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钱穆 / 叶龙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精选点评:

●“《国史大纲》课堂版”,有种看课堂笔记的感觉(其实就是笔记)。很多地方只是做简略的、跳跃式的讲述。

●有些观点乍一看比较“反动”,但是隐含着真知灼见。或许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部分,但讲到后面大概人多了,钱先生就越讲越保守。

●2019.11.18读完,今天补记。

●(一个月前去校图书馆找 在那天来临前 没找到 借了这本书 赶着过期前最后一天看完剩下的一半)对于历史小白来说,一些过于简略的表达不太容易理解。常常联系到当下的形势,批判欧美的政治,带着点小骄傲,很有意思。确实有些观点可能过于偏激,但毕竟是课堂讲义,老师也是人,难免有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我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比照本宣科的可爱多了。有时间要读一读国史大纲。

●虽不详细,但是通读还是可以的。

●这部讲稿可大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也因为是讲稿,所以很多地方显得简略。最好能与《国史大纲》一起阅读。

●课堂讲义不适合成书,民族主义历史观要不得。

●把我有限的历史知识点串成了线。这是整理的课堂版,跳跃性比较大。准备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港版)了

●小白入门值得一读,听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课堂笔记,主线完整精炼不照本宣科,也能促进人思考,如果没时间看国史大纲小白入门这本也不错吧。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国史大纲》简化版

钱老的中国通史是他的《国史大纲》的简化版,只是将中国的主要阶段列出来并将其主要特点说明。点到为止,不做深入。同时钱老也将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加入其中,不断地说明中国文化相较西方文化的优点。个人认为钱老主旨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有兴趣,为祖国的文化感到自豪。鼓励更多的人读书去振兴中华。毕竟遭逢过乱世,感慨颇多,所以才在书中不断地提倡青年受教育。而且叶龙先生也提到因此书稿为课堂记录,又有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在前,故详略轻重之间偏重简约,要言不烦;钱先生课堂上思维跳跃,兴之所至,时或奇谈妙论,常有率性之语。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一本有意思的《中国通史》

最近想入中国历史的坑,在B站上找了一个推荐教程,听主播说的挺有道理,找来一本《中国通史》,这本书挺有意思。钱穆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香港课堂上讲过《中国通史》,有位叫叶龙的学生记了课堂笔记。现在把笔记整理一下,打着钱穆的招牌,开始卖书。

学习知识仿佛养猪,早期养个好架子很重要。有了个好架子,再去做细节功夫。钱穆先生这本《中国通史》做为架子是很好很好的,B站主播的推荐很有道理,主播推荐了三本书,这本是第一本,是初步的初步,能用到钱穆先生的书是读者的福气。

这本《中国通史》做架子是好的,有意思的是在细节上,关键点这其实是课堂笔记,叶龙先生的笔记真的很别致。举个例子,书中提到赵匡胤曾对大臣说自己之前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黄袍加身的事件。叶龙先生做了一个注,说,公认的历史上包括赵匡胤这次一共有两次。钱先生已经去世多年,这次没有解释的机会,还被人拿来示众。类似的地方还有几处。

这本书我给了三颗星。去豆瓣看了看,多数读者给四星、五星,给三星的也有五、六位。我专心读了一下给三星的读者的评论,都很婉转客气。只有一篇给了两颗星的评论,我看了看,评论的内容都是我想说的。于是决定,加这篇两星评论作者为好友。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国史大纲的课题笔记的笔记

本书不是钱穆先生亲书的,是其学生叶龙上课时所做的笔记整理而成。有点像陈丹青整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囊括甚多,随性而至。叶龙认为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书的内容不多,10万字不到,从先秦到清末民初。

由于篇幅所限,所以往往删繁就简,对一些关键的时间、人物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于刘邦汉王朝的建立,秦二世而亡、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是后者仍然是战国时代遗留下的贵族阶级。而在与外族相处时,讲到要以文化分,不能以血统分。血统不能决定国家,要以文化来决定。

在论及各朝各代时,会涉及文化、教育、政策、政制、改革,兴衰成败的原因都有钱老自己的看法。

当然在讲述历史时,一定会有自己的史观,如在讲到东汉之士风时说到“教育有办法,社会就有办法,青年之所以伟大,因为在受教育。”反应了钱老所代表的想要以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在提到五四时,认为“五四要提倡怀疑,重估新价值。这是可怕的。怀疑是黑暗的开始。”可见其对五四评价不高。

总之全书内容不多,颇多钱穆先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很多地方也没有展开多说,可以作为一个了解钱穆先生思想的简单的途径。一定会有不认同的地方,但求同存异。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已经很久没有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写读后感了,之前一段时间是有理由搪塞自己的,比如考研时间紧张、等成绩心浮气躁之类的。但是最近闲了下来读书继续像前面一样只看不想也不表达,确实说不通,学而不思则罔!多年的网上冲浪和学习摸鱼经历逐渐让人无法沉下心来去思考自己读到的、看到的东西。昨天也跟唐工聊到这个话题,我说最近要开始写周记,写点什么会逼自己开始多一点思考,唐工回“然后你很快会发现自己的匮乏”,随后又说“再倒逼自己观察思考和学习”。

最近看四叔、木鱼和阿弥的视频,他们一个讲书,另外两个讲影视作品,都能解说出我们完全看不到的点,这些东西也是自己在看书或电影的时候完全不会思考的角度。每每惊叹于他们绝妙的解说时就会反思自己会什么既懒惰又笨拙。比如阿弥讲《千与千寻》中的隐喻与指代,只有他讲的时候我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否则之前对这部电影一直是难以理解。这种欠缺思考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比如看球或踢球的时候,大部分人看到的可能只是某个精彩的进球或者过人,而跑哥这样的人就能从各个细节中看出球队运转的脉络,这就是所谓的球商。这些都与平时有无思考习惯有关。

考完试之后仔细思考了自己这几个月的假期应当如何利用,在各种设想中读书都应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某天晚上临睡前打开手机备忘录,给自己制定了22本书的暑期阅读计划(尽管按照往年我的阅读量以及最近的读书状态,这个flag大概率是完不成的)。书单里大概有历史、文学、社会学以及新闻传播专业教科书等几类。首先开始读这本《中国通史》的主要原因还是它字数少,不到十万字,想着这么短小的书籍应该很好读完,那么我的任务很快就能完成1/22,能够迎来一个好的开始,对自己后面的阅读是一个鼓励,但是没想到这么薄一本小册子也读了二十多天,从去武汉之前读到今天,我真是低估了自己的拖延能力。当然,我也能找到搪塞的理由,毕竟这本书里边半文半白的句子,读起来真的不通畅,甚至引诱得我在写批注的时候也频频忍不住之乎者也,这算得上是环境对人的涵化。

这部中国通史是之前在B站上看到一位历史博主推荐的,由于篇幅短,又是史学大家所作,所以想着拿来读一下,补充一下历史知识。钱穆先生这本《中国通史》是由其讲课稿整理而成,所以是一部非常主观的简史,相当于对几千年的历史做一个串联,并在其中加入其个人的评述。

在篇幅方面,每个朝代都只介绍它如何来、如何兴、如何亡,但极少讲述具体的历史故事。虽然如此,对于简单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脉络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那些朝代更替之间的状况,这本书显然比历史教科书详细,比如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钱穆先生被誉为一代通儒,所以他不仅懂文史,对于政治、古代经济以及地理等都很了解,很多地名都是古代地名与近代地名相对应,读起来方位感比较好拿捏,实在不知道搜一下也能知道。

由于是讲课稿,主观评价是难以避免的,钱先生很提倡儒学以及传统价值,比如他谴责曹操与司马家篡位,批评魏晋士人重门第、逃避社会而无担当。他直言不讳地表达对范仲淹和王安石变法的支持,称元、清为异族,反对将中国古代社会成为封建社会和专制社会的说法,认为古代中国自秦以来便奉行的是王室和政府分离的政治体制,但并没有展开论述,可见是一位十足的民族主义学者。

他指出中国办大学的历史比西方国家更久远(批驳胡适),早在汉代中国便有太学,后来的朝代也有国立大学、私人书院等,作为教育者他对历朝历代的教育状况提及的次数犹为多,多次强调中国办大学的悠久历史。另外还梳理了夏商周以来中国历史的正统传承。作为一名儒生,他的许多观念算得上是传统,但是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他已经是接受了许多开放的观念了,并没有对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进行谴责,而更像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否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叹息的提醒。

历史不是古装剧种的侠义江湖或者恩怨情仇,也不是我们以为的愚昧黑暗,在长达几千年的过程中,每个时代的人都在用人类才有的智慧改造世界努力生存,比如书中提及的政治制度、民政制度、教育制度、水利治理等。只不过就像学弟前几天感叹的那样“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才有那么多战乱和天灾。而正因为如此,对于制度的探索才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讨论焦点。

如何设计制度来引导人性和约束权力,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得最多的问题。经常会代入式地想,如果穿越回古代做一个君王,会如何改革,引导国家更快进入一个更加昌明的时代,但是越往后读下去,越没有答案,而这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

读完之后,可能这些代入式的问题都会失去意义,但是我想,这本书之于我的意义之一可能就是让我有过这些思考,然后在以后谈及这些问题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及历史的浩瀚。当然即使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读一本书最大的意义可能仍然是我读了它,仅此而已。微信读书app上显示读这本书我用了7小时,那这本书至于我意味着我有七个小时的光阴用来读这本书。然后,满意地在豆瓣上又做一次标记,又发一次关于读书笔记地公众号,再接着开始读下一本书,然后随着时间和艾宾浩斯曲线,逐渐忘记这本书以及以前所读的书的内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