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的搭车客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搭车客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搭车客》是一本由[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一):《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

一本研究美国都市传说的民俗类读物,看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的版本,据说已经绝版,不得不说这版封面真的有点惊悚……最大的问题是夹杂了太多无意义的插图,浪费版面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貌似三联去年9月出了本新版,插图问题依然存在。

比较经典的是以男友之死、钩人和后座杀手为代表的汽车传说、以头发里的蜘蛛、下水道里的鳄鱼为代表的污染传说、以炉中宠物为代表的家电传说和以裸()体惊喜为代表的尴尬型传说,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恐怖效果,甚至可以说跟国内以北京公交、猫脸老太太和抚仙湖水库为代表的都市传说相比简直算是小儿科了,但正如作者所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反映的时代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

传说背景从备受美国青年喜爱的代表独立自由的旅行汽车到反映老年问题的“丢失的奶奶”,再到体现对科技进步不安的“炉中宠物”,随后也出现了体现住民对现代化购物中心、折扣商店充满不安的新型都市传说,都是体现社会心理变化的重要例证,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二):淮海路高架龙柱————消失的都市传奇

同样说都市传奇的,还看过一本台北的,有些故事甚至是重叠一模一样的,很有意思。 大陆都市传奇不丰富的原因开始是认为我们城镇化时间短,后来想想不对,再思考,可能跟我们反封建反迷信反的太彻底有关,将对茫茫不可预知的敬畏心恐惧感,将有些绮丽缠绵的浪漫情思,都反没了,剩下的就是老百姓对桃色新闻的一贯追捧、趋之若鹜和发乎于心的相信,就像我的一些朋友,常常转发这些东西给我们看,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们这是身体力行,高举民主自由博爱的大旗,将反封建反迷信贯彻到底。 来上海这些年,好像就是刚来的时候听过淮海路高架龙柱、徐家汇太平洋百货和黄河路小女孩这几个传说。 跟第一个故事里老和尚的徒弟吃过饭,我俩算是江北老乡,他是某寺院的主持,当时口无遮拦,张口就问,他比较含蓄,但也没遮掩,基本上是肯定的回答了。好可气,又好可叹的是,这些年过去,居然没有新的传奇出现。 在北京呆的时间短,也没听说有啥都市故事,就听了一肚子的黄色笑话和政治笑话。 前年还是去年,去簋街吃饭,之前想好要去北新桥找找那口井,结果喝大发,置之脑后了,这事情我一直在怀,一定要找到。不过,北新桥那口井的故事流传甚久,好像说是明朝开始,刘伯温兴建八臂哪吒城那时就有了,这算历史遗留问题,不算新鲜的。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三):都市传说不是“段子”那么简单

以为是一本悬疑故事,结果是一部学术专著,以为是一些全世界各地的神奇传说,结果却发现原来是美国的学者对城市民俗文化的故事收集与解读。

一不小心把这个作者三本著作都买齐了,更一不小心进行了一个作者的主题阅读,也许能够从这次的“一不小心”,来了解到美国文化的一些未知的内容。

民俗的研究价值是什么呢?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那些没有被正式文献记录的内容,用民俗学来记录,了解非官方,却又非常亲近的人的活动,让人们一听、一看、一说,就找到自己与对方的联系。这种对都市故事的分析研究,最终是为了通过对文中人物行为、语言、观点,分析这些因素背后所表达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比如文中“肯德基油炸老鼠”就是表示对工业化操作的不放心;“头发里的蜘蛛”就是表示对虚荣的追求,导致忽视卫生而丧命的警告。

都市传说这种民俗形式,与古代传说差不多,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事故都是“看着有各种线索”,其实“验证后查无此人”。但是这种传说,主要是在城市、甚至不同的同家之间流传,基本都是现代的事件,也有把古代的故事替换要素再包装后的传播。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另一个作者也提到的故事,而且是两个完全不搭边的作者,突然意识到了“你读过的书就是一个个点,会在合适的时刻联结成网”的价值。(故事中的“老板被秘书邀请过生日,以为是艳遇,在被秘书‘暗示’后,把自己脱光,冲进卧室才发现,他所有的亲朋好友在里面准备给他庆祝”。正好就是刘墉写的书中的一个故事。可见这还真是个在美国流传广泛的“都市传说”。)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四):城市传说

可以被一气呵成读完的学术研究著作,研究内容本身足够有趣且几乎不设门槛,大抵只有少数几个像民俗学这样的学科才能做到。这本美国著名民俗学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其学术成就作为门外汉无法评价,但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则毋庸置疑。虽然距离首版已过去十几年,而今读来,依然不觉过时,特别是书的前半部分,那些漂洋过海、亦真亦假的故事,读完会有一种头皮发麻的酣畅感。

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将人类传播故事与言说八卦的能力提升到了“认知革命”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八卦与“谣言”所构成的民间传说,成为了维系人类社群的纽带。现代性、当代城市元素与民间传说组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民俗学研究内容。布鲁范德的书可以刷新普罗大众对于民俗学的刻板印象,那不是古老的类似《山海经》的民间故事,在白胡子爷爷和老花镜奶奶坊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是那些活跃于朋友圈与《故事会》中精彩刺激的八卦事件。随着时光的流逝,民俗故事的内核与传播方式亦得到了发展,城市传说成为了主流。

在《消失的搭车客》中,可以藉由民俗故事的流变,窥见时代背景的变迁。布鲁范德将民间传说的三个基本元素概括为:很强的故事性、一定的可信度与一定的警示意义。与现实世界的情状息息相关,假亦真时真亦假,才可以使这些故事更加让人产生共情,从而广泛传播。因此,在当代美国的城市传说中,汽车是绝对的主角。在美国,一个人不开车,就如同失去了双腿,因而汽车之便利与危险的特质,便成为了传说的沃土:“私家车、愉快的旅途、宽阔的大路”成为了现代的英雄打怪升级的背景。“消失的搭车客”,可以参照传统故事中“幽灵”的经典形象,而之于独特的语境,其形象赋予了更多具象的内涵,正如书中所说,“它讲述的是我们在路边看到的陌生人和那些英年早逝的人的命运”。与之同行,正是现代人处理人生危机的某种方式,人们讲着那些无害的幽灵乘客的故事,所表达的则是如何对待突如其来死亡的方式。从更抽象的意义上追索,幽灵所承载的内涵,也许不止于实体之人,亦代表了那些逝去的传统,在现代的速度与激情中,悄然消失无踪。在那些有些神秘,甚至有些灵异的故事里,袪魅了生与死的碰撞,亦宣泄了不安与恐惧。

也许正如布鲁范德在书中所指出的:民间传说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去辨别口头传说的真伪。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传说故事亦从其原型故事一遍遍解构、成长,一次次照进现实与心灵。真假不重要,故事本身就是镜子与答案。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五):《消失的搭车客》:正在形成的都市传说

谈起民俗或传说,普通读者脑中的印象或许不免停留于古典时代,而它们往往与神话、志怪联系在一起,以至于“都市传说”一词乍看之下颇为矛盾:现代都市似乎早已经历了“祛媚”的过程;在现代学科建制中,相比历史学、文学、哲学这样名声在外的学科,或者是经济学、商学、法学等热门学科,民俗学,无论规模、历史、社会影响力,都很难与之相较。不过,但在该领域学者看来,民俗学却有着独特的魅力,都市传说,尤其显著。

在《消失的搭车客》(The Vanishing Hitchhiker)一书中,美国民俗学家、犹他大学荣休教授扬·哈罗德·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带领读者走进了由种种都市传说营造的神秘世界中,里面不乏死去的男友、消失的搭车客、后座杀手、孩子的临时保姆、头发里的蜘蛛、下水道里的鳄鱼、包裹中的死猫、丢失的奶奶,以及各式各样的裸男。这些或怪诞或猎奇的因素,究竟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是否包含言外之意(如果是的话,它们的具体内容?),则是布鲁范德眼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不同于普通读者的态度,布鲁范德并没有将这些传说草草打发,而是努力将其纳入学术视野,并突出都市背景,或者说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传说与古典时代流传至今(口耳相传抑或诉诸文字作品)的传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他看来,“我们引述的传说,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希望、恐惧和焦虑心理的反映。”都市传说毋宁是当代民俗的组成部分,“其传统性、变异性和功能性与过去的传说别无二致”。

都市纷繁复杂,确定一则都市传说的准确起源,其实并不容易,而叙述者们“我朋友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故事”则添上而非减少疑问。而在流传过程中(既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传说发生的变异,更是数不胜数,带上的地方特征使得传说更富多样,经典的汽车传说便是一例:消失的搭车客所乘汽车,不同的品牌名因国家而定。同样,对食物乃至生存环境可能受到污染的担忧,最初体现在肯德基油炸鼠,然后还有下水道里的鳄鱼。

性别也是打开都市传说的有趣视角。虽然并未经过严格的统计,但是都市传说中,女性角色似乎占据着更大比例,或者说绝不比男性角色要少,然而,她们身上可能凝聚了最大密度的都市想象。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用女性的名字为各个城市命名,这一做法在都市传说里头得到了呼应。都市既是男人彼此竞争的丛林,又不乏女人行走其间,然而,对她们来说,都市首先构成的是一种生存的挑战,不仅是职业上的,而且还涉及人身安全、性态,它们往往与特定时代的道德规范联系紧密,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宣传或劝诫。

笔者此前曾在安徽合肥生活过一阵。彼时,周遭人群中也流传着一个相似的可怖都市传说:有好几个深夜,都出现了年轻女性搭乘出租车遭到司机——据说是一名强壮的中年男子——割喉杀害,犯罪嫌疑人一直没有抓捕归案。身边的女性朋友不免心悸,但是作为男性的我,自诩不在受害者之列,当即将它抛诸脑后。现在想来或许大有深意:它表达了都市女性对于人身安全的担忧,可能也暗示着,深夜的家庭(稳定的秩序)才是女性的安全港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