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的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的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是一本由(清)曹雪芹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201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一):《红楼梦》读书札记之一(一至二十回)

(编者按:八月、九月、十月,蓑翁均跟随南京领读者联盟的号召和活动安排,翻出书架上的《世说新语》《儒林外史》和《桃花扇》重读。然而到了十一月,尽管自己书架上有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可这次开始的尝试,仍然是“初读”,而非“重读”。从小学至今的近三十年里,《红楼梦》先后尝试开读十多遍,每次都是读不到三五回,就意味索然而作罢。这一次,希望能坚持读完。为了促使自己读这本书,特意定期整理自己关于本书的读书札记,跟大家分享,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红楼梦》的第四回,早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读过,当时老师无非是强调官官相护,封建社会的腐朽云云。这次再读,读到的更多则是在籍贯回避的制度下,流官对于当地胥吏的严重依赖,以及在职官员跟地方宗族士绅之间的互动关系。清代的籍贯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朋党和割据态势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得非本土成长的流官,往往会对当地风土人情非常隔膜,甚至一无所知,反而会加大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胥吏的依赖性。而如何处理跟地方宗族士绅势力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考量官员执政成绩的重要指标。从这个角度读第四回,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红楼梦》第七回宝玉与秦钟相遇这段,值得细细玩味:表面上看,两人都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因欣赏对方而自惭形秽,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宝玉的自惭形秽是在秦钟高雅人品之下对自身人品学识的自我否定,而秦钟的自惭形秽则是指向自己的贫寒出身,不能与宝玉亲密相交。在宝玉看来,自己的所谓高贵出身是附着于自我主体之上的附带物,它使得自己不能早日与秦钟相识;而在秦钟看来,宝玉的高贵出身、华贵装着,则是宝玉主体性的一部分,共同成为自己自惭形秽的理由。宝玉因秦钟的“高雅”人品而自惭形秽,然而这种“高雅”只是宝玉一种自我投射的感觉,而所谓“高雅”的秦钟看待宝玉的方式,恰恰是世俗化的。按照自己读这段的理解,宝玉与秦钟之间的亲密,从一开始就带有错觉与隔阂,不可持续,不知书中接下来的描述,会不会映证我的判断。

《红楼梦》第九回里描绘的多角同性关系,比同题材的娄烨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复杂多了,然而个人觉得,终归还是流于琐碎和平铺直叙,在对于人物展现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还是娄烨的电影明显更胜一筹。

《红楼梦》第十一回,贾瑞跟凤姐儿之间这段调情与反调情的对话,真是绝妙非常。终于明白了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含义。没有一定的年龄和阅历,确实无法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的结局,直教人想起《金刚经》里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性的复杂与阴暗,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到终了,无非是“凡所有相,皆属虚妄”。《红楼梦》里这种虚无主义的指向,让人心惊。

《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对贾蓉的监生身份自觉没有底气、脸上无光,于是在其履历上,便写上了三代家祖的显赫身份。这样的传播策略,跟古今很多不甘于现状的普通人,假托名门之后的手段如出一辙。孰不知,这样一加,倒让所有人都看出贾家这一脉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状况,正可谓是弄巧成拙。

《红楼梦》第十六回:前有贾瑞,后有秦钟,两者均因情欲之事,而丢了区区性命。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样包括情欲在内的一切皆空的情节固然可以指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义理;然而仔细探究的话,贾瑞对凤姐的情欲有违人伦,而秦钟跟智能的偷情也违背了佛门清规,因此这样的故事安排,又可以跟“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余脉产生联系。同一个故事,既可以指向佛家般的出世,又可以指向理学(道学)层面的入世(对传统宗法伦理秩序的维护),着实有趣。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跟儿子宝玉之间的这段话语交锋,深得中国父子、师徒、上下级等关系伦理之精髓,放在今天,用来比对导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前辈与后学等之间的关系,仍然并无不可。长者需要倚仗的是年轻人的智慧、创意和办事能力,但是这种倚仗是建立在维护和稳固自身的权威和掌控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年轻人的才华和能力对前者的权力与声望造成威胁,那么前者借助权力实施的规训与压制便随之而生。宝玉的无奈与委屈,就在于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分寸。

《红楼梦》第二十回,李嬷嬷怒骂袭人这段同样值得细品。套用现代社会学的话语,阶层、身份和资历都是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在某种条件下,高资历、低阶层的个体的社会资本,可能会比低资历、高阶层的个体还要来得高。李嬷嬷尽管身为奴仆,但由于年资久长,不只可以随意辱骂年轻丫环袭人,就连宝玉和凤姐,都要让她三分。除了年资之外,与权力中心之间的距离远近,也是决定社会资本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在中国语境下,高级干部的司机、保姆和秘书,往往要比其下属的一般司长、处长更有话语权的原因。其实在中国古代,外戚和宦官之所以能一再成为跟官僚士大夫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也是得益于他们跟皇权之间独特的亲近距离。

《红楼梦》读后感(二):《红楼梦》读书札记之三(六十一至一百二十回)

(编者按:八月、九月、十月,蓑翁均跟随南京领读者联盟的号召和活动安排,翻出书架上的《世说新语》《儒林外史》和《桃花扇》重读。然而到了十一月,尽管自己书架上有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可这次开始的尝试,仍然是“初读”,而非“重读”。从小学至今的近三十年里,《红楼梦》先后尝试开读十多遍,每次都是读不到三五回,就意味索然而作罢。这一次,希望能坚持读完。为了促使自己读这本书,特意定期整理自己关于本书的读书札记,跟大家分享,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尤三姐的死,让人慨叹不已。尤氏姐妹,游走于贾琏、贾珍这两位浪荡兄弟之间,以色相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但实际上,姐妹俩都深知这种色相的不可持续性,因而二姐在被贾琏偷娶之后,非常珍惜这一未获完全承认的身份,贤惠持家,而三姐则也渴望嫁给真正的心仪之人柳湘莲,当情缘不成之时,不惜以死抗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尤氏姐妹看重贾氏兄弟的,仅仅是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就人品和秉性来说,尤氏姐妹对贾氏兄弟是漠然,甚至有些鄙夷的。这就好比很多人对于微信上看不惯的客户或者利益相关对象,尽管也时不时会给他的朋友圈点赞或者给予赞许的评论,但在私下场合或者自己家里,却很有可能对其嘲讽、批评甚至怒骂。

《红楼梦》第六十八和六十九回,凤姐对于尤二姐百般算计的这一段,简直就是一部缩微版的宫斗大戏,比之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其复杂丰富程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抵类似尤二姐这样为情欲所困的女人,会比较注重感性与直觉,在城府和心计方面多有不及,容易遵从欲望的同时,也容易轻信他人,以至于一步一步上了凤姐的圈套,最终殒命。而张华和秋桐,都是这出戏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前者为利,后者为势,都成了凤姐圈套当中的棋子。前有贾瑞,后有尤氏姐妹,纵于情欲之人,在《红楼梦》中的结局都堪称凄惨。因此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红楼梦》彰显情欲,倡导自由,但是其倡导的情欲与自由,并非指向对传统礼教与道学的反动,相反却是严格内嵌于传统伦理秩序之中的情欲与自由。《红楼梦》里的社会伦理哲学,本身就是清代中期统治阶层倡导的程朱理学,跟市民、文人阶层中仍然有较大影响力的阳明心学和性情说等思想,互动和交织的产物。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寿辰的宴席次序安排,可以用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来形容,但跟费老“差序格局”概念的指向又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天是皇亲国戚,第二天是中央和地方上的重臣名将,第三天则是贾府官场上的同僚和亲属堂客。这样的排序,体现的是一种权力结构上的远近,而非一般亲情意义上的亲疏,跟皇帝相关的人员放在首位,而自己的亲属同僚反居其后,是传统宗法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随后从初一到初五的家席,也是按照家族父系牵头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尊卑状况来排序的,位尊者优先,而下人奴婢则放在最后。寥寥数行,足可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文本素材。

《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到一百零七回,贾府的被抄,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是家人作奸犯科,但实际上的深层次原因,则源于贾府的运营模式根本不可持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别成员在官场或商场中的顺风顺水,的确能够带来其所在家族的一时兴旺,然而家族的得势带来的就是家族规模的迅速扩张,这里面既有族人三妻四妾和生活改善后带来的繁衍能力增强,也有与族人生活水准提高相伴的奴仆数量的猛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个家族要想持续发展,要么就是拥有极为庞大的实业,要么就是拥有一大批在朝中做官,享受俸禄和权力带来的巨大隐性受益的中坚力量,这也就是古代的名门望族,往往都强调耕读持家的原因。“耕”带来的是持家的基本财富,“读”指向的是维持家族地位的功名权力。反观贾府,之于前者,不注重农耕,反而一味依靠地租和放贷生活,这种放弃实业而执着于资本运作的思路,在农业主导的传统社会里,是严重的舍本逐末;而之于后者,贾家的第三代传人里,多的是浪荡纨绔子弟,就连诸多读者喜欢的宝玉,按照传统伦理来考量,也是一个胸无大志、沉浸于儿女温柔之情的痴者,竟无一人在科举功名上有大的潜质。两方面一综合,都决定了贾府的衰败不可避免。

《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和一百十二回,贾府两次遭到有内应的盗贼洗劫和侮辱,绝非偶然。在中国传统大家族当中,自然会有族人和奴婢的分野。维系这种等级秩序的,一是靠儒家礼法的意识形态灌输,一是靠经济利益维系。在贾府因被抄而导致衰败之后,奴婢们所能得到的显性和隐性经济利益明显减少,而违背礼法秩序的违规成本,又因为贾府的势弱而大大降低,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奴婢们的铤而走险就显得顺理成章。与《红楼梦》里的这些记述形成对应的,是明清鼎革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发生的奴变现象,一方面是改朝换代带来的礼法秩序松动和社会管控弱化,另一方面则是抢劫主人所可以预期的丰厚收益,奴婢们的造反逻辑,跟《红楼梦》的上述内容如出一辙。

全书总评:《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来源,固然是作者曹雪芹家族生世的浮沉变迁,而这部小说里对情与欲的生动描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思想氛围,以及其对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跟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关。这样一部融个人生命经历与大时代变迁于一体的皇皇巨著,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学经典,自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红楼梦》读后感(三):《红楼梦》读书札记之二(二十一至六十回)

(编者按:八月、九月、十月,蓑翁均跟随南京领读者联盟的号召和活动安排,翻出书架上的《世说新语》《儒林外史》和《桃花扇》重读。然而到了十一月,尽管自己书架上有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可这次开始的尝试,仍然是“初读”,而非“重读”。从小学至今的近三十年里,《红楼梦》先后尝试开读十多遍,每次都是读不到三五回,就意味索然而作罢。这一次,希望能坚持读完。为了促使自己读这本书,特意定期整理自己关于本书的读书札记,跟大家分享,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宝玉共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段,将全书一以贯之的情欲主题展现无余。元时《西厢》,明时《牡丹亭》,清时《红楼梦》,这条借助情欲描写而彰显个体自由的脉络延绵不绝,一直延续到现当代的越剧等戏曲作品之中。一方面是统治者不断强调理学秩序和正统伦理,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庶民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而“饱暖思淫欲”。中国社会官民之间的文化分野与对立,透过上述作品,已经得到清晰的展现。然而对立之中又有相互依存,《牡丹亭》后半段回到封妻荫子的情节套路之上,《红楼梦》中贾府败落之后的宝玉科考,都证明这种对立的内卷化特点。而宝玉科考之后的遁入空门,更是证明在当时现有社会秩序下另起炉灶,已经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能力,因而宝玉只能逃离世界,而非改造世界。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丫头红玉因名字中的“玉”字与黛玉和宝玉相同,只能改名“小红”。帝制社会里的避讳值得玩味。一来,它要确保位高者称呼的独一无二性,因为让其享受独特的称呼,本身就是其拥有权力的集中体现。二来,这种避讳呈现出权力下行的流动特征,平民避天子之名讳,奴婢避主人之名讳,反向行之的话,则没有任何限制。康熙在位时,诸皇子均以“胤”字抬头命名,而等到雍正皇帝继位,其他兄弟就要改“胤某”为“允某”就是明证。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神佛拈的三出戏,从讲汉高祖斩蛇起家的《白蛇记》,到讲郭子仪拜寿的《满床笏》,再到形容功名利禄一场空的《南柯梦》,恰应了任何事物从勃兴,到鼎盛,再到衰败的全过程,贾府这样的豪门望族也不例外。贾母听说要演拜寿热闹场景的《满床笏》,自然会很开心,但热闹过后,便是《南柯梦》里的大梦终醒一场空,自然也就不再言语了。

《红楼梦》第三十回,前有金钏只因回应了两句宝玉的调戏就被王夫人扫地出门,后有袭人,虽然因为宝玉的早早临幸而地位不凡,但被宝玉无意中踢成重伤之后,也只能忍气吞声。所谓宝玉这样的富家子弟的风流倜傥、才子佳话,是建立在多少身为奴婢的平民女子的被侮辱和被损害之上的,读到这两段,实在心痛。十年前刚毕业不久时,读吴小如和邓广铭等老派学者运用阶级分析所写的文史类著作时,往往心生反感,感觉他们被特定时代所洗脑;十年之后,年奔不惑之时,再读吴小如、邓广铭和马克思,才越发觉得,当今的某种全盘否定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潮,正如同当初那种将其神圣化、绝对化的做法,一样的轻率和不可取。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贾政虽非科第出身,但基于书香世家的身份,被皇帝委以学差的重任。自科举制勃兴以来,古代官僚,如果自身并非出身科举正途,往往会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类如清代雍正朝的封疆大吏田文镜、李卫,因为并非走科举路径步入仕途,因而对科举士大夫群体,会抱有一种因自卑而带来的仇视与厌恶,雍正朝的科甲案和李绂一案,均跟田、李二人对科甲出身官员的排挤与打压紧密相关。另一类人,因为并未取得科举功名,并且为此而感到缺憾,反而会增加对读书人的敬重与倚仗,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官僚可以归为这类。贾政更大程度上属于后者,他跟袁世凯不同的是,袁出身行伍,父亲也是淮军将领,而贾则出身书香世家,祖上和同辈中,都不乏拥有科举功名的人。身处这样一个读书群体,又只因恩荫进入仕途,反而会强化他对于读书(特指儒家经典),以及这些书背后伦理纲常的强调和践行。贾政对于宝玉的严责与失望,跟这一点紧密相关。而这种心理,跟那些因等政治运动失去上大学机会,转而拼命要求子女考上名校的当代父母,如出一辙。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府招待刘姥姥时,上的这道可以被称为“什锦茄丁”的菜,在睡前半小时的节点上读到,真可谓是饥肠辘辘、馋虫四出。虽说之前从未通读完《红楼梦》,但这段关于茄子的奢华做法的文字,早在少年时就读到过,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红楼梦》里除了《好了歌》之外,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一部《红楼梦》里,处处能读出万物皆空,读出难以抑止的虚无,但只要有了这样的美食,再虚无的人生,也会重新变得丰富和饱满起来。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和四十四回,前有宝钗劝黛玉莫读“淫书”,后有鲍二媳妇因偷情事发而上吊自杀,两件事均指向封建大家族中,女性对爱欲与自由的抑制,只不过前者诉诸于道德说教,后者则用惨痛事实来展现放纵情欲的巨大代价。《红楼梦》里女性的社会地位、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非常值得玩味,不知道国内外有没有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红楼梦》的专著。女性对自己欲望、身体、精神的掌控和主体性地位的取得,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是很难想象的。对于此,一个现实的注脚是:我奶奶就是解放前当地一位大户地主家的千金小姐,而她终生都跟《红楼梦》里的凤姐儿一样,近乎文盲。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这段关于戏曲创作模式的评论,表面上是在批评所谓才子佳人戏模式的套路化、泛滥化,但是其核心内容,恰恰是批判这些才子佳人戏背后的爱情自由和情欲自主的观念。她这番论道所展现的,正是传统礼教和道学的维护者,与受新观念影响的戏曲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从王学兴起之时,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从未中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