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劝导》读后感摘抄

《劝导》读后感摘抄

《劝导》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劝导》读后感(一):一部女性视角的自我成长小说

视角很特别,前面很大部分都是安妮在观察,在猜想,她在听从朋友的劝导取消订婚后患得患失,既想向前走,当再次见到男主后又烦恼不已的心境,通过很多活动、对话和内心独白描写得很细致。温特沃思舰长的视角直到最后两章才出现,原来他也一样陷入了甜蜜又折磨的情感里,一边后悔自己同默斯格罗夫姐妹过于亲近,一边又为要不要再次靠近安妮而踌躇不决,直到最后当面写告白信,又慌里慌张地逃跑不敢面对,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不再是单方面的纸片形象了。哈哈,这瞬间体会到了双向奔赴的快乐和加倍的幸福。

另外我很喜欢的一点是,作者的思想真的挺超前的,从十一章同哈维尔舰长关于男女情感持续性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安妮有自己的看法(敢于为女子辩驳,且认识到诗歌、文章总是由强势一方书写,不会迷信权威)并敢于坚持,同时又能包容不同意见,这也许就是温特沃思舰长决定再次求婚的原因吧。讲真,其实我还蛮认同女主第一次拒婚的,诚然受了朋友劝导的重大影响,但其实当时客观条件并不算好,她选择放弃也经过了自己的理想思考。后来逐步认清内心感情后,也没有埋怨朋友,而是更成熟、勇敢地做决定。从听从到独立,也是安妮的自我蜕变吧。

本次书评仅基于我初读《劝导》的一些想法,我想在多了解当时英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对绅士淑女的要求后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劝导》读后感(二):曾经沧海难为水,兜兜转转还是卿

孙教授的代表译作奥斯丁全集中的一本,一定要读的。虽然研究生期间没赶上孙教授教我们课,但是欣赏他的作品也是一种传承呀。读过孙教授的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劝导,有个感受: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最好能让译者和作品在风格上契合。这次读着劝导里面的一字一句,同时回忆着孙教授的言行风度,有了这样的顿悟。我也算是个科班出身的译者,未来也许也会有自己的译作,希望能够幸运地遇到适合我的作品。

劝导的女主人公安妮真是太让我喜欢了,清醒又率真,真诚又稳重。在谈到《爱玛》时,奥斯丁曾说过,她要塑造一个除她自己之外没有什么人会喜欢的女主人公。而对于《劝导》的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作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道:“你也许会喜欢她,但我觉得她确确实实好到难以置信。”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对于爱玛,我真的爱不起来。我还思考了一下,为什么安妮的父亲、姐姐和妹妹都是爱慕虚荣、自私势力之徒,她却可以独善其身呢?有什么不一样呢?答案:她酷爱读书,阅读让她善反思、有格局、富有同情心。

至于该不该听别人的劝导呢?我很欣赏安妮的态度:“如果说我以前不该听信别人的劝导,请记住他们那样劝导我是为了谨慎起见,不想让我担当风险。我当初服从的时候,我认为那是服从义务,可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求助于义务。假如我嫁给一个对我无情无义的人,那就可能招致种种风险,违背一切义务。”听不听都有风险,因为事情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最后的结果很难说。但是,对于真正爱自己的人的意见,还是要慎重考虑的。

《劝导》读后感(三):《劝导》导读 奥斯丁·多布森

《劝导》是《爱玛》完成后开始创作,直到1816年8月奥斯丁小姐离世前几个月才完成。而在此期间,作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尤其是1815年,哥哥亨利的病情,加上家庭的诸多内顾之忧,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精神状况,生性活泼的她,健康明显恶化。她逐渐痼疾缠身,从一开始不能长途散步,转而搭乘驴车,再后来便久卧在由椅子改造成的简易沙发上,因为家里唯一的沙发年迈的母亲要坐,作者不忍夺其所爱58。虽然如此,奥斯丁小姐在写《劝导》时创作力丝毫不减。当然也有一些自恃聪明的评论家们(事后)觉得,这部小说不仅流露出作者面对死神迫近的伤感,更是她精力日衰的佐证。在重校稿件时,作者的确觉得有一章不尽如人意,顷刻间消沉袭上心头,但休息一晚之后,便奋笔疾书替换了两章(最后两章而非一章)。我们相信,读者会自行判断这两章是否逊色于小说的其他部分。删掉的一章,后来可能出现在奥斯丁—李的《回忆录》第二版167页至180页上,他辩称这一章包含“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企及的笔墨”,而修改后的章节水准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奥斯丁小姐在完成《劝导》后,便再无其他完整的作品问世。1817年初,作者的气力断断续续有所恢复,便迫不及待地着手创作另一部小说。小说并未命名,仅完成12章,情节和意图也未能展开,但其中塑造的几个人物本应大有张力。小说中有个人物叫帕克先生,一门心思要把苏塞克斯59一个小渔村打造成时尚的海滨浴场;还有一位富有却俗不可耐的德纳姆夫人,在遗嘱中对财产的处置令她的亲属大失所望;另有两个老处女,健康堪忧却贪图享乐,尽情聒噪闲聊。无论小说的情节如何展开,作者的写作技艺依然精到。不幸的是,1817年3月17日,这是作者手稿上留下的最后日期,她病情加重,无法再继续创作,7月便与世长辞了。 在谈到《爱玛》时,作者曾说过,她要塑造一个除她自己之外没有什么人会喜欢的女主人公。而对于《劝导》的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作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道:“你也许会喜欢她,但我觉得她确确实实好到难以置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这一点,更觉得这位英国女士可爱无限、赏心悦目、举止优雅还女人味十足,就连机智聪敏的伊丽莎白·班纳特60都相形见绌。凯瑟琳·莫兰和亨利·蒂尔尼的未来能否尽如所愿尚存疑问,爱玛和她的意中人奈特利能否幸福终生,我们心里也会有所保留,只是心照不宣。但毫无疑问,安妮·埃利奥特和温特沃思上校肯定能幸福终老。温特沃思上校是奥斯丁小姐以自己的家人61为原型塑造的一位海军军官,这类人物都和蔼可亲,充满男子气概,待人诚挚,在其笔下的众男性人物中,作者最为欣赏。克罗夫特将军也是一位海军将领,有门当户对、两情相悦的海军妻子。有评论家曾断言,奥斯丁小姐的作品没有描写过令人满意的婚姻生活,这也是一个绝好的回击。至于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类似蒂尔尼将军一家)和她的女儿们、默斯格罗夫一家、克莱夫人以及安妮的朋友拉塞尔夫人,除了影响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之外,没什么可多说的。要么奥斯丁小姐刻意为之,要么因健康恶化,与之前的小说相比,《劝导》的故事情节相对平缓,语气更加凝重。但小说的女主人公所散发出来的真正魅力,无疑让小说广受读者的喜爱,马蒂诺小姐和米特福德小姐等许多奥斯丁的崇拜者都对小说推崇备至。 在这么长的间隔内,发表一系列的前言或导读无疑有些弊端,其一就是有些匆忙说的话有时需要纠正。“话一出口,覆水难收”——无论多想收回都无可能。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导读”中有个注释,笔者称《评论季刊》第一篇关于奥斯丁小姐的评论为沃尔特·司各特爵士所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笔者印象中觉得如此。奥斯丁—李对此毫不知情,他感激沃尔特爵士,称赞他后来对其姑妈作品的溢美之词,但同时又批评文章质量低劣,不如惠特利之作。戈尔德温·史密斯教授虽然是奥斯丁小姐传记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但对此似乎也一无所知。他引用司各特《日记》中的溢美之词后,接着说道:“1815年《评论季刊》上有文章对她差评连连、疑惑重重。”与此同时,有关约翰·默里先生的信息仍然隐藏在洛克哈特《沃尔特·斯科特爵士生平回忆录》第四章的一个注释里。洛克哈特首先说明自己深受误导,误认为惠特利博士的文章是在其岳父之后发表的,然后补充道:“司各特评论奥斯丁小姐小说的文章的确投给了《评论季刊》。这一点读者可以详见第27期[1815年10月]。他喜欢《爱玛》和《诺桑觉寺》,以至于每到晚上,逢人便会读上几章。”假如奥斯丁—李连这个注释都没注意到,那他也就在不经意间证实了注释的最后一句话,因为他明明白白地说过,自己知道阿博茨福德沃尔特爵士手里的奥斯丁小姐的小说都已翻得破损不堪了。 (李连涛译)

《劝导》读后感(四):不变的主题——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1815年8月8日,简开始创作《劝导》,16年7月18日完成初稿;一年后17年7月18日清晨简病逝。

这是简写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在创作后期她开始处于身体不适的状态中。

整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略显单薄。言语依然是简特有的幽默诙谐和细腻的风格。小说读起来很舒服和吸引人。

安妮和温特沃思。一开始读到安妮,我觉得有点不同于以往小说中女主都是性格活泼的类型,安妮性子安静、温柔,让我想到《傲慢与偏见》中的大姐简。直到小说读到后段,安妮与本威克评论诗歌,她独立的见解输出让我看到安妮沉静外表下本性依然是活泼聪慧富有洞察力的Lizzy。一开始我也不太喜欢温特沃思,就像拉塞尔夫人内心所想“这家伙二十三岁时似乎还多少懂得⼀点安妮的价值,可是八年过后,他居然被⼀位路易莎给迷住了”。可是在看到他的后期自白,他不喜欢、也不可能喜欢路易莎,安妮崇高的心灵无比牢固得攫住了他的心。当他说“我闭上眼睛,不想了解你,不想公正地看待你”,我作为读者感同身受,在被爱人无情拒绝后,怎么肯公正理性地回忆起对方,逃避和怨恨才更能抚慰自己,虽说这种抚慰中含有的多是傲慢与偏见,而非理智与情感。他说自己太傲慢了,不肯再次求婚,以至于错过六年时光。总得来说,这个故事依然是在描述爱情与婚姻中的“傲慢与偏见”,双方在各自的时光中成长与成熟,最终修成正果。比较值得品味的事,安妮八年前的拒绝求婚是对是错,我和作者观点一致,安妮当初听从劝告拒绝求婚是对的,如果她当时继续婚约,一方面心理不够成熟,会始终受外界声音影响,另一方面,温特沃思没身份没金钱,会备受安妮家人冷落,两人结婚可能也会由于这些外界矛盾使得爱情大大褪色。总结那时候,时机尚不成熟。爱情与婚姻就是对的时机遇到对的人。八年后,两人条件相当,心智成熟,本质不变,很容易找回当年的情谊,并且家人也能友好接纳了;最重要的是,这时候无论外界如何干扰,两人都能拥有同样坚定的信念感携手走下去。

从初中读到第一本《傲慢与偏见》,简就成为了我最爱的作家之一,几本书翻来覆去读了十多遍,其实十几岁的年纪读不出多少东西,但我总觉得她在我心中播下了理智与情感的爱情种子,是造就我如今爱情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妮在识人上富有简作品中最难得的优点——洞察力。埃利奥特在书中第二次出场的表现:聪明,和蔼可亲,能说会道,卓有见解,果断,讲原则,不错的长相和接班人的高贵身份,加上主动示好,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包括读者,我也觉得他很好,配得上安妮,已然忘记了他第一次出场时表现出对沃尔特爵士一家的冷漠和否认。)安妮比较稳重,虽然已经与他结识了一个月,她并不认为自己真正了解他的品格,他的现在表现完美,但过去却有失检点,她没有忽略这些不正常的地方。

另一方面,埃利奥特谙熟世故,却不足够坦率真诚(作者直接通过安妮角度写他过去有不良习惯,侧面铺垫过少,是个缺憾);而在描写温特沃思时,对于不妥帖的人的行事他经常会露出鄙夷的微表情(别人不会发现,只有安妮会注意到),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个对原则更为坦率真诚的人。

找对象的启示:看人不要被外在表现蒙骗,不要轻易下结论,把相识的时间线拉长;人无癖不可交,没有缺点和弱点的人如果看不透就不要深交;不要因为一个人现在的完美表现而忽略他过去的不检点行为,则更需要多方面了解才能看清一个人;对于真爱,坚定自己心意,相信自己眼光。不要忽视直觉,感觉因素不一定可靠,但要耐心捕捉和倾听它,再通过理智分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