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狂想人生读后感100字

狂想人生读后感100字

《狂想人生》是一本由[英] 马克·布莱克 / Mark Blake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雅众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想人生》读后感(一):忠于自己

It is real life it’s rock life, 是几个人互补的个性,是商业化运作,是天赋造就了传奇,更重要的是,那种孤独的坚韧,不泯的热情

要的是与众不同,要的是惊世骇俗。

乐队四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迥异,但有着他们走到一起并坚持走下去的共同约定和信念,看似冲突和不兼容的个性,却让团体互补,一个都不可少;

“摇滚”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摇滚乐队的成功离不开商业化的操作,也面临着各种政策、经济状况的制约;

在每一次演出、每一张作品诞生中的妥协和矛盾,每个人都有崩溃的时候,皇后能够青春那么多年,始终给人是大大方方的良好背景和质素;

在征服和达到所有可以想象的目标后,是不是敢于冒着失败的风险实验性地探索,继续前进的动力又是什么?

四个成员既是一个整体,但他们各自也是独立的个体,除了皇后之外,还分别在不同阶段持续发展着各自的音乐事业,只是不如Queen那么为人广知。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对自己的内心、天赋和事业忠诚的程度,和对”皇后乐队“本身不相上下;

《狂想人生》读后感(二):每个皇后死忠都值得一读的书

终于看完,经常看几页就很多细节发感慨,想写。但全部读完后大脑放空戛然而止不想多说。总结,点到为止。1:战后艺术规律里有在美国成名就会世界成名,但这条规律对皇后完全不生效。我可以感叹下一直到弗雷迪死前,美国都是Shit一样的存在对于他们,没什么市场也很排斥皇后,没少攻击他们,大家后来都拒绝去美国巡演,(好莱坞倒是很有商业头脑在牙哥死前把美国版权全部拿到,借着死亡事件在几年内把千万版权费赚回,以后继续摇钱)。和美国恰恰相反的是日本,皇后在日本的地位高耸入云稳固不可撼动,以至于给他们暖场的不出名乐队,暖过就火起来。so在皇后乐队成为世界级乐队的路上根本没有美国什么事。美国Shit!

2.很多友邻都刷黑塞,喜欢他,我自从看了上海文艺09年那套黑塞书中的三本后就放弃,可以说很讨厌黑塞(不知是否和译本有关),无论别人怎么吹捧都不想再看,完全不对我路。直到梅校长特别喜欢黑塞后,我:OK那就就重来读!我要重新审视。

3.书中所提及的各路明星MJ,玉婆,马拉多纳等都罢,金属乐领域里大牌乐队也都有提及,莱米,铁娘子,Ozzy他那个黑涩会教父般惹人厌的岳父,大M,范海伦………Thin Lizzy是皇后巡演一路的暖场乐队(对他们我有保留态度),黑安的tony,蓝牡蛎等等等如果你看的够认真自己找规律去吧。

4.其实超级讨厌说弗雷迪是Gay的,了解下,这就明明是双性好么,后期在一堆男伴时他依然还和女伴同居,不是那个玛丽!玛丽并非那么美好,弗雷迪的歌曲里有写给玛丽的一曲,还有写给男友和女友的,出处自己找。

5.每张专辑和歌曲的产生推进可以自行从书里找,有的世界大金曲就是费雷迪5—10分钟不经意写的,梅校长不到5个小时录的(哪一曲自己找)。1980年前的专辑更值得好好听,因为他们坚持不用合成器的时期。展开说的太多太多…懒得继续,就先到此。

死忠粉真的是越到后面读的越百感交集,哎,永远的牙哥,伟大的Queen!

《狂想人生》读后感(三):看过皇后乐队的传奇了?再来读读弗雷迪他们的柴米油盐

我得承认,是在看过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后,才一遍一遍地去听皇后乐队那张名叫《歌剧之夜》的唱片的。一首一首地听唱片里的歌,数遍以后,渐渐明白,一部替皇后乐队的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立传的电影,为什么不用传唱度更高的《我们是冠军》,或者节奏强悍的《我们要震撼你》做片名?

因为,从歌词到曲调,《波西米亚狂想曲》莫衷一是的表达,像是传主在未卜先知自己的生命旅程。

显性的歌剧趣味,是在歌曲短暂的引子和第一部分民谣以后一分钟的讴歌。这一分钟,弗雷迪·莫库里演唱的主歌,听上去非常简单,简单到除了几个意大利语的单词外,都是似是而非的哼唧。而曲调呢,像是从经典歌剧里找来了几句唱腔后由曲作者无缝拼接起来的。我们撇开那些语焉不详的唱词去听乐队4个人的奋力高歌,那真是非常高级的和声啊!1600年10月,随着意大利人佩里·卡契尼的《尤里迪西》被搬上舞台舞台,西方音乐艺术品种里就又多了一种,歌剧。虽然,卡契尼之后意大利又出现了一位歌剧作曲家,祁马罗萨的《秘婚记》风头一度还健过了同时期的莫扎特,但彼时独占鳌头的歌剧作曲家,还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而意大利歌剧再度成为世界歌剧艺术的高峰,要等到莫扎特辞世的第二年,那一年,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出生。

5分58秒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仅用1分钟致敬歌剧,深爱歌剧的弗雷迪·莫库里觉得根本不够?他索性用隐性的歌剧趣味来包装整首歌曲。

5分58秒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被弗雷迪·莫库里用迥异的曲风“分割”成5个部分:49秒钟的引子部分,是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听来犹如歌者在云中漫步;第二部分则马上面对着现实,歌曲作者用民谣曲风,缓缓道出了心中的苦闷和惶惑:妈妈我刚刚杀了人/用枪抵着他的头……用民谣找不到解药,弗雷迪·莫库里尝试去求助深爱的歌剧,于是第三部分,1分钟听似混乱实质自有理路的歌剧宣叙调般的吟唱,是有罪少年最后的挣扎。过渡到第四部分,少年的不甘被弗雷迪·莫库里处理成硬摇滚——还有什么曲风比硬摇滚烈度更大?暴怒的硬摇滚后,全曲只剩下了最后的10秒钟,弗雷迪·莫库里笔锋一转,从愤怒的顶峰一下子进入到和缓的结尾段落:对我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风往哪里吹。头破血流以后,用《波西米亚狂想曲》讲述心声的弗雷迪·莫库里说,就这样吧。

像这样一首语义复杂的摇滚经典,电影或者唱片都不能让我们完全懂得弗雷迪·莫库里的神来之笔到底拜哪一片云彩所赐。那么,雅众文化推出的《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就来得正是时候了。

《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的作者、英国人马克·布莱克在遍访了与皇后乐队关系密切的一干人等以及弗雷迪·莫库里的亲密朋友后,如此还原《波西米亚狂想曲》“成长足迹”:此歌的雏形还在弗雷迪·莫库里的脑子里若隐若现时,它的名字叫《牛仔之歌》。现在,我们认定只有“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一歌名才配得上这首风格一言难尽的歌曲,可当年为了保住《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个歌名,皇后乐队不惜跟唱片公司的老板分道扬镳。布莱恩·梅、罗杰·泰勒和约翰·迪肯等皇后乐队的成员,是觉得就是要硬挺乐队主唱呢?还是懂得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马克·布莱克的描述很犹豫,让我觉得乐队成员彼时只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唱。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大概很难理解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弗雷迪·莫库里,所以“妈妈我刚刚杀了人/用枪抵着他的头……”这句歌词带给皇后乐队的歌迷很大疑惑:真是一首为杀人少年寻求救赎的歌吗?《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说,真是那样的话,乐队就没有必要改《牛仔之歌》为《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不必为了坚持歌名而付出有可能自毁歌唱前程的代价。那么,曲风漂移的音乐再叠加上语意含混的歌词,弗雷迪·莫库里以及皇后乐队想要通过《波西米亚狂想曲》吐露什么样的心声?他们,特别是弗雷迪·莫库里关心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代人的不知所措。弗雷迪·莫库里用少年杀人这一极端事例指代的,其实是生于二战以后、成长在世界风云变幻得异常诡谲年代里的年轻人的迷惘。

假如这一解读在理,那我觉得,就表现1970年代年轻人的迷惘这一点上,《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做得要比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为透彻,原因简单:电影是一个人的传奇,书是4个人甚至被乐队裹挟进他们演艺生涯的人们的生平。特别是,我们对弗雷迪·莫库里是个天才这一结论没有疑义的话,那么,通过书籍了解乐队其他成员以及乐队周边人员彼时的表现,则更接近那个年代的真实。 尤其是乐队的吉他手布莱恩·梅,他是我在阅读《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时最让我怦然心动的人物。喜欢天文学的学霸、与爸爸一起制作后来用了多年的吉他、与弗雷迪·莫库里相知又相左、总是陷于对婚姻的迷茫中……布莱恩·梅才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从事实到电影,损失的就是对更能代表时代特征的大多数的描述。

与《《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相比,在我看来,电影还有一处疏漏就是没有让世界顶级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出场。正是因酷爱歌剧,才帮助弗雷迪·莫库里创作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而马克·布莱克笔下皇后乐队的主唱对卡巴耶诚惶诚恐的态度,也是其很难盖棺论定的人生中的一点烛光。

《狂想人生》读后感(四):The Miracle——读《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 Is This the Real Life The Untold Story of Queen》有感

这本书一上市我就赶紧下单买了,随书赠送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胸针(见图)。书的封面当时被很多人吐槽,希望能用四个人的照片而不是弗雷迪一个人的,因为这是皇后乐队的传记而不是他一个人的,我个人觉得这封面很可能受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球热播的影响,毕竟和电影海报几乎一样,连色调都完全一样。我在贴吧读过不少皇家丽人的贴子,也很认真地读了席虎牙简短版翻译,非常感谢她俩为此书的出版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贴吧中的那个简短版翻译,大刀阔斧地删去了很多冗余无用的支线,因为不是正式的翻译文本,译者的语言也很活泼幽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很多地方让我捧腹大笑,也同时让我误以为本书会是比较调皮的风格。其实不然,这是我读过的最枯燥的摇滚传记,此书细节繁多,支线更是相当庞杂,作者讲故事的方式也干瘪得难以形容,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老鼠讲的故事还干燥,干得都能用来烤衣服了。另一方面,Mercury和May的童年描写极其详细,涉及大量支线人物,这些人名佶屈聱牙,过目即忘,在书本的后半部分也不会再出现,我索性将这些人名都念作“某朋友”。书中几乎没有八卦,描写May和Anita Dobson的婚外情都是用一种让人提不起兴致的一本正经的方式,主要就用了几段写了May的抑郁和忏悔,至于Freddie那些风流韵事就更少了(如果认真写可能会写满整本书?),关于Paul就短短几个段落,Jim Huton的戏份也不多,这本书重在描写他们的音乐作品而不是私人生活,作者的态度也是非常认真客观的。我对Freddie的童年挺感兴趣,毕竟,一个非洲出生、印度长大,最后在英国成为了摇滚明星的帕西人就此一家,别无分店。Taylor的童年就相对比较简略,Deacon的童年几乎完全没有,甚至在一本487页的书中直到134页才出场,461页就退场。

1985年7月13日,在英国伦敦温布利球场参加了“Live Aid”大型慈善摇滚演唱会,皇后乐队献上了一场完美的演出,从“拯救生命”演唱会开始,我读书的速度就渐渐放慢,好像我不读完此书,他们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一样。皇后乐队该怎么说好呢,他们四个人每一个都是这么棒,音乐风格华丽又多变,从爱情到宗教,再到科幻(托天文学家的福),表演形式从芭蕾到歌剧(我不是说其他站着唱歌的乐队不好,但是他们的表演形式真的相对比较单调),无所不包,“它是简单粗放的重金属摇滚和精致华丽的戏院歌剧的结合体”,不要说他们每个人的风格迥然不同(即使后期署名都是“皇后乐队”也还是能一下听出区别来),就算是Freddie一个人,前期后期的风格差异也非常明显,他换造型那会儿,多少粉丝抗议啊,我们想要妖娆秀美,腰肢纤细,亭亭玉立的Freddie,不想要大胡子白背心大叔!如果让我聊Led Zeppelin或者Pink Floyd,我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我最喜欢的那几张专辑,可是要我选出最喜欢的一张皇后乐队的专辑可太困难了,每一张我都好喜欢啊,每多听一首,我对他们的敬意就更深一层,“这种风格他们也能玩?”

皇后乐队贡献了数不清的金曲,影响了全世界的好几代人,而随着这些被影响的人长大,他们也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八十老太都耳熟能详的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Under Pressure,Killer Queen,Bohemian Rhapsody,Love of My Life这几首近年来也随着JOJO动画化和电影的热播重新为年轻的观众所熟知。我个人特别喜欢的The Miracle,Innuendo不仅旋律和歌词非常好(有些乐队的歌曲旋律很好,但是歌词真的是硬伤),MV也很有看头,而且这些近乎完美,充满感染力的歌曲都是Freddie在得知自己生病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中创作的,这些充满希望的旋律真能听得人眼泪掉下来。“然而,莫库里永远是个谜,即使对他的乐队成员来说也是。出身、童年、性取向等等,都是他生命中时时保持私密的领域。他的健康问题也是一样。”“他曾说:‘我不要人们买我们的唱片是出于的同情。’”

而关于John Deacon的那些小小怪癖,在书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Deacon)我太腼腆了,不敢去见戴安娜王妃。我觉得我要出丑的。”这就是你让路人代替你去见王妃的理由?“(Freddie)他环顾四周,估摸着乐队里哪个人最不想被这对乳房蹭到,悄悄地向约翰迪肯靠过去。(I Want To Break Free)”“老实说,‘迪迪’有点怪。我们的贝斯手和他打过照面,一直走过来想和他聊聊用的什么贝斯装备。约翰迪肯不停地躲,躲了大约三四次之后,他转过身来,说‘你的是谁啊?’”就是这样腼腆的Deacon,在乐队最需要他的时候下了好几个金蛋,虽然他和Freddie主导的那张Hot Space在当时被看作是败笔,但是现在听起来多带感啊。

你能想象Brian May居然是Axl Rose的忠实粉丝吗?对,我说的就是那个Guns N' Roses的Axl,我不是说他不够好,我也知道他忠诚地爱着皇后乐队,但你知道的,Brian May和Axl Rose,这两个人无论哪一方面来看都是极端的反义词。“‘我是艾克索的忠实粉丝,’布莱恩梅坚持说,‘他向人们传达着真实的情感,与各种不同的人分享他的感受。他坦诚地说害怕同性恋的这个事实很有价值,还有他在我们的演唱会上说,我来这里既是为了弗雷迪,也因为我觉得艾滋病这个问题会牵涉所有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以为艾滋病是同性恋病,根本没有什么这种病会“牵涉到所有人”这个概念,而很多人就算是害怕同性恋,也不会这样在公开场合说出来。当然,Axl的这种行为也被很多人视为脑壳有问题,毕竟当时和他同台演出的可是Elton John!在我看来,他在大多数场合真是个小机灵鬼儿,我在之前的聊Buckethead中谈到过他情商极高,观察力敏锐,脑子灵活得不得了,关于Guns N' Roses,有机会我再详细聊吧。至于Brian May,他在此之后重返帝国理工学院,重拾科学研究,完成了三十多年前搁置的博士论文,坐实世界上学历最高的摇滚明星地位并带领皇后乐队剩下的成员巡演至今。

“Mother nature does it all for us,

Open hearts and surgery, Sunday mornings with a cup of tea,

Super powers always fighting,

But Mona Lisa just keeps on smiling,

The wonders of this world go on,

It's a miracle, it's a miracle, it's a miracle, it's a miracle,

The one thing we're all waiting for, is peace on earth and an end to war,

It's a miracle we need, the miracle, the miracle.”

就像他们在歌曲The Miracle中唱到的,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奇迹,Freddie一生逐梦,皇后乐队的传奇故事也将永不落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