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精选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精选

《勤笃精进曾国藩》是一本由胡哲敷 著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勤笃精进曾国藩》精选点评:

●曾国藩的处事之道值得学习

●分主题展开,收获甚丰。

●解读向读书笔记,应该看原著

●内容最多两星半,分主题的形式可以加半星。曾国藩厉害,不代表所有写曾国藩的人都厉害,也不代表所有写曾国藩的书都值得看。议论文的水平加曾国藩日记、家书语录摘抄,但大段大段摘抄是几个意思?!

●曾国藩自言“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这点本书也有涉猎到。

●从修身,治事,读书等内里剖析曾的为人处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一生,也值得更多的学习。

●使读者全面了解曾国藩如脱胎换骨的一生,从中得到启发。

●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成长,变得更好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关注和有较多争议的人,看了这本书,会让你更多的了解曾国藩

●看到一水的四星五星惊呆了…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一):勤笃精进!

小小的一本书,记载了曾文正公关于修养、精神、治事、治家、治军、治吏和读书方面的所作所为,因为我孤陋寡闻,看不懂文言文,所以就看了我能看懂的白话文,但依然收获很多,知行合一,不断精进自己的行为。

学问需要在事业上来磨练,待人接物牢记谦、恕两字;终身行事牢记勤、恒两字,实话实说,感觉自己在“恕”上需要好好打磨。求阙精神是我新了解的词语,意思是使人心知足,化骄傲自满为谦虚,心生感恩之情。对我的感触很大,原来我一直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最好,我感觉挺好,但没有注意到我已经拥有的,求阙精神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智慧,在今后的日子中,在失落与受挫时,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想想帮助自己的人,这样会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取得成功也自谦自抑,平淡看待,虚怀若谷。

修养上: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先从慎独做起,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想、言语、行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恭敬对人我觉得做到礼貌就行,太恭敬会不合时宜,仁爱之心要分人,反正我的原则是“谁对我好,我对谁好”,有能力了在帮助更多人。努力勤劳这是必须滴!

精神上:勉强自胜,困心横虑,挫辱困苦对我来说是进步的最好时机。

治事:凡事要有确定的制度,立定远大与密微,诚拙的态度,宏大的器量,严密的考查。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处理事务要有高明、精明的眼光。观人:朴实廉洁的操守,高远的志趣,能吃苦耐劳,有条理而少大言

治家:和睦、勤俭、家道悠久

治军:生气勃发,不能有骄惰的习气,训练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虚心谨慎在事上磨练

治吏:保持自身的纯洁,勤俭廉明

读书:立志、有恒

曾文正公乃圣人也,我一点点的效仿,对我来说先从慎独做起!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二):曾国藩的逆袭之路

曾国藩,是晚晴时代著名人物,没有显赫家世和出色智商,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一度位极人臣;作为一个书生,以一人之力创建湘军,招募众多人才于麾下,平定太平天国战乱,为晚晴延长了几十年的寿命;审时度势,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心胸开阔,愿意提携后辈,晚晴众多改变历史的著名人物均师出其门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他的人生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一个资质平庸之人的逆袭之路,值得我们很多人借鉴。

《勤笃精进曾国藩》这本书,分别从修养、治事、读书几方面对曾国藩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了解读,详细阐述了曾国藩如何通过自我教育和培养,成为了一名修身、齐家、治国的圣人。书中大量引用了曾国藩写给家人、朋友的书信,比较适合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读者。

人皆有惰性,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年轻时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对于自身修养、为人处世和读书,人性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简单便捷又省时省力的路来走,然而,事情常常事与愿违,最简单的路往往只是看着简单,却并不一定能通往成功。而曾国藩为人善于自省,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于是便选择通过自己的勤奋、笃实来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锤炼自己的意志。比如他小毛病多,就督促自己每天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自省,这样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改掉坏毛病;又比如他资质愚钝,则通过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境界修养;他以一介书生,没有学过军事知识,却能知人善用,选拔优秀将领,要求将士勤勉操练,稳扎稳打,戒骄戒躁,从而平定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精神的修养,主要在于两点:心境平淡、强毅之气。从他的人生经历中,也能很好地体现这两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人生中经历的几次大起大落时,他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自省,审时度势:在遭受贬谪排挤打压之时,能够自省己身,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在位极人臣、声名显赫之时,能适当地将功劳与权位推让一下,缓和执政者对他的猜忌和担心,同时也保护了自己,避免位高权重之时摔得更惨;在被昔日的幕僚左宗棠、沈葆桢恩将仇报之时,能不计较、不报复,以平常心应对,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一生中曾三次自杀,多次宦海沉浮,打过败仗,受过排挤,但他性格坚强刚毅,不放弃、不认输,不气馁,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

曾国藩不论做人、做官、治军,都讲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家人、下属怎么做,首先自己要做到,才能够起到很好地表率作用,别人才能够信服他,跟随他。所以,在他的带领下,曾氏一族人才辈出,学生、下属后来成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的不在少数。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三):儒学士大夫的理想形象

本书由民国学人胡哲敷 (胡哲敷,1898年生,安徽合肥人。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与吴梅、吕叔湘、钱穆等著名学者同在苏州中学执教。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史学概论》、《老庄哲学》、《历史教学法》、《陆王哲学辨微》等。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他与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中国茶学泰斗”刘淦芝等教授发起成立了著名的“湄江吟社”,相互唱和,诗兴盎然,留下了艰难岁月中的一段温暖的记忆。抗战胜利后其生平事迹戛然而止,一片空白。)所著,初名为《先文正公治学方法》,已绝版,此次再版名为《笃学精进曾国藩》。

这本书深为曾国藩 女儿曾纪芬推崇,她亲自作序。本书对曾国藩的气度与学风、修养与修身、治家治军治吏、读书方法均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评价,结合曾国藩生平,作者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立体有深度的曾国藩形象。

这次再版,收录了32张精美彩页,内容包括曾国藩的照片、画像、墨宝、晚清社会图景和相关画作图片等,可谓与时俱进,令读者获得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研究晚清历史,曾国藩是绕不开的人物,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这位天资称不上高绝的儒生,以科举入仕,饱读诗书,是晚清理学与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论文治武功,他位极人臣,筹建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世称“中兴第一名臣”;论经济改革,他兴办洋务,向西方学习,迈出了中国与世界经贸沟通的重要一步。

曾国藩有非常显著的人格特征,即“自律”, 他几十年坚持写日记,反省自己每日得失,在外在事功上,他作为汉人封侯拜相、权倾一时,善始善终,在齐家上,他不仅家庭和睦,兄弟有爱,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值得称道,他写给子弟的书信集结为曾国藩家书家训,流传甚远。

蒋介石对曾国藩十分推崇,因此当时一些学者极力吹捧曾国藩,通过对曾国藩的褒扬和赞美来美化蒋介石,为其对内镇压共产党的行为寻找历史依据。与之针锋相对的是范文澜写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因此那个时期的曾国藩研究因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学术价值不高。

曾国藩一生的理想和实践践行了儒学理想的人格“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士大夫的理想是否对当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中国人的指示结构完全接受西方创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现代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却一直没有构建起来。虽然儒学的天道观不复存在,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仍然存在。家庭观念依旧浓厚。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需要借鉴和解读传统儒家思想,学习曾国藩,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四):向曾国藩学习

向曾国藩学习

曾国藩作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少见的大人物,其政治影响在清朝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曾国藩被人们长久纪念,却并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智慧。这都可以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中看出来。

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古人言王侯五代而斩,富贵三世而竭,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富不过三代,贫不过三代,《红楼梦》中的四个大家族薛、贾、王、史当年是何等荣耀,但最终因子孙不学无术,吃喝玩乐,最终败尽家产,一代贵公子宝玉也免不了落发为僧。

而曾国藩用自己的家训和谆谆教诲让后代子孙都能保持诗书门第的良好风气,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作为晚清风云人物,看多了失败与成功,知道如何才能让子孙逐渐平庸,成为市井一员。他没有给家人万贯家财,也没有为子孙后代某一官半职,但是他的后代都能够读书治学,成为为国家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第一就是曾国藩从小家教好:曾国藩小时候家里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他的父亲出身秀才,对于后代教育相当热心。

第二就是曾国藩勤,而且要求家里子孙都要勤。曾国藩再跟自己的家人写信时告诉他们”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就是告诫子孙要勤勉,要努力学习,不能偷懒倦怠。

第三就是多读书:曾国藩虽然忙于政务,但是仍然经常读书学习,曾国藩作为大清中兴名臣,仍然被称为一代大儒,就跟他好学习有关。他也经常告诫自己的子侄兄弟要多读圣贤书。

第四就是勤俭:曾国藩曾经告诫自己子孙勤俭节约,未有不兴。曾国藩作为大清第一功臣,可以说家庭相当优渥,但是他从来不宠溺自己的儿子们。

我们作为一介平民,虽然不能像曾国藩那样建功立业,但是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向他学习,并且教育好自己的后代子孙。

《勤笃精进曾国藩》读后感(五):曾国藩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做到三点,你会受益终生

杜书人的地位不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都是处于一种崇高的地位,到了现代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遍,读书不再是很奢侈的一件事。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想要供书生读书,且能够金榜题名,那将会是既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

对于能够高中,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是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十几年苦读,就是为了能够学有所得,一展抱负。然而,曾国藩毕竟是能力有限且并不属于天资聪颖一类,所以他的科举之路,注定是在他无法高中之时停止。

曾国藩爱读书,且常常咬文嚼字的去研究阅读。因此,他比常人在学习上花费的功夫更多。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学问高,且能够闻名于世,那将会是一件比十年寒窗苦读更难的事情,但这一次勤笃精进的曾国藩做到了。

曾国藩此人,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大的名气,在治世、修养、读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向我们完美的展示了什么叫笨鸟先飞,勤能补琢。

曾国藩此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家规,和孩子的教养上,也是有其称道之处。有名的《曾国藩家书》就是其身在外地,但也关心家庭,用家信的形式,感染和教化孩子。

那么,曾国藩这么全才,很多人在想,他是不是从小就是天才,要不然怎么如此的优秀。其实,曾国藩有如此成就,与他的好习惯和修养有关。

对于曾国藩的成就,在《勤笃精进曾国藩》这本书中,作者胡哲敷也是给出了他的观点。在本书中,他既将曾国藩的生平大事进行了梳理,又通过他的为人处世及其家书等资料,将曾国藩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之处展示给我们,还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曾国藩人物形象。

中国人有一个自古就有的恶习,那就是将读书人的地位捧的很高。但凡家里有个读书人,都会为其杜绝一切的事情,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就比如干活或者挣钱养家这类事,在没有高中之前,都是不让插手的。

他们认为读书人是上等人,应该事事以读书为主,吃好的,穿好的,隔绝尘世,关起门来读书,这是读书人应该干的事情。古人认为,读书之事,当以书本为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之外无世界,书本之外无学问。

也因此,这样的闭门造车让很多读书人五谷不分,不解世事,更不懂得人情世故,只懂风花雪月。所以古人所谓的学问是要在事业上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学问。

但是古往今来,做事业的人往往不学无术,卑污苟且,而那些自称做学问的人,又往往是死于章句之下,做了古人的奴隶。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古人将做学问和做事业分做了两截。

五百年来,能将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阳明,一则清朝曾国藩。这两人都是以书生平世乱,都是千辛万苦,将学问做到底,磨练成功,名扬后世。亦都是在戎马半生,读书为学而不知倦怠。

相比于王阳明的天赋异禀,曾国藩就很笃实。曾国藩的学问都是其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做出来的。因此,他的学问,都不会发生弊端。如果说,聪明如王阳明是高明的那一类人,那么曾国藩也就是下学之人。因为下学,曾国藩对学问的见解,不与凡俗同,而自己也能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曾国藩的这段话,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于读书的见解。他认为,将读书所学用到自己的身上,去身体力行的学以致用,才是真的做学问。而那些即便能文能诗的人,附庸风雅,以博雅自诩,亦只算的是识字之人,又怎能算得上是明理有用之人。

他的为学精神让人称道,文字亦是朴实谙练,做学问,他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做人,他向来求阙斋,以免自己骄傲自大,戒懒惰。他常说:“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又曰:“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迟缓,迟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懈,则百处懈矣。”

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学问,戒骄戒躁,身体力行的将读书人该有的气度和方法以身作则。因此,他的修养也是极高,这才让他在以后的很多年得以名声大噪,得到重用。

其实,任何一门学问,想要大成,那必定要有恒心,而恒心必须先养而后有。又譬如做学问的必定要有好身手,然后才能运用所学,为世所用。所以学者身心的修养,确实是一切学问的源泉。

曾国藩的学问事功,能如此耀眼辉煌,全因他的修养高,而他的修养功夫不至落空,则因他日常工作学习,遇事反省。在读书写字,待人接物,亦或从政,曾国藩都是随时随地求修养,他把修养的功夫,作用于实际,又从实际中加深自己的涵养。

“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袛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这段话来自于曾国藩的日记,足以看出他的修养功夫深厚,如果我们按照曾国藩所写的做,那定会处事,戒骄戒躁,身心愉悦,精神饱满,做事自会没有苟且懒惰的气象。

他的修养功夫,不仅体现在他的德行,还有他的个人思想境界也是极高。他曾把一切的身心修养归纳到不求上去。他认为,“圣贤教人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他将一生将不求列为他的思想标准,不忮不求,自然修养之功,日日渐进。

不论是在身心的修养还是思想的修养上,曾国藩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将自己所学之能用于修养方面。他非但重视身心,在精神的修养上也丝毫不懈怠。精神作为人生的本源,是人的更高级的一种存在。如果说肉体凡胎只是一个躯壳或者载体,那么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且成为万物之灵的只有精气神能做到。

对于养精气神,曾国藩也很重视,他在家书中常有提到,养精神要静心静坐,平淡自守,改过迁善。他说:“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以,曾国藩养精神,治心之道当属三层,一为:静坐,二则平淡,三为改过,而平淡则是养精神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曾国藩读书是为了让之有用,考科举是为了为国尽忠,一展所学,修身养心,则是为为人处世做基石,那么治事则是曾国藩一身的荣耀之本。因为他在官场的一展所长,戎马半生,所以曾国藩一名流传千古,因此,曾国藩治事才是他整个学问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他生平事业,可以从治家,治军,从政几点来体现。曾国藩的平生学问,大多都是在事业上磨练而来。而其事业之所以风生水起,名声昭著,则由与其所学之学问涵养大有关系。

在曾国藩的治事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凡事立规模,向着目标前进,直至成功。他的这种规模的制定 ,非但能让每件事情能够有计划的前进,还能使人勿懈怠,坚持不懈的向着目标前进,那么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

他认为“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总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这一段话足以看出曾国藩治事之精髓,是为先定规模,再徐徐图之。而规模二字,看起来简单,但要身体力行的执行,那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清”、“慎”、“勤”此三个字是为曾国藩自我勉励的规模,而其在办事方面,则是以立定远大与密微两个规模为主。为了让他制定的规模能够实行下去,曾国藩自己也是“自反而缩,求慊于心。”他终其一生,都是贯彻这一规模,且为其制订了常度。

关于这个长度,在《勤笃精进曾国藩》一书中,作者总结了三点,诚拙的态度,宏大的量,严密的考查。这三点组成了他的常度,让其一生都未尝改变,他的学风,办事规模,他的人生都在这个常度上。

他的另一治事精神在于其,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曾国藩的治事精神,不仅在做事上成绩卓越,在治家上亦是成果颇丰。他的治家精神受其祖父星岗公所影响。星岗公治家教子,皆有成规,曾国藩幼时,颇受教诲,是以其治家亦是有其祖父之影响。

自古治家,皆为难事。因此曾国藩治家,最为严肃。他说“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懒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因此,他治家,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曾国藩不仅治家有方,在治军上也是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都说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科举为中,以为此生已和官场无缘,一心做学问,却未想到,还有一天可以去官场历练,还要治军。

曾国藩虽是文人,但他治军却一点都不柔弱。他觉得治军与读书,判然两途。因此他治军都是先治病根,痛下药石,凡他所练之兵,皆是戒骄戒躁毫无懒惰之气,个个生气勃发,当得大用。他一生将勤奋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且把这一风气带到了军队,让他的兵都能够以“勤”为念。

战场之之事,若遇排兵布阵,曾国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纸上谈兵,空谈误国,而是实际临阵,成败利钝于当前。而他带兵打仗皆是以奇制正,以静制动。此两项联合起来,他便可以出奇制胜。曾氏战略,可以说是拿主以制客为体,奇以制正为用。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学以致用,将其所学,皆为所用。《勤笃精进曾国藩》这本书既是将曾国藩的一生概括的准确,又能让读者在读此书时有所收获。如若按照曾国藩之治家,治事之法,加之学其修养之功夫,那将会受益终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