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100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100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是一本由关心则乱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一):知否原著,阅读享受

2022年的夏天,我把知否电视剧连看两遍,然后买全套书,昨天看完,享受极了。

享受阅读,有一种跟着里面的人物,又过了几个人生的感觉。

清丽古韵的文字,带着幽默俏皮的风趣,几个家族兴亡盛衰,一幅巨大的古代社会画卷。捧起书,不管从哪儿开读,灵魂立刻穿越进那个朝代、那个家庭、那个院落、那场对话……

十篇《番外》也非常好看。讲了几十年后,几家人的故事,一代接着一代,风云长卷,白驹过隙,感叹感慨感动。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年齐衡见到盛长柏的六孙女,长相性格酷似明兰,于是给自家二孙子提亲,并护他们周全。捧着六十几年前的那对无锡大阿福,男宝下面写着“小二”,女宝下面写着“小六”,孙辈的齐小二与盛小六,幸福美满地在一起。还有贺弘文后来的生活、张桂芬沈从兴一家、顾廷灿的下场、明兰四个儿子、蓉姐儿嫁给常嬷嬷孙子、小桃和石头的小日子……

真舍不得啊,舍不得看完……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内页正反面、扉页、目录、纸张……阅读就要全方位的享受,硬件做得好,阅读幸福感加乘。

电视剧把小说作者内心明朝的设定改为了宋朝,剧情也做了大量的增减修改,但大的主干是不变的。读小说,画面更大,时间跨度更长,更多故事与细节。总之,知否,给了我这个夏天最大的快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二):《知否读后感》

差不多用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对于我来说非常有用,简直是受益匪浅,还记得明兰回门时候,老太太说的话男人不是你一辈子的依靠也是你半辈子的依靠,即使不喜欢他也要拿住他,不要让别的女人得了空隙,其实现代的夫妻相处何尝不需要这样,该低头时低头,有什么就要说什么,相互理解,不过也要懂得进退。

还有华兰用了十年硬生生把袁姐夫生生从愚孝的悬崖边扭转过来,如兰也知道权势,钱财可以压制夫家的兄弟姐妹跟婆婆,可是不能压制丈夫,要低头,要服软,要谈感情,来让夫婿站在自己这一边。我觉得这个对于现代婚姻还同样适用,尤其在东亚地区。

我们对比明兰那个年代,我觉得女性只是比他们好一点是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能赚钱,所以离婚容易很多,还有就是感情可以自己谈,可是结婚还是需要父母帮忙,所以未免还是要听父母的话。门当户对对于现代婚姻还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生意做得挺大的商人跟公务员联姻的就很多。

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对于婆媳关系,与丈夫的关系,还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与人为善很重要,心一定要正,要笼住丈夫的心,不能有邪念,不能像林姨娘没有自知之明,尽用歪门邪道,最终结果也是不好的。

看到盛老太太跟康姨妈就是强烈的对比,一个是没有丈夫,小孩,还要跟一个庶子生活,一家人都有血缘关系除了她,可是人家十年如一日地对庶子一家好,结果也感动了长柏跟明兰为自己讨回公道。一个是康姨妈,明明自己什么都有,父母疼爱,也有钱,有地位,也嫁得不错。可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怨天怨地,还有没有自知之明,没有检讨自己而什么都没了。所以做人一定要存正念,有自知之明,总结经验教训,好好生活,好好过日子。

网文当中暂时看这个学到最多东西,也很现实。对于现在以我的年龄来说很适用,要夫妻一条心,平平凡凡,平平淡淡才是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三):对苦难情节不耐受体质的一代

《知否》是在看完电视剧后再看小说的。目前已进入第三遍的重点部分细读阶段。觉得电视剧和小说皆好,电视剧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改编,例如在最后部分,小秦氏在顾家宗祠点火自焚前说的那番话,隐隐有反封建的意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题的升华,也使反面人物显得不那么反面了。

我在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相对于《还珠格格》,还有很多目前父辈们还在瞎追的电视剧,以及琼瑶的一系列小说而言,无论是《知否》还是《延禧攻略》,甚至包括之前的《甄嬛传》、《琅琊榜》、《伪装者》(除了《延禧》,我认为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爆红款),是否反映了新一代电视剧(小说)的受众,对苦难的耐受力在减弱?

《知否》电视剧与小说相比,起码有开头的小明兰母亲难产而死的苦痛,还有后期顾廷烨似乎一步步落入坏人陷害的压抑感,期间还有小秦氏的短暂得势,较为符合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然而,小说压根儿就没有这样整,主角基本上是逐个吊打坏人们,而且是短平快,一击即中,酣畅淋漓。没有阴谋泡制的煎熬过程,仅在一轮混战坏人败下阵来后,才从那一地鸡毛中窥见阴谋的样子。貌似现在的受众都喜欢这种节奏。不要柳暗花明、坐看云起、峰回路转、雨过天晴。而要方便快捷的消灭怪兽,甚至痛打落水狗(小说中对孙秀才下场的两次补充及几个番外,都是对坏人的进一步落井下石),这种怼天怼地、齁甜齁甜、特别下饭的作品——《延禧》是极致,说实话,如果不是我女儿在追,我也不会看——的泛滥,是否说明、并进一步加速了受众艺术鉴赏力的退化?

如果问我是否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也陷入了沉思。我喜欢的小言中,不乏用较长篇幅进行先抑后扬的,如《丹尼海格》、《最后的王公》,其中灰暗无望的段落,亦会让我捧着心战战兢兢地读下去,而后面的守得云开,才显得弥足珍贵。这种被作品带节奏的感觉也未尝不妙啊!而悲剧之所以诞生并长期存在于文学艺术之林,也有其艺术之美。但同时,有些作品中的转折的铺陈似乎让人不那么舒服,似乎是为带节奏而带节奏,苦与甜之前没有很好地交融,正如咖啡并不等于甜水加苦茶一样。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枕上书》,尽管这两本唐七的作品也是我捧读多遍的,但我在阅读时,会选择跳过其中一些固定的章节、段落 ,因为它们是毫无意义之苦。而这种情况在《四幕戏》中最为明显。

说回《知否》,在第三遍阅读时,我会挑那些吵架吵得最精彩的桥段来看。而正因如此,整个故事已被我人为地割裂成一个个片断。因为既然它没有铺垫、没有起承转合,那么断章取义又何伤大雅呢?单个片断的冲击力,削弱了作品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正如上一段所言,小说不再尝试牵着读者的鼻子走,而是顺着读者的口胃而设计,从而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自洽性,炸鸡薯条不能叫菜式。而这也是为什么小言不能成为文学艺术的诟病所在。

这是我对《知否》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因篇幅太长,我把每个问题分成一篇,放至《知否》不同部的书评中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四):不错的宅斗种田文

新版这六本就是原版换了个封面顺便写上影视推荐语,文章还是那个文章没有改动啦,就完整度而言我更推荐这一版,老版《海棠依旧》改了原来一些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原来“忠勤伯爷干涸已久的内心,刹那间宛如受到尼亚加拉大瀑布般的滋润”改成“忠勤伯爷那干涸已久的内心,刹那间备受滋润”,感觉前者有趣的多。) 随便说说我对这篇文的映像吧,最早的时候看了一部分手贱搜了下男主,得知是顾二时弃文了,作为看惯了高大全情深似海的男主和英勇无畏挑战封建社会的穿越女主(现在也还爱看,没贬低的意思),这篇文可以说是泥石流了,男主有过老婆有妾有子实在是。。。而且女主过于委屈求全,作为一个现代人居然认真考虑接受曹表妹?! 几年后机缘巧合借了一套实体书,通篇看下来觉得是一篇好文,这篇文很现实,但也很温和。现实是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多人物不能一概而论的说好或者坏,油滑的盛老爹是一个不坏的父亲,翩翩公子齐衡也有软弱的一面,男主不高大全,女主也并没有开大挂(比如精通医术背孙子兵法会献策救国陪男主上战场开口能怼的皇帝哑口无言之类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女孩在古代压抑天性努力生活,没有属于穿越女的金手指,寻找古代的幸福。温和是因为这篇种田文舒缓的基调吧,文中就连两次政变都是用较温和的文字表现出来(和大部分涉及政变的穿越小说比起来)。 关于明兰没有现代精神,明兰作为一个不带任何技能的现代女,穿越到一个封建架空王朝的庶女,要怎么生存都是一个大问题。改革?传播现代思想?秀技能?上战场?不存在的,她不会武功,不会医术,不能预知历史,不会献策,不会兵法,不能在宫宴上一鸣惊人,没有在皇上面前舌战群儒的魄力。她只是一个靠祖母庇护才能勉强生活下去的普通女孩。穿越身份不能为她带来福利,反而在另一种意义上成了枷锁。只要她不想立刻碰死,就得接受古代这一套,把自己同化,套着这层枷锁活下去。 如果最后明兰结局悲惨,也许就是“深刻体现封建社会糟粕了”,但作者终究对角色温柔的。结局看似幸福圆满,但还是有着一种压抑感,人生的幸福终点是嫁个好男人生个好儿子,作为一个现代人真的会衷心感到开心吗?但这已经是一个仿明封建王朝下女人唯一的生活方向了。 明兰认真考虑接受曹表妹的问题我也想过,当时齐衡已经不可能,顾二还未提亲,明兰一个五品官的庶女能嫁多好呢?要考虑人品,能力,家庭成员等条件,贺弘文算是很好的选择了,所以,明兰不想因为一个妾放弃,很正常的想法。她没有任何资本要求未来老公不纳妾,也不可能不嫁人,因为一个妾放弃贺弘文,她将来能遇到更好的吗?袁姐夫,康姨夫,孙秀才,盛老爹。。。明兰看过的太多了,她只能找一个相对好些的,能让她更好活下去。(事实证明,除了齐衡,贺弘文的家庭是最不难应付的了。要不是顾二提亲,明兰的选择并没有错。) 最后有人批设定“墨兰生五女,明兰生四子”,啊果然此文还是逃不掉古文中“女主要生儿子”的定律啊,说实话看了这段没什么感觉,不觉得是皆大欢喜但也没觉得作者重男轻女宣扬封建糟粕那么严重。文中只生了一个女儿的车三娘和小沈氏也并未过的差了。但墨兰到底会烦心吧,毕竟古代没有儿子财产和爵位就得拱手让人,女儿出嫁也会没有兄弟撑腰受欺负,最要命的是有墨兰这样名声不好的娘女儿婚嫁都是问题。墨兰应该也是平安度过了一生 ,不坏但并不幸福。作者搞这种设定大概就是“让女主少操心,让墨兰多操心”。至于孩子数量,可能就是作者恶趣味了。(原来淑兰两年生两对双胞胎就挺想吐槽了,还好实体书改了) 关于明兰穿越的身份有没有必要,其实对故事发展而言的确没有必要。如果明兰是土著,此文就真是一个欢喜大结局了,但因为是穿越,我还是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压抑感。还有就是很喜欢文中明兰带着现代风格的吐槽,没有的话太可惜了。

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不要和红楼这样的名著比,和同类型的网文比算是上乘作品了,6本在同类型小说中也不算很长,后期没有恶意拖延也谈不上烂尾,从女主童年到嫁人生子,一气呵成没废话,挺难得了。 这篇文概括一下就是“一个穿越女压抑天性融入古代社会寻求相对幸福的人生”,如果想看女主大显神威,在广阔的天地中与男主并肩作战共创辉煌,或者希望女主为封建王朝带来自由与平等的新思潮,那还是快快弃文吧,不然真的会感到憋屈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读后感(五):沉醉不知归路

一直都喜欢苏轼那句“莫对故园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宋朝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我是不懂得。恰巧本来很喜欢的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背景就设定在了宋代,见猎心喜,蓦然想起宋代也是文采风流,极尽绚丽。少年时候不懂事还像模像样的下载过《东京梦华录》想去了解那时的风流盛景。可那时候只能手机阅读,越来越不好的阅读体验把这一切给耽误了。

可是无论如何,《知否》这剧设定在宋代,在我这个宋朝风物白痴的眼里只觉得无一不好。初见只觉得明月逐人来。看小说的时候便津津有味不忍释卷,刚刚懂事的时候只觉得从中看到的那句话说的真是好,“你不压在命头上,命就压在你头上”。剧的预告出来的时候就期待的不行。觉得主角选的是真的合适。盛四傲,盛五娇,盛六隐忍却聪明。大娘子厉害,林小娘娇俏。老太太慈爱却又眼明心亮。尤其是盛紘选的最好。记得有一幕是他两个儿子长柏长枫去科考,夫人王氏烧香拜佛,劝盛紘也拜一拜,盛老爷当着夫人的面严词拒绝。夫人有事出门,盛老爷俯身便跪,还在夫人回房之前忙不迭的站了起来若无其事。封建大家长偶尔也是迷信一下的嘛。唯一担心的就是冯绍峰演顾廷烨。其实小时候很喜欢冯绍峰的。那个时候冯和还没有总攻好媳妇人设的刘涛演的电视剧《女人花》,很喜欢冯演的吴雨生。那时候就觉得是雨过天青云破处,世间居然还有这般颜色。就像是戴望舒《雨巷》中姑娘变了少年郎。带着惆怅湿气的丁香芬芳,偏偏眼睛里还全是深情。可他大红了之后却油腻腻的看不下去。正片播出来却又觉得,一个浪荡洒脱却又被世俗绑缚的顾二。合适。他发现曼娘真面目的那一场戏演的真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逢父丧却又遭欺骗,不甘,懊悔,恨自己轻信于人。

朱一龙演的齐衡也真不愧是京城第一美。玉树临风,彬彬有礼。盛家的公子如枫如柏,齐小公爷像是杉树,洒落而笔直。目不斜视,却又比谁都让人心旌摇曳。古有掷果盈车,小公爷马球场上向阳纵马,不知道又奔到了谁心田上的草原。

可还是更喜欢盛家三姝。墨兰精明,如兰娇纵,明兰机灵。风移莲步无声,影动暗香默送。女孩子们是真的都好看,却各有特点。剧里人物的命运各自是否如书中一样呢。人人都想着明兰嫁了高门大户,见识手段都不烦,自觉也能做一做盛明兰,聪慧才略。可是生活却让很多人只能做眼高手低的墨兰或者平凡相守的如兰。就像是每天,许多人都想要安心得学一些什么,或者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却依旧是满腹焦虑。就像是我自己,也羡慕同学们鹏飞鱼跃。却好像对于现实不思进取,不知进退。其实也并不是现状有多坏,却总是自己的勤奋程度赶不上自己想要的。玻璃心开始无法承受,既纠结,又无奈。

可是一切也不是无计可施。最近网络上风靡一时的刘媛媛相关的东西也放在了电脑里面。大概在她身上最明显的标签就是“逆袭”。农村出身,据她自己说起来是英语基础不好,考研时候只要求自己及格就可以。却是北大的研究生。没有演讲基础,上了火爆的综艺《超级演说家》。成功了之后上了各个平台的课程,无数人竞相学习。希望真的能像她一样多多少少有方法可循,少走些不得其法的弯路。其实她在说她自己的英语我是有感触有共鸣的。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老师调查语音语调,别人得的评级都是B+或者B-,我却可怜的得了C。那时候才深深的觉得原来我和那些沈阳大连北京的同学差得那么远。后来也并不是真的多悬梁刺股的提升语音语调,只是在看美剧读课文的时候多注意了一下,原音电影看的多了,到了期末评级的时候居然进步到了A-还是B+。所以只要学习得法,真的是有帮助的。可是现在还是需要巨大的毅力,像是刘媛媛多多少少似乎否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像是古人云,学以致用。其中的方法真的值得好好学一下。到现在学了三节课,写了两页薄薄的笔记。如果一切都像中考,高考一样有迹可循,有法可彰,那就容易多了。

原著和剧里最欣羡的反倒是盛紘和长柏父子俩。苦学出头,为官又知进退有原则。一直看的《神探狄仁杰》也是钦羡狄大人会工作这一点。狄大人在幽州案最后和武皇回报,真的是教科书一般。狄大人并非中介耿直,全然不知变通之人。

全剧的灵魂指引,旷世明灯,绝对是盛家老祖母。见识,气度全都让人敬佩。剧中王大娘子有句话大约是这样说,“鸟随鸾凤飞腾远”。身边没有这般高门大户的人,大约也只能从书本之中寻觅一二。身边的同事们常说,从一个孩子身上就能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大约有一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可是工作时日渐长,我也就愈发认同这句话。要不然为什么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当初让那么多人沉默无声。明兰在盛老祖母身边耳濡目染那许多年,很多事情大约也可以无师自通。这几天网上又有一则新闻,说女子痛殴女儿却是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许多人连自己还是个孩子,就已经孕育儿女,其实完全不懂养育孩子的责任并不只是把孩子养大。所以最近每每有人谈到生育的话题的时候,我总是拒绝的。一是觉得自己害怕身体上的疼痛,二是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成熟,无法承担对于孩子的责任。三也是物质条件的问题。最近在网上浏览,无意中看到很多收费课程或者说是最火的课程,大多都是与教育孩子有关,“北大学霸妈妈谈育儿”,“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讲故事”,可见少儿教育中有许多人倾情投入。我虽然身在十八线小城,可也不乏许多人给儿女投资。基础的学学少儿英语,进阶的学学书法,美术,钢琴。更厉害的连我也说不上名头。也不乏特地几小时车程去别的城市上课的。可见小城的工薪阶层,也是不遗余力的。物质富足的自然是好,囊中羞涩的也努力用心。与新闻中生子养子如游戏一样的人可谓天差地别。这样信息迅疾传播的时代,有的人再不能像以前一样故步自封。焦虑感油然而生。也有人向往内心的宁静,一盏茶,一束花,一缕灯。可是恍惚回头,生活总会有一地鸡毛,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力有未逮,便只能咬牙强撑。知道一个做警察工作的,每天思虑的太多,最后生生憋成了无法治愈的病。生活中知进退的,能活成盛老太太;而过刚易折,就是王熙凤了。

看网上的评论,说《知否》类红楼。可《知否》只是一个小女孩儿的成长的故事。我年少的时候,最喜欢的作者是落落,那样贴合少年时心中所想的句子,真让人仿佛寻觅到了知音。后来高中时被《读者》《青年文摘》这类真善美迷去了心神。大学时候逛图书馆迷迷糊糊看了几本英文经典,《傲慢与偏见》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却还是从电影中看到了兴味。《月亮与六便士》看得还不够透彻,反倒是《动物庄园》看得津津有味,了了其中意味悠长。只记得《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个精彩的故事。前一段时间去书店的英文图书区,才好像有对英文书重燃了一丝兴趣。而《知否》,大约是工作和生活之初,陪我走过了一小段路的美好记忆。

可是剧拍的这样精美,真的似沉醉在一盏错认水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