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斜眼狗》读后感精选

《斜眼狗》读后感精选

《斜眼狗》是一本由[法] 艾蒂安·达沃多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眼狗》精选点评:

●很好看的漫画,也对卢浮宫有了多一份的认知。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一样的。

●立意很好,有趣,画风很可爱?哈哈哈

●给所有艺术史上的铺路石和垫脚石和无数废弃材料的一场该有的葬礼。

●哈哈 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只是不停地拍照,神秘组织点头就可以展出作品,所以看展的目的是什么呢?

●法国漫画的笔触就是轻松自在

●超好玩的书。别骗我去卢浮宫当保安!

●非常遗憾,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都无缘“最美屁股”的评选

●挺好玩的故事,感觉作者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人,酝酿之道和斜眼狗里面的生活细节都让人觉得很温暖开心,三星半

●纯粹扯淡。

《斜眼狗》读后感(一):精心去找卢浮宫最美丽的屁股

一段备受阻挠的爱情,一个略显“奇怪”的家庭,一个关于卢浮宫的神秘组织,一个荒唐的惊天计划,这些因素只为一个问题的出场铺就红毯——对于普通参观者而言那些传世杰作与不知名的画家的平庸之作是否真的有区别。每个参观者在涌进卢浮宫以后都竭尽所能地用一切方式去留下自己参观地痕迹,不管是用长枪短炮对着作品一通猛拍还是明知禁止还要去触摸雕塑的身体,只要拍过了摸过了就能向别人炫耀自己来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受过艺术的洗礼和熏陶。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耐心去仔细观赏这些藏品,甚至连简单地了解都做不到。那些鼎鼎大名的藏品吸引绝大多数的参观者驻足观看,而它们身边的其他藏品均沦为陪衬。人们从这些藏品身边走过时连眼都不抬一下,这些得不到欣赏的大家名作和藏在幽暗阁楼里的无名之作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只不过是被灰尘蒙住多少的区别罢了。抛去故事荒诞的外衣,也许只有最用心的参观者才能分辨出哪个才是整个卢浮宫中最美丽的屁股吧。

《斜眼狗》读后感(二):一点感受

比起古怪的画像,我好像更容易被法比安和马蒂尔德之间的互动吸引。比如怎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对方脱掉裤子,或者如何让一个愤怒的男人开心起来,比如谈论他额头上的皱纹是不是因为紧张。

巴鲁奇先生关于维纳斯的解说非常有趣。当然,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被问“您已经喝醉了吗?”时候的那张愠怒的特写。

两位哥哥出现在展厅里的时候,让人难忘的地方是声音传来的画面是在巨大的雕塑之间传播的,所以你看到神情迥异的古希腊女神和男神们,说着带着方言的口音,宛如小时候去逛博物馆时候,假装明白雕塑心情的为他们配音一样。虽然没有眼珠,但是他们的表情真是太可爱了。也许正是如此,我才总是忍不住在书桌旁边摆上不同的石膏雕像吧,在不同的角度抬起头盯着看,总觉得他们的脸上是不同的信息。

很快地坐在图书馆里翻完这本书,没有像想象中纠缠于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博物馆的标准,或者艺术的标准。反而比较在意我们都是怎么和博物馆或者艺术品建立自己的联系的,博物馆从出现到现在也在不断被怀疑,但是我想,建立联系的谜团没有被解开之前,罗浮宫这样的地方就会永远存在吧。

《斜眼狗》读后感(三):这个神秘组织能帮你把画放进卢浮宫吗?

法比安,我们的主角,离艺术最近的男人——在卢浮宫度过了十五年的保安,眉宇间已略显乏味,他的女朋友却自由随性,无形中让法比安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他将参与一件足以使其重新审视人生中的规则、价值和权力的事:把女朋友曾曾祖父留下的一幅“斜眼狗”放进卢浮宫!(好了,其实是为了爱情)

法比安的好友,资深卢浮宫迷巴鲁奇先生告诉他,自己所属的组织可以帮他,这个组织就是——卢浮宫共和国。他说相比于暴露在阳光下,他们更喜欢躲在黑暗中,默默影响决策。然而这种组织确实存在吗?为什么要帮助法比安?和法比安一样,我们此时也是一头雾水吧。

于是法比安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开始了解这个神秘的组织。其中每个人都和卢浮宫有着不解之缘,比如这对情侣——在除此外的其他地方没有欲望。

以及“飞车男子”能用最快的速度16分钟穿越整个卢浮宫—在测试了轮胎和工具的不同特性后,选出了最快的型号。

当然也有把卢浮宫视为灵丹妙药,或者把这种关系当成秘密的人。

“卢浮宫共和国”接纳了法比安的请求,脑回路实在是无法辩驳——

“和把艺术品偷出卢浮宫的行为正相反,这些人想把一幅画作送进卢浮宫。这种想法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不是吗?”

那么神秘而脑洞大开的组织,真的能随便把画放进卢浮宫吗?作者会选择怎样收尾才能在现实和虚构中保持平衡?

————————————————————————————————————————————《斜眼狗》是“卢浮宫X漫画”系列之一,去年同样是“后浪漫”出版谷口治郎的《卢浮宫的守护者》也是此系列佳作,后续仍有其他“卢浮宫遇见漫画”的计划。

《斜眼狗》的作者艾蒂安· 达沃多(Étienne Davodeau,1965—)是法国漫画家。他出身工人家庭,作品多关注平民生活、工人阶层和社会议题,风格平实,擅长将小说叙事手法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塑造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百态,平凡朴素中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本书获得了2014 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官方选择奖”和2015 年德国慕尼黑漫画节“最佳欧洲漫画奖”。

漫画家在后记中还放上了现实中,能够左右卢浮宫展品的人物和机构名单,原来也只有22人。还说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自行决定把一个作品放进卢浮宫。所以像“卢浮宫共和国 ”这样的组织在漫画中有怎样的发展,他们能帮你把画放进卢浮宫吗?请带着这样的期待找出答案吧。

《斜眼狗》读后感(四):把更多小狗送进卢浮宫

提到卢浮宫一般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蒙娜丽莎”“巴黎必到之处”“贝聿铭的金字塔”这类东西,平民被允许前去参观,但事实上与卢浮宫内部的运行机制完全搭不上边,卢浮在艺术的疆土上实行的是一种类似于帝国主义的治理模式,艺术品有确凿的等级之分,就好像早先一些社会运行模式当中的人也有确凿的等级之分。出自平民之手的(或许)平庸的作品不配进入卢浮宫,这点似乎早已被默许。但是,为什么?究竟什么是艺术品,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是否只是一种被灌输的观念?

我不知道在卢浮宫里走马观花、忙着寻找三大镇馆宝并疯狂拍照的游客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至少每一个创作者在瞻仰卢浮宫藏品的时候,多少会冒出一点“我的作品是不是也能陈列在里面”的念头吧,这是创作者必备的野心,连这点野心都没有的话,就请好好反省一下。请相信一点:没有创作的自信就无法分娩出真正动人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比某位卢浮宫馆藏品的作者看到的世界更糟糕,映入我们意识的景象是平等的,从这些映像投递出来的作品的成型的过程千差万别,但这种差别所提供的仅仅是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以“好”“坏”区分是一种欠妥的行为,垄断评判标准更会使“艺术”这一词语的形象变得迂腐又乏味。这是宜于在阅览这本图像小说时持有的观点。

“卢浮宫”这个充满专制气息的名称,是否应被“卢浮共和国”或者“卢浮共和宫”取代呢。这可能是一个歪到不知哪里去的想法,但是《斜眼狗》一书攥住了这个想法,并把它发展成了一本娓娓道来的图像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选取的几个人物背后所代表的群体以及他们对于卢浮宫藏品,包括对于艺术这件事本身的观念差异。

1. 保安。保安是全书的视角提供者,可以说是“我”,十几年来的工作就是伫立在卢浮宫大大小小的各个展厅里,有时候负责监视游客,避免他们损害珍贵的艺术品;有时候只是站在一个转角,告诉每一个迷路的游客“蒙娜丽莎在右手边”。“我”是艺术王国里一颗当之无愧的螺丝钉,“我”守卫着藏品,“我”是一个每天注视着林黛玉却不会爱上她的焦大。保安作为重要角色,他的经历其实大部分人难以感同身受,但卢浮宫保安的设定实则映射了一种阶级,他们徘徊在艺术王国边缘,却仿佛身处底层,这种阶级不可逾越吗?后面的故事告诉我们,也未必。此外,他作为每天实打实与各种辉煌艺术作品接触的人,却更多地把守护它们当成一种工作,他对艺术品或许并非毫无热情,但多半已经消磨殆尽。在卢浮宫里循规蹈矩的工作之外,他与女友的调情场面是书里的亮点之一,他在女友面前表现出的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热情,在女友带给他的体验与日复一日任职卢浮宫的体验之间,究竟哪个更逼近艺术的本质。

2. 卢浮共和国(沙龙)。每天来卢浮宫闲逛、对任何作品都能侃侃而谈的怪老头子,真实身份是卢浮共和国的重要成员之一。卢浮共和国这个组织很神秘,每个成员都与卢浮宫有特别的羁绊,根据老头子透露出的细节,卢浮共和国涉足的事务范围其实很庞大,对卢浮宫的影响也颇深,本书所聚焦的帮助斜眼狗入馆的故事只是它们受理事务中的一件。不过比起共和国这个称谓,它倒更像是一个沙龙。值得注意的是卢浮宫为这些组织成员提供的场所感和区别于“卢浮之外”的限定。似乎在他们眼中,卢浮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每一件馆藏作品都是卢浮的局部,包括这个围绕卢浮宫运转的组织也可以看成是卢浮生命体的一部分,他们对于推动艺术平权什么的没有很大兴趣,对卢浮生命体进行小手术才是他们的兴趣点。其实,比起卢浮内部那些各自独立的藏品,“卢浮”这个概念本身才是为他们提供强烈艺术幻觉的东西。由之可以联想到贝聿铭植入卢浮的玻璃金字塔,极其现代的东西矗立于沿袭古典艺术品的卢浮宫,虽是出自大师手笔,是不是也可以和悄然入馆、出自平民之手的《斜眼狗》类比。

此外,《斜眼狗》并非毫无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它出自平民之手,正如当一个人被树立成了标兵,就难免为当权者所用,《斜眼狗》也有点难逃这样的宿命,最终为卢浮共和国所用,成为了一颗棋子。但至少它入宫是一种半地下行为,这种不以自我标榜为目的的自我陶醉还算可以接受。

3. 以斜眼狗作者(已殁的曾曾祖父)为代表的庞大而又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在他们眼中,卢浮是一座高不可攀的艺术堡垒,也是存放野心的重要场所(似乎蓬皮杜甚至奥赛都稍稍现实一些,但还是卢浮更有挑战性)。写到这里不免让人心碎,如果只是把创作当业余爱好倒还好,如果当真把创作看成了事业,呕心沥血地努力,最终或许依然抵达不了前人已经抵达的高度,或者创作出了自认为不错的作品却得不到赞赏。“我创作出了好东西”是一种让人兴高采烈的情形,但是这种自我满足往往维系的时间不会太长,艺术的阶级主义与排外的尿性足以让大多数创作者黯然神伤。在光辉的人类艺术瑰宝的比对下,这些平民艺术家会感到绝望,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我身边就有不少坚持创作却显然很平庸的人。对他们来说,把默默无闻的曾曾祖父画的斜眼狗送进卢浮也是一次小小的革命,是对艺术平等权利的捍卫。平民的艺术并不低等,平庸的艺术品仍然是艺术。

4. 群众,广大面目模糊的群众,包括跪舔卢浮宫藏品的游客以及对蒙娜丽莎不屑一顾的大舅子们。狂热的游客们让蒙娜丽莎方圆二十米之内水泄不通,这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行为艺术,带给他们感动与兴奋体验的显然是“朝圣”这件事本身,而艺术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他们只急着奔向已经在各种图片里看到过无数次的卢浮宫三宝,为什么他们宁愿挤上半小时去拍一张稍微清楚一点但仍旧很模糊的蒙娜丽莎,也不打算仔细端详一下近旁某件完整或残缺的雕塑?当然,很多游客只有半天时间逛卢浮宫,急于拔草的心态无可指摘,只是他们想要从卢浮或者卢浮三宝那里获得的究竟是哪种体验呢,或许与艺术品本意想要给予的体验有所差别。

大舅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更加有趣,他们对被告知为辉煌艺术品的卢浮三宝不屑一顾,粗野又藐视权威,不解风情的德行在一些人看来或许基本可以划分到焦大一类。他们所珍视的是代代相传的打制家具的手艺,对家具的细节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卢浮宫三宝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那些被普通游客忽视的各种雕塑和画作也不算什么。所有画作、雕塑不管是不是所谓三宝,在他们眼里都是平等的(真是可敬的态度)。而当他们看到卢浮馆藏的家具时——由于这些家具往往被一般游客忽略,可能知名度不高——他们体验到了真正被击中的感觉,那才是最本真的艺术体验。对于这些坦诚的大舅子来说,他们没有假惺惺地被卢浮三宝击中,而是在不经意间被那些细致精美的家具俘获了,这似乎更加确凿地提示了我们,能给每个人带来艺术体验的东西不尽相同。

说到底,艺术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和带来这种体验的作品都不应该被任意判定,“艺术”更是一个不应该被任何定义垄断的东西。我们应该提防那些灌输给我们的艺术概念,注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斜眼狗的故事只是一个起点。

在此摘录几句书里的话:

“和把艺术品偷出卢浮宫的行为相反,这些人想把一幅画送进卢浮宫。”

“《斜眼狗》的价值十分有限,但是在阁楼发现一幅不知名的画家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十分动人。”

“《胜利女神像》和那幅出自不知名画家的平庸之作,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你进来吧,古斯塔夫·贝尼翁……带着你卑微的同伴,那些像你一样从没得到过承认的画家,和所有业余的画家一起……带着那些粗糙的河边风景画!登上这艘运载着人类最美艺术成果的巨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