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切尔诺贝利之春》经典读后感有感

《切尔诺贝利之春》经典读后感有感

《切尔诺贝利之春》是一本由[法]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之春》读后感(一):生命

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灾难性后果,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几乎永久性的苦难。这些黑暗的描写几乎是我意料之中的,但让我真正喜欢上这本书的是作者在那里感受到的生命的韧性以及美好。即便经历了如此毁灭性的事件,那里的人们却仍热爱着生活、热爱着养育他们的那片故土,将死亡和恐惧当成一种生活之必然,而非证明勇气的手段。它们笑着、生活着.....

《切尔诺贝利之春》读后感(二):为

和《这个夏天》创作手法一般,记录了很多生活片段,很生活化。

印象深刻的是,新人来了,在切尔诺贝利踢足球,开始思考,我到底在干嘛,跑来这里踢足球??

突然想起,一年前,每天坐40分钟的公车去上班。下车的那一刻,我总会想,每天我到底来这里干嘛?

难道我们跑到一个绝境之地,才会思考“我到底来这里干嘛“么。生活中,是不是每天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切尔诺贝利之春》读后感(三):看完如鲠在喉 难发一言

比较零散的一个游记。

我看得出他反核,对法国政府不满。看得出他在努力感受人生。

他去奔着干一件壮举或者有意义的事,最后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

表象和真实割裂,让他感到迷茫,五味杂陈。

就这样吧,人类再清醒一点吧。我们不可能掌控一切。祈求人类不那么傲慢和贪婪,和祈求上天对人类慈悲一点一样毫无意义。

只希望灭亡来的晚一点,来的时候留一下点点希望。

《切尔诺贝利之春》读后感(四):切尔诺贝利,直面恐惧与人性

多年前去过乌克兰,那时有一个机会旅游,但选择目的地时,还是被切尔诺贝利这几个字吓到了,没有去。

万一有辐射怎么办?万一的万一的万一,还是离远一点吧。

后来就买了这本书。买了以后很长时间都不敢翻开,每次看到黑白的阴郁色调,都赶紧合上,仿佛被吓退了。

直到昨天,翻完了整本书,其实并不是那么阴郁,也有春天的色彩,也有热情朴实的乌克兰人(一如我当时遇见的乌克兰人),更多的是对核能的思考。

乌克兰又陷入了战火中,以此为纪念吧。

《切尔诺贝利之春》读后感(五):那不是死亡的颜色,那是春天

一趟华沙开往基辅的国际列车,疾驰在死寂一般黑暗的大地上。一个男人靠在车窗前,手里捧着一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火车在乌克兰边境线的一座小站停了下来,车厢下面必须要换上一对新的轮子,才能在1520毫米宽的俄式铁道上继续前行。

“一块块的肺和肝从他的嘴里出来…… 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得喘不上气来……”

荷枪实弹的边检人员走上火车时,男人仍在喃喃自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