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通识》读后感摘抄

《《红楼梦》通识》读后感摘抄

《《红楼梦》通识》是一本由詹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通识》读后感(一):算是另一种书评

我看詹丹老师的书已经很多了。书一向是作者的心,所以谈谈人,就是说他的一切书。

跟詹老师相识很偶然,第一次见到老师是我去台湾从上海中转,饶了半天,去上海师范大学拜见老师。我那时候还是短发,整个人战战兢兢,没有半点古代文学学者的气度。

只是我有一点底气,就是我是一个读过《红楼梦》几十遍的人。读和读过,读完和真的入脑入心是两个概念,真要让《红楼梦》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则靠名师指点。詹老师就是一位名师,虽然他自己是绝不承认的。

跟詹老师在校园走,一路上来来往往,都是跟他聊几句的人,无论师生。他办公室的书,是可以借去看的,记得还回去或者没有还回去,仿佛他也不会特别记得。学问上需要什么,便如凤姐在持家上的周到,他会想的到;哪里做得不好,他不会如凤姐那样雷厉风行,他会循循善诱。他的课总是满的,一个教室里,上上下下都是学生,选这门课的不一定是初次选,可能选了好多次。听课下来,时间是静止的,因为很快下课了,而你意犹未尽。

詹老师的通识课,是一个学者对高深学问的下沉,他做到跟读者有同理心去对话,不故作高深,不曲高和寡,他心里装着整个红学传承的一点念想,可是他不会说出来。只是一点点将本来晦涩难懂的东西,可能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知识疏离的以刁难晦涩,《红楼梦》在他看来是有趣的,跟晦涩毫不沾边。那就不要去解释那么多谜语,而是从情节、人物出发,从一个人的性格出发,体会人性的光华。

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没有一个人物是可恶的。古代人的安分随时和虚怀若谷,即使是恶人身上,多半也有点历史的残留。那一代读圣贤书的人,总是如此的,多少在大家族的侵染下,多了一些关于贵族的气息。

即便是败落的,也是贵族的气息。

詹老师的《红楼梦》通识课,其实就讲那点气息。因为我们忘记的东西,绝对不是是非黑白的东西。是非黑白,我们是分得清的,我们忘记的,是关于古代气度的一种想象。我们不知道,古人有多么热爱生活,生活面目中又有那些缠绵不尽的情谊,哪怕是人情世故,都比现在来得温情。

这种温情并非没有人命官司的底色去衬托,黑暗的东西都有,只是历史的脚步穿越出来,其实那些黑暗诚如正邪二气中的邪气那样,风荡云催,尘土归路。

现代人站在时间的下部,看上部流水的时候,无论是如何的情节,如何不堪的人,都多少会有点崇敬之心。因为怕历史的轮回,若不重视那里面的温情,就会陷入当下的旋涡。

詹老师的通识课其实就是一个门。他用半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对古代小说的认知,给我们开一个门,我们从中读到一点,便是有所得;若让生活更温情一点,便是大幸。

祝福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因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味道,不好说,有人能说出来,不妨听一听。

《《红楼梦》通识》读后感(二):责编说书:“见月忘指”的《〈红楼梦〉通识》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不无幽默地说,经典就是那种人们经常在谈论却很少自己去读的书。虽然很扎心,却是事实。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利用声光影等高科技沉浸式演绎了11部典籍。这是引导观众靠近经典的时尚方式。解锁经典最究竟的法门自然是阅读原典本身。但经典的博大精深、言约旨远抬高了大众的阅读门槛,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这时,合适的导读类著作就犹如指月的“指头”,指引读者见“月”;见“月”后,“指头”被忘记,这才算完成了导读的使命。

私心以为,无论按时代,还是按经史子集排序,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部经典都非《红楼梦》莫属。而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的《〈红楼梦〉通识》就是见月忘指的导读佳作。

《〈红楼梦〉通识》至少有五个让你爱不释手的优点:

一 全面而贯通

这是通识著作的应有之义,要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思想与艺术、版本与价值、作者家族、续写与再创造、跨文化传播、“红学”队伍,这些是《红楼梦》绕不开的话题。作者都谈到了,而且详略得当,带领读者或作常识性掌握,或作全景式鸟瞰,或作研究式探索。举例而言,《红楼梦》版本繁多,抄本、印本直到现下通行本,作者娓娓而谈,纲举目张,让读者自然理清原本混乱的版本知识。

二 以“一二三四五”五步法探路《红楼梦》

作者以一组概念、二条线索、三个空间、四季时间、五层人物的网状结构深入《红楼梦》肌理,带领读者一入门径即一览众山小。卷帙浩繁的近百万字巨著,三言两语说清谈何容易!作者的五步法帮助读者从宏观上建构《红楼梦》,臻于目无全牛般游刃有余的阅读效果。

三 观照现实

比如,一般人认为,甄宝玉是与贾宝玉相对立的存在。作者则通过贾宝玉对着自己镜中的影子入睡而梦见甄宝玉的细节指出:“恰恰是在梦中,自我被另一个宝玉所否定、所鄙视,才把宝玉日常直面自己时较少写到的那种自我焦虑和紧张显露了出来。甄宝玉,与其说他是在外部世界烘托了贾宝玉的存在,毋宁说在内部折射了贾宝玉的心理世界的复杂。”这就带有心理学的意味了。再如,作者以近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红楼梦》改编本讨论戏剧形式改编《红楼梦》的再创作问题,肯定了此类改编对激发小说乃至整体意义的红楼文化进入新时代的积极意义。

四 深入文本,从文本开出思想之花

无论是谈思想与艺术,还是谈版本与价值,作者均细读文本,无空言,无赘语,无拔高,无踩踏,令读者在自然而然间亲近文本。

五 图片丰富

随文配有人物图、场景图、版本图等60余幅,方便读者直观感受《红楼梦》丰富的图像传播。

当然,打动人心的地方远不止以上几点。触动每个人的点是不同的,归根到底,怎样才算经典的合适“领路人”呢?

我想,如果你阅读完《〈红楼梦〉通识》,迫不及待想精读《红楼梦》文本,那么恭喜你,你真正上路了。如果你精读完文本,不自觉咂摸起曹雪芹的《自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进而同情地理解,那么你已经登堂入室了。

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红楼梦〉通识》如是说。此即“见月忘指”。

《《红楼梦》通识》读后感(三):顾农:看清曹雪芹的“辛酸泪”

《〈红楼梦〉通识》,詹丹著,中华书局2022年8月出版,49.00元

这本书的好处甚多,介绍有关情况相当客观简明,用不长的篇幅轻松地讲清了《红楼梦》各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一再出现同《红楼梦》有关的题目,这是很好的事情,像《红楼梦》这样最杰出的传统文学经典,绝对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它的传播和接受。

但是要读通这部伟大的小说也真不容易。原文很长,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头绪纷繁,要弄清楚就足够费神;而关于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思想、艺术,历来的分析、研究、纷争,都很不容易弄明白。与“红学”有关的著作、论文、赏析,皆为数海量,令人望洋而叹,目迷五色,不知所从。

最近很高兴地看到,在中华书局新近推出的“中华经典通识”丛书中,有一本詹丹先生的《〈红楼梦〉通识》,用不长的篇幅轻松简明地讲清了《红楼梦》各方面的问题,非常适合非专业的读者学习参考,而专家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这本书的好处甚多,其中有两点最是值得称道。一是介绍有关情况相当客观简明,例如关于近贤整理本《红楼梦》,本书引言部分有这样的说明:“1982年以前,国内最流行的整理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程伟元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木活字的印刷本(简称程乙本,以区别于前一年印刷的程甲本)为底本出版的。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整理的以脂砚斋庚辰本为底本的整理本,收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成为迄今最流行的本子。这两个通行的本子,相对来说,以脂砚斋早期钞本庚辰本为底本的整理本,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稿,点校整理时,又添加了相当详细的注释以便阅读,理应是我们阅读的首选。当然,1982年的整理本也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注意。这种不足倒还不是钞本有许多错误,难以在校对中全部改正,主要还是庚辰本虽然是脂砚斋早期钞本中保留下较多文字的,但也只有七十八回,不但没有后四十回,前面还缺失了第六十四、第六十七两回。缺失的部分,都是由程甲本补上的。特别是后四十回用程甲本补上后,前后拼接难以弥补的断裂也是明显存在的,这会给阅读时前后衔接性理解带来一定麻烦。”

由此可知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整理本,也自有它的道理和好处。

本书正文第三部分“《红楼梦》版本知多少”对于《红楼梦》的脂批本、程(伟元)高(鹗)本以及今人整理本皆有深入的介绍,读来令人感到头绪大清,精神为之一爽;如果有青年读者觉得过于复杂,尤其是关于诸本文字比勘的部分似不免繁琐细碎,那么跳过去径往下看也是可以的。读一本书,最好的办法固然是从头到尾地通读,而选读其中一部分也未尝不可,即使是读“中华经典通识”这种性质的书籍也是如此。

此书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续书以及外文译本的介绍也都简明准确,绝不枝蔓。这些地方要想往长里写,原是不很费事的,但作为一本“通识”读物,确实无须辞费。对于离开小说文本较远的信息,普通读者一般无甚兴趣,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

另一大可称道的地方,是对于《红楼梦》的文本、思想和艺术有着提纲挈领的深切论述。本书就如何进入《红楼梦》提出了意见,这就是:一组概念(“真”、“假”),二条线索(一条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以宝玉黛玉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三个空间(理想世界、现实世界、神幻世界),四季时间(情节按春、夏、秋、冬的脉络推进),五层人物(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副、四副),——这样的总结颇得要领,而且整齐好记,对于读者大有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又进而提出若干更为宏观的见解,见于本书的第二部分“《红楼梦》究竟伟大在哪儿”,这一部分篇幅最多,也是全书华彩之所在。在这里作者分析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巧妙地将各种文体引入小说等方面的伟大成就,精彩迭出,读来深受启迪。

关于《红楼梦》总的特色,本书着重发挥鲁迅先生的意见,先是引用其《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的一段话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写法都打破了。”接下来进而又另行引用鲁迅的意见道:“鲁迅在另外一篇文章《论睁了眼看》当中认为,以往的文学作品都是写大团圆,只有《红楼梦》让读者看清了不幸的现实;以往的文学作品都是瞒和骗的文学,只有《红楼梦》是让人睁眼看现实痛苦的。他也正是以此为价值标准,来判断《红楼梦》的各类续作的。”

这是很好的征引和发挥。曹雪芹本来也曾梦想他所处的那个社会能够变好,但他看不到办法和前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是流着泪来完成自己的小说的。

所以照我看,论《红楼梦》的大旨尚可引用鲁迅的意见——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坟 · 娜拉走后怎样》)

曹雪芹自己是梦醒了,他写小说时充满了痛苦,而这作品又足以让更多的人被惊醒。这部小说先后用过几次书名,最后落实为“红楼梦”三个字,深意其在于此乎。

原载《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14日 11 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