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长型思维训练》的读后感大全

《成长型思维训练》的读后感大全

《成长型思维训练》是一本由安妮·布洛克 / 希瑟·亨得利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型思维训练》读后感(一):正向导引,让成长更快乐

翻阅《成长型思维训练》,我经常联想到班里的活动案例,这不由得让我对成长型思维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长型思维大概是自信与坚定并存,不畏挫折与困难,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

本书作为工具书,详细地介绍了12个月的计划,层层递进。其中结合问卷、案例、表格等详细分析了固有思维和成长思维的区别,引人深思。作为老师,本书可以作为参照很好地与家长、同事分享;作为家长,本书可以更专业地帮助家长去指导孩子。事实上在我们的大脑里,两种思维方式都在,如何让成长型思维优于固有思维去看待事物,这离不开每天与外界的联结。成长型是正面而积极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拥有这样的心态为孩子树立榜样。曾遇见一个小男孩小班第二学期,还是不愿意做手工,于是和妈妈说在家可以多陪他练习剪纸,尝试用剪刀。妈妈说孩子像她,动手能力差。事实上,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普遍不是很好,有的不会用剪刀。然而在老师有趣的游戏、儿歌带动下譬如(剪直线练习)为剪面条,(使用剪刀)小火车开起来,呜呜呜,到站了。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剪刀逐渐用得熟练起来。刚开始宝贝还是不愿意,通过同伴帮助,老师特别指导,宝贝逐渐也爱上了剪纸。有一天男孩妈妈来接的晚,宝贝在做手工,妈妈进来就惊讶地问这是你自己剪的吗?宝贝真能干呀。后来,妈妈也和老师交流,原来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做好,并没有受能力遗传影响,只要多练习。有时,像这位家长一样的举动我们很容易发生,作为成人,我们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让发展的可能最大化。我们需要不断地鼓励和帮助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在挑战中收获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成长性思维——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好。

未来我们无法预测,本身的条件也无法限制事物的发展。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让孩子们的成长更加快乐。

《成长型思维训练》读后感(二):从错误中学习

这本书的观点到没啥新颖的。无非就是凡事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看待挫折、错误、挑战。

接受当下的苦难,但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一定有所成长。

还是非常激励人心的一本书。也提供了翔实的教学教育方法。很适合教师阅读。可操作性强。

书中的积极心态的铸造让我想起一念之转那本书。异曲同工之妙吧。

就是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跟之前阅读的臣服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有相似之处。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仍能保持自己对于生活的热情。不因自己的不完美而心灰意冷,反而把这个当成是自己成长进步的机会。

有句话印象很深:没有怎么受到挑战就达成目标的孩子,潜能其实是被压抑的。

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潜能。

关于如何去表扬孩子,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式。就是具体地去展开,针对做事情的行为去评价。不去评判孩子固有的品质。

固定性和成长性评价。就是我们所说的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吧。强调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封闭的一锤定音的结果。这些理念在教育学里并不陌生。

不要去固化别人,同样地也不要去固化自己。

值得我反思的是: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如果配上自己的期待会更加有效果!这个我从来没想过。我一直扮演的是一个非常冷冰冰的角色,就事论事,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引到最关键的事情上,不愿在其他的事物上分散精力。可本书倡导,教师本身的期待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我想了想也是。从小到大,我生活的环境如果对我的期待可以更高一些,我是感觉自己会更愿意尝试呢。因为这份期待就是对自己的信心,能够莫大地激励自己。

另外就是作者强调了良好的老师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学习的帮助。也给了很多具体的建立关系的方法。还不错。值得借鉴。

总之,这本书可以当成是自己的一个成长思维自查表,或者教学效能小册子。推荐!

《成长型思维训练》读后感(三):培养成长型思维,释放无限潜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维方式应该就是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工具,选择好工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种思维理论,即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前者认为才智与能力与生俱来,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通常倾向于回避挑战、害怕失败;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能够沉着应对挑战。

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会发现有的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迎难而上,而有的则显得胆小畏缩,害怕说错、做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烦躁的心理。老师或家长一般把后面这种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懒”:懒得动手、懒得动脑。但按照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结果,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具有成长型思维,但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并存的,如何让成长型思维占据上风,这应该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和改变的。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美国两位老师安妮布洛克和希瑟亨得利共同完成了《成长型思维训练》这本书,是两位老师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更加了解,使得本书更符合实际情况。

与其他很多偏向于理论的书不同,本书更像是一本“用户使用手册”,易懂、易读、易学。作者将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理论“两种思维理论: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具体化,按照十二个月把本书分为十二个章节,将任务细化、具体化,它包括每月计划和目标、各种活动设计、易操作的课程方案、真实案例以及建设性的反馈,极具可操作性。老师或家长每个月都能看到成长型思维在学生们身上的应用成果。

虽然本书的写作目的是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但通读下来后发现需要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和家长。

中国家长表扬孩子喜欢用“你真聪明”这句话,但这往往会让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与生俱来的聪明,之后面对失败时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而放弃了努力。第六章“反馈是一份礼物,接受它”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通过这章的训练学会具体的表扬方式,肯定学生的努力。

第八章“错误是用来学习的机会”这更像是为很多中国家长量身打造的。是人都会犯错误,但一面对自己孩子学习中的错误,中国家长就变得特不淡定,而我也是其中一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学习的一个最基本方法。正常化看待错误,然后将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并训练学生走出挫折,这才是我们面对错误时应有的态度。

现在是八月份,正好是本书开始的第一月,新的学期也马上要开始了,抓住这个契机,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见证我们的成长。

《成长型思维训练》读后感(四):改变思维,让梦想起航

改变思维,让梦想起航——读《成长型思维训练》有感(1132字)

作者:苇眉儿

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其学习力、思维力和意志力等各方面也会逐渐拓宽和变得强大起来。要想比其他人更优秀、更卓越,就得不断学习和突破自己,摈弃以往的固定型思维,发展成长型思维,让智力可塑变睿智,让能力提升变强大,最终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当然,这些并不只是体现在学习上,还有人的情绪、态度、人际关系、健康和性格、状态上等各个方面。特别是针对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成长型思维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一代人,托起的是整个社会、世界的发展。人的聪明才智和各种能力,能在后天的不断学习和反复强化中得到提升,一点一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是人生的主旋律。

这个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黄臻老师推荐了一本书,“《成长型思维训练》可谓从头到尾、浑身上下都是宝。我想充满激情地将它推荐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甚至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他如是说。

倾力推荐,自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一页页翻开,细细读来,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在不断拓宽、延展向纵深潜入,很多在生活、学习和课堂教学中的疑惑、停滞和矛盾,得到了解决和疏导、疏通。同一件事,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对待这件事、处理这件事的结局,也铸就了人本身的情感趋向和对待以后人生路的态度。通过书中大量翔实、生动的案列,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不同的成长高度。人只有看向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加清晰明亮、笃定强大以后的人生视野和导向。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已经习惯并依赖着固定型思维,如何才能葆有终生受益的成长型思维呢?《成长型思维训练》,是一本用12个月改变学生思维模式的指导手册,从八月的“教学是个实践过程,并不是追求完美”到七月的“新的一天是成长的新契机”,每一个月的针对性训练和提升,都有明确的目标、知识点、案例、反馈和练习,手把手指导,一对一练习,带动读这本书的每个人积极投身到成长型思维的教育和被教育中,原来生活中的成与败、学习中的进与退、人生路的光明与黑暗,都可以作为进步的机会。问题在那儿,就看你怎样看待、对待了。要相信,每一块绊脚石,都是我们学习新事物和改善老方法的最好的机会。也许刚开始做起来很难,但是书中每个月都有具体的指导和引领,只要用心,我们总能找到正确、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磨炼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所有问题、疑惑和心结。

当然,这些理论并不能保证“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我们可以综合考虑文化、学生、社会等各种因素,改编、调整和运用,让每个人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发挥自己无限的潜能。这样,当我们满怀力量与决心,就比从前更加坚强、更加睿智。接受挑战,每一天都做更好的自己,加油!

改变思维,让梦想起航,从这一刻开始!

《成长型思维训练》读后感(五):12个月练就成长型思维好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老。早年的被教养方式和生活经历已经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形成属于他的思维方式和私人逻辑。试想一个摔倒的宝宝,被养育者大呼小叫着飞奔过去扶起,还要恨恨地捶打几下地面,责怪是地面绊倒了宝宝。那这个宝宝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很难不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害了自己。 而进了幼儿园,进了小学,一个孩子跨入了社会,他的思维方式又会被遇到的老师和班集体所进一步教化影响。一个班里,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孩子积极优秀成绩好,而有的孩子就畏缩消极成绩差呢?为什么有的小时候看起来聪明可爱的宝宝,到了上学以后就越来越不行了呢?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跟他的成功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团队研究出了“成长型思维”这一概念,并因此荣获首届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这不但为我们揭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还给我们家长朋友和教育者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成长型思维就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密匙,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的。 在这个理论根基之上,有两位美国教师——布洛克和亨得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成长型思维推行教学,并将其成功经验,打磨成一套12个月科学系统训练法,写成了一本书《成长型思维训练:12个月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指导手册》。 简单讲,这是一本“教师写给教师”的教案指导手册。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也从中厘清了关于思维模式的认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培养方法。对于自己,是提升;对于孩子,是家庭教育极大的补益;同时,也可以作为家校携手共进的强有力的方法参考,实在是收获良多。 德韦克教授指出:我们的思维一般有两种模式,她将其命名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是出生时就固定带有的,后天无能为力,因此倾向于回避挑战与失败。

而执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和坚持来获得,并且有无限潜力。 举例来说,一个数学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笨,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根本不可能学好数学,这就是固定型思维;而如果他认为,自己只是还没有够努力,或者没有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会在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开始补足练习,并且相信只要坚持练习,一定会提高成绩。这就是用了成长型思维。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在面对不同的任务时,我们不同的思维习惯会无意识地跳将出来,决定着我们的态度是消极逃避,还是积极进取。 德韦克教授在《思维模式》一书中指出,婴儿是成长型思维的最佳典范,他们学习说话,练习走路,拥有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很快就被终结,因为固定型思维的出现。我们身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也该思考——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在《成长型思维习惯》这本书里,布洛克和亨得利的思维训练教程从8月开始,每月一个主题,一直到来年的7月。我拿到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刚好是7月底。我显然觉得这样的巧合也是对我冥冥之中的指引。我按照这个教程,逐个读下去。每个月的教案中会有不同的口号,有需要完成的目标,有案例,有训练步骤计划、对照表格、评估测量等等,非常专业,非常全面。 比如,8月口号是:“教学是个实践过程,并不是在追求完美。” 重点是完成SMART目标,涵盖S-明确性,M-可衡量性,A-可操作性,R-现实性,T-时限性。 9月口号是:“每个人都能学会!”教案里设置了分步教程,提出基本问题,用参考的资源与材料,完成两大部分目标:“能学会”和“区分两种思维”。每一部分分别又有6到10步来逐步完成。这样的分步训练非常有实用性。 《成长型思维训练》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区别两种思维,怎样采用成长型思维,最大程度的限制固定型思维,同时加强自己的必要技能和策略,过上注重学习与成长的生活。 学习和生活都是一辈子的事。德韦克说:“通往成长型思维的道路是一段旅程,不是一个宣言。”当我们意识到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并愿意开始改变我们自己,传递教育给我们的孩子,带动我们身边的人,这本身已经是在用成长型思维来成就我们的新生活,我们已经走在这段美好的旅途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