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精选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精选

《老人的战争》是一本由[美]约翰·斯卡尔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一):人还是核心

科幻小说能够营造出来的是更加宏达的背景,但核心还是以人为根本的伦理哲学问题。但是,只看故事就已经很有趣了。作者在对话方面确实下了功夫,场景描写的并不多。但是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这种对话风格可以让读者感受得更加直观。另一方面,作者在开头就把一些硬科幻的问题给读者堵了回来,并没有更多介绍技术,原因是这些技术是外星人的,高智慧类种族的,所以不多解释。而后期的改造以及大大小小的战斗却是一步步推进,让主角一路艰辛走来。说回人性哲学,这个题太大,对于不同智慧种族,基本假设上都有哲学和宗教的形成,因此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会发现,宗教方面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当然,这只是六部曲之一,后面还有5部,不知道我啥时候会去买来看。但这本确实不错,推荐!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二):逗哏才是本体

读客终于改邪归正,放弃了《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这种天雷滚滚的书名,换了封面设计,老人的战争也算终于能拥(洗)有(版)姓(挣)名(钱)了。不过约翰·斯卡尔齐或许并不会觉得星球敌人这种抓马的营销书名是种冒犯,毕竟他本人是个大写的段子手,逗哏幽默力满格,上一秒还正正经经,下一段就开始屎尿屁。 约翰·斯卡尔齐的科幻之路起源于个人博客,也算是美国当红网文作家了。年初网飞大热的动画短篇集《爱 死亡 机器人》里就有三部改编自其短篇小说,分别是EP02: Three Robots Experience Objects Left Behind from the Era of Humans for the First Time;EP06: 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EP17: Missives from Possible Futures #1: Alternate History Search Results ,足以一窥其写作风格——脑洞配黄腔,恶搞伴沉思,巴格脆好下饭,想快速领略约翰·斯卡尔齐画风的朋友不妨绕路一观。 这本《老人的战争》正是他的成名作,风格大成。他作品的科幻观和想象力平平,甚至可以说都是拾人牙慧,12个星球的物种设定实在算不上什么卓绝的科幻想象力。但他对故事的掌控力和娱乐化处理手法都相当老道,阅读快感一气呵成,开场第一句“七十五岁生日那天,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给妻子上坟,第二件是参军”简单直白,牢牢勾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埋下了情感线索,老汉从军为哪般。第一部分基本异常欢快,老屁帮悉数登场,返老还童的代价是大家都'绿"了和四分之一的幸存率告知,重获青春的庆祝是群交狂欢,这也真的很美国了。第二部分开始,殖民联盟军的神秘面纱缓缓掀起,满口脏话的教官登场下马威是很有趣的反套路梗,看得我直乐。战场的残酷和荒诞交织在一起,战友折损,朋友离去,约翰·斯卡尔齐却写出了卡梅隆电影里美国大兵的味道——"game over, man, game over"。第三部分拾起了贯穿全本的情感线,万万没想到吧,这还是个爱情故事,故去的幽灵重现。小说篇幅不长,却汇集了科幻,爱情,战争,动作各大元素,妥妥的好莱坞商业巨制。最妙的是如果改编电影的话,对话编剧的工资都可以省下来,约翰·斯卡尔齐的人物对白已经足够精彩了。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三):这玩意什么时候影视化?赶紧的我等不及了!

没想到这个故事还能再版,差点错过了。

看第一版《垂暮之战》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百忙之中,非看不可,看完还狗胆包天地给妈妈推荐。

当时年轻的我主要惊叹于设定细节上的合理和逻辑自洽:

人类为什么要75岁的老人去参军?

科技已经这么发达了,为什么需要原生的地球居民去参军?

人类返老还童后,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呵呵,为爱鼓掌!

………………

拿到这次的新版已经是第三遍阅读这个故事了,恰好自己正在一个非常惧怕衰老的年龄点上,于是对想象力之外的部分有了些新的体会。

这是一个特别通俗的类型故事,节奏爽利,台词幽默,主角开挂…………中间点缀了一些恰到好处的人文思考,各方面都很平衡,应当是大部分读者和观众会喜欢的那种调性。人就应该多看这种故事,既能收获快乐,又能引起一些反思,可以自我欺骗说并不是单纯地在娱乐。

虽然在茫茫多的科幻小说中横向对比,《老人的战争》的设定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但好在它们非常优秀地服务了故事。对我个人来说,无论是星际大航海世界观还是精细的人体改造和半自动武器设定,几乎就是自己理想中科技发展的方向。我非常希望人类能有这样的未来,也真心实意地想活在这样的未来中。

在热血中夹着一丝残酷的战争过程之外,作者抽空还讨论了一点太空殖民的必要性和非正义性,以及“克隆的你还是不是你”“没有记忆的你还是不是你”等关于人类存在的延伸性问题,将作品的价值观定得四平八稳。

老实说商业性这么强的小说到现在还没被改成影视剧,我是有点意外的。毕竟“75岁参军”这个噱头还挺足的不是吗?有功夫拍《千星之城》那种剧本还不如来拍拍这个……

该书成稿于2005年,那时候连智能手机都没有呢,作者不得不用【PDA】这么个玩意来实现一部分目前苹果手机轻松拥有的功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别有一番趣味。

另外,直男作者能把感情和婚姻写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并不珍惜,后来扫文多了,才发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那些将婚姻描写成爱情坟墓,配偶是无法灵魂相通的“亲人”,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只追求“坚贞不渝”“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故事比起来,这个作者对主角感情经历寥寥几笔的勾勒,水平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作者确实是直男吧?)

腰封推荐上说这是作者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但我猜测这应该是他成功面世的第一部作品,而不是创作生涯的真·第一部作品。如果有人第一次动笔就能写出如此成熟的故事,那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不要活了。

译者的语言风格仅在前几页对我来说有点过于个性,后面大部分都很流畅。也不知道台词里的一些脏话是怎么过审的,保留下原文的粗鄙风格算是份意外之喜,看着非常舒爽。感谢编辑们为此做过的努力,我知道这肯定并不容易。

我身边也有些朋友不太喜欢这本书,我猜除了设定不够新颖之外,本书的结尾部分也是扣分项。作者把最后一场决战处理得太草率了,仿佛男主能幸存下来全靠主角光环,给人一种高潮没上去的感觉。

好在它只是一个系列故事的开头,本书的结尾也只能算一个短暂的中场休息。目前我只看过后续的《幽灵旅》,最近才知道原来整个系列有六本,打算尽快补完,希望后面的情节能更加精彩,有一个能衬得上这个开头的真正结局。

以及,六本的体量拍个美剧也够了,在线许愿亚马逊或者网飞赶紧动手!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四):Life has no end.

“失去你爱的人是什么感觉?”简问。“我也死了,”我说,“只是在等待躯壳跟上。”“现在还是这样吗?”简说,“我是说,在等待躯壳跟上。”“不,不再是了,”我说,“终究还是会活下去的,只是进入了另外一段人生。”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面这段对话。至于为什么,大概是我几乎体验到什么叫“失去你爱的人”。

几乎。我可没乱讲话。

但是也许就是这么点差距,让我没法理解后面那句,“进入另一段人生”。我还在等躯壳,每天慢吞吞地度日,在琐碎的need to do中消磨时光。

不但消磨我的,也消磨我爱的人的。

阅读是一种逃离。每当我进入故事,就不由做起一个又一个白日梦。如果我能来到这个世界就好了,如果我能像约翰·佩里一样,加入殖民防卫军,换一身高端酷炫的绿皮,手持MP踩三厘米的科万度,用脑伴眨眼间完成一场讨论,感受朋友一波又一波强烈如浪头的情绪。如果我能像约翰·佩里一样,干脆利落地投入一场兵荒马乱,进入一段新的人生,把地球和那几十年的复杂往事都齐齐扔到一个跃迁之外。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殖民防卫军,而我也不是他。我甚至远不到七十五岁,他经历的人生我不过初尝滋味。

这是个尴尬的问题。老爷子好歹经历过了,面对一群人均年龄不过三四岁的特种兵,至少还能用不值钱但最稀缺的时光来掰扯两句糊弄人。换我就无趣得多,只能发表一通对生命和存在的困惑思考,用问题回应问题,用无知回应无知,某种程度上,还不如像特种兵一样,干干净净一张白纸。

绝对是被鄙视的下场。

尽管如此,仍然深陷其中。每次下地铁,被迫把视线从书里拔出时,那感觉就像离开冬日里温暖舒适的被窝。跟陌生人竞速,急切又克制地拥上扶梯,低头小心看路,唯恐踩上前人的鞋跟,搞出一场不大不小的事故。一侧头看到楼下,是拥堵在扶梯口缓缓挪动的人潮。

是否进入另一段人生不知道,但终究要活下去的。

也或许,那“另一段人生”已经开启,只不过不如约翰·佩里一样泾渭分明。欧维一次次尝试死亡,一次次失败,生活却被牵扯到另一个方向。在旁观者看来,那就是另一段人生,不管欧维要怎样否认,强调自己唯一想要的就是陪伴自己的妻子。

如此看来,重点不在“另一段人生”,却在“活下去”。前者是果,后者是因。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或许当你不再执着于点上句点或从头再来的时候,人生反而帷幕重开。

变化需要动力,有些动力来自自己,有些则来自命运。来自自己的,不是事在人为就是自作孽,谈不甘心未免造作。但是来自命运的,却总添些栏杆拍遍的孤忿,天凉好个秋的悲意。

好些人一辈子都没把某条路走通。但活下去,却走通了另一种人生。

现在引这句话应该不算歪题了。Ludwig Wittgenstein说过的——

题外话:

有时坚持下去,另一段人生或许更加惊喜。譬如上段引文的后续——

这就可以引申谈谈未知了。《黑暗的左手》中提到,“未被预先说破、未经证实的一切,才是生命的根基所在。”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困意渐浓,无力再写更多。

黑暗的左手

8.4

[美] 厄休拉·勒古恩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What a life.

What a _____ life.

添不添形容词,添什么形容词,且看各位心情吧。

《老人的战争》读后感(五):虽非一流,仍值得推荐

事先声明,读客联手凤凰文艺出版社再版了《老人的战争》(他们肯换掉旧版那个一言难尽的封面真是感天动地),编辑通过豆油找到了我,希望我写一篇书评(报酬是送我一本新书),我答应了。所以这是一篇半商业约稿。大家因此怀疑本评论的公正性,无可厚非。我只能用我的人格(尽管不值钱)保证本评的质量。

但其实写书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植《与杨德祖书》云:「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幸好后世分工明细,批评家不必是作家,但我也不是哈罗德·布鲁姆(R.I.P,老爷子,虽然我读不懂您的书,但这不妨碍我敬重您以及借您的名头唬人),有金口直断的自信(以及在一切文学作品中寻找莎士比亚影子的能力),我的书评其实也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听之」。

其次说到科幻小说,这一大类作品可算源远流长(虽然相比人类的文学史不算什么,但是比起人的寿命还是长多了——要是你能续命那就另说),品流复杂。我们评论一部作品的时候,无法避免与同类型作品比较。其中的难处在于,科幻作品实在太丰富了,在这个标签之下,有着大量通俗的类型小说(对不起,阿西莫夫博士,您的《钢穴》其实就是一个科幻背景下的侦探小说),再等而下之,科幻题材的轻小说或者网文,其实也是科幻小说。也有着一些非常「严肃文学」的作品——比如说哈罗德·布鲁姆本人推崇的厄休拉·勒古恩(推荐《黑暗的左手》,当然我本人更喜欢《一无所有的人》),又比如前些年被改编成电影的《遗落的南境》——尤其第二部《当权者》,很有卡夫卡的味道。还有一些作品,比如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合集》和冯内库特的《猫的摇篮》算不算科幻小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一本科幻小说?应该将它与那些作品比较?

我个人的评分标准是这样的——5星: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神作;4星:有明显的不足但是有突出的优点;3星: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缺点;2星:缺点严重;1星:基本读不下去的屑作。我给《老人的战争》评分三星半,但因为豆瓣的评分机制,在页面显示是四星(当然三星半可以打三星也可以打四星,因为白拿了一本书,所以打四星了)。

斯卡尔齐有天赋,也勤奋,让我想到一位日本推理作家,也是天赋不错笔耕不辍的人——你以为我想说东野圭吾吗?其实我想说的是伊坂幸太郎哒!他们的相似之处就是有才气,作品走清新明快一路(伊坂的个人风格会更突出的一点)。我对他们的批评在于:他们依然没有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他们总有一种游刃有余的轻松感,所以作品缺乏一种呕心沥血的力量,让人期待他们更好的作品同时,也有一点遗憾。

目前来说,斯卡尔齐最好的作品是他获得雨果奖的《星际迷航-红衫》,与之相比,这本《老人的战争》显得青涩稚嫩。

尽管我批评这本书青涩,只给它三星半的评分,但我依然大力推荐它——不是因为收了出版社的书,白拿一本书只是写长评的动力而不是推荐的动力。

本书评面向的对象主要有两类:1. 没有怎么看过科幻作品的读者;2. 看过一定数量科幻作品但是没有接触过斯卡尔齐的读者。

作为一个系列作品的开端,《老人的战争》剧情冲突并不特别紧张,所以读起来特别轻松,世界观设定展开并不突兀,而是顺畅地融入剧情当中。所以本书第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就是轻松易读,没有门槛,无论是否科幻小说爱好者都能轻松读进去。最适合在一天工作之余放松精神。与一种流行的观点相反,即使出于娱乐的目的阅读,也是需要消耗精力的,阅读的门槛由此而来。斯卡尔齐的作品足够有趣,但是门槛很低。此外这本书是《老人的战争》六部曲(凤凰文艺出版社把这六部曲都出齐了,见约翰·斯卡尔齐作品),这本书可以把读者引向其余五本,也就是说可以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如果读者能从斯卡尔齐出发,阅读更多的科幻作品,那真的是功莫大焉。

豆瓣有一个话题:科幻小说中最让你惊叹的设定。老实说,这个话题有点尴尬,因为科幻小说的设定跟科幻小说的关系,有点像木心说的水草与水的关系,放在水中好看,但是从水中拿出来就无味了。单纯论设定,《老人的战争》并不出彩:星际殖民和人体改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唯一独具匠心的一点在于地球失去了跟各星系殖民地的联系,这避免了联邦与吉恩的大战(此处是玩梗),故事里面的程序员也无需为夸星系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问题烦恼(尽管里面还没有出现程序员)。这是小说的另一个优点:从简单的设定出发,构建一个新奇的世界,发展一个有趣的故事。但这就是作者的诚意:我的设定很一般,但是我的小说可以把一众卖设定的小说吊起来打,不是针对谁,我是说,那谁、那谁和那谁,都是垃圾。

如前所述,我也推荐斯卡尔齐的《星际迷航-红杉》,此外还有《毛毛星球》——这可是一本难得「对前女友的现男友友好」的小说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