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查二世读后感摘抄

理查二世读后感摘抄

《理查二世》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著;辜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查二世》读后感(一):荣誉与权力来源

我觉得这部戏表达的很多,主题与主题之间似乎很难联系起来。所以标题不是指二者存在关系。自我、荣誉、权力合法性是比较明显的三个主题。让我感兴趣的两个地方是“血气”与“君权合法性”。“血气”是政治生活的情感纽带,指向荣誉,是当人感觉到受辱时的愤怒。剧中有两处以捍卫荣誉的殊死斗争,第一处是开头博林布罗克与莫布雷,使理查王趁此流放二人。主要是针对在宫廷和百姓中声望颇高,威胁到统治的博林布罗克。第二处结尾时是奥墨尔与巴各特的争执。二者都是因为被“诬陷”(真假不可知)而产生的愤怒,对信誉的珍惜超过了生命,才不惜生死对抗。恰好的是,斗争的一方,博林布罗克和奥墨尔都是对君权的反叛者。当然,戏中并未将“荣誉”作为反叛的原因。但这两者存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先有不可化解的争执,然后君王未最终对此做出裁判。应了理查王开头说的,国土因为同室操戈而分裂。对于个人荣誉的不断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离心力,造成内部裂痕。

两个反叛者,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中间有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就是奥墨尔的父亲,博林布罗克的叔父约克。如同理查王所说,约克是一个忠诚的人。当他替理查王守着国土,面对博林布罗克的夺权时,他无奈地站在“中立”的位置。而当他发现他儿子要夺权时,他义不容辞向博林布罗克揭发他,并一心想置之死地,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约克“中立”的理由是“没有力量与博林布罗克抗衡”。但这与他坚决的君权神圣观念不太符,因为他可以选择不服从,而不是妥协。除去亲属关系的共同点(奥墨尔与约克更亲,所以这不是约克迟疑的理由),约克还提到博林布罗克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为了“良心”,应该考虑替他主持公道。所以,“公道”才是与“君权神授”相抗衡的理由。

这部戏中展现的“神”色彩较浓。“上帝宽恕”“天谴”等频繁出现,而神职人员才是从头至尾但对博林布罗克的人。这表明,16世纪英国的君王是上帝的人间代理人,服从上帝与服从君主是统一的,所以反抗君主也是对上帝不敬。但同时,君主作为世俗管理者,土地的所有者,也受到法律的约束。理查王剥夺了博林布罗克的土地与财产,违反了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契约”。于是,世俗世界与上帝意志分离。社会有其固有的需求,国王需要维护共同体利益,上帝的意志不能决定人世的善恶,而是由理性的自然法决定。博林布罗克的胜利,就是世俗权力对神授权力的胜利。而约克的纠结与变化也影射了社会的纠结与变化。

《理查二世》读后感(二):荣誉与权力来源

我觉得这部戏表达的很多,主题与主题之间似乎很难联系起来。所以标题不是指二者存在关系。自我、荣誉、权力合法性是比较明显的三个主题。让我感兴趣的两个地方是“血气”与“君权合法性”。“血气”是政治生活的情感纽带,指向荣誉,是当人感觉到受辱时的愤怒。剧中有两处以捍卫荣誉的殊死斗争,第一处是开头博林布罗克与莫布雷,使理查王趁此流放二人。主要是针对在宫廷和百姓中声望颇高,威胁到统治的博林布罗克。第二处结尾时是奥墨尔与巴各特的争执。二者都是因为被“诬陷”(真假不可知)而产生的愤怒,对信誉的珍惜超过了生命,才不惜生死对抗。恰好的是,斗争的一方,博林布罗克和奥墨尔都是对君权的反叛者。当然,戏中并未将“荣誉”作为反叛的原因。但这两者存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先有不可化解的争执,然后君王未最终对此做出裁判。应了理查王开头说的,国土因为同室操戈而分裂。对于个人荣誉的不断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离心力,造成内部裂痕。

两个反叛者,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中间有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就是奥墨尔的父亲,博林布罗克的叔父约克。如同理查王所说,约克是一个忠诚的人。当他替理查王守着国土,面对博林布罗克的夺权时,他无奈地站在“中立”的位置。而当他发现他儿子要夺权时,他义不容辞向博林布罗克揭发他,并一心想置之死地,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约克“中立”的理由是“没有力量与博林布罗克抗衡”。但这与他坚决的君权神圣观念不太符,因为他可以选择不服从,而不是妥协。除去亲属关系的共同点(奥墨尔与约克更亲,所以这不是约克迟疑的理由),约克还提到博林布罗克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为了“良心”,应该考虑替他主持公道。所以,“公道”才是与“君权神授”相抗衡的理由。

这部戏中展现的“神”色彩较浓。“上帝宽恕”“天谴”等频繁出现,而神职人员才是从头至尾但对博林布罗克的人。这表明,16世纪英国的君王是上帝的人间代理人,服从上帝与服从君主是统一的,所以反抗君主也是对上帝不敬。但同时,君主作为世俗管理者,土地的所有者,也受到法律的约束。理查王剥夺了博林布罗克的土地与财产,违反了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契约”。于是,世俗世界与上帝意志分离。社会有其固有的需求,国王需要维护共同体利益,上帝的意志不能决定人世的善恶,而是由理性的自然法决定。博林布罗克的胜利,就是世俗权力对神授权力的胜利。而约克的纠结与变化也影射了社会的纠结与变化。

《理查二世》读后感(三):加长版的短评

《理查二世》也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之一。这部剧和马洛的《爱德华二世》有很多相似之处,讲的都虚弱的被贵族废黜的国王,在结构上也有很多相似,比如国王和贵族的矛盾是戏剧冲突的关键,两个国王都有自我戏剧化的倾向,把治理国家视为儿戏,被废黜之后都显得更加贤明,理查二世不愿意交出王冠的部分,也和爱德华二世很相似。不过他们的相似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看《理查二世》,总有一种“它不就是爱德华二世的改装版吗”,感觉处处都像,但是又的确不是抄。

在这部剧中,理查二众叛亲离被废黜的原因很明显,还是因为他自己太作。剧里也说了,国王身边都是谄媚的小人,却迫害对他的统治有利的贵族们。在中世纪,国王和贵族们是相互斗争的关系,贵族们无数次重申自己的权利,国王也没办法随心所欲,这和我们中国的君臣相得不一样,在中国臣子只是打工的,而贵族拥有的权力是实打实的。所以在英国,一个好的国王就是合理统治,安抚那些一言不合撂脸子的贵族,国王出去打法国的时候贵族们也积极配合。理查二世喜爱奢侈的艺术品,贵族们有钱对他来说好比有仇,非要把那些钱抠出来,而在对外(倒霉的法国)的战争上,这位国王却毫无建树。在中世纪和国王经历漫长斗争的贵族,当然无法忍耐这种暴君,毕竟有压迫就有反抗。但是即使是虚弱的国王,权势仍然很大,他们忍耐了很久,最终在伯林波洛克号召下迅速倒戈。暴君的破坏力太强,而对他的限制,却如此不力。只有在暴君毁掉一切之后才会被推翻。

其实莎士比亚这部剧已经把历史省略了很多,本剧开头决斗的两个人(伯林波洛克和莫勃雷)本来就是国王派的,结果最后两个人都被流放了。其实在此之前国王已经杀害了很多不属于国王派的贵族,最后连自己的人都被利用殆尽,就是之后国王众叛亲离的原因。

但是这个剧本又融合了国王有两个身体的传统,从私人的角度看理查二世本人不是什么好人,他杀了很多贵族,引起大家的不满,大家推翻他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合法的国王,他具有神圣的身体,而且国王的这个“身体”和国家的“身体”是紧密联系的。这纯粹是从理查二世的国王身份看的,毕竟国王本人会死,但是作为抽象的国王会永生叭。用暴力行为废黜一个合法的国王,本身就是一种罪行,这种罪行会污染这个国家的土地。亨利四世时期的骚乱和动荡,还有之后的玫瑰战争,都可以理解为国家这个“身体”被罪行污染的结果。莎士比亚是在为其他的历史剧铺路。

所以理查二世是个混小子,他做了很多错事,肯定会被废黜,但是作为国王,他又不该被废黜。这一对显而易见的矛盾都被糅合进去了,作者也没有明确表明他倾向哪一个观点,可能是因为写得太明显容易召来杀身之祸吧。对这两种观点,读者可以自取所需。如果你是保守派,你可以否定戏剧中贵族派的做法,认为他们是暴力的乌合之众,最后通过可耻的谋杀消灭了高贵的国王。如果你是民主派,你又可以认为国王失去民心,暴君的统治无法长久,统治要顺应民心等等。以上两种解读都是可以的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