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100字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100字

《萤火虫之墓》是一本由[日]野坂昭如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一):战争面前,勘破人性的良知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傅雷

动画导演高畑勋在吉卜力内刊《热风》特辑里讲过自己的童年,日本战败的1945年,昭和20年8月,9岁的高畑勋遭遇到了他人生的最大事件——空袭。童年的十年时光都在战争中度过,所以当他遇见了作家野坂昭如的半自传小说《萤火虫之墓》勾起了他对战争开始时期个人遭遇的情形,1988年吉卜力电影《萤火虫之墓》问世,之后这部作品被翻拍多次,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热泪。

翻到2022年再版的《萤火虫之墓》这部6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那些曾经远去的战火隆隆又再次响彻耳边。据说第一篇《萤火虫之墓》内容来自野坂昭如中学时代的神户空袭,他带着一岁的妹妹逃难,后来妹妹营养不良死去,这个故事野坂昭如带着懊悔心情创作的。那个照顾妹妹的哥哥清太就是美化版的作者自己,而妹妹节子就是自己的干妹妹。

电影大部分还原了小说的具体情节,日本即将战败的一对战争孤儿,他们经历了家被烧、母亲惨死、海军父亲生死未卜,从压榨他们的亲属家搬出来住在防空洞里。书中用了倒叙的方式先讲述哥哥的死亡,再从哥哥身上那个小水果糖罐被扔在了杂草丛生的焦土上。

天空中战机不断飞过,萤火虫在全文中不断被提及,从一开始节子的骨灰撒落让草丛里的萤火虫闪烁飞走、到母亲死于轰炸后清太为妹妹抓萤火虫,却被节子用力捏碎,只剩下一股腥臭气味,最后深夜两个孩子躲在防空坑里哥哥捉了百来只放进蚊帐里,用温柔的光进入梦乡。而清晨,妹妹节子把死去的萤火虫尸骸埋在了坑道的入口处为它们造墓。

萤火虫,在日本文学中尤其是平安时代之前一直属于令人畏惧的对象,因为它们夜间发出的幽深亮光仿佛是鬼火。文中清太和节子在萤火虫的亮光中燃起希望,又在如影随形的萤火虫中散发着哀愁和死亡的气息。

战争是人类残酷的极致,生命在战争中消亡,人性在战争中泯灭。《萤火虫之墓》里那克扣孩子物资的远亲寡妇,还有这部小说集中《育死婴》中的母亲久子,她杀了自己两岁多的女儿伸子。杀女儿的原因是来自她童年的阴影。《育死婴》是《萤火虫之墓》的暗黑版本,小学五年级的久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她疼爱自己的小妹妹文子,但还是会偷吃配给的奶粉。避难的姐妹俩,文子两岁多没有了母亲,时常啼哭,于是姐姐久子忍不住攥紧拳头打了妹妹。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她才明白当面自己打妹妹是把她打昏迷了。直到空袭发生,久子遗弃了妹妹一夜,见过妹妹遗体的惨状的久子过了十五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女儿的啼哭让她想起自己的妹妹,她沉浸在这段痛苦的愧疚回忆中无法自拔,以前的她早已经死了,现在的自己就是一个空壳,灵魂早就在战争机器面前被碾碎。

小说集整个色调是灰色的,有日本战后在美国接管下与飞速经济发展中的焦虑与彷徨失措,有战争时期被毁灭的死去的人,和被毁灭的活着的人。导演高畑勋认为:同名电影描绘的兄妹二人虽然成功构建起的闭合的家庭生活,但因为拒绝依赖周围的人或者而最后失败掉的这样生活状态,和生于现代的人有共同点,特别是和20年代的年青一代人有共鸣之处。

有一张著名的越战照片:一个小女孩全身赤裸背后在燃烧,她在奔跑尖叫,这个被燃烧弹烧成重伤的越南小女孩潘金淑后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亲善大使”。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反对战争,她曾经说过:

愿萤火虫那微弱的光点,在漆黑厚重的也目中不会往来彷徨。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二):萤火微茫,和平相当

提到战争,你先想到的是中国十四年反法西斯战争,还是南京大屠杀时失去生命的三十万人,还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感人故事……今天,我在《萤火虫之墓》这本书中看到了战争时一方小小的萤火虫之墓,一抹微茫的萤火,还有同样微茫、得之不易的和平。

战争来了,爸爸是海军,他为国效力,不在家中;妈妈患有心脏病,跑不远,敌机投下的炸弹最终夺取了她的生命;妹妹刚好四岁,她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儿,她为死去的萤火虫造了小小的坟墓,她也知道,妈妈也在一方坟墓里;他是一个坚强的男孩儿,爸爸离家、妈妈去世的日子里,他好好的照顾着自己的妹妹,带着她去抓萤火虫,和她一起住防空洞,妹妹死后,他在一个车站内,数着日子,也死去了……

这篇文章是《萤火虫之墓》,也是书籍《萤火虫之墓》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他叫清太,妹妹叫节子,他们是日本人,他们的故事也是日本人的故事。

可能有人会觉得“日本人,那活该!”,想想中国老百姓在战争年代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也觉得不该同情日本人。但是关于这本书,我们不谈日本人,我们要谈的是战争与和平,以及那个年代的萤火有没有照亮当下。

萤火虫能发出萤光,很漂亮;和平能让人民的生活维持幸福,很漂亮。但是,萤火虫很容易就会失去生命,节子小小的手第一次握住萤火虫的时候,就不小心让它离开了这个世界;和平得之不易,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面对家国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以身殉国,赴汤蹈火,最终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和平。

故事中,当清太和节子住进防空洞以后,有一天,他们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蚊帐里,整个蚊帐都是亮堂堂的,但是第二天,萤火虫死去了一半,节子为萤火虫造了墓,因为她听阿姨说,妈妈已经死了,就是埋在坟墓里面的。

一想到满蚊帐的萤火虫都在发着微光,清太和节子睡在里面,仰头就是萤火虫,即使家园已经被战火烧没,即使此时只剩他们二人相依为命,我也觉得这幕是浪漫的,起码此刻,萤火虫为他们带来了光明和安宁。在之后他们住在防空洞的日子里,草地旁仍有萤火虫在飞舞,地上有节子曾经为它们做的坟墓,父母都不在身旁了,但是萤火虫还在,一直都在。

这萤火虫,就是象征着和平。

战争是什么,古时人们持枪握矛,以血肉之躯为盾,护着自己的国家;近现代作战大多采用现代武器枪炮弹,一枚小小的原子弹,可以造成一片区域上所有人的死亡,甚至给这片区域留下久远的恶劣的影响。

在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家不是家,人不是人,就如《萤火虫之墓》故事中的清太节子一家,清太回忆,在美军还没逼近的时候,父亲是一名海军,家中生活较丰渥,节子吃饭的时候规规矩矩的讲究礼仪,可是,房子烧没、母亲去世、亲戚虐待、独自生活以后,他们无法吃饱,脏兮兮的也不洗澡,节子就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最终去世。

现在看这个故事还有意义吗?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是和平的,战争离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越来越远了,为何不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握住当下的幸福,不要追忆悲伤与苦难。答案当然是有意义。因为即使当下大部分地区依然和平,但是世界上某些角落仍有战争,仍有因战争的影响仍旧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仍有“清太”和“节子”,这个世界仍然需要萤火,即使萤火微茫,这个世界仍然需要“和平”的意识,这样世界上和平的地方将继续和平,仍有战火的地方才会有机会和平!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三):批判之前,先读懂它

去年的豆瓣书影音模块,以五星电影《人生果实》突然遭遇大规模低分、跌落神坛作为起点,一股面向日本反战文艺作品的“一星运动”蔚然成风,改编自经典小说《萤火虫之墓》的同名电影也受到强烈的冲击,直到今天仍有大比例的一星评分留存。这些蜂拥而至的批评者认为,《萤火虫之墓》中描写日本在战争期间的惨状,其实质并非“反战”,而是一种“反战败”。描写的惨状并非在因果上源自日本发起侵略战争的错误,而是对美国向日本发起攻击的不满甚至悲愤,所有的反思并未考虑完全的受害者中国,而是在自我美化,伪装成受害者的身份变相“洗白”。

诚然,讨论反战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一个深刻且持久的命题,作为一部文艺作品,自它被创作出来开始,便与作者切断了实质的关联。面对受众,它不能仅靠技法和情感获取评价,蕴含于其中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涵也必须得到审视。从这个角度讲,“一星”在某种角度上,代表着一种思潮的集中萌发,不能仅仅评价对错,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文本的真正价值才值得被深思。

回归文本自身。《萤火虫之墓》是以日本作家野坂昭如自身的战争体验为题材的作品,以1945年的神户为背景,在美国空袭的兵燹之下,失去双亲的14岁的哥哥清太和4岁的妹妹节子在6月5日的神户大空袭中失去了母亲和住宅,成为战争的孤儿,寄居在兵库县西宫市的亲戚家,随着日方形势的严峻,亲戚也逐渐把两人当成累赘。清太决心带着节子离开家,在混乱的战争时局中挣扎求生。节子死于急性肠炎,拿着妹妹遗骨的清太也在一个晴日死于饥饿和疾病。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讲述,垂死的清太受到人们的厌恶,清太死后,他随身珍藏的节子的骨殖也被随意打开扔在一旁,故事的最后,曾经家庭美满的孩子们成为流浪儿冷冰冰的尸体,被付之一炬,无人认领。野坂对细节的描写精确细腻到残忍,甚至读之令人胆战心惊。写兄妹二人看特攻队的飞机划过夜空,好像萤火虫,因此而捕捉了几只萤火虫放在蚊帐里,第二天萤火虫死了一半,节子特意为她们造出了坟茔。而在节子去世后,清太不再捕捉萤火虫,让它们与妹妹作伴,去天国的路不再孤单。

隐身在故事之外的父亲就职于联合舰队,曾经在摩耶号上服务。历史上摩耶号在1944年被击沉,兄妹的父亲也大概率长眠海底——文字并未明说,但死亡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战争已经彻底让这家人离散四方,各自消匿在历史的尘埃中。

野坂特意用一种与宏大叙事相对立的视角,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天真善良的孩子们并非战争的发动者,不应对战争负责,却被迫承担了战争最残酷的后果,成为战争中被折叠的群体。这样的内核,无疑是符合于文学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崇高性的。

这本小说集中的其他几篇也与战争题材相关。《美国羊栖菜》写经历过战败的日本人对美国的复杂心理,《焦土层》写因为战争而受伤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前途与其分离,母亲凄惨去世后孩子毕生赎罪的故事;《育死婴》讲了姐姐对妹妹在战争期间间接由自己造成的死耿耿于怀而杀死亲生女儿的悲剧。对于战争的悲悼感和深陷于战争时期遗留情感的人们的同情贯穿整部作品。

作为这场侵略战争中彻底的受害国家,中国读者拥有一定的立场,对于野坂的反战小说中纠结复杂、自艾自怜、痛苦悲戚地抒写日本普通国民的生活却又完全回避被侵略国家的视角有所异议,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不可否认这种文学作品同时也起到了正向反思的作用,即战争对于发起者一方同样是泯灭人性、残害平民的做法。我们不能仅以“洗白”这种词被简化的词为它们贴上标签,读懂而后批判,才是对文学、甚至对人性的正视和尊重。

(2022.09.23)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四):《萤火虫之墓》:愿世上永远没有战争

有一部电影,我看完以后如鲠在喉,久久不能平静,可能再也看不了第二遍了,这部电影便是《萤火虫之墓》。当《萤火虫之墓》这本书躺在我手边时,回忆又开始慢慢涌了上来。这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野坂昭如的短篇小说集,除了我们耳熟能详、被制作成动画电影的《萤火虫之墓》,还收录了作者其它代表作《美国羊栖菜》《焦土层》《育死婴》《探戈舞曲》《可怜的孩子》。译者也很眼熟,我以前读过他译的村上春树。

不管过去多久,我依旧觉得萤火虫蚊帐过于浪漫了。“为什么萤火虫那么快就死了?”节子将死去的萤火虫埋葬,才有了小说的标题《萤火虫之墓》。节子真的太可爱了,我也希望像节子一样有一个哥哥,可惜没有。原来偷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不对的,哥哥为了生病的妹妹去偷甘蔗,真的很感人。哥哥清太只有在空袭的时候才能偷到食物,他从厌恶空袭慢慢变成大声喊出“炸吧!炸吧!”,畸形的世界让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水果硬糖的罐头最后盛满了节子的骨灰,她最后吃土而死,连骨灰都在小说一开篇被人扔掉了。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短篇小说。作为中国人,我们痛恨日本的侵华战争,痛恨二战,无法原谅历史带给我们的创伤,所以我们很难真正站在对立面上感同身受,我觉得这很正常,也是正确的原则与底线。但是,细细一想最高统治者的决策与普通老百姓无关,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只能怪战争太残酷。我们能活在当代,真的幸运。遥想战争年代,也不过就过去了区区一百多年,但恰恰是这晚生的一百多年,让我们坐享了那些为了祖国前仆后继的先辈成果,对此我将永远保持感恩。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

作者其它的故事我都是第一次读。《美国羊栖菜》其实并不是真的羊栖菜,只不过是美国的红茶罢了,为什么以这个意象为标题,也显得特别有意思。这个故事也是妥妥地反战,虽然战争结束了,虽然打仗的双方现在可以平等地相处,成为所谓的朋友了,虽然……但是战争给灵魂带来的恐惧与奴性却深深刻印在了骨子里,才是让人悲哀的事实。作者在写这篇短篇小说时,和写《萤火虫之墓》采用的倒叙手法不同,《美国羊栖菜》分为两条线展开,一条记叙了和平年代曾经当过美国大兵的希金斯和他的妻子在花甲之年到日本旅游,俊夫一家负责接待他们的过程,一条则是俊夫对战争年代的回忆。战争摧毁了日本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在人高马大的美国人面前。和平年代,俊夫一心想得到美国人希金斯的认可,毫无底线,百般讨好,没想到效果却适得其反,俊夫因此丑态百出,尽显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俊夫的父亲死于美国军队之手,原本他应该对美国人怀抱仇恨,可他却懦弱地连恨都不敢,甚至对美国的强大还有一点崇拜,我不得不说这种心态非常畸形,也只有战争才能催生出来。战争年代,美国拿出一些边角料物资给日本战俘,日本人却当成宝贝,一抢而空,甚至俊夫父亲牌位前也供奉了美国人的东西。全文充满讽刺、荒诞与滑稽。而另一方面,希金斯一家对俊夫一家的舔狗式行为毫不在意,对他人的付出和款待觉得理所应当,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战争过去了这么久,胜利者与失败者依旧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所以,战争毁坏家园,伤人性命,这些只是小小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但战争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可能永远也不会磨灭。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

听说本书作者还写过歌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的作家还是非常有才华的。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五):战争勘破人性的良知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傅雷

动画导演高畑勋在吉卜力内刊《热风》特辑里讲过自己的童年,日本战败的1945年,昭和20年8月,9岁的高畑勋遭遇到了他人生的最大事件——空袭。童年的十年时光都在战争中度过,所以当他遇见了作家野坂昭如的半自传小说《萤火虫之墓》勾起了他对战争开始时期个人遭遇的情形,1988年吉卜力电影《萤火虫之墓》问世,之后这部作品被翻拍多次,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热泪。

翻到2022年再版的《萤火虫之墓》这部6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那些曾经远去的战火隆隆又再次响彻耳边。据说第一篇《萤火虫之墓》内容来自野坂昭如中学时代的神户空袭,他带着一岁的妹妹逃难,后来妹妹营养不良死去,这个故事野坂昭如带着懊悔心情创作的。那个照顾妹妹的哥哥清太就是美化版的作者自己,而妹妹节子就是自己的干妹妹。

电影大部分还原了小说的具体情节,日本即将战败的一对战争孤儿,他们经历了家被烧、母亲惨死、海军父亲生死未卜,从压榨他们的亲属家搬出来住在防空洞里。书中用了倒叙的方式先讲述哥哥的死亡,再从哥哥身上那个小水果糖罐被扔在了杂草丛生的焦土上。

死亡的阴影是一点点如影随形,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善良而绕道而行。

天空中战机不断飞过,萤火虫在全文中不断被提及,从一开始节子的骨灰撒落让草丛里的萤火虫闪烁飞走、到母亲死于轰炸后清太为妹妹抓萤火虫,却被节子用力捏碎,只剩下一股腥臭气味,最后深夜两个孩子躲在防空坑里哥哥捉了百来只放进蚊帐里,用温柔的光进入梦乡。而清晨,妹妹节子把死去的萤火虫尸骸埋在了坑道的入口处为它们造墓。

萤火虫,在日本文学中尤其是平安时代之前一直属于令人畏惧的对象,因为它们夜间发出的幽深亮光仿佛是鬼火。文中清太和节子在萤火虫的亮光中燃起希望,又在如影随形的萤火虫中散发着哀愁和死亡的气息。

战争是人类残酷的极致,生命在战争中消亡,人性在战争中泯灭。《萤火虫之墓》里那克扣孩子物资的远亲寡妇,还有这部小说集中《育死婴》中的母亲久子,她杀了自己两岁多的女儿伸子。杀女儿的原因是来自她童年的阴影。《育死婴》是《萤火虫之墓》的暗黑版本,小学五年级的久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她疼爱自己的小妹妹文子,但还是会偷吃配给的奶粉。避难的姐妹俩,文子两岁多没有了母亲,时常啼哭,于是姐姐久子忍不住攥紧拳头打了妹妹。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她才明白当面自己打妹妹是把她打昏迷了。直到空袭发生,久子遗弃了妹妹一夜,见过妹妹遗体的惨状的久子过了十五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女儿的啼哭让她想起自己的妹妹,她沉浸在这段痛苦的愧疚回忆中无法自拔。

以前的她早已经死了,现在的自己就是一个空壳,灵魂早就在战争机器面前被碾碎。这不是“战争时期的特殊记忆“,而是不能忘记的回忆。

小说集整个色调是灰色的,有日本战后在美国接管下与飞速经济发展中的焦虑与彷徨失措,有战争时期被毁灭的死去的人,和被毁灭的活着的人。导演高畑勋认为:同名电影描绘的兄妹二人虽然成功构建起的闭合的家庭生活,但因为拒绝依赖周围的人或者而最后失败掉的这样生活状态,和生于现代的人有共同点,特别是和20年代的年青一代人有共鸣之处。

有一张著名的越战照片:一个小女孩全身赤裸背后在燃烧,她在奔跑尖叫,这个被燃烧弹烧成重伤的越南小女孩潘金淑后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亲善大使”。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反对战争,她曾经说过: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缔造未来的和平而努力。

愿萤火虫那微弱的光点,在漆黑厚重的也目中不会往来彷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