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莲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莲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莲花》是一本由庆山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莲花》读后感(一):会有真的爱存在吗?

安妮老粉了,只不过几年前才看过这本书,后来也忘记了到底写的什么,自己经历了婚姻生活,现在又重新去看。我不知道苏内河到底追寻的什么?爱情吗?像她这样聪明的女生,会相信和美术老师会有真爱?纪善生显然是男人思维,很清楚这个社会规则,但苏内河于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另一面镜子吗?镜子的另一端,苏内河是纪善生对生命的困惑。人们不断寻找爱,提醒爱,大概更加说明真爱如同梦幻泡影,不过是捕风捉影,只是谁是那个幸运的人会得到上帝的眷顾,遇见真爱。

《莲花》读后感(二):从成熟和不成熟的角度看问题

安妮宝贝的书应该是大学时候看的,但是我现在才拿到一本。用两天时间品读了一下,觉得什么呢?安妮宝贝对场景的把握十分有力,真的有那么几个瞬间几个形容词,就一如怦然心动的样子。但是故事本身的情节并没有太过于精彩,但是感情色彩的渲染让人觉得恍惚间回到了自己的青春。

如果我真的是大学时候看的这本书,那么我可能会觉得很是牛逼。那种桀骜不驯,放浪形骸的生活让人觉得那就是人生,那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烦恼的一往无前,抛给世人风言风语,只愿找到自己内心那块纯净的池塘。

但是美好是美好的,这些假设都是建立在不负责任,畏惧成长和性格懦弱之上的。我忽然想起我高中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无所畏惧,以为以自己纯真的心就可以碰撞世界的圆滑。殊不知走向社会以后,这些故事一变在变,让我在这个漩涡中不可自拔。一如女主人公陷入有婚姻的爱情无法自拔,一如男主人公不负责任的两段婚姻。这些其实对这个社会来说,根本就是一种伤害。人与动物的区别最大就是在于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欲。一个太放纵,一个太刻薄,最终都是十分可悲的人物。

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深入其境的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能有同情的一面。就如回到自己十三岁的时候,那个两小无猜,那个无惧无畏的日子。这些故事只是把他们做了延续。我坐在世界的另外一端看着这个不谙尘世的举动,又突然觉得特别的无奈何彷徨。每个人心中都有猛虎,控制住就可以细嗅蔷薇对么?

我最终也没有明白书名为什么是莲花。在最后的几页有莲花的解释,但是我始终看不到一种诞生,清除污垢,在黑暗中趋向光的样子。就是那么平淡的故事和幼稚的想法,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波澜不惊,也许这就是安妮宝贝的风格吧。

我唯一能够想起来的,无非就是书中提到女主人公似一头小兽,贴切让我难以忘记。但是始终名字我都没有记下来。

也许这本书会让我遗忘。

《莲花》读后感(三):琐碎

这本书我读了7遍,也伴随了我7年时间。它伴随着我的爱与恨,痛苦和自省,沉浸的孤单与大量的沉默。再版已经不是最初那个样子了,安妮宝贝的笔名也早已改为庆山。

每次读这本书,都像是在检阅自己。每一次我都悄声和自己说,不要害怕,你不是苏内河,你的人生不必如此动荡不安。

这本书引领我第一次踏上了西藏的路途,并因为这段路途和一个爱人相处了将近7年。这是一个痛感的开始,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在这6年多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对感情需索的激烈,看到自己无法弥补的缺失。我坚信有些损伤确是永久的,不知这信念、还有一些类似的价值观念究竟是一早存在于心,还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或者更确切说,我认同作者对一些事的诠释和观点,非常认同。

之前读这本书,总是不自觉地会热泪盈眶。看到善生和内河的痛苦,他们的激烈、屏蔽真相或是勇往直前,最后殊途同归。看到那些美丽的句子,那些细致的描绘,内心满足,贪婪品味。因那些字句似乎就在脑海里,在潜意识深处,却在此刻,在眼前被圆满表述。

我没有关注过安妮宝贝为何更改这个笔名。她的书,基本上再之后写的我也没有再读过。因为我确信这里就是巅峰了,写作的意义在这里已经圆满,如果后面还有什么,也只是锦上添花。

我深知内河那种不喜欢自己的感受,也理解善生那种理智的冷漠。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救赎的方式,我想自己地感受能够更好一些,尽管有一些缺失无以弥补。

我想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会更好的。现在的我,已经没有那么激烈。尽管还是需索感情,也增加了更多的冷静与理智。

实际上没有人是单独的苏内河与纪善生,就像每个人都自带有十二星座的特质而非仅仅一个太阳星座能够交代一切。生命是需要整合的。善生和内河仅仅是两种极端的对峙模式。他们的需要同样是每个普通人的需要,未必需要都如他们这般惨烈。

再读莲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屡屡流泪的少女。记得善生的话,人的欲望,为何不可自控。记得内河的选择,她是如何直面真相,将自己投入体验。生命有这般虚妄,但并非每人都可如修行之人那般清静从容,只是要自己负担的责任对的起做出选择的心便是好的了。

必须接纳残缺。因为那是你的一部分。

《莲花》读后感(四):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读《莲花》有感 一直想读一读安妮宝贝,这个曾经在大众文化与金庸、琼瑶一同大行其道的颇具争议女作家。十年前正是她最火的时候,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而于一个作家而言,作品自诞生即有生命,愈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一个从未读过她的作品的读者应该最先读哪一本书,她回答:《莲花》。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它读完,这是一个认识她的入口,想借此打开一扇门,可以一览安妮文学的广袤天地。当然,这也是一位读者对其的第一印象,不论外界风声如何,它承担了读者是否会继续阅读作家其他文的风险,爱与憎,褒或贬,是相逢恨晚还是大失所望,都早早地定下了格调。 故事的主人公如此:一个长年流落在高原静默等死的女子——庆昭,一个终结旧日繁华生活准备出发的疲惫男人——善生,还有一个活在男人记忆里被叙述在心中不可忽视的故人——内河,三个人而已。 庆昭是一位患有重病的年轻女作家,在我看来,也是安妮的艺术化缩影。善生被她身上琢磨不定的脆弱而坚定的流浪气质所迷惑,他不准备跟随她,也并不蔑视她。他们是结伴而行者,一起去墨脱,寻找故人,又何尝不是寻找另一个自己?他们知道他们可以一起上路,但他们注定各奔东西,奔赴各自的生活。 在他们结伴徒步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旅途中,庆昭表现出反常于柔弱女子的坚韧,她常常走在善生前头,而善生则是城市人少有的过人的耐力。他们习惯了在黏湿的空气里在瓢泼的雨水中被蚂蟥爬地满身都是,额头被吸吮着鲜血,他们知道自己随时会葬身于塌方和泥石流,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担心死后尸体会不会被发现,以至于想象到浑身沾满了蛆虫。 在大众看来,安妮的文风是颓废的,一种多愁善感、忧伤敏感的无病呻吟,至少前期如此。初读她的语言,觉得断句太过频繁,若不知道这是一个作家手笔,还以为不懂中文语法,病句连篇,但一枚硬币你看到了反面也应同时看到其正面,她的文字有魔力,有灵气,如她的文笔有生命力。撇开其作品的题材不谈,从小处说,我觉得她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巨蟹座女人具有的一种身在漂泊、心却恋家的不安全感,一种很隐秘很敏感的天分。基于这点,我认为她或者说很多作家写作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分享故事给别人,而只是纯粹为了表达自我,书写文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读她写的东西我总觉得和读意识流是一样的体验,弱化了情节,重视剖析灵魂,通过人物繁华而绵密的独白展现出来,或犀利淡漠或颓废忧伤,但都是那么的优美。而那些真正和别人分享的东西少之又少,读者都喜欢听故事,抑或说她的小说不像是小说而更倾向于散文随笔,不错,是作家自己的纪实被艺术加工后而成的唯美文学作品,这样的东西是单纯而私密的,好似一个人的日记,它更多的是自省,只是以虚构的名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故有人惊艳其才华亦有人批判其不入流。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多少年前《红楼梦》《金瓶梅》被视作禁书,《追忆似水年华》被伪文艺青年束之高阁,通俗文学与经典名著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因为那是文学与艺术一致而永恒的归途——殊途同归。 在庆昭与善生交心的过程中,庆昭透露了她小的时候和一位右臂被截肢的女伴的经历,自那以后她明白,“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认识到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无奈与淡然接受。在男人心中,她如一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超脱。男人会把庆昭与内河联系在一起,尽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人,但都有相似的流浪漂泊的气质,抑或说这种气质是善生眼中渴望寻找的深处的自我。 这个故事本就简单,有过交集又分别,人生旅途之必然。内河写信给善生,是的,两个女人同样有着吸引善生的写作爱好,她说:你如何来界定一个人生活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属性,还是放任自流,或者哪一种更接近幸福的真相。生命各有途径,不管他终抵达的目的是卑微还是荣耀,这是力量的控制带给我们的界限所在。请原谅我。原谅我们。也许我们终究将都获得释然。……而庆昭回顾那段相逢与陪伴:我与善生,内河,不过是路途上注定的失败者,但是我们却必须拼尽全力,走过此道。生与死在此地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人生油灯将尽,而夜色无垠。 结尾处庆昭在“拖儿带女”的生活里洗净铅华,别人问“我”自己的偶像归于平淡有何感想,“我”很欣慰,因为她的选择很好。“你想,当任何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快要四十岁,还是刚满十五岁,是正在读高中,还是已经读完博士,都在看一个年轻女子的小说,她被误解误读的可能性会有多少……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是寂寞的。” 是的,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是寂寞的。

PS:寒假时读完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