路是慈悲的,也是清醒的。因果报应,诚实不虚,人生怎么不好好修行。

沈从文、汪曾祺、徐皓峰、王路、李娟,这是这些年读到的好文字好文章,读者惜福。

《水浒白看》读后感(三):《水浒传》,值得一看再看

《水浒传》,值得一看再看《水浒传》是本好书,我不到十岁的时候开始看。巧了,王路也是那个时候看的。

手边恰好有本他的新书《水浒白看》。凭这书名就是叫板。白看?你才白看呢!

虽说对本书不以为然,没想到捧在手里倒放不下来了。王路读的那叫一个细,跳进每个人物心里去读,感觉数他最懂施耐庵。官吏豪侠咱先不说,单单几个小人物都说的明明白白,让人惊讶不已。

书中李鬼夫妻本是旁枝末梢的人物。可在作者读来,比那些英雄侠客更让人汗颜。这两口子穷,但热爱生活,这两口子贫,却不愿杀生害命,出门劫道实非所愿。乱世动荡才是真祸害。梁山泊人才济济,智勇双全的人物不在少数,可让作者看来,最最智慧之人当是卖梨的郓哥。

读书读的是韵味,外行看的是热闹。我当年看的只是刀光剑影江湖义气,作者看的却是尔虞我诈结党营私。在王路眼里,堂堂水泊梁山仅有二人堪称好汉,一个是武松,另一个是鲁达。连那禁军教头林冲,大名府的富甲,都被看破了,实为酒囊饭袋。李逵探母路遇白兔,王路都能瞧出来此处有戏。从《古艳歌》里引经据典,道出施耐庵对李逵的不屑,这厮有了新交忘了旧恩,简直连一只兔子都不如。

《水浒传》中看似豪杰实为草寇之流大有人在。作者与平日里我等视角不同,倒是真正领略了原文意境,不服不行。

前有易中天《品三国》,后有《刘心武说红楼》。在我看来,王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施老先生惜墨如金,一个字便可道出几层意境。很多地方我们看不出来,王路可看得清楚,讲的明白。

本书中多处提及金圣叹,那可是大才子大学问。但王路与其意见相左,经过比对,王路占理儿。菜市口归天这位确是自恃才高,把原著改的丢了味道,还是施老先生笔法好,金圣叹自嗨的有些过了。

至于原著里的禅学佛法,应是各有领悟。儿女情长之事,王路的确有独到见地,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提到连阔如的《江湖丛谈》,我便知道他是位行家。懂书之人,他读出来的《水浒》,必有新意。

《水浒传》讲的是忠义,王路看的是人心,世间佳作离不了“人性”二字。读了这本《水浒白看》才知道读书必入疯入魔,方可有所领悟。试想如同王路这般,戴上所有人物脸谱细啃慢嚼,实为难事。有他用功,咱们省了不少力气。

经王路这么一写,《水浒传》,真是值得一看再看。

《水浒白看》读后感(四):其实是一本教我们怎么看书的书

很多时候看一本书,觉得不错,然后想看解读此书的文章(或书),会发现原来书里有很多东西居然没有读出来,会有“没想到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原来都白看了”的感触,进而会有再读原书一次的念头。看完王路的《水浒白看》,我还真觉得自己白看《水浒传》了。 《水浒传》写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108条“好汉”“英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故事。但《水浒白看》却把这些“英雄”平民化了,写他们的性格缺陷。比如说林冲,愚笨、卑微、没骨气;说李忠,世人“只记得他的‘不爽利’,记得他武功低微,而不解他之忠厚”;说卢俊义,不丈夫。不仅把吃瓜群众的认识给推翻了,还把自视甚高的金圣叹也“认认真真”地给批评了。当然,王路的批评不是胡乱瞎说、满嘴跑火车,而是有理有据。 这“据”不用说,指的是小说中故事、人物对话等等,一言概之“小说文本”。这“理”不是别的,而是人之常情,即我们大家认可的一些出世基本道理。比如说,卢俊义在梁山久住,说好的日期不回不说,也不给家里带个信;回到家先问问燕青在哪里,而“不知其夫人贾氏安在”。被冷落的卢俊义之妻——贾氏出轨,责任真的只在贾氏和管家?又比如说,鲁智深原称林冲为“兄弟”,两人情谊深厚,后来林冲在梁山坐稳了位置,就称他为“教头”,为何?书中分析得出结论:林冲是对地位颇为“计较”的。《水浒白看》由人物言语、行为出发,分析人物的性格,对照其命运走向,颇有意思。 《水浒白看》以“人之常情”评水浒人物,使得英雄露出常人之貌,而小人物则得到了更多的同情、理解。在我看来,对水浒边缘人物的分析解读,是《水浒白看》最大的看点之一。书中写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潘金莲、武大郎、郓哥,均是以常人之情看待,或许有所偏倚,但总体在“常情”之中。比如说李鬼之妻初见李逵,家徒四壁,日子过得艰苦,却仍想做一碗菜给客人,而后得知家中呆着的正是李逵后,作为普通人,遇到“通缉犯”李逵报官并非不妥;比如说武大郎爱弟更甚于妻,凡是弟弟说的没有不对的,成为家庭一重大矛盾,等等,莫不“贴心”。其中说到潘金莲对爱欲的渴望,尤为让人慨叹。书中说:“我们和潘金莲,都是患病的人,只是我们在潜伏期,而她的症状发了。”“我们有美满的家庭,有合适的工作,有值得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而这些,潘金莲一样也没有。” 看书,看表面的热闹是一种乐趣,去将心比心、品味人情是一种乐趣。看热闹简单易得,将心比心却不易做到的,因为那是要付出“真心”的。《水浒白看》其实是一本教我们怎么看书的书。我想再看一遍《水浒传》了。

《水浒白看》读后感(五):《水浒白看》:书的滋味,都在书里

(本文发表于《南方教育时报》)

写品读文章,好比炒肉菜。有人肉是肉,菜是菜,互不相干;有人肉中有菜,菜中有肉,相辅相成;有人能让配菜借得肉味,单独入口也回味无穷。王路的《水浒白看》大概是最后一种,在扎实的细读基础上,文字本身笔力十足,发散得当,读来颇有滋味。

英国小说家G.K·切斯特顿写过一篇名为《隐身人》的小说,讲的是一桩命案发生,警察盘问目击者凶案现场是否有人出入,回答竟是并无旁人出入——这样一来,凶手难道是隐身人?非也,原来是邮递员犯的案。因为此人经常出入,众人早已不把他当“旁人”看待。而在这本《水浒白看》里,王路写了不少水浒的小人物,如“打虎将”李忠、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等等,这些人物也许早已在《水浒传》的阅读史上“隐身”,但王路却让他们“现了形”,从而独辟蹊径,展现出水浒的另外一面。

譬如他写李鬼之妻,世人只记得李鬼的蠢,对李鬼之妻恐怕难有印象。但王路却发觉这位妇人“髽髻鬓边插一簇野花,搽一脸胭脂铅粉”。女为悦己者容,而在这深山之中,李鬼之妻唯一想要取悦的,便是李鬼,夫妻情笃足以得见。再比如当李鬼告知妻子自己被“真黑旋风”所伤,而妻子发觉那黑旋风也许正是方才来到自己家中的黑大汉时,她却提出两人可以“对付了他”,顺便还展望了一下未来——“谋得他些金银,搬往县里住去,做些买卖,却不强似在这里剪径。”偷鸡摸狗的营生终究是生活所迫,县城里平凡而安稳生活才是夫妻二人所向往的。联系到随后二人的结局,只教人扼腕叹息。

王路对李鬼之妻等小人物是宽容的,通过他们的可悲可叹来展现普通人遭际的无常。但他对于一些“大人物”,却能从文本细处发觉他们“小”的一面。例如他写曾贵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难破头皮也没能把投名状交上来,不是没本事,而仅仅是不敢动手。读林冲,世人大多看到的是虎落平阳的悲凉,但换个角度,林冲也许终究不过池中之物,这是他无从改变的宿命。

而除了“于细处见功夫”,王路对《水浒传》的品评,还充分依托了他独到的知识结构。世人皆爱鲁智深,但他却点出了鲁智深乃“媚俗”之体现,因为鲁智深“酒肉和尚真修行”的这一形象,是时代对禅宗的误解。鲁智深杀人放火、快意恩仇,最后还能涅槃升天,其实是文学作品对世俗观念的迎合。而这里对于禅宗观念及形象的讨论,依托的正是作者自身对于这一课题的深厚造诣。

经典文学往往如同一面棱镜,折射的光线有无数可能,但它终究是自洽的,否则便只是一块无甚价值的碎玻璃。出色的读者可以从经典的自洽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自洽,而出色的评论者则当以此为基础,将其作为一种结论加以呈现,从而让其他读者看到更加广阔的“未知之海”。王路的《水浒白看》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但说到底,酒到酣时“都在酒里”,书的滋味也全在书里。《水浒传》有水浒传的滋味,《水浒白看》亦然。但凡读来,便终有所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