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冰岛渔夫》经典读后感有感

《冰岛渔夫》经典读后感有感

《冰岛渔夫》是一本由[法]皮埃尔·洛蒂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岛渔夫》读后感(一):她每分每秒也等不到他了

1.哥特永久的失去了他。

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了,她挣得钱还有什么用?她布置家还有什么意思?甚至,这个世界也失去了颜色,他人向她求助也似乎与她无关?

她等她,一天一天,心碎了,人似乎神志不清,痴呆了一般。不敢去想他的船推迟了多少天,听到脚步声总以为他回来了?

她要独自面对别人的眼光,独自承受生活的困难,独自走向生活。

她永远也等不到他了。

2.杨恩被卷入了海底。

他没有办法拒绝大海,他无法逃脱,他被大海埋葬了。发出剧烈的大喊,那么不舍得哥特,然后他无力反抗大海,他有他的命运。

3.扬恩始终关注她,想把最好的给她。

两年来,他记得她那天穿的衣服。他执意为她挑选新衣,制作婚纱。他不敢去亲近她,只是灵魂与她相惜。

4.那么纯真的爱对方。

得不到他的爱,依然不怪他,一片真心。

他呢,没有人提起,才去接近她,只想默默地爱她。

在她有钱时候,不去理她,等到她落魄了,突然想跟她结婚。

他们是纯纯的心心相连,灵魂的相依。

《冰岛渔夫》读后感(二):爱情与死亡,都将永恒

两个男人:杨恩、西尔韦斯特

两个女人:哥特、老伊芙娜

-

关于爱情:

杨恩与哥特相爱,所有人都说他要娶她,她会嫁给他。但因为杨恩混合着孩童般天真的、粗犷又温柔的倔强,两人错过了整整两年的光阴。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杨恩把大部分时光献给大海,剩下的属于家人和情妇。哥特永远在等待,质疑着、怀着期望。

有意思的是,也许是一见钟情,但在那场两年前的舞会结束后,他们几乎不曾碰面。爱情在何处沉淀、发酵,并等待被打开的哪一天?作者笔触很少的浅浅带过,读者无从深知。

这爱情的酒窖会被打开吗吗?在故事的最后,我们知道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婚,成家,在短暂的激情之后,杨恩又将出海。他是一位优秀的冰岛渔夫。

杨恩出海,葬身于大海,再没回来。这次,她回归到海洋母亲的怀抱,或者正如他自己一开始所说的:“我!……当然,有一天我会办喜事的。但是决不娶本地的姑娘,不,我要娶大海,要请你们大家,请这里所有的人来参加我的舞会……”

杨恩,这位优秀的冰岛渔夫。他极力的拥抱了他所热爱的姑娘,他所热爱的海洋。走向永恒。

-

关于死亡:

“在这个婚礼上,他从前请过的人都在场。全都在场,只有西尔韦斯特除外。他安息在远方的迷人的花园里,很远很远,在地球的另一面……”

这是书的结尾,杨恩与大海的婚礼,也是杨恩的葬礼。

西尔韦斯特,服海军兵役期间,身中数弹,获得功勋,医治无效身亡。其衣物,在渡轮上就地拍卖,买到的人立即划掉口袋上原来的名字,并写上自己的。

一个人去世了,也许还有下一个,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人。死亡永恒。

全书从一开始就笼罩着忧郁哀伤的死亡气息,得益于冰岛的天气,不分黄昏与日出,飘忽的太阳和被雾气笼罩的深海。岛上的小教堂里,刻有无数冰岛渔夫的名字,他们是父子、是兄弟、是朋友,是无数投身大海并终将面对了死亡的人。

并不相信灵魂转世的人们,迷迷糊糊害怕着鬼神的人们,都会离开这里的。死亡永恒。

-

最后,献给冰岛所有的丈夫、情人和儿子。

献给冰岛所有的妻子、母亲、未婚夫和姐妹。

一个勇敢的民族。

《冰岛渔夫》读后感(三):渔夫的两个新娘

书名虽然是《冰岛渔夫》,却并没有写冰岛人。所谓的“冰岛渔夫”,指的是一群每年夏季渔汛的时候从法国布列塔尼去冰岛附近海域打渔的人,他们一年之中有半年在海上漂泊。在海上谋生的人,与活在陆地上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感受能力。一望无际的海面之上,再大的船只也显得极为渺小,船底海水涌动,船上渔夫一刻不停地捕鱼,日月星辰,悬挂苍穹,人在其中,陆上带来的杂念皆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孤独和对生命的玄思。

这些靠海谋生的人最常面对的,就是无从掌控的“命运感”。大海,极壮美,又极无情,多少故事因它而起落:这一回渔夫满载而归,全家欢天喜地;那一回渔夫葬身海底尸骨无存,亲人痛哭流涕……可以说,整本书的主角,表面上是高大俊美的男主角杨恩和美丽痴情的女主角哥特,他们的爱情曲折动人,贯穿全书,但左右他们命运的,却是真正的主角——大海。

很少看到能够把大海描写得如何细致真实的小说了,没有在海上生活的经验,光凭想象完全无法能做到如此写实。一看作者的生平,果不其然,再也没有比他更适合写大海的作家:皮埃尔·洛蒂,生于1850年,从小迷恋大海,早年梦想作为水手周游世界,后来在海军学校受训,1881年任上尉,1885-1891年在中国海域服役,后来连续提升,1906年任舰长。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从事海上职业达四十二年之久,走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沿海地带……这样一位一生都在与大海打交道的作家,其丰富的阅历少有人能及,他写大海,只需用白描,就足够使人着迷,哪怕是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依旧吸引我:

“低层的云像一条黑黝黝的带子环绕整个大海,远处显得模糊和阴暗,空间似乎是封闭的,那里是极限。云像是幕布,遮住了无限,又像是帷幔,遮盖了会令人想象不到的巨大奥秘。这天早上,杨恩和西尔韦斯特在这条木板小船上,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仿佛在深深地冥想沉思,像是圣殿,从殿堂圆顶射进一束束的光,它在延长,在静止的水面上形成反光,和教堂前大理石广场上的反光一样。接着,在很远的地方又亮起了另一个奇景:粉红色的、犬牙交错的、高耸的海岸, 那是阴暗的冰岛的一个岬角……”

“与此同时,刮起了刺脸的微风,在死水的表面,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了斑纹,风在闪光的镜面上划出一些蓝绿色图案,它们延伸为直线,张开成扇形,或者像石珊瑚一样分出许多枝杈。一切变得很快,并发出微微的响声,仿佛是苏醒的信号,预告这无边的迟钝即将结束。天空摘掉了面纱,变得明朗。雾气垂在地平线上,像大堆大堆的灰色棉絮一样堆积起来,在大海周围形成一道厚厚的软墙。在渔夫们上方和下方的那两面无边无际的镜面重新变得清澈透明,仿佛那些使它们失去光泽的水气被擦掉了。天气在变,但是太快,不是好兆头。”

书中像这样大段的风景描写,俯拾皆是,这也是我喜欢本书的主要原因。作者并无华丽绚烂的文笔,他用的都是普通常见的词汇,却能够精确细致地描绘出大海之千变万化,着实让人惊叹,这要归功于他直接的观察和逼真的描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描写并不是静物描写,而是蕴含了观察者的主观感受,我们得以代入进去,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时那刻光影变幻之际内心的情绪颤动。

在这里,不免多说几句:很多读者习惯跳过风景描写,因为冗长沉闷,又不推动情节,但我觉得好的风景描写能让你体会到小说之美。我非常看重小说空间的营造,如果你要知道本书的情节,其实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但你要体会渔夫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漂浮时既沉迷又惧怕的心情,感受女人等待渔夫归来时风掠过大地上的哀痛,理解人在庄严壮阔的大自然面前深感渺小脆弱的心理……都得有赖于空间的构造,人在这个空间里,有这样的反应和行为,才能得以解释和展现。

小说空间搭好了,小说人物出场:杨恩、哥特、伊芙娜奶奶、西尔维斯特。作者给予每个人物充足的和篇幅和细致的描写。这些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收场:杨恩,为大海而生,又因大海而死,年年出海捕鱼,最后葬身大海;哥特,爱上了杨恩,兜兜转转,好不容易与他结了婚,只相处了六天,等待她的却是丈夫永不归来;伊芙娜奶奶,从丈夫到儿子都死了,而仅有的孙儿西尔维斯特当了兵,最后因为战争将尸骨埋在了新加坡……悲剧如冰岛海面那场神秘的雾气一般,伸手不见五指,寒冷的水汽濡湿了全身。在命运之神面前,无人能逃脱。

哥特,是全书之中最让我心疼的一个人物,也是全书着墨最多的人物。如果说其他人物都略显单薄,这个人物却最为饱满。她出生富裕家庭,在一次舞会上爱上了杨恩,而舞会过后杨恩却对她爱理不理。她郁闷痛苦,想知道缘由又得不到答案。期间她父亲因为赌博败光了所有家产,她一下子从富家小姐“沦落”为身无分文的穷人,只能靠做针线活勉强谋生。然而她对于杨恩的爱从未止息,虽然这个过程曲折磨人。最终,杨恩打破了矜持的壁垒,向她求婚,她这才得以享受了与杨恩唯一的爱情时光。他们只做了六天幸福又绝望的夫妻,然后杨恩又一次去到了海上。等待她的,却是永远的等待。

书中一个场景尤为动人:哥特找借口去哥特家,途中经过了波尔-埃旺的教堂,教堂边上有一堵塌陷的矮墙将竖着十字架的墓地围了起来。哥特看到一块块墓碑上写的都是杨恩家的亲人们,他们是杨恩的祖父辈、父辈和同辈,他们都死于冰岛海域:

“她一面看,一面感到对杨恩的阵阵激情,她的爱情是温柔的,但也带有几分绝望。不,永远不,他永远不会属于她!她怎么能与大海争夺他呢,既然加奥家那么多人都在海上沉没了,先辈们,兄弟们! 他们肯定与他十分相像。”

这是一种宿命般的感悟,最终命运也证实了她的预感。哥特爱杨恩爱得特别苦,杨恩冷淡远离她,她并不知缘故。而杨恩知道自己的归宿是大海,他真正的新娘也是大海,在小说的结尾,他沉入大海:

“八月的一个夜晚,在那边,在阴沉的冰岛海面上,在狂暴的喧哗声中,举行了杨恩与大海的婚礼。大海从前也是他的奶母,是它摇他入睡,使他长得又高又壮,当他成为美貌男子时,它又重新独自占有他。这可怕的婚礼被笼罩在 深深的奥秘中。黝黑的帷幔始终在上方不停地晃动,那是为了掩盖婚礼的、不断变化和翻腾的布帘。新娘张开喉咙,发出可怖的吼声以压倒人们的喊声。杨恩想起了他那有血肉之躯的妻子哥特,在巨人的斗争中,奋力抵抗那位坟墓的新娘,最后筋疲力尽,只好张开双臂接受它,像垂死的公牛深沉地大叫一声,嘴里已经浸满了水,张开的两臂伸得开开的,永远僵住了。”

这段描写惊心动魄,极具画面感。一位是有血肉之躯的妻子哥特,一位是大海新娘,每一个冰岛渔夫都有两位新娘。最终都是大海新娘从妻子那里夺走了丈夫,空留妻子痛断肝肠。书中细致地描写了哥特等待杨恩从海上归来时的情状:

“现在她养成了习惯,每天清早就去到陆地的尽头,去到波尔-埃旺的高高的悬崖上,她从杨恩老家的后面绕过去,免得被他母亲和妹妹们看见。她独自来到普卢巴兹拉内克的尖端,那地方凸出在灰色的英法海峡之上,像是鹿角,她在俯瞰浩瀚大海的一个孤立的十字架前坐下,一坐一整天......

到处都有这种花岗石十字架,它们矗立在这片渔民之乡突出的悬崖高处,仿佛在祈求恩典,仿佛在宽慰那不断变化、神秘莫测的庞大东西,它吸引男人却不将他们归还,而且往往将其中最勇敢、最漂亮的留给自己。”

等待,毫无希望的等待,让我想起沈从文《边城》的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非常擅长烘托气氛,动静结合的描写,突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渺小:遍布海边的花岗石十字架,狂风呼啸的荒野,极昼时悬挂天边的太阳……我非常赞同木心对洛蒂的看法:印象主义者,色彩的,音响的,诗意的,笔下人物鲜活。这样的一本书,值得一再回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