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100字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100字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一):可以直接改成剧本的小说

四部短篇,四部黑色电影。冷峻硬朗的行文风格,画面感极强,犹如“画面+对白”组成的电影剧本,差不多一个小章就是一个场景。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的确是一边看书一边“看”脑海中形成的画面。这种阅读需要读者沉浸式的投入,或想象画面或带入主角视角,恐怕这也是钱德勒采用第一人称的原因。如若不然,读者在读到某些段落时容易产生断裂感,书中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和情感描写,除非极其必要,也不会对情节加以解释和说明。因此上,如果看到一半时手倦抛书去干别的事情,回头再次捧起时往往需要往前翻数页,好像在脑海中做一个“前倾回顾”。人物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隐晦却比直抒胸臆更加丰富、动人,因为读者的想象也参与其中,这一点在最后一篇红风时最为明显。好像让你摸着一个硬汉岩石一样的胸肌,却能感受到一颗炽热跳跃的内心。

新星版林培菊翻译的很不错了,阅读时有断裂感不是翻译的错,和花城版三册装比起来简直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作为午夜文库500号,校对也不错,通读时没发现忍受不了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二):啃法棍是我的爱好,也许。

“硬汉小说就像法棍,又硬又冷,需要和着水,才能咽得下去。”

初读钱德勒是2013年(我一直觉得这是对于我而言特别痛苦的一年,但同时又有好多事,好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漫长黑暗中闪闪发亮的时刻”发生在这一年),而这句话,是在2015年和某人恋爱之后,有次一起散步的时候想到,然后说给他听的(这个画面一直都刻在我的脑海中,虽然已经回忆不起散步时那条路的路名)。

现在已是2017年,婚后。再读钱德勒,发现法棍依旧是那根法棍,还是又硬又冷,充满着各种如暗号般的对话,以一种“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的不拖泥带水的利落节奏,逐步把你推向结局(还是每次都猜不到)。只不过,四年过去,这根法棍,终究还是变得好啃了一点。

全书一共四个短篇,比较喜欢后两个短篇,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的开头(马洛还真是绅士啊)。故事所营造出的湿漉漉的、带着海风的城市氛围,依旧是那么吸引人,还有那些吐槽,还有那些冷幽默和故作镇定。

也许什么时候,会把《漫长的告别》再读一遍吧。

“道别等于死亡一点点。”

是啊。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三):钱帛总是动人心,有钱还得有命消受

这是我第一次读钱德勒的作品。

此前,看过侦探推理,极爱东野圭吾的推理,曲折的情节中总带着人性的批评与思索,比如《虚无的十字架》之于死刑存废的思辨,比如《恶意》之于嫉妒的刻画。杀人的方式也总让人有些脑洞大开,大概与东野圭吾是工科出身相关。也读过《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几部小说,和宗教相关感觉有些烧脑。

钱德勒的这部《找麻烦是我的职业》则不是那种风格。大概因为是四篇短篇小说的合集,行文更简洁,几乎找不到心理的描写和铺陈,多是对白和场景描写,简直就像现成的戏剧,无怪乎他的小说被翻拍了数部,被誉为好莱坞的“黑电影”。每篇小说篇幅不长,读起来不累。

01 关于侦探马洛

总觉得小说中马洛这个侦探有点意思。

带着一把称之为鲁格的手枪,干着的事情有些杂,时而出面摆平或解决私人纠纷,时而充当着保镖、证人等不同角色,体格强壮但貌似经常被人打晕,总是莫名其妙的卷入形形色色的杀人案中,酗酒,枪法不错,为人处世不拘泥但有底线,偶尔开开玩笑说说冷笑话,喜欢欣赏美女但似乎和美女没什么情缘,追求金钱但好像和钱也没啥缘分,真不知道他的事务所怎么维系下去的。

再就是,在每一次故事的最终总能翻转剧情猜出因果和找到凶手脱罪。当然,这是所有推理小说的套路了。

比中国的侦探有意思。中国的侦探是见不得光的,业务也大多限于婚姻财产调查、婚内过错和亲子关系等各种“八卦”事项。也许是我的偏见,总觉得中国侦探面目也是一派晦暗不明,哪里像马洛那样生动立体。哦,我总觉得,马洛还有几分西部牛仔的狂放不羁的调调。

还有,在中国是不能持枪的。我一直坚信这是我们的福气。

02 关于故事情节

四篇短篇里我最喜欢《金鱼》。

侦探类小说是不能剧透的,因为小说以情节取胜,怎么破?

只能说,沿袭了钱德勒的一贯风格,小说里又有一位狡诈的美女,马洛又被打了一击闷棍晕了过去,又发生了杀人案,只是这次不是手枪杀人。马洛本次承担的任务是找寻宝藏,几路人马一起PK,各有各的线索各有各的手段,马洛是终极赢家,还是那种有情有义不贪心的赢家。故事的结局很有意思:赛普老婆的那番言辞。

你猜,为什么小说名字是金鱼?好了,打住,不能继续往下说下去了。

钱帛总是动人心,有钱还得有命消受。貌似这是钱德勒小说给我的最大感叹。

所以赛普和剥皮结局凄凉,马洛是智者。

03 关于翻译

看到豆瓣有人评论这部翻译比较差,没读过钱德勒的这本小说的英文版,不知道翻译是不是精准。不过我个人觉得行文有的不够顺畅,偶尔会觉得内容有突然的断裂感。当然不排除钱德勒自己就是这种风格。

如果喜欢短篇推理侦探,不妨一读。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四):铁汉也柔情

平日里多看的是一些以日本推理为主的、文笔比较细腻、偏重人心理描写、反映了人性的矛盾与黑暗的推理作品。硬汉派推理小说几乎没有看过,总感觉太过简单粗暴。直到认真读了这本《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这是一部由著名作家、编剧雷蒙德•钱德勒所著的短篇推理小说集,由四个故事组成。主角一如他在其他作品中所塑造——菲利普•马洛,一位最有人格魅力的私家侦探。他有着讨人喜欢的英俊相貌,棕发褐眼,具有作为一位侦探的优秀的侦查能力,过人的胆识,和临危不惧的沉着性格。擅长于人周旋,从而套出自己需要的情报。常常喜欢自嘲与调侃别人的语气让他看起来像个吊儿郎当的家伙,但这也正是他性格中乐观豁达与有趣的部分。

硬汉派推理小说相比传统推理来说,推理细节没有那么详细缜密,而更注重真刀真枪的火拼场面和主角的人格魅力。紧凑的情节、紧张的氛围削弱了我对案子真相的渴望,好好享受侦查的精彩过程。所以,钱德勒的小说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也很成功。每一个案子都牵扯到至少一位美丽的女性,这好像是好莱坞式的固定搭配。为剧情的发展更增添一些风情与色彩。

四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故事——《红风》。

你有没有感受到钱德勒文字的魔力?故事就在这样一个风趣的开场下发生。

一个醉汉在马洛面前,枪杀了一名来酒吧找人的男子后扬长而去。作为目击证人的马洛原本想帮助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女郎卷入麻烦之中,却意外地被这位女郎所救。结局让我特别意外,也看到了马洛暖心的一面。

我曾看过这样一种说法,你会崇拜福尔摩斯,但可能会爱上马洛。福尔摩斯作为一名著名侦探,以一种超乎常人的推理能力与超高智商,从蛛丝马迹之间看穿一切,侦破那些看似毫无头绪的案子,让人大呼精彩。而马洛的魅力是在于他的人格和行事作风。也许他不是一个像福尔摩斯一样聪明的侦探,身手好像也不那么敏捷,常常在调查过程中被打晕。他也会调侃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忘了拿枪,或是因为好奇或是多管闲事让自己陷入困境。但在每个生命攸关的时刻,他还是能够凭着自己的智慧沉着的应对,让自己脱离险境。感觉这个角色非常立体鲜活,很接地气。他那种正直又不羁的性格,幽默的谈吐,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莫名的依赖感。表面上他是为了钱而找麻烦、做着卖命的侦探工作,骨子里却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而不惜将自己置身麻烦。

热风肆虐,却吹不走骑士马洛的柔情。如果你读了他的故事,也许也会爱上他。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读后感(五):侦探的定义

自从埃勒里·奎因在推理小说中开创了“挑战读者”这一环节,推理作品似乎更偏好于这一走向:更甚于闲暇时间的左脑锻炼游戏,而非配下午茶的右脑文学甜点。安乐椅侦探这一类型更是把谜题推理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毕竟对于这一派系的典型代表马普尔小姐来说,推理小说就是一边织毛衣一边听案解谜。至于故事,不过是拷问人性和逻辑的工具罢了。然而,尽管当年的诡计现在看来已经不够华丽,说起人们最喜爱的侦探,却依然是福尔摩斯。福尔摩斯这一角色的深入人心或许多少要归功于腐国影视塑造出的诸如“卷福”一类的荧幕形象,但有一点却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福尔摩斯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他身上具有一个侦探的全部经典特征——冷静、神思敏捷、爱炫技、好身手——同时也是一个会失败会傲娇有弱点的普通人。

而这正是对雷蒙德·钱德勒所塑造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的精准概括。他爱喝酒,随身带一把鲁格手枪,但他更爱美人。他擅长近战搏击,却更习惯用唇枪舌剑,油嘴滑舌编就的句子比子弹更能准确地命中要害。犹记得当初对马洛、对钱德勒一见钟情是因为那句“别离就是死去一点点”,而一个多情的诗人兼侦探就那样跃然纸上。

现实社会的侦探通常并没有那么浪漫——他们的案子总是以对婚外恋对象的跟踪为主。但在钱德勒笔下,同样是去揭女孩子的案底,侦探马洛的故事却有饱满的张力。短篇《找麻烦是我的职业》便是如此,傲慢的委托人,美丽多情的嫌疑人,不失情义的杀手组合,身手敏捷的司机,每一个角色都仿佛刚从好莱坞电影上走下来,举手投足间还带着都市风情的灯红酒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端着威士忌用双关语打趣的侦探嘴里偶尔蹦出来的诗句典故也就不显得突兀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也都只是他人故事里的一剂调味品。

钱德勒在写给朋友的信里曾如此描述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虽然在序言里对小说创作的技巧发表了并不十分肯定的意见,但他的作品,却无疑展现了作家本人打磨文字的艺术。在细节至上的推理小说界,把笔墨耗费在毫无意义的比喻上似乎有点非主流,而钱德勒却乐于制造这样的句子——“何况马蒂不是防滑垫,他总会有行动的”或者“这场热风吹得我像爱情的灰烬一样干燥”。在序言里,钱德勒将侦探小说比作豪门宅邸沉默的平面图,而他自己,显然致力于让这平面图活起来,让不发一语的管家有故事可以偷听,让客厅的吊灯转起炫目的舞台效果,让酒杯里有酒酝出一抹酡红。事件在这里并不慢下来,却是让读者们自发地停在这些句子上,去聆听步履匆匆下的乐声。

热风咆哮,大海闲散。侦探故事总会期待从一个燥热不安的开头迈向一个安静平和的结局——正义被伸张,坏人被肃清。而侦探们也总是到最后除了正义一无所获(或许除了报酬的钱财),这使得他们总是显出几分寂寞。但或许这寂寞,才是让他们不知疲倦地走向下一杯酒、下一次握手、下一个枪口和下一个吻的动力。正如菲利普·马洛,永远多情,永远孤独。他不会告诉他爱的女人自己曾为她付出多少,但他会不动声色地一再为她许下一个侦探对他的客户或一个男子对他的爱人应当许下的诺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